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7755500000034

第34章 如何培养乐观品质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无论是与生俱来的乐观气质,还是在后天养成的乐观品质,一个人都必然要经受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难的磨炼过程,才能成为拥有这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幸福进取者。

因为生活中困难和挫折不可避免,我们只有适当地进行认知调整、情感熏陶和行为塑造,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面对未来生活的各种问题,从而减少消极的逃避行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从磨难的夹缝中走出一条成功的小径,成为一名幸福的进取者!

一、换个视角看世界

佛家有种说法,即“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换句话说,你怎么看待周围世界,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你的思想、感受和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在心理学上,这种力量来源于自我暗示,实质上就是人们的意识与思考方式决定着人们的感觉,而这种改变对成败、挫折、输赢以及无助的思考方式,就是认知疗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扬长补短

下面这个故事讲述了残奥会乒乓球冠军张小玲的经历:

张小玲,1988年汉城残疾人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她在19岁时不幸失去了右腿,当时成天看着自己空空的裤管泪流满面,也曾无数次痛苦地问道:“难道我的命运就这样了吗?”这时,爸爸温柔的声音让她重新认识到:“我还有一条腿,我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打乒乓球就是我的强项。”于是,她自信地向广西有关部门毛遂自荐。1985年,凭着顽强的斗志、积极的信念,咬牙忍受假肢带来的巨大痛苦,张小玲一举获得了广西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女子单打第三名的好成绩。张小玲当时是这样对自己说的:“我不能输,第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一定!”后来,张小玲接连多次获得了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为自己留下了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也为人们如何在挫折面前重新认识自己、扬长补短树立了一个乐观者标志!

从张小玲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在身体条件、形象气质、知识能力、工作收入等方面都有差异,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遭遇不幸后,张小玲有过彷徨失措、垂头丧气和无精打采,眼光老是死死地放在自己的残缺部位,还动辄与健全的同龄人比较,来嘲笑自己,徒增对生活的无助感与绝望感。

幸运的是,在亲人帮助之下,张小玲终于恢复了乐观的心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就永远不要认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张小玲从含着辛酸的泪水,慢慢接受右腿的残缺,到依靠假肢做到生活自理,再到充分培养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乒乓赛场上获得新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而又艰难的跨越啊!

盲人的世界也有阳光

美国柯达公司经理发现盲人习惯于黑暗的特点后作出决定:将暗室中制造感光材料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在暗室里,盲人的工作效率远远胜过正常人,这样大大提高了产量,还很好地解决了许多盲人的工作问题。

柯达公司巧用盲人的行动,不仅给公司增加了利润,而且给公众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深刻印象,以致许多高素质的大学生、研究生等专业人才,都争先恐后地融入柯达公司。现在,柯达公司的产品已经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无阻,这与柯达公司善于扬长补短、各尽其才的用人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你知道吗?哲学家尼采是一个矮个子,作家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可是他们都在乐观力量的支撑下成为了非常有成就的巨人。原来,“生活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珍视多少”,扬长补短会使人在不断的成功中变得更加乐观。

(二)合理解释生活

姗姗和叶子在“旅游经济学”期中考试中,成绩都是糟糕的58分。那么,她们在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如何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各自对成败的归因。

乐观的姗姗把这个糟糕成绩的原因归结为一些自己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因素,比如“平时投入学习的时间太少”等,所以她觉得只要自己加倍努力,成绩就会提高起来的;而悲观的叶子则认为“自己太笨了”“平时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最终放弃了这个课程。

姗姗的解释风格是相信某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因素(如自己没有好好复习),而叶子则是相信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旅游管理的课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待生活问题的方式往往会慢慢变成了两种惯常的归因风格——乐观与悲观。乐观和悲观又会影响他们的动机(主动做事还是被动接受,坚持到底还是中途放弃,冒险尝试还是退缩不前)和心情(满意还是耻辱,轻松还是内疚害怕,自信还是听天由命),甚至完成任务的能力。

