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象。是指组织对公众负责和对社会贡献的表现。组织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既有赖于与社会广泛的交往和沟通,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的社会形象,又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良好的社会形象就会使组织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更加完美,使之增强对组织的认同理解。
(三)组织文化的性质
1.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一个组织总是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组织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统一组织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组织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成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因此,组织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组织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2.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
人是整个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也是组织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因此,组织只有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凝聚人、培养人和造就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组织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3.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
组织文化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睦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组织的主体文化,使组织的共同目标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
4.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组织中的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目的愿望等都会导致成员之间的摩擦、排斥、对立、冲突,乃至对抗,这就不利于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而组织文化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寻找观念共同点,不断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使之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使组织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有利于组织共同行动的步调一致。
(四)组织文化的功能
1.整合凝聚功能。
组织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以及沟通方式与整个组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和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组织文化这种自我凝聚、自我向心、自我激励的作用,才构成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不断成功的动力。
2.约束适应功能。
组织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原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以适应组织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一旦组织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成员接受和认同,成员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作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选择,倘若违反,则会感到内疚、不安或自责,从而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尤其对于刚刚进入组织的员工来说,为了减少他们本来带有的在家庭、学校、社会所养成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整个组织的不和谐或者矛盾冲突,就必须接受组织文化的改造、教化的约束,使他们的行为趋向组织的一致和谐。在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改造性。这种约束适应功能就是帮助组织指导员工的日常活动,使其能快速地适应各种因素的变化。
3.激励导向功能。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它并不对组织成员进行硬性要求。与组织成员必须强行遵守的、以明文规定的制度规范不同,组织文化主要是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使组织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以一种适应性文化引导着组织个体成员的行为和活动,以“看不见的手”协调着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实务活动。组织文化这种激励导向功能以尊重个人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一种无形的非正式控制,使组织目标自动地转化为个体成员的自觉行动,达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在较高层次上的统一。组织文化激励导向功能具有的这种软性约束和自我协调的控制机制,往往比正式的硬性控制规定有着更强的激励力、持久力,在某些方面的激励作用是硬性控制无法比拟的。
4.自我完善功能。
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政治、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倡导和培育。正如任何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一样,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具有持续性,不会因为组织战略或领导层的人事变动而立即消失。组织文化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行为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持续地推动组织不断发展。反过来,组织的进步和提高又会促进组织文化的丰富、完善和升华。
组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反复反馈和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优化,推动组织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
四、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彼得·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个学习团体:它像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即使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也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在这个团体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不为眼前近利所诱,以远大的共同愿景为指导,充分发挥整体搭配及成员个人的潜力,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超乎寻常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并不断共同学习,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体会工作真谛,追求内心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
它首先是一个学习团体,其次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最后它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学习型组织三个层次的内涵: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的新型组织。
1.层次扁平化。
在学习型组织中,已不存在各种等级制度。员工之间由原来的彼此顺从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所谓层次扁平化是指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组织结构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金字塔形式了,而是一种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领导与员工可以直接对话、直接交流,大大减少了组织中的交流成本。
2.组织咨询化。
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彼此询问,非常和谐、非常融洽,并且信息能够在组织中.通无阻。
3、系统开放化。
组织本身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能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探讨学习型组织,就应该知道和了解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这也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用创造的观点来面对生活与生命。无论是政府或个人,重要的是培养其能力,为自己的愿望服务。通过学习,意识到高度自我超越的人应该永远不停止的学习,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绝不能动摇他们的自信。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人们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和。通过改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3.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在组织员工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组织的共同愿望,这个共同愿望不仅仅是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大家努力学习、追求卓越、衷心想要如此。
4.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组织不是整齐划一的相同,而是整体的有效配合。通过学习而意识到,团体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在现在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最终产生1+1>2的效果。
5.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是五项修炼的归宿。通过以上四项修炼,组织及组织成员达到一种系统思考的境地,即形成心灵的转变。通过系统思考,组织及成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能将自己与世界分开,又能将自己与世界联结。
从五项修炼的内容可以看出,彼得·圣吉在价值观上提出了两个向度的修炼:一方面要求个体在工作中去领悟生命的意义,不断超越自我,把生命价值的取向由传统的外在物的满足转为内在精神的满足,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主张由组织的自我超越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工作中获取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修炼内容是对组织共同利益的认同和促进。这一项内容贯穿于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和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之中。它要求在认知、未来追求、学习中充分体现出组织共同价值的统率性。
(三)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努力。
2.组织由多个创造个体组成。
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配合。
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
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
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里浓厚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