书城历史中国全史野史篇
7758400000017

第17章 帝王野史(1)

一代奸雄曹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文武全才。在军事上,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以一名典军校尉的低微身份,拔地而起,斩黄巾、攻董卓、战吕布、败袁绍、灭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在文学上,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其四言诗,气韵沉雄、吞吐宇宙,千载之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盖世奇才,竟然没有统一中国,只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版图,再也没有能越雷池一步。带着这个终身的遗憾,曹操在洛阳宫里撒手西去,留下许多疑点是非供后人评说。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安徽亳县人。他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祖父曹腾是宦官首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桓帝时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灵帝时官至太尉。

虽说曹操也算是侯门之后,可他并没有沾到多少光,反而受了不少的耻辱。他祖父是宦官,皇希的家奴,而父亲曹嵩的太尉又是花钱买的。所以,有身份的家族是瞧不起他这种出身的,如袁绍曾骂他是“积阉遗丑,本无令德。”

据史传,曹操从小好机谋,喜权诈,爱游玩胡闹。既有贵族子第的豪奢作风,又有机变无方的谋略头脑,喜为惊人之举。如他诈中风以骗他父亲已屡见于史。有一次,京城一人家娶媳妇,他和贵族子弟袁绍躲在新房内装鬼叫。后遭人围攻,曹操一急之下,就把新娘子挟持做人质才脱离了包围。所以,当时品评人物的专家、河南人许劭说他将是“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般说来,英雄人物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身材魁梧,威风凛凛,一表人才,但曹操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史传他身长七尺,古之一尺相当于今天七寸。如此说来,曹操是个小个子,今人又有考证,说曹操身高只有一米五九。所以,他以后当了丞相,外国使节要见他,他怕自己貌不惊人,就推大臣崔琰出来冒名顶替。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十九岁的曹操受到京兆尹司马防赏识,被荐为洛阳北部尉。这是个维持治安的官员。他一到任,就在尉衙门左右各悬十根五色大棒,违规者一律用乱棒打死。大宦官蹇硕的叔叔,根本没把曹操这个毛小子放在眼里,照样违规夜行。曹操老实不客气地令人把蹇硕的叔叔用乱棒打死。消息传开,京城肃然,都对这个小伙子投以敬畏的目光。

因得罪了蹇硕,曹操的北部尉没当几天就被免职了。曹操一气之下,就回了安徽老家,终日游山逛水,读书狩猎。同时,还娶了歌妓卞氏为妻,不久就生下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尽管曹操在老家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但历史的风云际会最终还是把他推上了创造历史的大舞台。公元一八四年三月,黄巾起义爆发。正在安徽老家的曹操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别妻辞子,杀向镇压黄巾起义的战场。一年后,因斩黄巾有功,曹操被授为济南相。他一到任,就把以前大刀阔斧的作风拿出来,抱着“好作政建以立名誉”的志向,把各县劣迹斑斑的官员统统免职,并把一切淫祀寺庙,一把火烧个精光。曹操是想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政绩和威信,好在仕途上一步步爬上去。

可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腐烂透顶。大官大贪、小官小贪,而且彼此沆瀣一气,互相利用勾结。因此,曹操的惩贪之举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济南相没当两年,又被人撵走了。曹操气坏了,觉得这个世界太混浊,想洗手再也不干了。

因镇压黄巾有功,又因独特的个性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曹操在朝中上下名气很大。不久,他又被汉灵帝任为典军校尉。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西凉军阀董卓借入京杀宦官之诏,发兵进攻洛阳,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刘协,又改元初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曹操见天下人恨董卓,又想干惊人之举。他利用自己能接近董卓的职务之便,想行刺董卓,结果未获成功,只好逃离洛阳。一路上风餐露宿,只顾逃命,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中牟县还被人识破抓住,送入大牢,几乎送了性命,幸好县役陈宫喜慕英雄,才救了他一命。

好不容易回到了安徽老家,在家人的支持下,以夏侯氏、曹氏两姓人为骨干,召集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并传檄天下,讨伐董卓。关东各诸侯因与董卓的矛盾很深,也都纷纷起兵并推袁绍为盟主,组成了一支近三十万人的联合大军。曹操在联军里当奋武将军,时间是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

因联军是由各派力量组合起来的,彼此猜忌甚多。联军统帅袁绍又私心重重,畏缩不前,结果使讨董卓的联合军事行动失败。曹操的五千人马也只剩下两千多人,无法自立,只好依附于袁绍。但是,尽管联合军事行动失败,曹操又损失惨重,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他看到这些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各路军阀都只是一些只会打小鼻盘的平庸之辈,成不了什么气候。他决心想办法自立,脱离他们。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兖州的黄巾余部造反。曹操得此消息大喜。认为是自己脱离袁绍自立的天赐良机。于是向袁绍请缨。袁绍也担心兖州落入别人之手,见曹操自告奋勇,亦大喜:“此事非孟德不能办!”就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率军去镇压黄巾余部。到兖州后,曹操发挥了自己的军事天才,以诱敌深入的示弱之计,大破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万,并挑选其中的精锐五万以充实自己的部队,不久,曹操又被陈宫等人推举为兖州牧。

此时,曹操才算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正儿八经地有了支像样的军队,成为一方军政首脑。从此可与天下诸侯平起平坐,并且有了角逐中原的本钱。

曹操当上兖州牧后,又击败了徐州的陶谦,打退了袁术和公孙瓒的联合进攻,巩固了他的兖州牧地位。可是,胜仗尽管打了许多,局面总打不开,只是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之间转来转去。

这时,他的部将毛玠向他建议:仅在徐州、兖州一带与各路军阀打来打去,是没有多大出息的,如要成大气,惟一之法就是勤王。而春秋时晋文、齐桓都是因勤王而霸。要他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修耕植以畜军资”。这样,既能在政治上立足主动,同时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曹操一听,深以为然,并立即实施。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派将军曹洪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出来安置在许昌,并改元建安。因勤王有功,汉献帝命曹操主持朝政,封为大将军。曹操担心自己的根基不稳,人微言卑,就把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自己只当太尉,尚书令。

如此一来,曹操就从一般的军阀跃而为天子重臣。从此,他手握汉献帝这把尚方宝剑到处砍杀,名正言顺地去讨伐各路军阀。以前他与别人作战是军阀内部的互相残杀,现在是以朝廷名义征讨,性质不一样。因此,他先后消灭了吕布、陈宫、张邈、袁术等人,占有河南、山东、淮河流域的广大地盘,威名赫赫,势不可挡。

见曹操崛起,有人不高兴了,那就是袁绍。袁绍出身于名门望族,在东汉,仅他一家人里面就有三人官至宰相。所以史书上说他的家世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个根基很深的官僚家庭。加上袁绍为人宽和得众,能礼贤下士,因此许多士大夫都愿归附于他。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袁绍已有河北的冀、幽、青、并四州,兵强将广地宽,是雄踞北方的大军阀。

对于曹操,袁绍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他既瞧不起曹操卑微的出身,又畏服曹操的才能。当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号令天下时,袁绍深为自己在此问题上的犹豫不决而懊悔不已。当曹操以天子之命封袁绍为太尉时,袁绍勃然大怒:“曹操算什么东西?竟敢命令我!没有我的庇护,他早死定了!”见状,曹操只好把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从此,袁绍每次给曹操去信,字句中总带着侮辱、傲慢的口气,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怨恨之言溢于字里行间,心态严重失衡。

曹操也心知肚明:他要统一北方,与袁绍的冲突在所难免。于是,他趁袁绍在北方与别人争斗时,自己乘机消灭了淮河流域和河南、山东一带的军阀,为自己以后与袁绍决战做好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建安五年(200年),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袁、曹官渡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当时,袁绍有大军十万,曹操只有三万。为了打败袁绍,曹操与自己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等人进行反复商量。他们采取的步骤是,先在战略格局上造成有利于曹操的态势:派钟徭去关中安抚马腾、韩遂,使之不要在袁、曹决战时,从后面捅屁股;同时又派人去西蜀与荆州,对刘章和刘表进行说服工作,在袁、曹决战时,即使不助曹,也不要助袁,可以作壁上观。