克服悲观的认知疗法

贝克与艾利斯为了帮助人们矫正生活事件的不合理归因,开发了认知疗法。

(1)帮助悲观的人学会认识在情绪最低沉的时候流过你心田的那些自然的思绪。

这些自然的思绪很快形成句子,使你根本就不自觉这些念头已经跑出来了。例如:一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出门上学前常会对他们大喊大叫,等孩子们走了她又后悔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沮丧。这时她需要学会认识自己吼完过后的念头,也就是“我是一个糟糕的母亲——甚至比我的母亲还糟”。显然,这位母亲把单一的一件事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在性的特点,把问题盲目地扩大化了。

(2)鼓励悲观的人与这个自然念头抗争,其关键在于举出与消极念头相反的一些例子来进行有力的反驳。比如:每当“我是一个坏母亲”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去想象自己是个好母亲的例子,陪他们踢足球,教他们做几何题目,和孩子们聊天等。

(3)帮助悲观的人学会不同的解释方式(重新归因),以对抗原有的念头。这位母亲尝试对自己说“我下午对孩子还好,而早上那样就差一点,也许我不擅长早上活动吧”,这个解释方式就基本上没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4)帮助悲观的人学会自己跳出沮丧的心情。这位母亲虽然明白了一些负面想法的出现是难免的,但消极的念头在压力下又会重新冒出来(反刍)。此时提醒她有意识地不去想了,以避免陷入沮丧情绪。

(5)帮助悲观的人学会去质疑让自己沮丧的想法。例如,一个年轻人失恋之后的一些沮丧想法:“我没有你活不下去”“我这一辈子不可能爱上第二个人了”“你是属于我的,我必须得到”。

(三)合理的成就动机

为什么有些人能游过长江,而另一些人却只能站在岸边随波逐流呢?有人认为是遗传因素或锻炼的缘故,比如身体条件。但无可否认的是,有些人确实对畅游长江这个目标有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以及更大的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

早在1938年就有人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对成功的渴望大于对失败的害怕,会选择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会做出更多接近成功的行为,如:①喜欢坚持努力完成难题;②喜欢一有任务就立即着手;③越有挑战,越兴奋;④喜欢证明自己有能力;⑤凡事都积极地评价自己,鼓励自己;⑥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在成功时,会体验到更大的喜悦和快乐,而成功则会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促使其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并且在遭遇了一两次挫折后,仍会坚持自己的追求,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这样一种有高成就动机的乐观主义者。他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了,可他从小就对电子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岁时,才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毅然辍学,做了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技术员。这时,商用计算机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触发了乔布斯与其好友沃兹在工作之余一起研究个人电脑的激情。1977年,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很快在华尔街上市,期间“苹果I号”、“苹果II号”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1985年,因为Lisa数据库的价格昂贵及其封闭性使苹果机遭遇了巨大的打击,乔布斯也在刚刚获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之后,被逐出了苹果公司。几天后,乔布斯又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不久收购了Pixar,并关闭了Next的硬件开发部门。10年之后,乔布斯的公司因为成功制作第一部电脑动画《玩具总动员》而身价超过10亿美元。1996年,“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次年也再次成为苹果公司的CEO,并继续书写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传奇。可见,乔布斯拥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那种积极信念:“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

成就动机可以促使一个人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但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过高的成就动机有可能因为环境条件不允许的限制而带来失败的危险。一次次的失败又会令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削弱他们的信心和希望,也许就会成为严重的悲观主义者。可见,成就动机也是一柄双刃剑,需要人们把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历成功与失败,使他们在成败经验中建立起正确的成败观念,从而养成适当的成就动机,才不至于不自量力或不切实际地行动。

二、换个心情体验生活

(一)知足者常乐

所谓知足,是一种平和的境界。所谓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知足者常乐,不是说这个人一定是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而是说这个人懂得取舍,也懂得放弃,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享受工作与享受人生的人最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自知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和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7层高的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非常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呀?”

