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朱元璋会非常诚实地告诉你:与其打肿脸充胖子,还不如省下一顿打,脚踏实地地挣点“里子”。朱元璋很注重实际,不喜欢搞排场,在他称帝后,每到一地巡查,他都不喜欢大张旗鼓,即使接待,他要的也不是铺张浪费,而是业绩的考评表。
“面子”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字典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美国人史密斯写过《中国人气质》。他说:“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所能领悟的含义要多得多。”
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是个问题;而对于将面子赋予“伪善”内涵的中国人,面子更是大问题。敬酒不喝没面子、招呼不应没面子、当众扫兴没面子;孩子成绩差、老婆不漂亮、手头紧巴巴、工作一般般也是没面子;当然有面子的时候也比较多,当官只上不下、领导邀请吃喝、开会排正中、走路被簇拥,很有面子;姑娘出嫁坐大奔、工厂整垮了不叫倒闭叫重组、工人失业了不叫失业叫下岗,如此处心积虑,可见中国人将面子摆在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春秋时代的晏婴,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传》中,颇多记载。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面子”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职位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下属这时候就会为挽回上司的面子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公司,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保全了公司对外的良好形象,对上司也好,对自己也好,甚至对整个团队的成员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于私上司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的。在管理中总充满这样的矛盾,看似付出了很多,实际你收获的更多。
而作为领导者呢?虽然你有个好下属但是也要尽量避免自己犯错误啊,要不然对外的面子虽然保住了,但是对内却留下了疤痕。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的,在做决定特别是重大的决定的时候,一个考虑不周就可能出事儿。所以一定要集思广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实行民主决策,明智决策。
每个人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高超的学问,是一种机变的本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愚者所倾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真正的智者就会明白:与其争面子,不如争“里子”。他们注重的是提高和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文过饰非来向别人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
[金言忠告]
一个人能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个人,也能在同一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他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从本质上来说,面子不过就是覆在里子上的一层皮,不要面子当然不行,但是太要面子,或者说过于注重面子也不行,因为这样容易把自己弄成“套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