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曹操将主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以吸引敌人主力于正面坚守之,然后从两翼抄雄袁军后路。

建安五年(200年)三月,袁、曹先对抗于白马、延津。袁绍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损失了大将颜良、文丑。初战获胜,曹军士气大增。袁绍命部队从正面进攻曹营,不成,就采取挖地道的办法,结果被曹军识破,未果。然后袁绍筑高岗楼,以箭射曹军,曹操命人制成霹雳车发射石块,袁军的算计又未得逞。这样两军相持半年有余。

此时,曹军粮食将尽,曹操心焦,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要求退兵。荀彧复信:要他坚持下去,谁坚持到最后,谁就会胜利。并提醒曹操,要出奇计。曹操得信后,咬着牙关坚持下去,并带五千精锐骑兵,烧毁了袁绍的粮食基地乌巢。

袁军此时是进不能、退不得,接着粮食被烧,军心动摇,部队战斗力明显下降。曹操一见,命令自己的部队全线反击,袁军大败。袁绍只带八百名亲兵逃回黄河以北,主力全部被歼,曹操大获全胜。

因战败的刺激,袁绍回河北后抑郁不振,不久吐血身亡。死前,交待几个儿子:“定要重整旗鼓,与操贼决一胜负。”但他的几个儿子不争气,父亲一死,就为争冀州主帅的宝座而斗得你死我活,最后以长子袁谭失败而结束。袁谭失败后,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袁尚,不惜向曹操借兵。曹操得此消息,大喜过望,立即出兵河北,对袁氏兄弟软硬兼施,分化瓦解,逐一消灭了袁谭和袁尚,又把袁熙逐入辽东。从此,河北四州全部归入曹操之手。

至此,曹操终于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北征关外后返回许昌的途中,经过河北昌黎县。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观苍海》这首著名的诗篇,可见他当时的喜悦心情。诗中有“萧瑟秋风,洪波涌起”之句,更道出了曹操要统一中国的吞吐宇宙的雄心。所以,曹操一经平定北方,就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只等时机一到,就挥师南下,统一中国。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荆州牧刘表病危,想托孤于刘备以保荆州。曹操得知此消息后大惊,担心刘备乘机夺取荆州。他采用军师贾诩之计,使曹洪、夏侯悖为前锋,率五千铁骑从宛、叶小道,直扑屯兵河南新野的刘备,自己则率二十万大军随后跟进。赤壁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刘备抵挡不住曹操的凌厉攻势,与军师诸葛亮及将军张飞、赵云匆忙向江陵退去。败退途中,刘备的女儿也当了俘虏。听说刘备逃往江陵,曹操命夏侯悖率骑兵以一日三百里的速度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这时,荆州牧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因抵挡不住曹操的进攻,在谋士的劝说下,刘琮投降了曹操。于是,曹操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荆州。然后,他一方面传檄岭南,令其投降;另一方面,向武昌进攻,准备夺后武昌后,乘势而下江东。

刘备见荆州已失,就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领及残兵败将去江夏依附关羽。此时,正值刘备及江东孙权的生死存亡之际。为求自保,孙权与刘备结成了军事同盟,共同在武昌一带阻止曹操的进攻。

曹操见孙、刘联后,进攻难以迅速奏效,就在武昌大练水军,以为长久之计。然后,周瑜与诸葛亮用反间计,使曹操错杀了两个水军将领。同时,又要庞统去施连环计,黄盖去诈降,最后利用气候因素,一把火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曹操狼狈地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而曹操再也没有能越过长江一步。为什么曹操在北方取胜那么迅速,而在赤壁败得那么惨呢?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在北方的胜利归结于他的两大战略方针的实施,而在赤壁则由于胜利太快,使曹操踌躇满志,骄气凌人,听不进谋士的正确意见,一念之错而失去江南。

军事学家认为曹操在北方的胜利归结于他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及政治与军事的紧密结合。而在赤壁,战术呆板,把战船用铁链联结成一片,给孙、刘联军的火攻创造了条件。诗人们更是以丰富的想象说曹操的失败在于没有东风相助。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说:“折戟沉沙铁未销,誓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实,这些都是似是而非之论。曹操挥军南下时,其政治战略并没有变,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其他条件较之统一北方时反而有利得多。在战术上他也无可挑剔:先以小部队咬住刘备,然后以大军继之。顺利夺取荆州后,恩威并施,传檄江南,使其不战而降。驻扎武昌之后,为顺利下江南,大造战船。因北方兵不识水性,用铁链把船锁在一起,这在战术手段上也说得通。实际上,曹操在北方之得,在于对手太差;而赤壁之失,在于南方的对手之才智不在他之下,可谓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加上战术上的一些疏忽,终于铸成大错。

曹操在北方的对手是袁绍。袁绍其人,宽和得众,能礼贤下士是其长。但他外宽而内忌,喜故作矜持,所以外表虽然威严,内心其实没有多少才学。他之所以能得北方四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那“四世三公,门吏故生遍天下”的显赫家世。

有几件事可以看出,袁绍在政治上其实很低能。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诸侯征讨董卓,袁绍是联军统帅。这时其实也是对袁绍领导才能的检验。但袁绍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他竟然畏惧董卓,并让几十万大军滞留酸枣。孙坚打洛阳有功并需要救援,负责粮草的袁术怕孙坚抢了头功,居然断绝粮草供应使孙坚失败。最后,身为统帅的袁绍对此不作任何补救。

为了得到河北四州,袁绍又不惜牺牲盟友利益。开始唆使公孙瓒打冀州,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冀州。暗中却又派人去冀州,对冀州牧韩馥软硬兼施,使韩馥畏惧公孙瓒之势而投降自己。事后,公孙瓒派自己的弟弟去袁绍那里商谈瓜分冀州一事,袁绍居然派兵装扮成强盗把公孙瓒的弟弟杀了。公孙瓒知道后大骂:“原以为你是英雄,才推你为盟主,原来猪狗不如!”袁绍虽得了冀州,但尽失人心于天下。

袁绍明知曹操是自己的主要敌人,但在如何打败曹操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具体步骤。开始,他的军师沮授劝他把汉献帝接到邺城,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他怕把皇帝接来后自己受约束而拒绝。待曹操抢先一步后,他又后悔不迭。后沮授又建议他不要把打败曹操寄托在一两次战役上,要他采取伍子胥的灭楚之计,多方误敌、疲敌,几年之后,不待进攻,曹操自己都坚持不住。对此,袁绍又拒绝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东征徐州吕布,许昌空虚。军师田丰功袁绍趁机袭击许昌,但袁绍以自己小儿有病为由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仰天长叹;“如此天赐良机,为婴儿之病而弃之,惜哉!”

官渡之战前夕,田丰功袁绍不要发动进攻,并预言,如果进攻,必败无疑。袁绍大怒,以扰乱军心罪把田丰关了起来。在狱中的田丰听说袁绍兵败,就对人言:“我必死无疑。”人问其故,田丰说:“袁绍为人,外宽而内忌,如果他赢了,我能活;如今他输了,我必死。”果不出所料,袁绍听说田丰在狱中鼓掌笑话自己的失败,大怒,就命人送给田丰一把剑,令其自杀。作为一个领导者,失败之后,不引咎自责,还委过于人,斩杀直谏之士,这样的领导,又有谁会不寒心和为之卖命呢?

