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学管理
77366100000003

第3章 论“儒商”的基本修养

君若不君子,何以为君主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十四》

字面解读:子路问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并敬天、敬人、敬事。”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百姓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百姓们安乐。能够修养自己使百姓们都安乐,就算是尧舜也做得还不够好吧!”

商人《论语》:企业家是什么?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能为消费者提供利益、能为企业员工提供较之同行业更高的工资待遇的人。企业家的工作,不是一次性就能做好、做完美的,而是要企业家孜孜以求一生去做的。

负面思维的老板,会感到赚钱之难和不断工作的痛苦;正面思维的老板,会感到被社会认可的快乐和不断创新的乐趣。只有具有正面思维的老板,才能成长为企业家。

企业家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彰显其存在和价值的,所以,企业家要修身才会有仁德、节操和能力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并为自己创造财富。我在另一本书《从〈易经〉学管理》中,用“乾卦”代表企业经营管理“八大要素”中的企业家要素,以卦辞“元、亨、利、贞”解读了企业家精神,翻译过来就是从“原创性、领导力、创造价值、持守正道”四个方面具体解读企业家精神。其中,“利、贞”是讲企业家要把控住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平衡性。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介绍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霸主福特、金融寡头摩根等美国第一代商业大亨如何以创新精神来创建自己的商业帝国、肩负美利坚合众国的强盛崛起。你会发现他们在创业初期的野蛮剥削、发展时期的冷酷掠夺,鼎盛时期的无情垄断,同时你也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回报社会。尽管那个时期的资本积累是血淋淋的,但那个时期的资本家却并不冷冰。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中国富豪慈善排行榜,马云、马化腾、王健林、李彦宏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的财富排名和捐款排名,也是大致相符的。可见,慈善已经是企业家的共识,或者已经是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一个具有“利、贞”思想的企业家,是一个能够久享盛名的企业家、一个能赢得社会尊重的企业家,是一个有着造福社会的心态和行为的“君子”。那种靠着广告营销和欺骗性的品质而风云一时的企业老板,只能算是“伪君子”,够不上企业家的“家”字。要知道,企业家的“家”,可是“家国天下”的“家”啊!《论语》里言及君子的语句很多,如果要找一句用来形容企业家的君子之道的,我觉得下面的话很有代表性。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做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君子,是儒家门生孜孜以求的毕生信念!而做个“铁肩扛商道,妙手赚财富”的君子,也应该是现代企业家们的毕生信念!

企业家做了君子,还要做企业的君主吗?答案是一定的!

炒股也可以赢得钵满盆盈,艺人也能进入财富榜,可他们并不都是企业家。要做一个企业家,首先要拥有自己的企业,而作为一个营利组织,没有企业家作为船长来主宰,企业是不可能在惊涛骇浪的商海风险中,从一个彼岸航驶到另一个彼岸的。

从“君子”到“君主”,仅一字之隔。但是,没有君子的品德基础,君主的位置能坐多久?君主的事业能否长盛不衰?君主的疆域能扩张到多远?一切都是未知数。孔子在《论语》里的君子言论,大多是关于“君子先修德,而后行仁政于天下”的,所涉及的就是企业家精神里利益天下的价值观培养,即企业家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并造福于社会。

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君子?孔子的定义如下: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四》)。

孔子的最后一句可以理解为企业家最基础的条件:爱财有道、勇于担当、坚持诚信。完美企业家的要求很高,“成人五条”可以称之为“儒商”的标准了,简要理解如下:

1.臧武仲之知:要有以仁德为思想重心的智慧。

2.公绰之不欲:要有利益天下社会的抱负,不贪图个人享受。

3.卞庄子之勇:勇于行动,勇于改变自己,勇于创造创新。

4.冉求之艺:要有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动手能力,可以举重若轻,也可以举轻若重。

5.文之以礼乐:以企业文化来教化员工的行为动机,以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言行举止。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条,它说明儒商的儒,不是自己有文化,而是要以自己的文化推衍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进行教化。

儒商之道,首在正心修身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第十二》

字面解读: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国家治理要倡导正道。您自己带头走正道,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商人《论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大家都懂。坐在企业老板的位置上,“正”又是指什么呢?应该是指以老板个人德行操守为主的价值观,最终形成了企业品牌的理念和企业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老板如何“做人做事”决定了企业员工“做人做事”的方式,决定了企业如何“做人做事”。当然,一些老板只是扮演投资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会另请贤才做管理者。但是,你选“贤才”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才能,是否考虑到“贤才”之贤之于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家,不要只想到自己有无领导力,更要看到自己有无“正人正己”的影响力。

