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日本人性格解析
7749700000011

第11章 盲目自大 刚极而折

一个原本落后的岛国,在资源贫乏、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求生存非常不容易。然而,不甘落后的日本人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明治维新”让日本变得强大,可以说“刚”到了极限。日本由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对国际社会犯下了严重错误,最终在“二战”中,导致了失败的下场,屈服于美国和国际社会。日本的这一段历程,可以用“盲目自大、刚极而折”来概括。

精神至上 盲目自大

在日本四条河原街的桥下,一群乞丐聚在一起闲聊。“近来物价不断上涨,柴米油盐涨价了,酒也涨价了,街上的百姓越来越穷困。”“嗯,就是嘛,真可怜哪!”“反过来说,我们倒不必为买米买酱去操心。”“也不必买柴买油。”“是呀,还因为住在桥下,也不用付房租。嘿,真开心!”他刚说完,另一个乞丐抢着说:“嘘,小声点,人家听了会羡慕的。”

日本人信奉精神至上的原则,他们对精神的追求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他们认为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并深为有此精神追求而“自豪”。

这种优越意识在日本神道教中表现更为明显,“佛法为万法之花果,儒教为万法之枝叶,神道教为万法之根本,彼之二教,神道教之分化也。”无根无以枝叶,也无以花果,所以神道教高于佛教与儒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知道佛教,儒教无论是在信仰人数还是在分布广度上都是世界上少见的。而神道教呢?只是在日本存在,日本人却将之凌驾于前两者之上,实在是自大!而细想之,也不过是他们对其归属的自卑。

早在日本向隋唐称臣时,日本就建立起了自己对朝鲜半岛的大国地位,令朝鲜半岛各国向其称臣纳贡。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经过奋发图强,大量移植西方文明,很快跻身世界五强之列。那时,日本人更是认为自己是天下人类中的“优等民族”,并开始鄙视和侵略那些实力较弱的民族了。

在战争中,日本人的这种性格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日本人对此极度焦虑,并且急于向外扩张。当他们和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时,他们极度自卑,因此他们依靠强大的国力作依托,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资源。而一旦当他们发现很容易地进入貌似强大的中国并且迅速占领一部分中国领土时,他们的优越感便暴露无遗。这时他们发现他们日本人是那样的强大,而中国人是如此容易便被击溃。日本人的优越性一览无余,而且这更可以改变日本曾向中国俯首称臣的历史。

可以说日本人对中国的自大和轻蔑意识主要产生在19世纪末期中国急剧衰落的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刻意宣传一种论调:中国是个腐败、没落和没有前途的国家,中国的民族也是一个自甘堕落的次等民族。日本军国主义者还开始从这个时期使用“支那”或“支那人”一词,来故意贬低中国和中国人。这种轻视或是蔑视中国的情结今天依然很强烈地存在于日本的右翼之中,成为破坏中日关系的导火索。

在战争中,日本人的这种精神自大性格表现得极为突出。二战时,日本叫嚷着日本必胜,宣扬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认为,同美国人的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两种观念的较量。即使是在美军打了胜仗的时候,日本人还在反复地说:“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日本人坚信,精神就是一切,精神是永恒的。物质当然也必不可少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短暂易逝的。尽管这难免有点自欺欺人之嫌,但二战中日本的凶猛强悍的确是日本精神转化为的战争利器。

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日本的“天定使命”就是:“要在全世界宣扬武士道精神,力量不足不是问题,我们日本人难道还怕那些纯物质的东西吗?”日本人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只不过是永恒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

说到精神,就不得不说日本天皇。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皇就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效忠天皇也就成了日本人最心甘情愿的事情,不惜为此前赴后继、杀身成仁。日本人认为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们的精神领袖是无错的,是圣洁的,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因此,日本人始终在他们的精神上,心理上无比自豪,认为没有哪一个能在这方面比得上他们。

“二战”时期,日本倡议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其实是日本借武力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文化侵略和精神宣泄。因此,这场战争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日本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灌输日本精神,企图使中国人接受他们所忠诚的所谓世界上最优等的文化。在遭到中国人民的奋力抵抗后,日本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如此优等的教育,如此优秀的文化,你们还会拒绝?还会仇视我们?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的思想文化是多么的自信,并表现得多么自大!

日本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而产生的自豪情绪,是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信心的一种表现。日本人这种骄傲的情绪正是他们不甘落后于人的强大动力,这使安分守己的日本人,时刻不忘积极进取,努力追赶世界先进国家,想要占据世界霸主的地位。

“开拓万里之波涛”

山县有朋(1838~1922)

日本政治家。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1874年2月,即明治维新刚刚完成的第二年,日本派遣西乡从道等陆海军将领率领日本3600余名侵略军进犯中国台湾。在1874年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1876年,入侵朝鲜,以武力胁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从此,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1879年,吞并琉球。

1882年,进一步侵略朝鲜,并制订日本陆军扩军计划,确立中国为日本主要作战对象。

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讨伐中国之策略》。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