在军事指挥上,袁绍更是拙劣:置十万大军于官渡正面与曹操顶牛角,大拼消耗。同时,他得知曹操袭击乌巢时,不听将军张邰全力救乌巢的建议,只派少部分人去救乌巢,自己继续率主力进攻曹军大营。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乌巢被烧,袁绍也就完了。所以对袁绍,曹操的谋士郭嘉早就分析得入木三分:“外宽而内忌,薄刻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此种人又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呢?”但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碰到的两个对手,孙权和刘备,则与袁绍大不一样了。孙权虽是承继父兄之业,却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哥哥孙策临死时对孙权说:“率百万之军,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举贤任能,能使手下人效命致死,我不如你。”孙权掌权后,虚心求教,礼贤下士,赏罚分明,为蒋干牵马,为黄盖加袍,令手下人感恩戴德。所以,江东虽小,但领导有方,内部团结,是不可轻视的力量。

至于刘备,更是一个令曹操畏惧的对手。如果说袁绍怕曹操,那曹操则怕刘备。刘备是个卖草鞋的农民,没有文化,不像曹操那样文武双全,但刘备有个特点:就是宽厚仁义,能容人,得人心。不像曹操那样猜忌诡诈。为了求贤,刘备不惜三顾茅庐,请青年知识分子诸葛亮出山相助,受命全权,坦然不疑。在河南新野,他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为了跟随他的十万百姓的安全,他不惜每天只走十里路。有人劝他丢下百姓,自己快跑,但他摇摇头:“成大事者以人为本,百姓既然追随我,我怎么能舍下他们独自逃命呢?要死,死在一块。”

因此,刘备尽管被曹操撵得东奔西跑几十年,但他广得人心,最后终成帝业。而政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得人心,能容人,善用人。所以,刘备的政治水平绝不比曹操差,曹操自己也承认刘备是人中之龙。在一次煮酒论英雄时,他称刘备为英雄。为什么关羽千里走单骑,坚决离曹就刘,为什么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刘备没有一定的政治宽容,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客观效果的。所以,同样是借得胜之威,曹操官渡大捷之后,可以乘势而平定北方。可荆州大胜后,则不能乘胜而席卷江东。至于战术问题、东风问题更是无碍大局的枝节小事。

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有一个比较精辟的论断:从战国到两汉,中国的分裂是东西对立。魏晋六朝以后,中国的分裂由东西对立变为南北分裂。如果南方内部团结,则北方不能南人,中国就维持分裂现状。如果南方政治黑暗,内部分裂,则北方可南下统一中国。所以,以曹操的文武之才、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最终没有统一中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西汉初期的三大猛将韩信、彭越、英布被刘邦冤杀之后,三人之魂就把状告到阎王爷那里。阎王爷一听,觉得三人死得太惨,就命人牵出刘邦之魂进行拷问:“大胆刘邦,为何要斩杀功臣?”刘邦惶恐地答道:“出于对江山安危的考虑。”最后,阎王爷判决:刘邦转世为汉献帝、韩信转世为曹操,鼓越转世为刘备,英布转世为孙权,三分刘汉江山,以报前冤。

野史稗闻,谨供聊资。尽管曹操没有统一中国,但仍不失为中国军事史上杰出的军事大家。

且说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虽然名义上仍是汉朝皇帝,但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在豪强军阀的争夺和挟持下,东奔西荡,颠沛流离;后在扬奉、董承的挟持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洛阳。此时的洛阳,经过董卓的一把火,早已变得萧条冷落,田园荒芜,满目蒿草,颓墙破壁。汉献帝无处居住,只好搬进原中常侍赵忠的家中,会晤百官的朝堂是一间大草棚,官吏进见,都让在荆棘从生的草从堆里,伏皇后的“宫室”,是一间连门都没有的破屋子,靠一道篱笆做“宫门”,洛阳残存的老百姓,靠剥树皮、挖草根度日。献帝没有吃的,也只好今尚书以下的大臣们砍柴伐薪,挖野菜充饥。

汉献帝返回洛阳的消息传出后,在群雄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有谋之士认为,在当前群雄混战的情况下,谁如抓住了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谁就可以号令天下,把持汉室朝政。袁绍为当时一雄,手下一个叫沮授的谋士劝他说:“这是一个大好时机,把皇帝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用皇帝的名义去征讨异己,名正言顺,大事便可告成。望将军切不可失去良机。”但有的却对袁绍说:“如今汉室气数已尽,迎来皇帝也没什么威力了,况事事又须向皇帝请示。你听他显得你权轻;不听,人家又说你抗命天子。实为麻烦得很。”袁绍当时虽然手握重兵,势力雄厚,但缺乏远见卓识,没迎献帝。

几乎是同时,在另一枭雄的军营中,也为是否迎接汉帝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曹操营内。曹操一听到献帝到了洛阳,处境苦不堪言,便主张立即前去迎驾。曹操对众将、谋士讲了想法,多数不同意,理由是山东地面混乱,兖州(曹操的根据地)地位还不巩固,当务之急是多占地盘;唯有谋士荀或坚决主张迎接献帝,他说:“春秋时期,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护送到京师,赢得了诸侯们的响应,尊他为霸王;秦朝末年,汉高祖为义帝戴孝发丧,争得了天下人心。近年由于董卓作乱,皇上蒙难,是将军您首先起兵,带头讨伐董卓,使天下人都知道您对皇帝是一片忠心。现在皇帝历尽颠沛流离之苦回到洛阳,忠义之士思念汉朝,平民百姓怀念过去安宁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将军若能前去迎帝保驾,上可安服四方豪雄,下可顺从天下民心,何乐而不为?然若犹豫不决,皇帝被别人抢先迎去,后悔就晚了!”曹操听罢,抚掌笑道:“此真子房(即张良,这里将苟或比张良)也,正合我意!”随后,曹操便亲自带领一支人马,中破各种阻挠,去洛阳迎接献帝。曹操为避免献帝和众大臣之疑心,先把军队驻扎城外,而后先去拜见国舅董承,竭诚赞扬董承在献帝返洛阳途中的护驾之功,取得董承的欢心,才去拜见献帝。曹操对献帝道:“洛阳已成废墟,不是陛下立足之处,许城(今河南许昌)粮食充足,风景秀丽,又比洛阳安定,应该迁去为都。”外戚董承、伏良(其女为献帝皇后),朝臣钟繇、董昭早为曹操买通,此时也劝献帝迁都;献帝呢,饱经动乱之苦,又难熬洛阳残破食不饱腹之罪,又见国戚、王亲、重臣同意,当然求之不得,便在回洛阳的当月,随曹操去了许城。献帝到许城之后,曹操大兴土木,为其建造官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祭祀诸位先皇。对此,献帝十分满意,当即拜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以出谋划策的荀彧为侍中。至此,曹操更统揽了朝政。

曹操把献帝抓到手中之后,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作。他首先让献帝下一道诏书,责备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不来勤王,反倒结党营私,攻打别的州郡。袁绍接到诏书,很是惊慌,赶紧上个奏章为自己辩护。曹操见袁绍不敢抗拒诏命,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很是高兴。为了进一步拉拢袁绍,便建议献帝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见自己受封职务在曹操之下,很不满意。他说:“曹操几次绝路逢生,都是我救了他;今天曹操竞忘恩负义,挟天子命令起我来了,真是岂有此理!”

