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称老师是“第二父母”,其实,师生之情的内涵要比亲子之情更加深刻。因为,师爱比父爱更严格,比母爱更无私。即使老师有时有些“偏心”,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
恐怕没有一位学生不想享受那和风吹拂的师生之情,但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基础偏颇,为了使学生更能成长为守纪律、守规矩的人,老师往往又是非常严厉的。其实,即使是对孩子的批评,也是老师爱他们的一种表现。因此,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理解老师。
(1)理解老师的爱心
要让孩子懂得,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投入,而是通过理性培植起来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国家,师爱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种表现,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基于献身精神的无私纯洁的感情。教师的爱具有自觉性、原则性、普遍性和恒长性。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相统一的。严出于爱,爱寓于严。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爱,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有少数孩子把老师基于关心、爱护的严格要求视为“束缚手脚的绳索”,把敢于和老师顶撞、争吵看做是勇敢、有“男子汉气魄”,有时还故意搞恶作剧使老师下不了台。这样的孩子很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也绝不会由于此种敢出风头的行为而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和拥护。
当然,老师毕竟也是凡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就像园丁为树苗和花草浇水、施肥、剪枝、除草时也会有误折枝叶、水肥施用不均的差错一样。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体谅,能够诚恳、友好、恰当地向老师提出。大多数教师都会乐于接受的。“教学相长”,没有包括批评、建议在内的学生意见的反馈,教师在各方面都很难提高。
(2)冷静地对待老师的偏心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老师应该把爱的雨露均匀地洒向每一位学生,不管是男的、女的,丑的、俊的,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均应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好恶,也难免产生情感上的某些倾斜。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品学兼优、聪慧好学、谦虚上进、尊敬师长、礼貌大方的学生是喜欢的;而对那些品学皆差、不思进取、目中无人、骄傲自满、不懂礼貌的学生是不喜欢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偏向”。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所喜欢的学生并非品学兼优,不过他们投老师的脾气,讨老师的喜欢,这种情况不多见。
如果孩子抱怨老师偏心,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对此,专家认为应要求孩子按下列要求去做:
首先,应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看是否在品质、学习、行为等方面有使人不喜欢的地方。
当自己觉察不到时,可以请老师、同学或好朋友指出,以求改正。
其次,要避免从心理上产生错觉,有时老师批评了自己,表扬了其他同学;或对其他同学委以重任,对自己不予安排,这些并不能说明老师不喜欢自己。
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也经常会批评子女,能由此认为父母不喜欢子女吗?同样道理,不能把老师针对某些问题的批评与不喜欢自己、偏心画等号。
再次,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发现老师确实偏心,不喜欢自己,也不必太在意。
对老师仍要尊敬如常,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搞好学业,注重自身修养;不能舍本逐末地刻意追求老师的表扬,故意讨老师的欢心。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做出成绩,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都会对自己刮目相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