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水的启迪
7753400000003

第3章 感悟自然 悯怀人生 (2)

[21]技:当作“枝”。枝:枝脉。经:经脉。枝经:即经络相连的地方。肯:附着在骨上的肉。綮(qing):筋肉聚结的地方。肯綮:即筋骨结合的地方。这些地方于运刀有碍。尝:试.这里指触及。未尝:不曾触及。大軱(gu):大骨。

[22]良鹿:好的厨工。岁:每年。更:换。割:指不按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强行割肉。

[23]族应:指普通的厨工。族:众。折:用刀砍断骨头。

[24]新发于硎(xing):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副:磨刀石。

[25]节:指骨关节。间(jian):间隙,空隙。无厚:没有厚度,指刀刃极薄。

[26]恢恢:宽大有余的样子。游刃:转动刀刃。

[27]族: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28]怵(chu)然:警惕小心的样子。戒:戒备。

[29]视:目光。“为”后省“之”字。视为止:即目光为之集中。行为迟:动作为之缓慢。微:轻。

[30]谋(huo)然:骨肉分离的声音。一说,“谋,同“(zhe)”,指牛体分解的样子。解:分解,解体。委:堆积。如土委地:就像泥土堆积在地面上一样。

[31]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32]善:拭,攘。

[33]养生:指养生之道。得养生焉:领悟到养生之道了。

解读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即养生的关键。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本文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顺应自然即为养生之要,而其主要关键则是“缘督以为经”。意思是说,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缝隙中生活,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体现了庄子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庄子这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表述,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本文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妙入微,构思奇巧,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

话题

1.根据本文,做工作要以怎样的态度才能得心应手?

2. 庖丁解牛和养生有何关系?

3. 庖丁的话具有怎样的逻辑?

相关资料索引

《庖丁解牛》的理趣美

《庖丁解牛》的理趣美是多方面的。

最明显的,是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是作为写作目的诉诸读者的,但这里面包含着庄子的人生观。我们知道,庄子是以“自然无为”为美的,但他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指不违背客观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庖丁解牛,只有“依乎天理”,顺其自然,才能“以无厚入有间”,使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对待复杂多变的人生也应有这样的态度,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似的矛盾,自然无为,才能保持人格的自由和精神的快乐,也才能得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相反,如果过分地为生死存亡、贫富穷达操心劳神,就会陷入矛盾重重的“隙”而痛苦不堪。

其次,是对艺术创作的特征—规律和自由统一—的揭示。危丁解牛,一方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完全遵从规律的,另一方面,又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显现了“充分的”自由。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使庖丁解起牛来,“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向然,奏刀骆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在这里,作者把危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同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进行了类比。这是可以类比的,因为,高超的技能就是艺术。特别是在那生产力低下,许多劳动产品还不能具有交换价值的时代里,一些生产技艺多带有艺术创造的性质。所以,庖丁解牛,作为技艺所显现出的规律和自由统一的道理,实在可以看作是对艺术创造普遍规律的整体认识。这种认识得到T后人的认可和发挥。如:作文就有“文无定法,文亦有法”之论。作画就有“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说。书法的道理同于作文和作画。这种把艺术创造和自由相统一的活动的明确认识,其滥觞,恐怕就是《庄子》。

第三是对壮美的追求及对美的本质和审美的朴素而深刻的理解。庄子是追求壮美的,所以他笔下的客观事物多带有超越时空并在体积、力量、气势等方面呈现着巨大的特点。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若神;“高临四十仞而后有枝”的栎社树等。如果审美客体不是物而是人,那就表现为精神巨大和本领的超群,如“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至人”等,都带有理想化的超越世人的特点。至于“危丁”,当然有别于“神人”“至人”,庖丁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庖丁的技艺却不同凡响:“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则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当然,不仅《庄子》所描写的多种人物事态都带有壮美的特点,就是《庄子》本身所呈现的汪洋恣肆,风谲云诡的风格,也显现了庄子对壮美艺术的追求。

(节选自吴天柱《<庖丁解牛>的理趣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7-8期)

更多链接:

1.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2.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4.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