曹操知道后,立即建议献帝下第三道诏书,封袁绍为大将军,自己担任了司空。袁绍见曹操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了他,有了面子,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其他州郡的豪强军阀见连袁绍都听天子的号令,谁还敢不服从呢?从而实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使其势力迅速扩大,为后来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建安三年,曹操在第二次西征张绣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割发代首”的故事,后被传为历史佳话。但这故事的来龙去脉,却必须追寻到第一次西征。

却说曹操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挟皇帝迁都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接着便下令在许下(即许都附近)屯田。屯田当年,光许城就收得一百万斛公粮(当时一斛合十斗)。曹操见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便开始讨伐不服从他的一些豪强。其中张绣(董卓的旧部将领)离许都最近,威胁也最大。张绣与荆州刘表结成联军,不仅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不满,还扬言要打进许都,劫走汉献帝。曹操闻报大怒,便把开始征讨的第一个目标指向张绣。公元197年1月,两军会战于清水(今河南白河,汉水分支)。张绣先是投降,后又因曹操霸占他的婶母怒而反叛,偷袭曹营,曹操大败。曹操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时认识到,除了自身之外,其中还有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纪松弛,不堪一击。由此,他开始整顿军纪,先后颁布了各种军令、战令、对行军、作战、扎营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且宣布全军上下,不论什么人,只要违犯了纪律,都要受到惩罚。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开始对张绣进行第二次征伐。时正值割麦季节,为严明军纪,曹操一开始就下令军队将士:“凡践踏麦田者一律斩首!”当他看到在经过一片麦地时,将士们个个都小心谨慎,生怕踏倒一棵麦苗,心中十分高兴。不料正在高兴之时,一只受惊的斑鸠从麦中飞出,扑撞在曹操的战马身上,战马受惊,蹭地窜入麦田,蹭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飞步上前,勒住马缰,下令全军停止前进。然后,他把主管军法条例的官叫来问道:“按照规定应该给我定什么罪呢?”这位官员说:“您是一军之首,还要统帅全军,知道错就行了,不能定罪。”曹操说:“法律是我制定的,我怎么能破坏呢?”他略沉思了一下又说:“我犯了法,本应同等治罪,但念我是主帅,还要统兵征战,又不能处死,怎么办呢?”说着,他便拔出剑来,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传令全军:“我犯了罪,理应斩首;但还要统兵,现在就以割发代首吧!”

曹操割发代首的事传开后,全军上下无不震惊,谁还敢再违犯法令呢!

封建帝王中,失江山、丧性命于美色者不少,就连魏武帝曹操这样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因偶然失误于小寡妇,险些丢了性命,衔恨千秋,这也是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大败而归的一个重要原因。

且说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元月,曹操军至消水,张绣见其兵力雄厚,战将整齐,便不战而归降了曹操。曹操高兴之余,便带了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几个随从出去闲逛。当逛至大街时,忽见对面来了一辆马车,车上坐着一个女子,生得很是俏丽,不由心有所动。然那女子见一生得十分威风的男子两眼直勾勾地看她,便嫣然一笑,故装羞状,掩面而去,引得个曹操久久回不过神来,侄儿曹安民见此情景,已知叔叔心意,就暗中查明那女子的来路,向曹操报告说:“叔叔所见之妇,乃降将张绣的婶婶。”曹操闻言暗思道:“张绣刚剐来降,现如纳其婶母为妾,岂不与其反目?”随大失所望地对曹安民道:“知道了。”曹安民则献计道:“张济在攻穰城时已为流矢射中而死,其妻邹氏已为寡妇。现你就是公开把她娶来,张绣也没有什么可反对的。”曹操一想,也有道理,就命曹安民妥善安排,悄悄把邹氏接到营中,与曹操相见。这邹氏自丈夫张济去世之后,渐受冷落,也早想找一靠山,见曹操派人来邀,自然求之不得;故在临行前,略施薄粉,银装素裹,更加貌美姿丽。曹操一见,当然喜欢,随携其入帐,留在营中住了下来。邹氏怕日久事泄,侄子张绣干预,便劝曹操尽早回到许城。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说:“张绣乃一降将,我有大将典韦守营,怕他怎的。”

再说张绣,对曹操纳其婶为妾已有风闻,心中十分不满。后来听到曹操有伺机除己之意,一是感到震惊,二是更加恼怒,便决定偷袭曹营,杀死曹操。张绣经过一番准备,便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带领兵将突然杀人曹营。此时曹操毫无防备,正与邹氏饮酒作乐,猛听得外面杀声四起,知道有变,便让大将典韦前去阻挡,自己匆忙携了邹氏与其长子曹昂、侄子安民从后营骑马逃走。然没走多远,便被张绣兵追上。由于两军厮杀混战,邹氏被杀,曹操右臂中箭,受伤摔于马下。儿子曹昂见状急忙赶上,将曹操扶到自己的马上,催其快速逃走,自己反身阻敌。结果,侄子被杀,校尉典韦终因寡不敌众被缚,嗔目大骂而死,儿子曹昂命丧乱箭,只有曹操落荒逃得性命,后收集了一些残兵败将还住午阴县(属南阳郡)。

事后,曹操每想到此事,总是悔恨不已。

魏武帝曹操死后追尊为帝。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死于洛阳,奋战30余年,大、小战役50余次。他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的一生,也有不少罪过和错误,故史书又称他是一位“乱世奸雄”。说曹操是历史上的一位“奸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妄杀了不少无辜。

那是在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之后,曹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掌握一部分分权。他看到董卓野蛮残忍,最终一定失败,便拒绝与董卓合作,但又怕遭其毒害,便在一天夜里,改装换名,带着几个亲兵逃走。董卓知道后,立即派兵追捕。曹操挑到成皋,打算暂时寄宿在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中,怎奈这时吕伯奢外出未归,曹操便想另宿他乡,但吕伯奢的五个儿子见是父亲之友,接待十分亲热,硬要留曹操住下来。此时的曹操,由于后有追兵,府有通缉令,一直小心谨慎,生怕遭人暗算。他见吕家儿子亲热过份,便心中生疑道:“恐怕是有意先把我稳住,而后去报官领赏吧!”正在他胡乱猜想之时,又听到后院传来“沙沙”的磨刀声,又见人窃窃私语,更疑心吕家有意害他,便屏息偷听,果然一听有人小声问道:“捆住了吗?”另一个人答道:“放心吧,跑不了。”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猜测,便一不做二不休,刷地拔出剑来,冲出房门,见人就杀。他看到吕家大儿子还在磨刀,便不由分说,上去一剑刺死。但仔细一看,吕家大儿子磨的是一把杀猪刀,且院子里还有一头捆住的猪。这时他才明白过来,杀人杀错了;但他又一想:“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索性将其全家杀了个一干二净,才纵身上马,迅速离去。

又有一次,魏武帝曹操带兵出征路上,军粮不够了,他私下里召见主管军粮的说:“现在军粮不够了,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主管官员说:“如果用缩小了的量器给军队发饷,就可以少发不少粮食。”曹操高兴地说:“好,就照你说的去办吧。”谁知,这样一来,遭到了全体官兵的反对。有的直接找到曹操质问道:“这是谁出的馊主意?将士们吃不饱怎么打仗?”有的发牢骚:“你这样糊弄将士的肚子,将士也会在打仗时糊弄你!”甚至有的煽动说:“曹操这样欺骗我们,我们不跟他干了!”曹操一见大事不好,便当着将士的面把主管粮草的官员叫来说:“我要借你一样东西来满足大家的心愿!”还没等这位官员明白过来,曹操便一剑割下了他的人头,并提着说:“就是他用不足份量的容器发放军饷,盗窃了公家的粮食。”这一来,军队的思想才稳定了。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有一次曾对他身边的人说:“在我睡觉时,你们万万不可随便靠近我,靠近了我会梦中杀人,不管我睡得如何香;且杀人之后,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手下的人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有一天,他假装睡觉,一个他很宠信的人悄悄上前给他盖被子,曹操拔剑就把这人杀了,尔后又躺下睡觉。醒来之后故装吃惊地问道:“是谁把侍候我的人杀了?”从此以后,每当他睡时,再没有人敢靠近他了。