1894年11月22日日本攻陷旅顺港。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最终战胜了自己昔日的老师中国,这使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是第一阶段,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争的结果是清军战败退回国内,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下午,北洋舰队的10艘军舰被击沉四艘,二艘逃跑,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是第二阶段,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是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结束。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是第三阶段,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未战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1894年2月11日,清政府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主要的内容有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武装入侵中国,占领中国首都北京,向清政府勒索巨款,并取得了在中国天津和北京等华北心脏地带的驻兵权。

日俄战争

日本漫画中的日俄战争。

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这样,就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而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

1904年2月8日,日军向旅顺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10日,日俄正式宣战。经过一系列的恶战,沙俄军队战败向北败退。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获得独霸朝鲜的特权和在俄国濒临日本海,遏霍次克海,白令海沿岸的作业权。

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予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使朝鲜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武装干涉俄国十月革命,占领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城镇和军事要冲。

侵华战争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大连),这里曾经是日本间谍的主要指挥活动场所。

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敕令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机构庞大,管理着铁路之外的矿山、港口、行政区域、文化和科研机构及情报组织,“佯装出经营铁道之假面,暗里则建立百般之设施”。日本还把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把驻扎在东北的日军命名为“关东军”,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关东都督府”,总理军政并监督“满铁业务”,成为对中国东北南部进行殖民统治的“大脑”。日本为长远的目标作了准备。

1914年,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机,出兵山东,占领济南,攻陷青岛,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利益。

1928年,在东北策划皇姑屯事件,并出兵侵占济南,屠杀中国军民5000多人,酿成济南“五卅惨案”。

1931年,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侵占整个东北。

偷袭珍珠港。

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件,从华北,华东两个方向挺进,实施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面积国土沦陷。

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实施南进战略,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把战火引向整个太平洋。

珍珠港事变前夕,日本积极实施外交和谈的政策,实行假和谈、真战争的阴谋。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是个痴迷的赌徒,在军事上也是一样好赌,要么大获全胜,要么一败涂地。山本在美国考察过,深知美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工业的强大,本来山本是不同意贸然同美国开战的,但得知东条一意孤行的命令下达后,便服从命令。作为一个军人,山本认为,当战争无可避免的时候,就应该拿出武士道精神,同宿敌美国决一死战,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与美国豪赌一把。在外交谈判上,蒙在鼓里的美国政府拒绝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甲案”和“乙案”,谈判彻底破裂。马上,日本对美宣战,与此同时,日本提前派遣的军队已袭击了菲律宾和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美在远东的军事设施遭受重大损失。

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此后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二十余个国家加入,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在不到半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

刚极而“折”

“二战”中,日本奉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路线,刚到了极点,在日本历史上辉煌到了极点,然而,物极必反,最终引起了亚洲国家、美国及至全世界的反抗和批评。“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违背历史规律的行为,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2年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岛战役败北,损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舰,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1942年8月美国和日本围绕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在之后的6个月双方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日本海军被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拖累,从此便再也无法恢复元气。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败使太平洋战争攻守之势互换。至此日本不得不开始打一场防御战。1943年4月1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亲自签发“‘复仇’行动”作战命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机遭伏击丧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开开罗会议,并签订《开罗宣言》。

1944年1月31日,美军进攻马绍尔群岛。1944年4至11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在中国展开“一号作战”计划,既豫湘桂战役。1944年6月15日,美国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1944年8月10日,美军完成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任务。1944年10月23至25日,莱特湾海战日军惨败。

1945年3月4日,马尼拉光复。5月3日,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胜利。6月22日,日本失冲绳岛。7月16日,美国成功试炸原子弹。7月26日,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6日,广岛遭受原子弹“小男孩”袭击,日本平民死亡14万人。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掷第二颗以丘吉尔的体形命名的原子弹“胖子”,日本平民死亡7万人。日本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二战后,虽然中国领导人在对日外交上不断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日本人依然越来越骄横,日本领导人公开参拜神社,日本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在钓鱼岛事件中,态度强硬……充分反映了日本人越来越骄横、强硬的心态。

2010年,中国在钓鱼岛事件上的态度坚定强硬,中国船长被放回,俄罗斯梅德韦杰夫总统公开登上北方四岛,让日本颜面丢尽。这两次外交事件,让日本人再一次尝到了刚极而折的滋味。

日本“刚极而折”的发展过程,证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凡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进程的行经,到最后,都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只有,顺应“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才可以让国家长久地繁荣与发展下去,最终成为世界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面对自己的成就,又囿于狭隘的疆域之中,日本人产生盲目自大排外的思想自可理解。只是,这并不一定就是民族缺点,毕竟这对日本国家的经济腾飞起了助推作用。只不过,日本人应冷静思考一下如何对其民族性格做一些完善,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过分自大不会得到别人的亲近和尊敬,就不可能融入世界。盲目地排外,更不可能与世界同步发展。作为日本人,只有以平等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交流,只有在受到人类思想的更多同化中,才会被其他民族所接纳。

§§第三章 折而豹变 实用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