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为爱成交
77366800000001

第1章 一切成交都是为了爱

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爱;

佛陀示教利乐,普度众生,是爱;

老子智慧玄远,利益古今,是爱;

耶稣教化天下,救苦救难,是爱。

爱是一缕轻风,清凉拂面,炎热夏日,给众生清爽之感;

爱是一汪清泉,解除路人口渴之苦,洗涤众生烦恼之根;

爱是美好,爱是成全,爱是给人自由,爱是给人方便,爱是站在被需要的角度,发自内心的给予。

爱有一个不变的源头——“心”。心无芜杂,爱是纯净的、无私的,才能在生命之间流动,才能为之升华。若真爱一人,便会倾尽生命之余力帮助他、服务他、成就他,为他奉献一切。

爱的净化是慈悲,慈悲没有敌人;爱的升华是智慧,智慧没有烦恼。

以慈悲为本,以利他为先,那么,爱就如冬天的阳光,普照大地,温暖世间。

以智慧的力量,提升爱的温度,那么,爱就是流动的源泉,滋润彼此的心田。

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是成就对方的宏大愿力。人与人之间需要爱的流动,爱的升华,爱的圆满,爱的和谐。任何无私的付出,都基于爱的能量、爱的智慧和爱的慈悲。

结缘是爱,连接是爱,成交是爱,一切成交的核心基于爱,一切成交亦是“我爱你”。

佛经有云:“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付出爱的人,才能觉察内心的丰盛与喜悦。与其百思如何索取爱,不如从付出爱开始。

爱是因,成交是果,因为有一份爱的力量,就有一份慈悲的力量,我要给予你我全部的爱,给予你我无私的帮助。爱是自然的流淌,当爱流动于彼此之间,成交便顺其自然。

爱是庙宇,恨是坟墓。在爱中,生命将迎来最高的顶峰;在恨中,生命将会跌落死亡的境地。让我们发现爱,追寻爱,拥有爱,分享爱,成为爱。

爱是慈悲,爱是智慧

人在降临世间的那一刻起,就被爱紧紧包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世间万物滋养的爱……爱是一层层棉被,带来温暖,抵御严寒,带来欢乐,消除痛苦。爱使生命循环延续。

爱是生命的本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因为一个微笑、一个怀抱、一句话语,人往往心怀感恩,甚至心生情愫。

世间许多人不懂爱,被爱束缚,被爱占有,爱便如同蚕茧一层层包裹他们。他们把爱与私欲融为一体,扭曲爱,歪解爱,认为爱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占有,爱是一种无止私欲的追求;殊不知,爱是无私付出,爱是成全,爱是奉献。爱,不是欺骗,不是谎言,不是谋私的工具;爱,不是巧取豪夺,不是贪恋私欲,不是美色诱惑;爱,是神圣的,纯洁的,无私的,美好的。

爱,可使人陷入迷茫,可使人跌入深渊;爱,可给人勇气,可给人光明。以“我执”对待爱,爱便是牢笼,禁锢人的思想和灵魂,用“宽容”对待爱,爱便是灵魂的依托,给人自由与幸福。

慈悲的爱,是摒弃“我执”的爱,是没有束缚的爱,是自由飞翔的灵魂,是纯净无瑕的天使。慈悲是舍弃私欲的爱,是“小爱”升华为“大爱”的途径,慈悲是爱的升华。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慈悲!

佛法之中,常谈慈悲,《观经四帖疏》解说:“明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慈普摄一切。”佛以众生为我,同感同受,同苦同乐,普度众生,佛本心即是慈悲,慈悲即是爱。

佛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慈悲的最高境界,平等爱人,博爱众生。爱是慈悲,即爱的净化是慈悲;爱是智慧,即爱的升华是智慧。

电影《一轮明月》中,杨柳依依,水波潋滟,暮霭沉沉,西湖水面,两叶扁舟成一条直线,一叶舟上站着弘一法师,一叶舟上站着他的日本妻子。

妻子凄凉诉说:“我就要回日本了,叔同。”

弘一法师说:“请叫我弘一。”

“请问,弘一法师,什么是爱?”妻子说。

弘一法师祥和说道:“爱是慈悲。”

湖面平静,两人无语,从此诀别。

弘一法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做这样的决定,非我薄情寡义,为了那更久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财富与名声。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弘一法师大彻大悟,明白爱的真谛是慈悲,对众生的慈悲就是对生命的虔诚。故,舍弃一切,在追求大爱的过程中,把余生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佛法,奉献给真理,奉献给众生。

慈悲是源,爱是流;慈悲是本质,爱是显现。弘一法师是为求爱之源头,有爱之源头,方能证悟真爱。

爱于慈悲之中,没有计较得失,没有利益纠缠,没有束缚禁锢,唯有自在喜乐。

爱是因,成交是果

一念不觉就是因,能生万法就是果。世间诸事,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是过程,果是结果,只有经历过程,才拥有必然的结果。

佛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菩萨即为觉悟者,明晰因果关系,会在因的层面预见果,畏惧过程的好坏与圆满。凡夫俗子注重结果的成败得失,会把焦点放在结果上,却不懂产生结果的因。所以,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先有好的开始。