白门楼,即下邳城的南门楼。此门楼并无名气,但是由于曹操在这里擒杀了反复无常的历史名将吕布,这门楼与其故事便也一并出了名。

却说曹操自滴一战败后,饮悔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自己做起整顿军纪,故有第二次征张绣过程中的割发代首。然而这次曹军虽然军纪严明,士气高涨,但忽地又来了个全线撤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曹操对张绣刚刚摆开两面夹攻,一举击破的阵势,突然收到许都方面的来信,说袁绿要趁曹军外线作战的机会偷袭许都。当曹操回到许都后袁绍又撤回了偷袭许都的计划。恰在曹操决定再次讨伐张绣的时候,刘备派人送来火急文书,说吕布已经叛变,正在进攻沛城,请求派军支援。曹操当即召集群臣议论。谋士荀或说道:“当今能与曹公争天下的,只有袁绍。但袁绍遇事优柔寡断,十分骄横,根本无法与曹公用兵策略相比,故不必以其为虑。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矛盾,应该先把吕布干掉!”曹操采纳了荀彧和郭嘉的意见,于建安三年九月,率军东征伐布;十月,会同刘备,攻陷彭城,然后直抵下邳,日夜围城攻打。连攻两月不下,曹操又采纳郭嘉和荀彧之计,把沂水、泗水的河堤掘开。顷刻间,迅猛的河水灌向下邳城。吕布将士见满城一片汪洋,粮食又无补充,士气渐为低落。时有部将侯成、宋宪对吕布打杀部下早已不满,现见吕布败局已定,便趁吕布登城楼巡视之机,径自开城投降曹操;曹军乘机攻入城内。吕布在白门楼上,见大势已去,只得下城投降。

曹操入城后,一面传令引退城内河水,出榜安民,一面与刘备同坐在白门楼上,审问吕布。曹操问道:“吕将军此时有何感想?”吕布道:“我被绑得太紧了,请曹公松松吧!”曹操笑道:“缚虎安敢不紧?”吕布道:“曹公所患,吕布而已。今已被擒,何忧之有?假如再让我当你的助手,天下即可太平,不知曹公意下如何?”曹操闻言,转视刘备道:“玄德公意下如何?”刘备道:“我想明公不会忘记丁原、董卓的事吧?”吕一听,气得大骂道:“你这个可恶的大耳朵家伙,才最不可信!”

吕布为何如此气急败坏?因为他知道,曹操乃一代奸雄,最恨部下不忠其主;这是吕布最忌讳的。吕布最初乃是丁原最信任的部将,董卓进京之后,吕布杀了丁原去投降董卓,并做了董卓的于儿子。王允知其反复无常的弱点,用美人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后来王允失败后,吕布不辞而别,去投奔袁术;之后,吕布又投靠刘备,与刘备联兵对付袁术。袁术得悉后,采纳纪灵的建议,以结成儿女亲家为条件,又把吕布拉了过来,共同去对付刘备。对于吕布如此的反复无常,毫无信义,曹操是很清楚的。此时曹操要听取刘备对吕布的处理意见,就是因刘备深受其害;故刘备一提丁原、董卓之事,曹操哈哈大笑道:“英雄所见略同,请问吕将军可还有话说?”至此,吕布才低头不语,被曹操处以绞刑。

曹操白门楼杀掉吕布之后,把刘备、关羽、张飞一同带回许都。曹操让刘备进见献帝,一排辈数,刘备还是汉献帝的叔叔。这便是刘备被后人称为“刘皇叔”的来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实际是讲曹操和刘备斗心智的事,刘备以伪装迷惑了曹操,使其放虎归山,之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却说曹操之所以把刘备带回许都,是由于他对刘备不放心。为观其言行,到许都后,曹操建议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事后,曹操试问刘备道:“玄德公对此可称心乎?”刘备道:“承蒙曹公抬举,备受如此重任,心中实感坐卧不安。”

再说献帝自到许都,处处受到曹操挟制,心中很是不满意,也想培植亲信,除掉曹操以保皇位。他见刘备才华出众,胸有大志,又是中山靖王第十四代孙,论辈数还是自己的皇叔,便视为成事亲信。一天夜里,献帝咬破手指,在一件衣服的暗处写好一封伺机除操的诏书(又叫衣带诏),让国舅董承给刘备送去。刘备见是皇帝的亲笔诏书,当即跪下接诏道:“既是奉诏讨曹,臣当竭力效犬马之劳。”从此,他便暗中联络心腹,积极准备除曹的行动方案。他怕曹操看出自己的心事,便主动要求到后院种起菜来,不再问政事。就连关羽、张飞也感到迷惑不解:“大哥怎么变得如此不成器了?”

曹操即不然。他虽不知道刘备有衣带诏的事,但对刘备一个当世豪雄,竟安心去种菜,也觉反常,便决定亲自试探一下。

有一天,刘备正在后院浇水种菜,曹操部将未经通报便闯进后院对刘备说:“曹公有请,让您马上就去。”

刘备去了之后,曹操第一句话便笑着说:“将军在后院干的好事!”刘备大吃一惊,以为有人泄漏了机密,脸都吓黄了。接着,曹操又长叹了一口气道:“咳,实际种菜也很不容易啊!”刘备这才明白曹操并不知道他暗中谋反的事,也就放下心来。接着,曹操拉着刘备的手,来到后花园凉亭,指着一桌早已准备好的酒菜道:“有一次在征战途中,将士们口干难忍,我就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不远便有一片梅林,梅果青青,可以止渴。将士们一听,信以为真,以为前面真是一片梅果青青,口中流涎,嗓子一下便不觉渴了,勇往直前,今天,我突然想到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特意煮上一壶梅酒,请玄德品尝。”两人对坐,开怀畅饮。正饮间,天上忽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乘着酒兴,曹操兴致勃勃地对刘备说道:“当今之世风云变幻,正是英雄辈出之机。玄德公,您久历四方,必知当今英雄,请为指点指点。”刘备道:“备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何以配论英雄?”曹操道:“玄德不必自谦,说说看!”刘见推辞不过,为免引起曹操更大的疑心,只好含混应付道:“淮南袁术,自称皇帝,可谓有志之雄。”曹操一笑道:“此不过是坟墓中的一把枯骨,不足一提。”刘备道:“袁绍兵多将广,独占一方,可称一雄。”曹操道:“此乃外强中干之辈,关键之时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也不足一顾。”刘备又道:“刘表坐镇荆州,世称‘八俊’之首,可算为英雄了吧?”曹操不屑道:“徒有虚名而已。”刘备道:“孙策为东东一霸,能征善战,可称一雄!”曹操道:“孙策是靠他老子的名望而起的,也算不了英雄。”刘备道:“益州的刘璋怎么样?”曹操摇了摇头。刘备道:“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腾呢?”曹操哈哈笑道:“净些无名之辈,不足挂齿!”刘备见曹操如此目中无人,便装出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除此之外,备实在举不出人来了。”曹操笑道:“所谓英雄,应该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所谓志者,就是能吞天吐地;所谓良谋,即为心藏整个宇宙。”刘备道:“如此说来,究竟谁能配得上呢?”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指自己道:“当今天下称得上英雄的,唯有你、我二人罢了。”刘备一听,吓了一跳,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恰在这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声响雷震耳欲聋。刘备灵机一动,弯腰拾起筷子,故作镇静的掩饰道:“这一声雷鸣,竟有如此威力!”曹操见状,真以为刘备是个胆小鬼,禁不住一阵哈哈大笑。

