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7755600000026

第26章 伍子胥:文武全才,怎一个忠字了得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他的曾祖父伍参因力主邲地战晋而被楚庄王提升为大夫,他的祖父伍举和父亲伍奢均是楚国的重要谋臣,楚平王受谮言欲诛杀太子建时,伍奢因直言被杀,伍员经宋郑逃奔吴国,谋图复仇。他先曾投靠王僚,不久被阖闾结纳为心腹。他帮助阖闾夺取了国政,经过数年准备,又协助阖闾攻破楚国,使吴国威名大振,撤兵回吴后被任为相国。夫差继位吴王后,伍员率兵攻破越国,力主灭越,与坚持受降和越的夫差发生政见分歧,渐被疏远。后来他因直言抗争,触怒了夫差,夫差赐剑命他自杀。

在此过程中,他的才能和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悟甚高的智略谋臣

伍员以替父报仇为目的从楚逃吴,由此参与了吴国的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他是极富战略思想的。当时吴国内部有王僚和阖闾两股政治势力,阖闾准备谋刺王僚,将伍员结为心腹,筹谋其事,伍员对他说:“夫鸿鹄所以不可制者,以羽翼在也。欲制鸿鹄,必先去其羽翼。”王僚身边有掩余、烛庸、庆忌三个亲信,非常勇猛,又手握兵权。伍员分析说:“公子欲除王僚,必先去此三子,然后大位可图。不然,虽幸而成事,公子能安然在位乎?”(第七十三回),伍员听说楚平王新丧,急忙去见阖闾,建议他以伐楚劝勉王僚,乘机行事,阖闾担心王僚派他为伐楚大将,伍员授计说:“公子诈为坠车而得足疾者,王必不遣。然后荐掩余烛庸为将,更使公子庆忌结连郑卫,共攻楚国,此一网而除三翼,吴王之死在目下矣。”(第七十三回)阖闾采纳了他制鸿去翼的战略思想和具体方法,最后夺取了国政。

阖闾上台后,伍员向他提出了“从近制远”的创霸方针(第七十四回),伍员的从近制远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要求先充实国内的守备,设立城郭,实仓安民、整军经武,然后向外征讨。其二是要求对外用兵由近及远,蚕食列国。吴国的创霸基本上是遵循着伍员的这一战略方针。当时吴国创霸的主要对手是东邻楚国,在吴弱楚强的具体情况下,伍员向阖闾提出了“三师扰楚”的策略方针,他认为:“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第七十五回)为了以逸待劳,他将吴国军队分为三部分,轮番骚扰楚大批府库珍宝,而且将楚国的万家人口迁于吴国的人口稀少区,这是极有长远考虑的行为。

伍员既富有政治斗争的战略思想,又机智多才,被称为“前识之士”,言其有先见之明。楚平王囚禁了伍奢,逼伍奢写信召二子伍尚伍员来郢,准备一并诛杀,伍员见信后判断说:“此诱我也,往必见诛!”并劝阻兄长伍尚说:“楚人畏吾兄弟在外,必不敢杀吾父。兄若误往,是速父之死也。”(第七十一回)伍尚坚意赴父之难,伍员遂挥泪诀别其兄,逃奔别国。伍尚去郢城后,与其父伍奢一并被平王杀害,伍员因逃得免。平王知伍员逃走,派三千人急往追捕,伍员逃到江边,心生一计,将自己所穿白袍,挂于江边的柳树上,脱下双鞋扔至江边,沿浅水徒步直下,楚兵追至江口,不见了脚印,又看到江边衣鞋,只得回报说:“伍员不知去向。”后来,楚平王下令在全楚通缉捉拿伍员,让各处关隘渡口严加盘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金蝉脱壳”,混出昭关。后来又以“宝珠计”挟诈边侯左诚脱身逃走。

楚平王晚年在郢城之东建一大城,仍称之为郢,迁都于此,将旧郢城称为纪南城,又在其西建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漳两水间),三城似品字之形,联络成势。吴国大举伐楚时,伍员对吴王说:“楚虽屡败,然郢都全盛,且三城联络,未易拔也。”(第七十六回)他提出了分兵先打两翼的主张,自己领兵一万去攻麦城。临近麦城时,他屯住军马,率二卒微服出营相度地形。来至一村,见村中一人正牵驴磨麦,驴走磨转,麦屑纷纷而下,他醒悟道:“吾知所以破麦城矣!”回营暗传号令:“每军士一名,要布带二个,内皆盛土,又要草一束,明日五更交割,如无者斩!”次日五更,又传一令:“每军要带乱石若干,如无者斩!”天明后,他分军为两队,各带石土草束,在麦城东西分别筑就了“驴城”和“磨城”,对手下人表杀一阵,败至麦城,伍员在麦城下与斗巢相迎,对他说:“汝已疲劳,放汝入城,明日再战。”斗巢率兵入城时,伍员让事先装束停当的数名降卒混入其中,夜半策应吴军,攻下了麦城。伍员受到牵驴磨麦的启发,置驴、磨于两翼,夹麦于其中,分散了麦城的保守力量,使敌人无法自顾,造成破敌的必然趋势,继而诱使敌人将吴国的军事力量带进城内,造成对麦城的渗透,内外夹击,攻破了麦城。至今有谚语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表现了对伍子胥军事才智的赞扬。