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底楼有多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玩也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很多乐趣呀,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而他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苏格拉底每天依然快快乐乐。那人又问他:“先生,住7楼又有哪些好处呢?”

苏格拉底说:“好处多着呢!比如说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二)感恩者舒心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得到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拥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馈赠,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

一个心存感激的人会在每天生活当中看到美好的事物,并且对此表示感谢,而非抱怨。感激的态度和积极心态是息息相关的,有这种态度的人在生活中会深深珍惜许多事物,珍惜自己的健康、家庭、房子、朋友及工作,甚至感谢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磨炼的挫折不幸。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3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该如何感恩生活。

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所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非常重要。

1.感恩先要“知恩”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从孩子一出生,有些做父母的就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关心他。可是往往等他长大了,却并不感谢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甚至抱怨父母给予的太少。为什么会这样呢?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奉献背后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来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爱。

2.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

言教不如身教。做父母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两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用你对长辈的关爱言行,来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又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相互间要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3.创设情境学习感恩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或社区中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孩子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如,讲述“感恩”的故事、创办“感恩”小报、编排“感恩”的节目等等。

三、换个方式生活

(一)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转移法的原理,就是以另一个“兴奋灶”来取代先前的“兴奋灶”,从而引起强烈生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那些心理活动的强度降低,以致渐渐消失。如有的父母习惯用孩子害怕打针的心理来让孩子听话,相反,有经验的医生却能在与孩子聊天时不知不觉地对他们实施了打针的治疗,这些都是转移注意力的鲜活例子。

在升学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学校和家庭应该适当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亲近大自然的周末计划,像郊游和野餐,或者球类体育锻炼。豪迈豁达的李白在遭遇官场逆境的时候,只抛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毅然东出长安,游遍名山大川,终于成就了一代诗仙。当孩子学习疲倦的时候,带领他们走进轻松高雅的音乐盛宴,可以让他们低落的情绪在时而欢快时而悲壮的韵律中慢慢变得明朗愉悦起来。当然,学校班级也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歌唱比赛和绘画大赛),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和疲劳的身体得到放松的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注意转移,学生既不会长时间处于悲观失望的情绪中,还会在其他生活领域得到自我价值感的承认,有利于乐观人格的养成。

(二)由外而内的自我训练

1.学习运用幽默

幽默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特殊的情绪表现,可用以从容应付许多令人不快、烦恼,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今天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在增加,故而不妨在紧张劳作之余,让幽默充当精神上的“按摩师”。

建议:用欢乐促进人际关系,在就寝前讲几段笑话或提议回顾小品、相声中的片断,与家人或朋友共同体会快乐。

2.坚持微笑待人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使生活变得更加和谐舒畅。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社的主编,其名片上除了姓名和联系方式,没有任何头衔,但印有特别的一行字:你微笑,世界也微笑。每当他递出名片的时候,都能看到对方会心的微笑。微笑,是人类传达亲和态度的表情。在心情好的时候,人们才会经常微笑,而会微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

建议:微笑可能是人类最美的表情。每天多微笑几次,不仅是对熟悉的人,也可以对陌生人。这样,你就必然经常收获人们友好的笑容。当你对别人微笑时,人们也会对你微笑;当你由衷地微笑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微笑。

3.参加文体活动

培养活泼进取、开朗、积极参与的生活态度,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追求的源泉,谱写快乐的人生。运动对健康有许多好处,除了能激发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力外,它还可以令人心情愉快,从而有效抗击抑郁。医生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也往往鼓励他们进行适量的锻炼。

研究人员发现,每周坚持步行两次,每次20分钟,就能显著改善情绪,让人更加积极乐观。研究人员把200名42~75岁心理健康的成年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周至少散步两次,每次20分钟,并且行走时不断加快步伐,同时搭配一些其他的锻炼项目;另外一组则不进行任何专门的锻炼。32周后,前一组成员不仅身体素质明显好于后一组,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也更高,耐力、活力都有所提高,对事物的看法也更乐观。

建议: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项目,并制订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如果从事的文体项目让自己痛苦万分,则很难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