后世之人越来越僵化地将孔子的话理解成正位的“木偶”。其实,不只是位置正,还要思维正、规矩正。若是儒商,至少要有八个方向的正,可以借用“佛家八正见”来对比解释。

经营理念:正见,是指为社会、为市场、为消费者创造利益,而不是“自私自利”。

品牌意识:正思维,企业经营的所有行为和细节,要体现出品牌的仁爱理念。

规章制度:正命,制度要鼓励企业经营行为和员工行为的正当性、有益性、建设性。

文化教化:正语,是指教化员工言谈举止的发心动机,而不只是“作业手册”。

商业模式:正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完整、更高质、更方便的服务,而不只是差异性。

营销策略:正精进,是不断努力地提升自己,做好与消费者全方位的交流与服务。

资源互信:正念,是指行事要有因果之念、因缘之想,多做善事好事。不要强求因果,要有菩萨的“布施”心肠,多做社会公益。

产品服务:正定,做好每一个产品的品质,做好为顾客服务的每一个细节。

儒商之本质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没有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修养品德,神情端正地坐在朝堂的王位上罢了。”

商人《论语》:真的没有做什么,只是如木偶一样神情端庄地坐在那个位置上,就能经营好企业了?孔子的实质意思是坐正自己的企业家位置,做好企业家该做的事情。那企业家具体做什么该做的事情呢?柳传志先生说得最简洁: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儒商,不是被摆着的牌位,是要有领导力的,要做带领大家走出埃及的“摩西”。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第一》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为人处事要以忠信为本。不要认为朋友不如自己。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商人《论语》: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履行好企业家的义务和职责,就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如果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爱重消费者的意识,就会为了赚钱而无所不为;如果没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就算喜好学习也终究是“熊瞎子掰苞米”,不会有长进。所以,要诚信经营、爱重消费者和员工,向朋友学习好的方面,对不好的方面引以为戒。如果有了过错,要勇于承担,勇于改过。

儒商,必须栽好自己的树,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随便地嫁接是不成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听讲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只靠听讲是不能学到的。”

商人《论语》:企业家必须要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要向别人学习、向自己学习、向消费者学习。不过,企业家精神里的某些特质是“惟恍惟惚”的,很难具体和准确形容。无论是柳传志,还是王健林、王石,或者是马云、马化腾、张瑞敏等,他们对于企业家的理解或自我描述不尽相同,他们各自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即使每一个人的道路看上去是不同的,但也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因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不同、自身的性格与历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而已。

儒商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天性,靠学习、模仿是学不来的,即使生硬学到也不会有自我成长性,必须要自悟自修,才能得到进化性。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曰第二十》

字面解读:尧说:“喂!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朴诚地保持那中道。假如天下百姓都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商汤说:“我是履,冒昧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斗胆向光明而伟大的天帝报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我也不敢掩蔽情况,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

周朝大举分封赏赐,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的亲属,也不如拥有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有过错,应该由我一人承担。”

(汉唐学者认为是孔子所说)严格规范度量衡,审定法律制度,启用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被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经断绝的世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都会诚心归服了。我们应重视的四件事是,民心、民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做出事业,公平会使大家都高兴。

商人《论语》:尧帝、舜帝的话,是在表明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要使消费者安心、员工开心、股东舒心。同时,不要做偏激的事情,要保持中庸之道,也可以理解为“领导有术”。

商汤向上天的祭词和周武王的话,表明了一个企业家必须有“一切操之在我”的责任担当!

我们将结尾孔子说的话更换成企业家的语言来看,就是,选拔贤才做自己的员工,规范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审定绩效考核标准;重新划定组织结构,保持业务流程的顺畅;必须重视员工心态、员工福利、员工培训的人力资源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另外,作为老板,要待人宽厚,不要苛责别人,自己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勤奋才能做出事业,只有公平的分配利益才能使团队更有凝聚力。

孔子的话,简直就是“论一个儒商的基本修养”啊!

较之企业家,儒商被要求的更多、更具体,不只是会派事、会用人,还要能自我任事,要以礼约束自我,要对自己进行道德修治。

儒商之风范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能身体力行五种品德于天下,就算是有仁德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谦恭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会受到任用,勤敏就会有业绩,慈惠才会有人愿意被你驱使。”

商人《论语》:孔子所说的“五者”是君子的具体品德,也可以理解为“儒商”的基本表现。

恭:礼貌做人、规矩做事,就不会被羞辱。

宽:宽容大度、心胸豁达,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敏:勤奋工作、勤于思考,才能做出事业。

信:真诚做人、守信做事,就会得到信任。

惠:仁爱于人、分利于众,才有更多有才华的人愿意为你工作。

企业家,要做五项全能的职业选手,才能算是儒商。只是戴副眼镜或戴串佛珠,只能说是看上去有文化、有修养或有信仰,还不能算是儒商。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路)其人,可以任用他处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其人,可以任用他处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人情练达,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其人,可以任用他处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商人《论语》: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人才是要有一些特质的,比如子路的勇于负责、端木赐的通情达理、冉求的多才多艺。不同的特质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不同的工作风格会建立不同风格的工作团队,也会建立不同形式的组织结构。不过,各人工作的结果未必会有大的落差或不同。

