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岁决定男孩的一生
7749500000024

第24章 小习惯大未来——帮儿子从小养成好习惯(2)

一天,妈妈做了儿子爱吃的炒鸡蛋,当着小军的面自己一个人吃,还装出非常好吃的样子。小军不由瞪大了眼睛问她:“妈妈,你怎么能一个人吃?这样不好!”言外之意:得分给我吃点呢!

“炒鸡蛋很好吃,我很喜欢吃,有什么不好?”妈妈答道。

小军满脸不高兴,嘴撅得老高:“我也很喜欢吃,你不能一个人吃!”

“你喜欢吃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要一个人吃!”妈妈一边吃一边说。

小军又气又急,说:“妈妈,你不讲道理,也不礼貌,大家会不喜欢你的!”

妈妈暗中窃喜,孺子可教也。于是,她让小军给她示范应该怎么做。小军说:“有了好吃的,应该大家一块吃,这是吃饭的规矩,是爸爸说的。如果你一个人吃了,别人会不开心,然后,大家不喜欢你。你没有好朋友也会不开心的。”

妈妈点点头,给了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并夸他懂事:“那么以后吃饭时,你也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好吃的菜,咱们大家都讲规矩,你能做到吗?”

小军很神气地说:“能!”

经历这场小小的风波后,现在小军终于学会了在餐桌上要分享食物这样基本的礼仪,也感受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其实,这就是妈妈给儿子上的有关于规矩的典型一课。

给父母的建议:

第一,让孩子守规矩,大人要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宝宝从出生到三四个月大,就会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与动作了。比如:妈妈吐舌头,宝宝也会学着吐舌头,这属于看不见的模仿,宝宝看不见自己的动作。等到宝宝再大一点,就会出现“看得见的模仿”,比如:向爸妈挥手,宝宝可看见自己的手部动作。

因此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习规矩时,应避免“说一套,做一套”。比如:要求孩子吃饭时能乖乖坐好,自己却边用餐边看电视;要孩子早点睡觉,自己却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示范。

第二,习惯和规矩的建立有规律可依。

家长必须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惯与规矩是可依“规律”建立起的,同时要让孩子认知各种规矩与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可以运用说故事或玩偶、玩具、小游戏,引导孩子学习。如:玩扮家家的游戏,让孩子扮演正在用餐时的大人,即可适时引导他餐桌习惯与礼仪。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情,以言语鼓励他,还可增加孩子执行的原动力,并提高宝宝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只要做到这两点,让我们的小男孩都能成为拥有好规矩、人见人爱且又活力十足的宝宝,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切本来就应该有秩序

男孩天生就是秩序的创立者,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男孩故意与父亲作对,与老师作对,好像这个世界天生就不该约束他一样。

男孩也经常会问:“爸爸,为什么上公交车要排队?为什么饭前要洗手?为什么我不能早晨睡懒觉?为什么玩具要摆放整齐,难道我就不能随便放吗?”等等这样的“叛逆”的问题。

这时,爸爸就要一一地解释给他:“如果不排队,人们都向车上挤,就会很混乱啦,说不定会有受伤的人;饭前不洗手,细菌就会吃进肚子里;早晨睡懒觉,你就没办法吃早饭啦,对身体也不好呢;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有时你就会丢失很重要的玩具呢!”

让男孩按规定做事情

其实,让孩子守规矩,并不是要限制小男孩不安分的冒险天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应该有它一个最基本的秩序。比如说人们常提到的纪律,它是指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则、条文。另外,人们生活在社会里,还必须依靠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做为家长,就是要让男孩从小懂得这些规范,并且自觉地按照这些规范去行动,做一个既有创造力又守秩序的小男子汉。

让孩子守纪律、有秩序,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抓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各种用品、物件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每次使用后要物归原处;每日的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要按时就寝和起床,按时进餐。

让男孩遵守游戏规则

在孩子做游戏时,家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男孩秩序意识的方法。

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规则是顺利进行游戏并达到游戏成功的保证。对孩子来说,游戏规则是对他们行为的必要约束。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家长要督促孩子严格遵守规则,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训练他们的纪律性。

例如,下棋时,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到“落子无悔”。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儿童游戏中的规则和成人社会的法规条文具有同等效力。孩子小时候遵守游戏规则,可以为他将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基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人们可不要为了让宝宝守规矩,就限定他只能安静、乖乖地坐着,剥夺了宝宝四处探险的乐趣。因为遵守秩序和挖掘天性,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尽量让儿子亲自动手

意大利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

家长可以让儿子去独立完成某些事情,有利于他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给他自己完成某些事情的权利,让他养成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习惯。在未来,这将演变为他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皮皮和他的小棒

皮皮从幼儿园一回家,告诉妈妈说,他第二天上学要带小棒,数数用。妈妈想到超市的积木玩具里有很多小棒,而且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只是必须把成套的积木全买下来,她就答应了儿子:“明天一定让你带上漂亮的小棒!”