“凡人的付出,是为了更好地得到;菩萨的得到,是为了更好地付出。”凡人的每一份付出,都是为了得到;觉悟者的每一份得到,都是为了更好地付出,而非占为己有。

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说:“人生只有一条法则:自作自受。”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管是好,还是坏,都必将承受其带来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在“因”上下功夫,把握好过程,把过程做得尽善尽美,“果”才会顺其自然地好,不期而遇地来。

就像春天不播种,秋天没粮吃一样,你今天的收获,是你过去付出的结果,假如你想增加明天的收获,就要增加今天的付出。

爱是因,成交是果,心中有爱,一切成交都会变得轻松、自在、简单、高效、水到渠成。

遵循“菩萨畏因,凡人畏果”的道理,许多人担心:我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怎么办?我的销售能力不好怎么办?我赚不到钱怎么办?我的公司经营不下去怎么办?他们往往担心结果。

觉悟与智慧的人,会在因上努力,他们知道:如果我的产品不够好,就不能服务好顾客;如果我的服务不够好,就不能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

明悉因果关系,就会知道:人世间,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

因此:

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一切从善,种善因,结善果;

我们必须努力向上,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们必须做好自己,成就团队,才能造福客户,影响众生;

我们必须利益众生,奉献自我,才能收获他人的帮助与赞扬;

我们必须日日精进,向上向善,才能“艳遇”明日更好的自己。

所以,佛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在遥远的山中,有一座古寺。春天来时,方丈对小和尚说:“十方,把这些花种种了。”小十方接过方丈递来的花种,急忙种在花坛里。方丈又嘱咐:“十方,你要天天给这些花种浇水,适量施肥,待种子发芽之后,你要好好爱护它们。”小十方听后,欣然点头。

小十方按照方丈的嘱咐,天天照料花儿,一天都没有偷懒,眼看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又败了,随后,樱花也开了,等花瓣随风飘落的时候,桃花已灼灼其华。小十方种的花,却还绿着叶子,一点花开的迹象都没有。

小十方很失落,方丈看到小十方每天焦急地守在花坛边,等待花开,便说:“十方,一切随缘就好。”小十方忍不住便问:“方丈,既然说随缘,为什么还要我每天努力地照顾它们呢?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是花还是没有开,这样,我会很难受的。”

方丈笑了,拉着小十方盘腿坐在院子里,说:“佛家讲究一切随缘,但是,又要求我们努力,许多人看来,这是矛盾的,可是,你想,如果没有努力,何来的结果呢。如果没有意料之中的结果,那我们又何必执着呢。我们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呀。”

我们必须“因上努力”,把握一切能够把握的部分,做到问心无愧;我们必须“果上随缘”,不执着于结果,不强求于结果。只有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才能在芸芸众生之中,保持一份平和与喜乐的心境。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人生必须努力精进,向上向善,即“在精进中随缘,在随缘中精进”,如此,才能收获一份安乐。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所谓“缘”,即为“同道者”,同道者同缘。成交的核心在于同道者同缘,“道”即为“核心价值观”。人和人在一起,一定是因为“价值观”相同。

友谊长存,是为同道者同缘;合作长久持续,是为同道者同缘;夫妻携手白头,是为同道者同缘。

爱创造奇迹

《道德经》第十三章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意为: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会受到惊吓一样,把荣辱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人们骤然得宠,为之惊喜,一旦失掉,为之惊惧,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人们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人们有身体;如果人们没有身体,又有什么祸患呢?以贵身的态度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大部分人最恐惧什么?死亡。基本没有人对关乎生死的事情掉以轻心。所以,关乎生死的劫数,大家必想尽办法度过,以保全自身。如果能够像重视自己的身体那样重视天下的疾苦,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天下的人民,那么,此人便可以受托天下。

老子阐述一份伟大的爱,可受付天下,可利益众生。然而,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倘若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此人就可以作为一家之主。如果一个人爱自己的产品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就没有销售不出去的产品。如果一个人爱自己的公司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那么,就可以把公司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爱顾客像爱自己一样,那么,成交就如呼吸般简单。

自爱是一己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这与老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拥有共同的思想内涵。

一个博爱的人,才能获得智慧与福报,才能得到赞扬与帮助。一个没有爱的人,如干枯的油灯,点燃不起火焰。

姜太公曰:“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

唐太宗以民为本,曰:“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重病中的康熙写下:“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图久远也。……天下和乐,四海乂安。虽未敢谓家给人足,俗易风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终如一。占竭思虑,耗敝精力,殆非劳苦二字所能尽也。”足显其爱民如子。

自古至今,大爱精神不仅是从政者的思想纲要,亦是从商者的人生终极追求。

李嘉诚先生以“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为经营哲学;稻盛和夫以“敬天爱人”为经营哲学;柳传志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为经营哲学。他们皆以“大爱”为人生追求,从事利益众生的事业。

儒家仁爱,佛家慈悲,道家慈柔,相同之处便是“爱”。爱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拥有爱的人,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拥有喜悦、幸福、自在,他们善良、勇敢、慈悲且自信地活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