儒商确实是存在基本的标准,但儒商之儒,是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鬼神的事情。

商人《论语》:企业经营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幻想奇迹、期盼不劳而获、妄想天上掉馅饼;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欺辱同行,牟取暴利;不要违背商业道德,用假冒伪劣的商品、弄虚作假的手段欺骗消费者;不要去求财神爷、求观世音菩萨保佑赚一千万,又还愿香油钱一万。企业家要理性地做好眼前的工作和未来的规划,别奢望“多快好省、大干快上”,更不要迷信鬼怪神仙的助力。若是要拜冥冥中的力量,就多拜谢消费者的信任,多拜谢企业员工的努力,多拜谢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经营是人间之事,企业家要行人间之举,要做实际经营的现实主义者。儒商之儒,不再是商朝时的“祭祀鬼神”,而是新时期的“理性现实”。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从容地学习、实践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商人《论语》:儒商要秉承于乾卦“元、亨、利、贞”的企业家精神,扎根于“厚德载物”的商业价值观,仁爱于企业经营的利益攸关者(从顾客到员工,从供货商到投资者等),完善并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要素,比如组织结构与绩效考核、企业文化与社会公益、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便捷服务与流程再造、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等。

儒商的文武双全,要内外兼修,既有道德内功,还有仁义理念和六艺招数。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爱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商人《论语》:一个企业家若有智慧,看问题就会有穿透力,就不会被“纷纭复杂”的假象所迷惑;一个企业家若有仁爱意识,就会平和宽容地接受一切顺利和不顺利,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怨天尤人;一个企业家若有勇气,就不会害怕困难和挑战,也不会保守封闭。他会不断革新自己、创新自己的企业,使企业始终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儒商,在发展战略方面是智者,在企业文化方面是仁者,在经营创新方面是勇者。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第十一》

字面解读: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商人《论语》:没有“子曰”,我怀疑在原文中是接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的,可能是孔子说完之后,各位弟子的当场表现。或许有的替冉求辩解,表现得愚直;有的装作听不懂,表现为迟钝;有的揭发冉求的不良过往,表现为偏激;有的听了老师的话,撸起袖子要去打人。可以说是一幅有趣、生动的世情百态了。

孔子弟子三千,后世尊称为圣贤的有七十二个。他们各有各的优点,自然也各有各的缺点。这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不会是睿智如柳传志、口才如马云、勤奋如王健林、聪颖如马化腾的完美综合体。不过,哪怕性格有缺点,只要是能够笃行君子之道,一样是值得尊重的企业家。所以,高柴愚直,就如说真话会被他人误解的人;曾参迟钝,说话吭哧瘪肚的,听着费劲;颛孙师偏激,就如做事总有一种孤注一掷气势的人;仲由鲁莽,就如总想突破自己、突破企业经营瓶颈的企业家。

儒商之儒,因有个性、有缺陷而更加真实,甚至更有价值。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教养他,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困境敢于承担责任,长期处于贫困也不会忘记自己生平的信念,也可以说是完人了。”

商人《论语》:成人可以理解为完美的企业家。完美企业家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般具有战略眼光,能够创新一个行业的企业家,还表现在如柳传志、王石、王健林、段永平、曹德旺般在相对传统的行业“不贰过”。企业家的清心寡欲,不是没有了事业雄心和追逐财富的欲望,而是相对少有个人“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企业家的勇敢,可以理解为迎接市场挑战的勇气,勇于创新、勇于打破固有思维的勇气。企业家的多才多艺,可以理解为事业版图的广泛性,比如复兴集团的郭广昌先生就算得上多才多艺了,京东商城的刘强东围绕电商开展物流、金融、仓储、服务、终端等多产业领域,也算得上是具有核心的多才多艺。此外,多才多艺还可以理解为企业家具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实际能力,尤其在企业停滞转型、企业困境创新上看得更清楚,能够突围的,一定是多才多艺的,如张瑞敏先生。

礼乐之道的“礼”,可以理解为商人要懂规矩、尊重商业规律、遵守国家法纪,要有民族意识,不能仅仅理解为待人接物有礼貌。礼乐之道的“乐”,不是指会吹拉弹唱的音乐,而是指有“文化”。企业要有企业文化,才能教化出企业的人力资源。

如上要素都具备了,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企业家了,可以称之为“儒商”。

孔子最后放低了要求,说若是“爱财有道,勇于担当,坚持诚信”,也算得上是合格的企业家了。可见儒商,少有达到一百分的,但是有最低的及格线。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晋文公好用权术,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好用权术。”

商人《论语》:晋文公和齐桓公,是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唯一不变的前两位,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就好像两种风格的企业家,一些人立足于产品的品质和技术,稳扎稳打,长期规划,如海尔的张瑞敏、格力的董明珠,也有一些企业家擅长营销策划,会包装概念,如蒙牛的牛根生、巨人的史玉柱。

企业家成功的方式不一而足。可能是专注于商业模式和品牌,也可能是专攻于营销方式和产品。但是儒商的品行,必须要“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全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啊!”

