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出发要“想走就走”。
在我最绝望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一个故事,并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算晚。
这个故事是从某位大学老师的口中听来的。
那一年,故事的男主人翁乔生年近四十,是老师的大学同学兼好友。他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份收入不高但很稳定的工作,平常交往也有十几个好友,真可谓是生活安乐。然而,当年正值改革开放,一股下海经商的风气一时间传到了老师的家乡,并让很多人开始躁动起来,其中也包括乔生。乔生决定辞职南下经商,并将妻儿留在了家乡,独身前往。他带着家里多年的积蓄,在亲友的目送中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在南方闯荡期间,他自信自己可以凭借多年以来积累的经验,轻易就能闯出一片天地。在到达目的地后不久,他就立刻凭直觉找到了一个他认为前途无限的事业,并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然而,事业并没有那么好做,创业并非朝夕间就能完成的。随之而来的是枯燥乏味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为没有招到合适的员工,于是他选择了单打独斗。他事无巨细,事事都要亲力亲为,销售业绩上不去,要自己去跑;供货商提价,要自己去谈;有顾客因为质量问题找上门,要自己去处理。总而言之,这份事业并不好打拼。
长此以往,谁都会受不了,何况是年近四十的他。下属受不了,他自己的身体也受不了,于是,所有的问题就都接连出现了。员工要求减少加班时间,涨工资;客户抱怨问题处理效率低,要退货;供货商则经常吵着供货量低,要求涨价;他则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心理压力大而病倒了。
那时候,他一个人远在他乡,举目无亲,只能独自对着病床旁边的空桌子发呆。每当看到病友的亲友过来探望,他总会不自觉地萌生一种酸楚。然而,当时他因为远离故乡,事业生活都处于不稳定时期,因此并没有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亲友,身边更没人照顾。老师正好出差经过他所在的城市,便决定顺道去看望他,这才知道他已生病住院。
到了病房,只见他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身上到处插着输液管,眼前盯着一个似乎是账本一样的小册子在认真地看着。病床旁边,是絮絮叨叨要求提薪的员工,不断地在诉说着自己的困难和要求。而他,看起来却很平静,默默地看着小册子,一边看一边用笔在写着什么。发现老师到了,他才慢慢地抬起头,招呼老师坐下。那位员工看到有人过来,也就走了。等人刚走,乔生就拉着老师的手,急切地问起了家里的情况、朋友的近况。
老师知道,他当时也想家,也希望把妻儿接过来一起生活,然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已经快要将他压倒,他并不希望让任何人为自己担心。一个人生活,三餐经常没有着落,甚至会因为加班而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事业小有所成,可也积累下了一身的病。就在那段时间,因为店里出了一些问题,他又要在病床上一边看供货商发来的定价单,一边还要亲自计算当天的营业状况。很多员工离职,营业额直线下降,剩下来的员工要么不能独当一面,要么就是闹着要提薪。自己一个人还要忙着订货,里外两头忙,两头不讨好。
那时候,在很多人看来,他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店面,经营批发零售,是一件很风光的事。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他与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大老板都能划上等号。老师看到他比同龄人要苍老很多,老师开始同情起他的处境来,并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出乎老师意料的是,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凡事总要有一个过程,虽然艰苦,但只要结果值得都是可以的。当初自己迈出了第一步,并且事实证明自己也没有做错,那么,坚持走到最后又有何不可呢?无论是在家努力工作,还是在外漂泊奋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外生活多年,有时候也会觉得艰苦孤独,但一旦想到自己的努力能为家庭换来更好的物质享受,也就重新有了奋斗的动力。
实际上,老师对于乔生那样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敬畏。一方面,自己事业小有所成且生活安稳舒适,漂泊则意味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自己长久以来怀揣着少年时代的理想,而自己自信已然具备了实现的能力,然而,往往人过中年后,就变得更加保守且胆小了起来,因为害怕自己半生所累积的财富、事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遭受损害,所以选择了“不做不错”的生活模式,过分谨小慎微,留下了不小的遗憾。虽然说人生无所谓对错,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事业是否辉煌,生命的长短也并不会因为一段伟大成就而得到延长,但每当梦里回想起少年时代闯四方的豪言壮语来,又有些后悔自己过早屈服于生活的大流。
当然,最后老师并没有选择和乔生一样出门漂泊,也没能如愿完成少年时代的理想,而他选择将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起伏的情节,也缺乏辉煌的结果,但对于当时已经选择在外漂泊的我而言,却有着极大的触动。生命本身的意义,就在于随时准备着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