伍子胥以他的丰富战略和机敏才智保全了自身,启发了吴王,促进了吴国在春秋后期的兴旺。

慧眼识良莠

伍员进入吴国后,先后结识了三个人物,分别把他们推荐给了阖闾,这三个人物对吴国的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个人物是专诸。伍员在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遇一壮士正与一大汉厮打,很有勇力,而见一老妇人呼喊,却有畏惧之状,遂怪而打问,旁边的人告诉他:“此吾乡勇士,力敌万人,不畏强御,平生好义,见人有不平之事,即出死力相为,适才门内唤声,乃其母也。”(第七十三回)伍员非常赞赏,打听得此人名叫专诸,当即登门拜访,与之结为兄弟,对其以弟相称。阖闾准备谋刺王僚时,伍员将专诸推荐于他。专诸后来对阖闾“以身相许”,他打听得王僚好食鱼炙,遂花三月功夫攻习炙鱼技艺,以求接近王僚,后来在一次宴会上,他将匕首藏入鱼腹,乘向王僚进献鱼炙之机将其刺杀。

专诸谋刺成功,使吴国王位易手、阖闾上台,吴国开始走上创霸之荐于他,阖闾见要离体瘦力单,意欲不用,伍员固谏道:“夫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而已。要离形貌虽陋,其智术非常,非此人不能成事,王勿失之。”(第七十四回)要离请吴王断掉自己右手,杀掉自己妻子,诈使苦肉计,他见到庆忌后假意献破吴之策,谋求亲近庆忌,当同舟渡江时,他立于上风头将庆忌刺死。要离谋刺成功,解除了阖闻的心头之患,稳定了吴国政权,吴国从此转到了一意向外扩张的道路。伍员结识的第三个人物是孙武。孙武是春秋时的著名军事家,阖闾准备东伐楚国时,伍员向他推荐孙武说:“此人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隐于罗浮山之东。诚得此人为军师,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第七十五回)孙武后来在为吴王操演宫女时,为严申军法而斩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姬,吴王欲遣走孙武不用,伍员进劝说:“夫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吴王大悟,于是封孙武为上将军,号为军师,任以伐楚之事。孙武在伐楚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吴军攻破楚都,赶走楚王,使吴国声威远扬,一举奠定了吴国创霸的基础。

伍员在生活中善于结交人物,如他在逃奔吴国途中与东皋公萍水相逢,即结为至交,后在东皋公的帮助下,得以混出昭关。他早年结拜的楚人申包胥后来救楚存危,也是一时豪杰。楚人伯嚭因其父被诛,逃至吴国,吴大夫被离认为伯嚭性情贪佞,不可亲近,伍员当时正为阖闾所重用,他坚持说:“吾之怨正与嚭同,谚云:‘同疾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因而支持吴王将其任为大夫,与之同议国事。他认为只有聚积和借重于众人的力量,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勾践乞降请和时,伍员是夫差政权中坚决提出反对的人物,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一旦稍得志,如放虎于山,纵鲸于海,不复可制矣!(第八十回)后来,夫差决定放勾践归国,伍员前去苦苦劝谏说:“勾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大王爱须臾之谀,不虑后日之患、弃忠直而听谗言,溺小仁而养大仇,譬如纵毛于炉炭之上,而幸其不焦;投卵于千钧之下,而望其必全,岂可得耶?”他尖锐地对夫差指出:“夫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越王入臣于吴,怨恨在心,大王何得知之?其下尝大王之粪,实上食大王之心。王若不察,中其奸谋,吴必为擒矣。”(第八十回)伍员把勾践放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去考察,故能从其反常行为中窥见其险恶动机,可惜这些真知灼见不能被夫差所理解和接受。