商人《论语》:现在,商业环境的成熟和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期的企业家,敢做、肯做就可以,而现在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和复合的才华,不仅要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还要用仁爱来凝聚组织团队,勇于创新,勇于随市场变化而变化。

儒商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三者兼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说得出口的成就,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商人《论语》:原壤代表了一种类型的老板,年轻时由于胆子大、机缘好,赚到了第一桶金。也因为机缘式的暴富而自以为是,忽视学习、忽视市场的变化。现在,不仅事业停滞不前,还总是倚老卖老地贬低新思维、打压新兴力量。

儒商,也是从小看到老的,不是长大后就突然变成的。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第二十》

字面解读:孔子说:“不知道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话语,就不能了解他人。”

商人《论语》:所谓的“天命”,就是“天之所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我认知,并由此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礼仪”不能单纯地被理解为待人接物的礼貌,还包括了对商业规律、国家法纪、社会风俗等外在环境的尊重,否则就不可能在市场中立足。

“知言”就是听话听声,不是能听见他说什么,而是能听懂他的言外之意。所谓“听懂”,通常是再听另外一个人或多听几个人的说法来分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若只听一个人的说辞,如何分辨呢?先不要分辨,要静观他的言辞、考察他的行为、了解他的动机和目的,最后才能听懂他在说什么。

儒商,要有知人知事的智慧,也要有自知长短的明达,还要有自律以礼的谨严。

儒商之行事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学君子之行而上达仁道。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商人《论语》: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一语道出了企业家精神的唯理性、现实性和独立性。俗话说:“只看到人前显贵,没看到背后受罪。”作为企业家,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光鲜,而内心的坚持、承担,以及焦虑,是旁人无法了解(可能也没人愿意去了解)的,何况内心坚持的价值观呢?从自我价值观的坚持到企业价值观的坚持,从小我到大我,也许真的只有市场和消费者感受得最为清楚吧。

儒商的成功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发财和做官,是人人希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不会去做。君子如果离开了仁道,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道,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道办事的。”

商人《论语》:现在的商业环境繁杂,商业理念层出不穷,服务类产品虚虚实实,营销方式五花八门,什么才是商业上的正道呢?儒家讲行为动机,可以简单地理解,凡是以“仁爱消费者”为动机的商道,可以算是正道。若具体说来,可以用我们之前借用过的佛法八正见从八个方面解释商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业、正念、正定。

儒商之儒,不在于所谓的文化、高学历和EMBA的资历,而在于是否保有“仁爱消费者之心”。仁爱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不只是发达时的共富贵,还在于困厄之时的同舟共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立身的根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努力追求自身值得别人知道的价值。”

商人《论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凭借什么立足?为消费者服务的差异性,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价值体验,就是企业经营的根基,也是商业最基本的模式。那么,消费者如何认识到你的价值,认清你的差异性呢?只有营销活动。营销活动如风一般不断向目标消费者普及品牌价值、发送品牌服务、吹拂品牌关爱。

儒商外表谦和,却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大心脏。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有才无德、有学无识的小人式的儒者。”

商人《论语》: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商,而不要做一个有能力赚钱却无意识服务社会,看似满腹经纶却没有正能量价值观的“空倌”儒商。

儒商,不是表面上的“道貌岸然”和“满腹经纶”。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向先辈前贤学习,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商人《论语》:企业家不会自诩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所以企业家永远走在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习路上,永远走在如何为消费者更好地服务的创新路上,永远走在追逐更新、更大目标的追求路上,还永远走在不断回顾总结的自省之路上。

儒商有着主动积极的精神,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第十三》

字面翻译: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类似的话吗?”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如此绝对,但确实有近乎于此的话。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不容易。’假若从此知道了做君主的艰难,自然会谨慎认真地去干,那不近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有类似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太绝对,但有近乎于此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只有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商人《论语》:企业家如同企业的君主,对自己的企业有绝对的掌控权。若是由此而产生一言堂,也会带来绝对的风险。因此,企业家要知道责任的重大、决定的艰难,不要以为没有人违背自己的决定就是一件好的事情,更不要因为过往的几次力排众议而自诩“天纵英明”。企业要建立能以充分讨论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结构,在涉及企业战略调整、组织改造、重要人士选用的重大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避免一个人说一句话就做一个决定的风险。

儒商,若是避免一言堂的风险性,不仅要有一个小团队作为决策机构,还要有权责合一的授权机制,以及过程监控和阶段性总结的运营体制。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路第十三》

字面翻译: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说得好啊!”《易经·恒卦》九三爻辞说:“人不能坚守自己的德行操守,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卦卜了。”

商人《论语》:为什么没有恒心的人,就不要占卜了?这是因为“易经”的“易”字,是说一切都在“因缘”的变化之中而变化。你自己若无主见地坚持,就会迷失方向,占卜反而乱了心思。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实际的商业案例中,总是会有“是否方向错了?是否方法错了?是否还要坚持?”的踌躇思考。