曹操经过“煮酒论英雄”的试探,没有发现什么破绽,也就消除了对刘备的怀疑。而刘备事后却长时间惊魂未定,心想如果再在这里继续呆下去,必遭曹操毒手。于是,他便暗中与关羽、张飞商量,争取尽早设法离开此地。事也凑巧,正当刘备心急火燎地设法离开许都的时候,曹操听说袁术北上青州,路过徐州,便派刘备南下徐州,截击袁术。刘备闻言,心中大喜,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受命起程。曹操的谋士郭嘉、程昱听说刘备走了,急忙去见曹操:“刘备智深谋远,早就不愿屈就此地,曹公怎么能把他放走了呢?”曹操一想,顿时醒悟,急忙派人去追,可是刘备已走的无影无踪了。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冬,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了一座高15丈的台子,取名为铜雀台。铜雀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各高10丈,以桥相连,宏伟壮观。曹操一生俭仆,为什么又大兴土木,建造铜雀台呢?这就是本文要讲的一段故事。

那是在铜雀台刚刚修好后的一天,曹操便登台设宴,大会群臣。为了增加宴会的欢快气氛,他让武官当场比武,让文官即席赋诗,各显其才。特别是那些文臣谋士,对曹操的文武韬略,很是敬佩,即席赋诗,无不称颂曹操的功德;更有那些势利之辈,竟在赋诗中建议曹操应该称王称帝。对这些文官写的诗文,曹操一一审阅,不住点头,只称赞其遣词立意如何恰当深妙,而对其称赞曹操功德之词,非但丝毫不动声色,且在阅完之后,还发表了一段自我表白的言辞。他说:“诸公对我的称誉实在太过分了,曹某实不敢当。我开始作官,年纪很轻,自知不是知名之士,最多想当个郡守,好好从政,为民造福。为此,在济南作官时,除弊去秽,不怕得罪宦官。后来朝廷任命我为典军校尉,当时也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当上一名征西将军,死后能在墓碑上写上一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幕’,也就心满意足了。接着,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取袁绍,击刘表,直至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现在竟有人怀疑我有不臣称帝野心,真是妄加猜度。过去,周文王得到三分之二的天下,还服从商朝,齐桓公、晋文公那么大的势力,仍尊奉周天子。我的祖父、父亲到我们兄弟,三代受到汉室的厚恩,我要像前人一样忠于汉室,这才是我心里的话。我可以说,国家如果没有我这个人,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称王称帝呢?”

听了曹操的一番自我表白,文武百官无不感动备至,纷纷称颂:“即使周公,又怎能比得上丞相呢?至于一些人的妄加猜疑,丞相万不可放在心上!”

其实,这正是今天曹操大宴群臣的目的所在。因为当时社会上传言很多,都说他很快就要篡位称帝,自己当皇帝。他修铜雀台,是要人们以为他好象已经厌倦东征西讨,对现在的地位很是满足,开始追求于晚年的享乐了,根本无心去篡位称帝。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同情,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他怕刘备报复,更怕刘备与曹操联合,便把关羽的头装在木匣子里,派人送到曹操那里,同时还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曹操见信后,随手递给诸大臣传阅,尔后却笑着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是说,“孙权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上烤呀!”由此表明,曹操对时局、对自己的处境始终头脑十分清醒。他认为,自己称帝,十分容易,但必然要成为众矢之的;孙权劝他称帝,是存心要害他。

晋武帝贪欢淫乐

晋朝泰始九年,晋武帝下诏书,挑选公卿以下的女儿配置六宫,凡是把女子藏起来的,便用对君王不敬的重罪论处。在没挑选完毕之前,禁止天下人嫁女娶妇,君王的荒唐暴行竞达到了这般地步。第二年,又命良家女子和下级军官和小官吏的女儿五千多人,进宫挑选。出现了母女们在宫中嚎啕大哭的惨景,她们的哭声,在宫外都能听到。晋朝的暴君,竟然干下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让后世人唾骂。

晋朝君王刚刚聘娶皇后,皇后的叔父名杨珧,上表说:“自古以来,一家门户两个皇后,不会有好结果。”并请求把他所上的表藏在宗庙里,日后得以免祸。晋君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是立了皇后,而把皇后的父亲杨骏做为将军封了侯位。杨骏为此骄傲自满,不可一世。镇军胡奋对他说:“你倚仗自己的女儿当了皇后便自以为了不起了吗?你没看见从前凡是和君王家结亲的,最后没有不遭灭门之罪的,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罢了。”杨骏听了这话,吓得脸色都变了。

起初,晋帝因为太子不够聪明,怕他难以继承皇位,背地去和皇后商量。皇后对他说:“立太子本应该立长子,不应该单以是否贤能为依据,怎能变动呢?”后来晋帝患重病,又想再立一个皇后,期望能再生个小儿子,以代替现在的太子。皇后边哭边诉说:“我的叔父杨珧的女儿芷得有贤德,长得又漂亮,但愿皇上能把她娶进宫来。”晋王答应了她的请求。从此无论是在朝廷还是百姓中间,都知道了现在的太子低能糊涂,难以继承帝位。卫瑾也很想对此给晋王提出建议,但又有些不敢,后来有一次他随晋王在陵云台宴会,他装着喝醉了酒。跪在晋帝的面前,三次想说话又停下来不说了。用手去摸着床沿说:“这个座位可惜呀!”晋帝似有所领悟,将计就计地说:“你真的大醉啦!”便在东宫设宴,密封考题,让太子解答。贾妃昕到这一消息很害怕,请一些人帮助代答解题,但大都引用一些生涩难懂的古代典故。那太子本来就很蠢,很容易被人识破。给事官张泓便替她们出主意说:“太子没有学问,陛下是知道的,我看也不必咬文嚼字,倒不如直接用白话按意思去答卷好了。”贾妃听了这话很是高兴,对张泓说:“那么就请你帮助我们解答,如能成功,将来和你同享富贵好了。”于是,张泓便替他们先写出了草稿,然后再让太子自己抄一遍。晋帝看了,果然很满意,先送给卫瓘看,卫瓘看后很是犹豫,有口难言。从此,大家也都理会到卫瑾从前所说的话了。贾充背地派人对他妹妹贾妃说:“卫瓘这个老奴才,他险些破坏了你们的家庭。”后人评论此事说:“晋朝皇帝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听了别人的建议,又不能亲自去考考他,竟用密封答卷让人裁决,像他这样,就是想不让张泓出卖,能办得到吗?”

孙皓主持吴国国政的时候,荒唐淫乱而又凶残和大逆不道。每逢摆宴和他的臣子们饮酒,命令大家都得一醉方休。同时又设置黄门郎十人,专门执掌过失。宴罢之后,便令按照上奏臣子们的缺点过失而处罚之,把有的人脸皮剥下来,也有的人眼睛被挖出来,他后来被晋国军队打败,当了俘虏,狼狈不堪,满脸泥污捆绑着押往东阳门。晋王先是谴责了来晋谒的人,说是不要这样对待当了俘虏的亡国之君,解去他的绑绳,赐给他衣服和车子,并把他的子弟也封了官。对待吴国的旧僚属们,也根据每个人的才干,安排了相应的工作职务。晋帝到会堂引见了大家。对孙皓说:“我设下这个座位,用来等待你已经很久了。”孙皓答道:“我在南方,也设置了这样的座位,用来等待着陛下您呢。”贾充对孙皓说:“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剥人皮,这算是什么刑罚啊。”孙皓说:“对于那些弑杀他君主的大臣,或是不忠的奸臣,就使用这种刑罚。”贾充听了此话,默默不语,甚感惭愧。

当晋朝大将王浚带兵东征时,吴国各城的守将早都闻讯投降,唯独建平的太守不肯投降。直到后来听到吴国已经灭亡,才不得已而降于晋,晋帝又任命他当了金城太守。诸葛靓在吴国灭亡之后,也到处逃避,不肯出山,晋朝帝王和他向来是旧相识,知道躲在姐姐琅琊王妃的家里,便前去看他。那诸葛靓却逃到厕所里不肯出来,皇帝硬是逼着非要见他不可。诸葛靓流着眼泪说:“我不能漆身皮面,来看您,实感惭愧。”晋帝下令任命他为侍中官职,他坚决辞退不肯接受,回到自己的家乡隐居,终身不面对朝廷的方向坐着。