5.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陈鼓应《庄子浅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著。列御寇,亦作“列图寇”、“列困寇”,《庄子》中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否寓言中假托的人物,尚属疑问。后世道家尊他为前辈。《列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八篇,早已亡佚。今传《列子》八篇,多数学者从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着眼,认为是魏晋时人采摘诸书荟萃而成。本书以宜扬道家贵虚之说,为主。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其思想实与《庄子》相近,文辞亦类《庄子》。虽为后人抄撮褚书而成,但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遗文和富言故事,含义深刻,精彩动人。其叙事简练有法.文笔简劲宏妙,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杞人忧天

祀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身亡所寄[2],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3],因往晓之[4],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5],终日在天中行止[6],奈何忧崩坠乎[7]?”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8],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9]?”晓之者曰:“地积块耳[10],充塞四虚[11],亡处亡块。若躇步蹈跐[1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3],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杞(qi):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祀县。忧:担忧,发愁。天地崩坠:天塌地陷。崩:倒塌,崩裂。坠:陷落,掉下。

[2]亡:同“无”。寄:依托。

[3]彼:他,指“忧天地崩坠”的杞人。这句说:又有个人替他的忧虑而担忧。

[4]晓:晓谕,即明白开导。

[5]若:你。屈伸:俯仰。

[6]天中:这里指在空气中。行止:动静,进退。这里指生活。

[7]奈何:如何,怎么。

[8]只使坠:即使坠落。

[9]奈地坏何:地坏了怎么办?

[10]块:土块。积块:土块的堆积。

[11]四虚:指四方的空间。

[12]躇(chu)步跐(ci)蹈:即踩踏行走的意思。

[13]舍然:释然,形容忧虑消释而心中平静,即放心的样子。

解读

选自《列子?天瑞》。标题依普通选本。《天瑞》宣扬轻生死、遗世事、离形去智、泊然虚无的道家思想。主旨是默察造化消息之运,探究万物“生生之理”,认为“生生”无象,阴阳所不测,乃是“天地之中大灵瑞”,故题为《天瑞》。节选的这段交童讲了一个“杞国无事忧天倾”的故事。它以问答的方式嘲笑了那种成天怀着根本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的庸人。由于这一故事的广泛流传,“杞人忧天”几乎成了“庸人自扰”的同义语。其实,无论杞人对“天地崩坠”的忧患,还是“晓之者”的一番解说,都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文笔凝练而古朴,故事生动而传神;寓意深刻,引人畅想。

话题

1. 杞人为什么对天和地的状态如此关心?

2.“晓之者”指的是哪一类人?

3.《列子》文笔的凝练在此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相关资料索引

杞人是思想者

我看不出杞人有任何可笑之处,相反,对其还有一种崇敬和敬佩的感情。“杞人”指出,天的本质是气,地的本质是土,并且天地只不过是“空中之一细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他们对天地会不会坏,以及“人”对此认识可能性的讨论,也是非常深刻的。在我看来,“杞人”是思想者,是大自然的探索者。难道自然科学不正是沿着杞人的道路,发扬杞人忧天的精神发展起来的吗?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近代自然科学发生在欧洲,古代希腊文化是其源头。古代希腊文化为何能成为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源头呢?一个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与我国嘲笑把人忧天不同,希腊人大力提倡和推素杞人忧天。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生,加以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在希腊人看来,把人忧天乃是对自然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并且这种对自然的认识和求知活动,既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指导生产(处在萌芽时期的自然科学与今天的自然科学不同,萌芽时期的自然科学由于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还不足以广泛地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与我国传统鄙视这类活动不同,希腊人积极提倡和大力推崇这类活动。亚里士多德所谓理论部门的知识正是包括哲学和科学在内的“无用”的知识。杞人忧天的知识是这类知识的典型。泰勒士说世界的本原是水,阿拉克西美尼说是气,赫拉克利特说是火,毕达哥拉斯说是数,恩培多克勒说是水、火、土、气,尽管说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成为希腊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泰勒士等人难道不可以说是希腊的杞人吗?正是这类人的不懈努力,促进了古代希腊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并为近现代的科学和文明建立了基础。他们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哲学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致恩格斯有充分的理由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就同样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杞人忧天”是希腊精神的重要特色和精华之一。科学的精神和古希腊人的精神是相通的。

(节选自严火其、杨捷《科学精神与“杞人忧天”》,《学海》2001年第6期)

更多链接:

1.杨伯竣《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2.严北溟《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孟世凯《“忧天”杞人何处寻》,《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