对与错的判定,不是在事前、事中,而是在事后的结果论定。所以事前“知胜有五”的充分准备很重要。过程中的“机缘”和“机遇”是无法完全设计的。所以过程中方式方法不能封闭死拧在一条道上,也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地见异思迁。选对了方向,剩下的就是目标不变的坚持和方法创新的坚持。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贤人离开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类似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商人《论语》:孔子当时说话的前提是另一句话:“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也就是说,在国家政治无道的前提下,君子小心谨慎,乃至于隐退隐居。商人也会遇到政治无道,或者抵制政治人物的情况,一些人会逃到另外一个国家,一些人会避开到另一个城市,一些人就避开阻碍自己发展的人,或避开一个特定的势力范围。俗话说:“咱惹不起,躲得起。”

儒商,要有生存本能,在商言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有怨气地面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困还是坚守道义,小人一遇穷困便会没有原则地胡作非为了。”

商人《论语》:在企业创建初期,越是坚持品质和品牌,越是会时时处于困厄的状态,特别是因销售不利和高额成本造成的财务亏损。此时最考验企业家的就是坚持“初心”,是不是坚持品质、坚持服务、坚持信誉,有没有一点点的弄虚作假,不仅可以看出儒商和普通商人的区别,也是一时儒商和一世儒商的区别。

人间正道是儒商的沧桑,但儒商从未放弃自己的商德操守。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史鱼真是刚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刚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刚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就明哲保身把自己的主张收藏起来。”

商人《论语》:可见,孔子倡导的君子并不愚直,而是懂得“明哲保身”之道的。生意场上的进退之道,是与同行和合共生,也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

曲则全。儒商,欲谋求一生之功业,就要学会忍耐与等待,甚至忍辱。

儒商之仁德,修身以五,行于天下人间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第十七》

在“儒商之风范”里,我们以“恭、宽、信、敏、惠”作为儒商行为、表相的概括。说到“儒商之仁德”,我们更进一步地将《论语》中涉及“君子修身”的语录,归纳到“恭、宽、信、敏、惠”之下,更加具体、系统地理解儒商精神、表相和行为。我们可以独立理解,也可以贯通联系。我想以佛法的“体、相、用”来分类并解析五个字表意之间的关联性。

儒商之体,是惠,惠及众生。

儒商之相,一者是宽,心胸宽广;二者是恭,礼貌待人,规矩做事。合起来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儒商之用,一者是信,做人有信念,做事有信誉;二者是敏,敏于行而讷于言。

惠,不仅是仁爱之心、教化之用,还有惠及大众以实际利益之举。惠之仁爱不是私自占有,是尊重、理解与包容。包容之宽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还要以礼节制。惠之仁爱的行为,表现为积极主动的精神,是敏。而且,惠之仁爱的行为也是有原则的,并不是你想要的就给予,而是给予对你有益处的,就像人们常说的“民之所欲,不如民之所益”。

如此一来,“恭、宽、信、敏、惠”的儒商,就立体、生动、和谐了,自然也就合而为一了。

恭:恭则不侮

简单理解的儒商,是商人和文化人的综合体,外表看来文质彬彬,办公桌后也是一整面的书墙,说话做事温和雅致,透着一股子书卷气。但是,历史上的儒生们又是最执拗、最有骨气的,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那么,儒商的“恭”从何而来?为何而恭?向谁而恭?

◎ 心存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道天命,因而不敬畏,轻慢王公大人,轻侮圣人之言。”

商人《论语》:君子“三畏”可以理解为企业家的“三畏”,是企业家必须敬畏的三大信条。

天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宿命,应该理解为企业家对外在市场环境和内在资源、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给自己定位的“使命、价值”,比如马云先生的天命是“让生意不再难做”。

大人,不是指政治人物,应该理解为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的风俗习惯、消费者的需求特征等客观的不可违逆的市场因素。

圣人,不只是企业家领袖或商场前辈的经验话语,还包括商业规律和行业公约。

儒商的心思要明了,既然处在天空下,就必然有规则。若不敬畏,反受其咎。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因为严格要求自己而有过失的,很少。”

商业《论语》:内心欲望的节制有度,与外在世界相处时的敬畏尊重,以及言谈举止的礼仪恭谨,都可以使人少犯错误,少惹麻烦,尽可能少地造成后悔之事。

儒商的“恭”,是熙攘红尘中的自我节制。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第八》

字面解读: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极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没有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商人《论语》:泰伯的“让”,不能简单理解为谦虚地退让,直白地说,就是泰伯觉得周文王的父亲比自己贤德,所以让贤。可以说是一种敬畏天命、责任,很有自知之明的退让。

所以,企业家的恭敬,可以是“当仁不让”,是为了尊重消费者利益的勇敢不让;也可以是“见贤而让”,是为了尊重消费者利益的勇敢退让。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不是意气之争,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对企业家之间的尊敬,不是对钱多的人的尊敬,而是对其服务大众“操守仁德”的尊敬。