伍员对勾践的险恶用心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历史的借鉴。他第一次闻说夫差欲赦勾践回国,急忙见夫差说:“昔桀囚汤而不诛,纣囚文王而不杀,天道还反,祸转成福,故桀为汤所放,商为周所灭。今大王既囚越军而不行诛,诚恐夏殷之患至矣。”(第八十回)勾践回国后曾向夫差献来巨木和美女,伍员向夫差提醒说:“昔桀起灵台,纣起鹿台,穷竭民力,遂致灭亡。勾践欲害吴,故献此木,王勿受之。”(第八十回)他还对夫差说:“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王不可受。”(第八十一回)夫差曾拒绝伍员的劝谏说:“勾践业已称臣,乌有臣而伐君者?”伍员又提醒他说:“汤伐桀,武王伐纣,非臣伐君乎?”(第八十一回)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伍员深通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他善于以史鉴今,故能识透勾践行为的动机,他亦善于以史论今,历史常常成为他论证思想和劝谏君王的重要依据。

报恩雪仇大丈夫

伍子胥活跃于春秋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得益于杀父之仇的刺激。楚平王囚禁了伍员的父亲和兄长,又派人捉拿伍员,伍员在逃亡途中射退追兵,让准备逃窜的追兵传话给楚王说:“欲存楚国宗祀,必留我父兄之命,若其不然,吾必灭楚,亲斩楚王之头,以泄吾恨。”(第七十二回)后来伍员听说楚王已斩杀了父兄,他对途中相遇的申包胥表示:“若不能灭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间。”伍员逃至吴国后,先后投靠王僚和阖闾,他都是以灭楚复仇为投靠条件的。当时吴国和楚国是敌对国家,战事频繁,伍员逃至吴国,辅佐吴王,这一选择使自己的复仇行为与吴国的政治行为一致起来。复仇心理促进了他对吴国政治的设定,而吴国政治活动的成功又实现了他的复仇动机。他在吴国听说楚平王已死,因而捶胸大哭,对别人讲:“某非哭楚王也,恨吾不能枭彼之头,以雪吾恨,使得终于牖下耳。”(第七十三回)后来攻破楚都,他从墓中掏出楚平王之尸,用九节铜鞭打得肉烂骨折,又剜出双眼,砍断其头,毁掉衣衾棺木,与其骸骨弃于原野。事后,他满足地对同僚们讲:“自古人臣报仇,未有如此之快者。”(第七十七回)伍员在楚平王生前未能向其报仇,现在对楚平王的尸体滥施淫刑,以满足自己的复仇愿望。唐人胡曾在吴楚交战的古战场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的柏子山与举水一带)感慨作《柏举》一诗云: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旁。

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

伍员当年在逃离楚国途中分别遇到了三个人物,在危急困窘之时受到他们的帮助,破楚之后他寻访恩人,积极给予报答。当年过昭关时,因为关口盘查很严,隐居山林的扁鹊弟子东皋公约有追兵,心中十分惶恐,多亏有一自称“渔丈人”的老翁帮他渡江,才进入了吴境。入吴后,他向一位正在濑水边浣纱的女子馁而乞食,这位女子慷慨施予,但她觉得自己与男人交谈赠食是败义堕节的行为,当时竟投濑水而死。伍员伤感不已,咬破指头,沥血写二十字于石头上:“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第七十三回)写完将石头埋在路边。十余年后,伍员攻破楚国,旋即移师郑国,意欲捉拿逃奔于郑的楚昭王,渔丈人的儿子其时避居郑城,前来求见伍员,伍员准备报答其父之恩,问他有什么要求,其子回答说:“郑国惧将军兵威,令于国中:‘有能退吴军者,与之分国而治。’臣念先人与将军有仓卒之遇,今欲从将军乞赦郑国。”伍员仰天长叹说:“嗟乎!员得有今日,皆渔丈人所赐,上天苍苍,岂敢忘也!”(第七十七回)当即下令解围而去,以此作为对渔丈人的报答。从楚班师途中,伍员绕道昭关,前去寻找东皋公和皇甫讷,已不知去向,乃在其庐舍前拜谢,以表示对恩人的怀念与敬仰。行至于濑水旁,他让人从路边挖出自己掩埋的石头,其字清晰可见,他想以千金报女子赐食之恩,不知其家,于是让人将千金投于濑水中,并表示说:“女子如有知,明吾不相负也!”