晋武帝因贪色过度,遂得了病,后来他的病越来越重。杨骏独自一人在皇帝身边照料,别的大臣都不能在皇帝的近旁。杨骏借此机会,出于个人打算,便想改变主意,要把自己的心腹之人安插到重要职位上。当皇帝稍稍清醒的时候,便板着脸问他:“你怎么能这么办呢?”那时候,汝南王司马亮的事件还未暴露出来,皇帝便下令写诏书,让司马亮和杨骏共同掌握朝政,还想选择在朝廷中有威信名望的人辅佐他们执政。等到皇帝病情又加重,精神迷乱的时候,皇后乘机建议让杨骏一人辅佐朝政,皇帝点头答应。后来还没等到司马亮赶到京城,皇帝便死了,由太子继承了王位。杨骏便进入太极殿居住,安置了一百名士兵保卫他。司马亮来到后,不敢近前,只在大司马门外哭悼一场,并书面请求等葬礼过后便走。有人向杨骏告密说司马亮打算要讨伐他。杨骏先发制人,秘密派兵前往司马亮处围困,司马亮连夜逃到许昌,才避免了这场灾祸。

司马炎成就了帝业,踌躇满志。文学家左思写了篇《三都赋》,花了十年时间。大学问家中书令张华拍案叫绝。《三都赋》名声鹊起,人们争相传阅,大量抢购,一时间洛阳纸贵。司马炎很爱惜人才,十分敬仰左思的才气。司马炎听说左思有个妹妹,也是文章盖世,才华横溢,司马炎便下旨将左思的妹妹左棻纳入后宫,封为修仪,旋进贵嫔,但左菜相貌平平,仅以才气如何能使好色的司马炎动心?左菜人宫以后,便备受冷落,一直居于陋室,吟诗作赋,聊以自慰。司马炎的荒唐真是曹践了一代才女。

司马炎感情上的荒唐害了才女左棻的一生,使她冷落终日,无所谓幸福。而司马炎在皇位继承人上选错了人,却使他费尽心血创下的西晋江山折损了寿命,王朝危在旦夕。纵马沙场的司马炎果敢英武,可在感情上却柔若女子,较妇寺之仁还有过之。立继承人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太子立妃问题上虽然见识透彻,可在决断时却一错再错。晋王朝短寿的命运由此埋下祸根。

司马炎宠爱的女人很多,这些美艳的女人先后替他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不幸的是,二十六个儿子中虽然不乏英伟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不幸夭拆,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按中国立嫡立长的继承人法则,司马衷要立为太子,而司马衷却只是个白痴,不谙世事,糊涂虫一个。

司马衷生于魏甘露四年,就是公元259年,是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嫡长子,母亲是杨艳皇后。按照立嫡制度,司马衷无可辩驳地当立为太子。泰始三年正月,就是公元267年,司马衷年方8岁,武帝司马炎便将司马衷立为皇太子。

司马炎如何能将江山大业托付给这样一个儿子,这实在令人困惑,是不敢有违宗法制度?作为开国皇帝,理当是不大遵循法纪的。司马衷的痴愚早就被侍从陈奏,朝臣们也都时有耳闻。最生动有趣的一件事是,有一天司马衷听太子师傅李熹讲课。李熹讲读《孟子·公孙》。武帝司马炎派去东宫太子府观察太子的大臣苟勖、和峤正在窗下静听。

李熹细细讲解没有侧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都是不可取的;强调作为人君,一定要重视这四事,尤其是要有恻隐之心;只有有了恻隐之心,才能爱民,两只有有了是非之心,才能分辨善恶;人君如果不能分清是非,政治无法清明,公私不分,无由赏罚;人君的根本便是大公无私、秉公而断,使政治清明。

当时,室外正在下雨。屋檐下雨声淅沥,屋外蛙声四起,悠扬动听。司马衷听了好半天师傅的讲解,只是听懂了为公为私,其他的一概不知所云。师傅问他有什么问题,司马衷乐滋滋地听见悠扬蛙声脱口问道:“园子中蛙鸣,是为公还是为私?”师傅李熹见问,心头一凉,只有哀声叹息,知道是一块朽木,不可雕也!

窗外奉旨观察太子读书的大臣苟勖、和峤也都听在耳里,明白了太子的痴愚,不是可造之材。和峤是位学者,只是在廓下摇头,而荀勖则别有用心,默然无语。下课以后,荀勖、和峤陪太子午膳,师傅李熹也在坐。太子司马衷生性好吃,美味佳肴,吃得又白又胖。司马衷生长在深宫,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哪里经历过饥饿?哪里知道一粒粮食一颗汗?哪里明白稼穑维艰?

太子司马衷大吃大喝,根本不把这美味佳肴当一回事。师傅李熹看不过去,就婉转地对司马衷说:殿下,碗中的米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勤耕作得来的,殿下可知道稼穑艰难?如今旱荒严重,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在忍饥挨饿。司马衰听了这话,觉得十分奇怪,脱口说道:没有饭吃,干吗不吃肉粥?师傅李熹哭笑不得。这样的学生还能教出个人样来?

奉命观察太子的和峤、荀勖要回宫复命。和峤忧心国事,认为太子如此愚钝,将来难以肩负国家重任,应当如实奏报。荀勖有自己的想法,说这件事十分复杂,不那么简单,要知道,杨皇后是始终不主张更易太子,皇上都敬畏几分,我们又能如何?如果我们据实进奏,势必会得罪皇后,将来命运如何实在难以遇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有好结果,弄不好有杀身之祸。

苟勖这是不考虑国家的前途,顾虑自身的安危,而他所说的这些都是很现实,极有可能的。苟勖的这一自私,结果铸成了大错,加速了晋王朝的衰亡。苟勖坚持,和峤只好表示沉默。苟勖进奏武帝,说太子心性仁厚,对是非之心、公私之别,能反复和师傅讨论,德业、学问上是大有进步。武帝心中虽然高兴,但还是不大放心,觉得这个愚钝的儿子会有什么长进?武帝转而问和峤,和峤含糊地说,太子还是和从前一样。

太子司马衷的低能,武帝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这个儿子难以肩负国家重任。但是杨皇后反对更易太子。杨皇后名杨艳,字琼芝,是陕西华阳人,父亲杨文宗是魏贵族,以功封荔亭侯。杨皇后十分美丽,出自豪门大族,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长子早逝,次子便是这司马衷,是嫡又是长。武帝数次担心地说太子不长进,天性愚钝,难以胜任大事。杨皇后每次都和颜反驳:儿子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武帝试探说,现在更易太子,还来得及。杨皇后摇头,说太子的名份已定了,决不能轻易改动,按立嫡立长,都应是太子,破坏了这项法制,日后岂不乱了套?我坚决反对。

果敢刚毅的武帝司马炎在美人面前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到苟勖进奏,说太子有了进步,武帝信任苟勖,尤其佩服苟勖的高深学问和不世之才。武帝相信了苟勖,放下心来,不再考虑更易太子。一转眼太子就十三岁了,按照当时的惯例,要为太子选婚。太子选婚无论是对皇家还是全体国民,都是一件大事,因为这选上的是未来的国母,母仪天下,坐镇后官。皇亲贵戚、王公大臣便纷纷物色自己家族的女子,积极活动,准备促成一段美好姻缘,从而使家族荣显。这个时候,谁都不会考虑太子是痴愚呆傻还是缺胳膊少腿,只要是太子,木偶人都行,女子的个人幸福在这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是身负家族的荣显,代表着一种新的势力和崛起。