儒商的恭谨而让,是有行为动机的。让或不让,要知人知己。

◎ 君子如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学而第一》

字面解读: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然能够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寻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老人家温和、善良、庄敬、节制、谦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寻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商人《论语》:“温、良、恭、俭、让”是子贡对其老师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交友风度的概括,可以说是一种在野人士的社交风度,也可以借鉴为企业家的社交风度。企业家的社交,可能会涉及政府官员、业界同行、投资者、合作者、消费者等。“君子温润如玉”的风度会赢得外界的好感和帮助。

风度并不代表态度。儒商的外圆内方,是指对外在世界以柔和的礼仪相待,而内心并不是无原则的温暾水。儒商做事有着很强的自我原则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字面解读:孔子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合乎天道的行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商人《论语》:就像是在形容二代接班的情形。不过,新时代的二代接班观念,不再是因循守旧的“无改于父道”,而是要表现出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所以孔子所说的“父之道”,不应该被僵化地理解为一代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而应该是一代企业家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勇于承担,也可以理解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商业信条,还可以理解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道德价值观。

二代,要恭敬的是一代企业家的精神,而非表面意义上的规章制度、商业模式。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第二》

字面解读:子张要学做官。孔子说:“要多听,如果碰到怀疑的地方先空着不说,谨慎地说出自己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如果碰到怀疑的地方先空着不做,谨慎地去做自己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减少懊悔。说话少错误,做事少懊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商人《论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谁都懂。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太多的老板喜欢听私下汇报、“小报告”来做决定。老板固然有决定权,但是在信息不完整前提下擅自做决定的风险很大。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孔子说得比较简单,韩非子讲吏治的“七术六微”,就相对系统一些。

恭谨是外在有礼的风度,也是内心严谨的态度。所以,遇事要存疑,不能盲从。尽信人言不如不听人言,尽信数据不如不看数据,尽信报告不如不看报告。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自己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教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有法度。”

商人《论语》:以上是孔子评论法家前辈子产的君子之道“恭、敬、惠、义”,较之孔子定义君子之道的“恭、宽、信、敏、惠”,子产少了一个“宽”,多了一个“义”。直白地说,是少了一点“宽仁”,多了一些“法度”,也可以说是儒家和法家核心理念的区别所在。不过,孔子还是认可子产为君子的。孔子的尊重,完全不是后世两家的“势不两立”。

子产的君子之道,用现在的商业语言来理解就是,“恭”是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地履行职务要求;“敬”是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董事会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服从;“惠”是对消费者、员工等超出正常的、更多的利益待遇;“义”是分派员工做他们能干、该干的事情,发放员工能得、应得的酬劳,要求企业的工作分配、报酬、奖惩等的规章在前,就是有制度可循。

儒商之恭,不仅在于做人的礼貌,还在于做事的地道。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的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哪里称得上智慧呢?”

商人《论语》:臧文仲不只是奢侈豪华,而是做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符的事情,不符合礼仪。企业家铺张浪费自己赚来的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企业家也是国家公民,要有普通公民的“自律”意识。

儒商之恭,有着自我定位的自律。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泰伯第八》

字面解读:曾参生病了,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重视的修身之道有三个方面: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避免粗鲁和傲慢;端正自己的面色,接近于诚信;谨慎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可以避免低俗和错误。至于祭祀和礼仪的具体工作,自有主管官吏来负责。”

商人《论语》:曾子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可以理解为儒商礼仪修养的三个方面。比如会议最后的领导发言,不在于领导讲了什么,而在于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具体的负责人自己是知道的。

儒商之恭,时时自励,有时也有如表演。

◎ 谨言慎行: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第十》

字面解读:孔子和老乡们在一起,显得很低调随和,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堂上,却很自如通畅地表达,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商人《论语》:恭代表礼,不只是恭敬,还表现为应有的态度,或随和,或端庄,或少语,或侃侃而谈。在不同的场合,反观自己的角色,礼的表现方式也不同。自家年会上口若悬河的马云,在某些场合,也许是“便便言,唯谨而”。说话霸气的王健林也会有“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的时候。

儒商,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言行方式,也算是小大由之的礼仪之道。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乡党第十》

字面解读: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是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是端庄而严谨的样子;君王在场时,是恭敬而谨慎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商人《论语》:恭,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地位感的高低不同,或温和,或严谨,或拘谨。

儒商的言谈举止,依人而不同,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乡党第十》

字面解读:举行典礼时,孔子拿紧玉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像是沿着固定的路线。赠送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以私人身份会见的时候,显得轻松愉快。

商人《论语》:孔子像是一个专业的演员,演绎不同场合不同身份应有的礼仪举止,而且公事和私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分得很清楚。

在商务举止方面,儒商需要专业人士的礼仪培训,才不枉一个“儒”字。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乡党第十》