伍员恩仇在身,当年立誓图报,十余年来,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信守承诺,表现了他较强的传统价值观。伍奢曾言伍员“少好于文,长习于武”(第七十一回),传统文化对他早年的教育以及对他一生的影响,更为突出地反映在他晚年的尽忠行为上。主要因为在对越政策上他与吴王夫差政见不和,一直受到排斥和冷遇,但他不易忠贞之节,一意劝谏吴王,甚至把自己的儿子伍封托付于齐国,准备以死谏君。齐国大夫鲍息评论吴政说:“子胥乃吴之忠臣,屡谏不入,已成水火。”(第八十二回)伍员在这样的情况家人吩咐说:“吾死后,可抉吾之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之入吴也。”伍员对自己参与兴旺了的吴国事业是很有感情的,他忠信立身,最后为国尽忠。今人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中被敌方围困于梅岭,虑不得脱,写下《梅岭三章》,曾以伍员忠国而自勉。其中曰: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因谏丧生:集权制度下君臣关系的牺牲品

伍员的性情有时显得非常躁急。过昭关前,他在东皋公的草舍一连住了七天,无计过关,晚上他反转寻思,心如芒刺,卧而复起,终不能寐,一夜之间,黑发苍然变白,躁急的性情加深了他的愁思,生理上的仓促之变反映了他的心理状况。他听到仇人楚平王死后,反倒捶胸大哭,这种行为曾为身旁的人所不理解,通观伍员的处事性格,他这样倒是合乎逻辑的。攻陷楚国后,他表示说,自己强忍大仇十九年,乃有今日。因为求楚王不得,于是以歪曲的形式来了一次仇恨心理的大发泄,他对楚平王掘墓鞭尸,又鼓励吴王奸污楚王夫人,淫乱楚宫,还唆使随行的吴臣奸污楚国诸大夫的妻室,以作为对楚国君臣的侮辱。过分急切的复仇心未能直接发泄,终于变成了扭曲的行为,导致了过分的举动。

伍员后期对夫差的十余次劝谏没有一次成功。君臣关系相当紧张,其主要的责任自然在夫差一方,但从伍员个人方面讲来,也是有些原因的。第一,伍员本是阖闾之臣,深得阖闾信任,夫差就是因为他的建议才被立为太子的,后来夫差猝然上台后,君臣(第八十二回)伍员觉得自己对夫差恩重功高,因而不屑于培养新的君臣感情,如夫差曾指责他说:“寡人卧疾三月,相国并无一好言相慰,是相国之不忠也;不进一好物相送,是相国之不仁也。”伍员忽视了与夫差感情的培养,因政见不和而导致两人关系逐渐恶化,这其中是不无教训的。第二,伍员性情直率躁急,劝谏不注意方式,他用历史事实论证自己的见解时,常常把夫差比作桀、纣等荒淫暴君,这种不恰当地当面比附激化了君臣矛盾,如太宰伯嚭有一次在他比附之后就责问说:“相国出言太甚,吾王岂桀、纣之比耶?”(第八十一回)伍员并不能吸取教训,最后劝谏时仍然说什么:“老臣譬如龙逢逢桀;比干逢纣……”(第八十二回)这种劝谏方式只能事与愿违。夫差伐齐得胜而回,百官朝贺,伍员一言不发,夫差故意对他说:“子谏寡人不当伐齐,今得胜而回。子独无功,宁不自羞?”伍员当众大呼道:“天之将亡人国,先逢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忧。胜齐不过小喜也,臣恐大忧之即至也。”(第八十二回)伍员的见解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他过分直率,当众给君王以难堪,其方式是极为不当的,只能促使二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吴国太宰伯嚭曾是伍员保举起用的,后来在伐楚的一次具体战斗中,伯嚭兵败,又亏伍员救应,并在吴王跟前竭力相保免死。在对越关系上,伯嚭是受贿通敌的内奸,但从伍员方面讲,平时却对伯嚭有种瞧不起的态度。阖闾执政时,伍员有事自作主张,很少同伯嚭商量,及夫差上台,越国被败时,越国大夫文种通过伯嚭乞降于夫差,当时伍员是伐越的行军主将,他认为越国和伯嚭均越过了自己,因而对和解受降一事是一直有成见的。他和伯嚭的政见分歧公开化后,不是主动地与之开诚相见,沟通心理,以求消除隔阂,而是在背后攻击,说什么“吾悔不听被离之言,与此佞臣同事”。他自谓有恩于伯嚭,不屑于对其做说服教育的工教训。

传说伍员尸体被抛的钱塘江上,当时潮头汹高百尺,声震如雷,有见伍员(子胥)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者。明人瞿佑在今江苏吴县西南胥山的原址作《伍胥庙》一诗,对伍员的人生结局赶不上陶朱公范蠡之事,表示了极大的不平。

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身。

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

伍员怀着一腔深仇逃亡吴国,他以自己丰富的战略思想和智策两朝辅佐吴王,并为吴国带来了比较先进的楚文化和杰出人才,对吴国的创霸立下了绝大的功劳。他因犯颜直谏而被杀,但他识辨谄佞的机敏、轻生为国的忠心无不给人以感染,他晚年被疏远和受害的全过程向人们告诉了集权制度下人际感情在政治活动中的紧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