武帝在长年的征战中,很赏识征东大将军卫瓘,了解卫瓘的家族,对卫瓘的女儿十分的满意——据说白皙、漂亮,很有风采。和卫瓘竞争的是晋开国元勋贾充。贾充生有四个女儿;前妻李氏生两个女儿,后妻郭氏也生两个女儿。长女贾荃已嫁司马师的儿子齐王司马攸。贾充官高位显,拜车骑将军,出任朝廷首辅。最为关键的是,当初司马攸被立为太子,全得力于贾充。所以,司马炎对贾充一直十分信任。

贾充依恃着身分特殊和武帝司马炎的宠爱信用,一方面刻意献媚,取悦于武帝和皇后,一方面结党营私,排挤正直大臣,培植私党。西北氐羌反叛朝廷,烽烟连绵,战火不绝,陕甘一带陷入动乱之中,生民涂炭。晋王朝急需派一个大将军领兵平叛,镇守陕甘一带。侍中王恂、任恺推荐贾充前去。武帝觉得武将中也只有贾充最能胜任,便下道圣旨,命贾充镇守关中。饯别宴席上,和贾充私交很深、很了解贾充的苟勖知道贾充心里不痛快,不愿意远镇关中,足智多谋的苟勖便为贾充谋划,想个既不抗旨,又可以留在京师的万全之策。

苟勖是武帝的心腹,和贾充这位工于心计的人臭味相投,交谊甚厚。贾充是平阳襄陵人,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西南。贾家是这一带的世家大族。贾充曾和司马昭合谋,杀死了魏帝曹髦,为司马昭夺得帝位。贾充进而奏立司马炎为晋王太子。西晋初年于是有这样的歌谣流传:贾、裴、王,乱纲纪;王、裴、贾、济天下。这是指贾充、裴秀、王沈效力司马氏,灭亡曹魏,是西晋的开国功臣,尤以贾充资格最老,恃宠而骄,势倾朝野。

贾充阴险狡诈,长于媚术权术。贾充功高位重,和朝中重臣太尉太子太傅荀、侍中中书监苟勖、越骑校尉冯紞结成死党,反对侍中裴楷、任恺和河南俨庚绝一派,两派明争暗斗,势同水火,反复较量。这一次推出贾充镇守关中,实际上是被任恺、王恂暗算,是贾充集团较量的一次失败,苟勖之辈岂能俯首认输,坐视不管?

苟勖对贾充说:你是朝廷宰辅,岂能受制于任恺这流猪狗!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皇上收回成命。贾充问计。苟勖说,如今太子正在议婚,如果能和太子结亲,这留守京师就不言而喻了。贾充恍然大悟,更庆幸自己有好几个女儿。可是,谁可以信任,前去说合此事?苟勖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试试。有苟勖出面,这事就已成功了一半。

荀勖马上着手这件大事。他先请贾充的妻子郭槐用重金贿赂杨皇后的心腹左右,让她们赞誉贾充的女儿品貌端庄,聪慧文静,有贤德,有美貌,可以选为太子妃。杨皇后信任左右,天长日久,自然心动,对贾氏的女儿颇有好感,认为名声这样好的女子一定是十分不错。苟勖双管齐下,在朝中联络心腹重臣苟、冯纯等一班人员,在各种场合,盛赞贾充的女儿德才兼备,不可多得。苟勖随后干脆上书武帝,称贾充女儿姿德淑茂,可以列入候选。

武帝司马炎一直不曾表态。司马炎有自己的看法,但既然朝野闹得沸沸扬扬,都说贾充的女儿十分出色,这事得和皇后商量。武帝问杨皇后,太子的婚事,有什么想法?杨皇后说,贾充的女儿据说才色都不错,大概真的十分出色。武帝问卫傲的女儿如何?杨皇后说,称赞卫傲女儿的人极少,想必才色平平。

武帝司马炎摇头,说贾家的女儿不行,有五不可。杨皇后很奇怪,问有哪五不可?武帝说:贾氏的家族悍妒,不大生儿子,身材矮小,皮肤微黑,貌不秀美,这就是贾氏子女的五不可,其中一不可都不可取,何况兼有?而和贾氏反,卫傲家族天性仁贤,子女白皙,身材修长,相貌秀气,尤其人丁兴旺,贾氏和卫氏的女儿完全不同。

杨皇后对贾氏女已有好感,被武帝这一驳斥,有些不好意思,但嘴上还是说:我们都没有见过贾氏、卫氏的女儿,都是听别人说的,一个说好当然比不上十分说好,大伙说好总不会有错,我还觉得贾家的女儿合适。杨皇后天性很倔,认谁的事谁也不能改变。武帝把话说得这么清楚,杨皇后还坚持己见,武帝也不想为此争执,便不再说什么。

贾氏所谓的种嫉是说家传的悍妒,是因为贾充的妻子郭槐是以妒嫉成性而扬名天下的。贾充原有妻子李氏,相貌十分漂亮,为人贤慧。李氏的父亲李丰在魏时犯有大罪,依法被杀,李氏家属连坐,远流边荒偏僻之地,贾充只好和李氏离婚,随后便娶了郭槐为妻。

司马氏建晋以后,大赦天下,远流在外的李氏回到洛阳。李氏和贾充所生的女儿贾荃已经长大成人,此时已做了齐王司马攸的王妃。武帝司马炎知道李氏的贤娴淑静,便让贾充破镜重圆,允许他置左右二夫人,没有妻妾之分,地位平等。可是,领教了郭槐厉害的贾充知道郭槐又悍又妒,有些害怕。果不其然,郭槐知道以后,大闹一场,坚决反对让李氏跨进贾府大门。贾充没有办法,只好谦辞,说不敢遵旨收左右夫人之命。

贾荃是很爱自己母亲的,极力促成贾充和母亲团圆。贾充惧怕郭槐,便偷偷地将李氏安顿在洛阳永年里,但却很长时间不敢来往。郭槐有了此事以后,不敢放松,随时注视着贾充的动向,只要贾充出门,就立即派人跟随,防止他和李氏幽会。贾充一提到郭槐便惊惶失色,同僚们都以此笑谈取乐,武帝也自然知道。贾充怕妻,郭槐悍妒便朝野尽知。

鲜卑部落酋长秃发树机侵扰秦州、雍州的消息飞快不断地送达京师,司马炎十分忧虑,任命了贾充为特使,都督秦、凉二州军事,安抚镇压。贾充迟迟不动身前往。太子选妃一事沸沸扬扬,贾充女般配太子的说法甚嚣尘上,武帝也不好再催这位可能成亲家的大臣离京。杨皇后坚持选贾氏的女儿为太子妃。武帝表示沉默不再说什么。

贾充的悍妒之妻郭槐先后替贾充生下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郭槐的长女贾南风,小女贾午,都到了婚嫁的年龄;长女15岁,小女12岁。小女贾午很聪明灵秀,而且相貌很美,但年龄还小,身体没有发育起来,很瘦小,衣服撑不起来,年龄上比太子要小一岁。两个刚刚长大的孩子,都不知人生是怎么回事,男人和女人是怎么回事,如何在一起?长女大太子两岁,丰满、成熟,有几分姿色。

但是,贾南风身材较为矮小,皮肤有些黑,就像她的母亲郭槐一样,而关键是难以察觉的是继承了郭槐的很多个性,悍妒、高傲、奸诈、暴躁,长于媚术和权术。贾府是高门大族,贾南风是大家族中女主人的长女,被郭槐视为酷似自己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胆大妄为,无所顾忌,狂纵使性。这样的女人被立为太子妃,日后母仪天下,晋王朝的未来可想而知,宫中自然再也无法宁静。

晋武帝泰始八年二月,就是公元272年,14岁的太子司马衷结婚,贾南风册立为太子妃,进住太子宫。司马衷愚顽无知,哪里是贾南风的对手?司马衷很快俯首听命,贾南风控制了东宫。贾南风在感情上的妒嫉就像她的母亲一样,到了神经质的程度,而且一旦发作,便失去控制,闹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