儿子放下书包出去玩了,妈妈去厨房做饭,打算饭后就到超市去买那套积木。可当她拿起筷子拌面糊的时候,主意一刹那间改变了:把筷子截成两截不就成了小棒了吗?自己动手给儿子做小棒一定很有意思。

饭后,妈妈把小刀和五根筷子放在茶几上,正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儿子做小棒,皮皮好奇地围了过来:“妈妈,你干什么?”

“做小棒呀!”

妈妈边说边端详着怎样下刀。这时,皮皮拉开客厅放工具的抽屉说:“妈妈,用钳子吧!钳子不是能剪断很硬的东西吗?”真让人意外,妈妈怎么就没想到用钳子比用小刀省劲呢?竟然让皮皮想到了。

“喀嚓”一声,一根筷子断成了两截。“小棒做好了!”皮皮像搞出了伟大发明似的,拿着小棒欢呼着让爸爸看。

妈妈拿起第二根筷子刮了起来。皮皮看着她说:“妈妈,我用水彩笔把小棒染上颜色,好吗?”

“行啊!”说实话,当初妈妈真没想到要做成彩色的小棒呢,又让皮皮想到前头了。他拿出水彩笔,开始在小棒上涂颜色,很费劲。涂了一会儿,他停了下来,索性把水彩笔的后盖拽开,把海绵芯子取出来,一排一排地往小棒上刷。不同的小棒染上了不同的颜色,不同颜色的海绵芯子也把皮皮的小手染成了彩色。

一会儿工夫,10根彩色的小棒就做成了。爸爸和妈妈正欣赏劳动成果时,皮皮又忽然说去拿香水过来。妈妈很纳闷,问他做什么,他说要把小棒喷上很香的味道,让老师也闻闻他的香小棒。

终于做完了,皮皮打开文具盒,把一根根小棒装了进去。那一刻,妈妈被儿子感动了,因为过去她从没有想过,一次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竟能唤起孩子对劳动成果的如此珍爱!

给父母的建议:

亲自动手可以锻炼儿子的独立性,还有解决问题主动性。父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

宝宝有了初步的独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动脑筋想问题,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往往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发展较快、较好;相反如果家长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做决定和动手的机会,也使得孩子因缺少锻炼的机会而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后果。

当孩子有意愿自己做某些事情时,尽量让他有尝试的机会。其实,很小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服和洗澡了。

不少家长经常对孩子说:“来,妈妈帮你做比较快。”的确,家长代劳可以省去不少时间,但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可不希望父母仍然全盘控制他的一切,他会觉得“我会穿衣服,我早就知道怎么穿了,我一定要自己穿好衣服,要自己动手”。我们的小男子汉,已具备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他们想必早就有一展身手的念头呢!

古语讲:“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只有具备细节处理的高超素质,才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到达成功的顶峰。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人所缺乏的。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却很少。

由此可见细节的培养多么重要,而重视细节的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一个成功者,必须要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不要忽略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因为有时正是这些细节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就。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有一个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他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试时,他感到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便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来。原来是一张废纸,于是这个年轻人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

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年轻人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很好,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这个让他感到惊异的决定,实际上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经典例子,充分说明了习惯的巨大能量。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很难。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亦如此。坏习惯犹如陷阱,而好习惯则会让人受益终身。

小时候就开始重视细节,大了就不会忽视细节;

小时候就养成好的习惯,大了就不会被坏习惯击败。

对宝宝来说,我们要紧抓细节,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反复训练,让好的习惯牢牢地根植在孩子的意识中,伴随他的成长,有益他的一生。

比如,从孩子9个月起,就要告诉他饭前便后要洗手。此时孩子虽然不大懂事,但随着天天训练,到1岁之后,一到吃饭时间,就会主动配合洗手。

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不揉眼,不抠鼻,不随地吐痰。孩子的衣服脏了,应该及时换,使孩子明白,漂亮的招人喜爱的宝宝应该爱整洁。

我们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到睡觉时间就要上床,该起来了也不要躺在床上玩。孩子的生活要有规律,包括大便也最好安排在一定时间内。

我们要使孩子习惯于先了解陌生的物品是什么,不要冒冒失失的,见到就拿。养成询问加思考的好习惯不仅会使孩子生活中避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好的生活习惯能否养成,与家长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如果妈妈脱了外衣随手一扔,孩子就不会将衣服叠挂好;爸爸躺在床上,脚却放到枕头上,孩子也会地上爬完了床上爬;大人乱弹烟灰,孩子就可能乱扔果皮。家长一定要自律。

家长要从小教育宝宝热爱自然,有爱心等。比如不踏草坪,不折花木,保护小动物,节约能源,不乱弃垃圾等。

而且要让孩子知道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比如,让孩子帮邻居拿拿牛奶,取取报纸;在游戏中让孩子进行角色体验,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表率作用。相信,您读到这里,已经明白了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宝宝这一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