字面解读:孔子托人向在其他城邦的朋友问候、送礼,会向受托者一拜再拜而作揖送行。

商人《论语》:人和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合作的中间人很重要,对中间人的尊重,不仅仅是礼仪,也是有利益存在的。中间人的正反向作用,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还能缓冲。

儒商的礼仪,不是单一目的、单一方向的。

宽:宽则得众

翻阅史书里对帝王将相的记载,一个能获得众人拥护的领导者打天下时,一定有“宽”的美誉。尽管刘邦的宽宏与刘备的宽柔不一样,赵匡胤的宽仁与朱元璋的宽忍也不一样,但是,“宽,则得众”奠定了各自的江山。

为什么“宽,则得众”呢?孔子说是个人的道德操守得到了众人自发的爱戴、拥护。从一起做事的方面看,每个才华之士都希望领导者欣赏自己的优点,包容自己的缺点。从一起做成事的方面看,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希望借助领导者的大树,建立自己的功名。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哪怕不能如军队一样纪律严格,也必须是严格管理的,“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家经营管理的不二法则。流动的人口、流动的人心,能否做到“宽,则得众”呢?就算“得众”了,还会有企业的利益和利润吗?

我认为,就企业的人力资源而言,一部分要算小账、算成本管理,一部分算大账、算战略增收。企业赢得市场的要素之一是赢得人才。你不宽仁,谁来跟你?那如何宽?何以严?曾国藩如是说:“待之法,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

◎ 无亏心事: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第十二》

字面解读: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道:“内心反省没有愧疚的事情,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商人《论语》:凡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依《孙子兵法》之言,知胜有五,一曰道是人和,二曰天是天时,三曰地是地利,四曰将是贤才,五曰法是制度。如果将该做的做好了,剩下的就交给“命运”了。句中反映了孔子的平和心态,不是“非要成什么”的僵硬死拗,也不是“得过且过”的随波逐流。

儒商的宽,是一种自省后的“君子坦荡荡”。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孔子评论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汲取到如此品德的呢?”

商人《论语》:宽厚,是一种天生的性格品质,由此衍生出自我进化、做人做事的方法。如果先天不具备,后天学习是很难的,或者说,只能学其表象、学其手段,不能学其根本。

宽,若是后天学习,需要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地自我警励。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我看到史书里脱漏的文字故事,有马的人先借给别人使用。今天没有这种情况了吧。”

商人《论语》:不苛求企业家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菩萨。只是希望企业家在利己的同时,能想到和做到利益他人。

儒商的宽,可以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

◎ 有容人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第十三》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倡导和谐,尊重不同,小人主张共同而不讲求和谐。”

商人《论语》:管理企业时,要给予不同意见者充分发言的机会;市场竞争时,要给予同行业者合理存在的空间。但是,尊重不同的前提是商道、理念大方向上的相同。只有大方向相同,不同的意见才会和谐。否则,就失去了尊重应有的意义。

儒商的宽,是包容不同意见并能引导不同的意见成为一个方向上的共同力量,如此,事业才能做得更大,更有此起彼伏、创新的活力,而不是哼哼哈哈的一团和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

字面解读:孔子说:“由,教给你什么是‘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商人《论语》:企业家的宽,还表现在内心世界的自知上。内心世界要很宽大,不要狭小得只剩下自己知道和掌控的,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待开辟,甚至可以说,你不知道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所以,自知不知才是真智慧,才是真的心胸宽阔。

儒商的心胸很宽广,知道和承认自己有更多不懂的东西。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殿后,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商人《论语》:也许是怕被嫉妒、招人恨,孟之反才自黑了一把吧。他也算得上是“宽以待人”的升级版,主动给别人台阶下的“宽心”。生活工作中,如果不懂得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好心办坏事、好事变糗事的案例很多。所以,企业家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生态链,要学会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要学会建设和谐共生状态的手段。

儒商的自黑和自嘲,是站在别人角度上的宽厚。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仪态温和舒畅,表情悠闲自在。

商人《论语》:孔子在家的温和自在,是内心平和的体现。可是孔子是个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啊,怎么在家不忧愤成疾呢?可见,孔子将自己在朝的事情和家事分得很开。同理,企业家也要分开工作和家事。在单位,你是老板,可以用各种态度表明你的想法;而在家,你是丈夫(妻子)、是爸爸(妈妈)、是儿子(女儿),也应该用适当的定位来表现你该有的态度。任何人有责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在家(在单位)的情绪带到另一个场合,还影响周围人的情绪。

儒商的宽,拥有很多不同的世界,也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神情自若;小人心胸狭窄,经常焦虑、忧愁。”

商人《论语》:相由心生。可是奇怪的是电影、小说里的君子多是忧国忧民、愁眉不展,奸佞之臣反而一脸高兴、莺歌燕舞。其实,孔子说的才是生活里真君子中道宽和的表现,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为之心累,但不能脸累,更不能心碎,像演员一般的忧伤是演给谁看呢?常常将忧虑挂在脸上的,多是演给别人看的,所以是小人。何况,如前文所说的“内省不疚”,该做的都做了,哪里还有“忧惧”?哪里还需要“长戚戚”?

