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家庭其他成员交谈:使当事人了解到其家人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反思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的行为没有道理,是否有的行为表现过激。
(3)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不是过分去追究责任和弄清谁是谁非,引导当事人从好的方面去思考或换位思考,或换一个新的话题,讨论如何在家中建立良好的对话气氛。对于家庭问题的处理,视问题的严重程度,一般经1~5次讨论会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三节 运用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完成计划的实施
一、计划的设计
1.计划项目优先次序的排列
对确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诊断根据排序原则进行优先次序排列。
(1)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排序:焦虑、挫折、疑病倾向、偏执倾向、妄想、心理冲突、恐惧、抑郁等。
(2)对常见精神疾病进行排序:包括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癫痫性精神障碍等。
2.教学方法选择
根据对患者的评估,选择适合患者的学习方式。
(1)让患者阅读资料或观看光碟。
(2)护理人员讲解,进行家庭访视和护理。
(3)护理人员进行现场宣教。
(4)与患者和家属共同讨论心理健康的预防与干预措施。
3.学习资料的获取
向患者推荐有关疾病康复知识的书籍、杂志等。
二、计划的实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和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培养目标
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指导人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全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人群,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措施与要求
1.组织学校和社区人群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请专家给学校和社区人群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组织居民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广大人群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生活与感受生活工作的乐趣;在社区和学校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人群交往,建立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五)具体工作
1.制订并讨论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组织全体人们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4.利用居委会向居民宣传“家庭心理辅导”的有关内容。
5.做好年度总结及资料积累,开展个案分析,建立心理档案。
三、计划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和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需对其途径、形式等进行评价,才能了解其有效性。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即静态性基本条件、动态化的人格特征)、评价原则(即弹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及其具体评价方法(即问卷法、测试法、自我报告法、比较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以此来完善心理教育、教学方式,达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评价内容有:
1.静态基础性条件
静态基础性条件主要是智能方面的发挥与运用,具体而言是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的培养。
2.动态化的人格特征
动态化的人格特征指人们的个性、独立性等特征。
3.互动化的社会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际交往是一种需要勇力和智慧的艺术。在交往中有真诚、热情、尊重他人,有责任感、谦虚、理智、友善的品质,有幽默感,有乐于和善于欣赏美的品质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评价的结果不应该仅由一项指标决定。
2.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3.弹性原则 心理品质是发展的、动态的,所以评价工作不应是一次性的,每项评价工作应该由几次评价结果的总评完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般来说,评价的类型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还应增设延时评价,并且其评价方法应灵活、多样。
1.诊断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教育心理问题确定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心理活动过程的评价,其任务是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3.终结性评价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结果评定,通过终结性评价与原诊断评价进行比较,来评价心理教育教学效果。
4.延时性评价 心理品质有时是隐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马上见其成效,成效可能在事后体现,故在评价时应遵循弹性原则,进行推迟或跟踪评价。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效果的评价
1.教学效果 包括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改观,学校的学风、校风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
2.社会效益 主要是指社会的影响及家长、朋友、邻居等的评价得以改善。
对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具体可采取:
(1)问卷、测试法:此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2)访谈法:此方法不适宜用于针对大规模人群的评价,因为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3)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而进行的评价,既适合群体、也适合个体。
(4)自我报告法:发现与人格障碍相近的弱点,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内容:守常求安;惧怕风险;依赖性格;易受暗示;家族泛化、权威主义。
四、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的目的是从科学、系统、效果和质量等方面考虑为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完整、系统的指南,促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在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社区人群及患者了解压力的来源、临床表现,掌握压力自我管理的方法,识别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并进行调整等。
1.疾病特点和治疗原则
(1)压力来源:包括繁重家务、同事冲突、职务调动、离婚等。
(2)压力的主要症状:包括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抑郁、神经衰弱、焦虑、恐惧、强迫症等。
(3)心理危害行为是可预防和治疗的。
(4)治疗和心理干预,可以促进压力缓解和心理的调适。
(5)抗压力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果。
2.用药指导
(1)适当使用药物或联合治疗:如药物与心理治疗、药物与心理咨询联合治疗等。
(2)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如用药时同时饮酒。
(3)一些药物有长效作用,应常规监测和接受随访。
(4)遵医嘱用药,避免过量使用镇静药。
(5)所有的药物应贮放在安全地方。
3.心理治疗
(1)心理指导的有效性及过程,强调心理指导时患者诚实的重要性。
(2)建立心理治疗目标和计划的意义。
(3)常用心理行为治疗的方法,如理性情绪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