即使是遇到困难,企业家也不需要忧愁、生病,而要内省不疚,坦荡行事。当然,前提是充分分析市场、调动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能力,否则,再忧愁也改变不了结果,反而成了“林妹妹”,愁坏了自己的身体。

儒商的心是无私天地宽,写在脸上的是“坦荡荡”。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第十三》

字面解读: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善于安居乐业。开始有点积蓄时,他说:‘差不多合意了。’稍多时,他说:‘差不多齐备了。’富有时,他说:‘差不多完美了。’”

商人《论语》:说明君子对于外在生活条件“小大由之”的安适心态。其实,企业家将自己的生活条件安排得好一点是很正常的。只是孔子更欣赏那种精力向外的人,希望能将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和资源投放在事业上,投放在“为消费者和社会服务”上,而不只是一味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那不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目的。

儒商的财富心胸,是小我大世界,有着更高更大的经纬度。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贼子啊。”

商人《论语》:老好人,看似道貌岸然,其实缺乏是非观,反而会助长坏人坏事。所以,与人为善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处处宽容、退让。如此,也许会是“助纣为孽”,助长了坏人的嚣张。

儒商的宽,是有着原则性和态度的。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第十八》

字面解读:周公旦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会被大臣们抱怨不被信任。故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商人《论语》:当一些公司宣称赶走公司的老员工时,我就感觉像是打倒“老干部”。其实,我很能理解老板们的焦虑,老员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倚老卖老,带坏了企业文化,拖慢了企业变革的步伐。但是,问题要一分为三地看。

老员工应该是优秀企业的优质资源,为什么你的企业老员工反而成了累赘?企业文化的教化之用在哪里?企业绩效考核的择优劣汰在哪里?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你自己!

员工如同孩子,企业家如同家长。孩子的好坏,半由天性半由家教,企业员工的好坏也是如此。你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企业的壮大,不是一朝之功,是一点一点如滚雪球累积出来的。没有一代一代老员工的积累,企业不可能发展壮大。老员工,就一无是处了吗?

儒商的宽,是将人力真的当成资源去建设,而不是拿着放大镜去求全责备、去舍弃。企业家不仅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要“严于律事,宽以责人”。

◎ 以己度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子贡说:“我不愿做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什么事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商人《论语》:子贡的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所以孔子才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现在,很多勤奋的老板会有类似富人心态:我能做到的,员工也应该做到。可是你忘了,企业不是员工的,员工不会有主人翁一般自我激发的积极性。不那么勤奋的老板,会有另外的心态:拿了我的钱,你就应该做好事情。你别忘了,什么叫作“好”?“好”有标准吗?你之前设计了标准吗?你以身作则了吗?所以,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要有“宽、严”的准绳。

孔子的“换位思考”,在《论语》中共有三处。另外两句话是如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

以上三句,以“自己”作为主语,构成了“换位思考”的完整表达:

我自己不想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

我自己想要的,愿意分享和帮助给别人;

我自己不想要的,我也不会施加给别人。

儒商的以己度人,不仅是考虑了自己内心的接受,更要考虑了别人内心的接受,两者齐备,才是完整的“换位思考”,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污泥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何必过于苛责呢?”孔子还说:“最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以往的态度。”

商人《论语》:“朽木不可雕也”,我们现在常用来责骂那些本身资质不好还不肯努力的人,也误解孔子是在责骂宰予白天睡觉。其实,宰予在孔子七十二名贤弟子中是排名靠前的,很有德行和才干。以孔子对人对事一贯中道的思维和审慎的态度来看,孔子不会因此责骂宰予并下断言到“朽木、粪土”的程度。孔子说的最后“听其言,观其行”也是表明了审慎的态度。

其实,即使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也不要直接下判断。看别人的说话、行为,还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和背景,要给自己留有更加宽广的思考空间和更长一段时间来验证。也许,事情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儒商的宽,是更宽阔的空间,也是更宽长的时间,来审慎地思虑。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先进第十一》

字面解读: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伤。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太过悲伤了!”孔子说:“是太过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商人《论语》:“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孔子失去了一贯的宽宏和平和,哭得极其伤心,不可自抑。但是在安葬颜渊是否该用棺椁的态度上,孔子的态度却是严守礼制的。

儒家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人治和礼治,期盼着明君的个人作为。所以,如此执政思维下的中国历史,“明君之治”是低概率的,“昏君之治”是没有保险底线的。所以,企业家做人是可以宽仁的,但是在做事情上、在企业的管理上,还是要有法可依的。千万不能把做人的宽容,带到做事情的宽忍上。

儒商的宽,在做人和做事上是有区别的。

信:信则人任焉

经商要诚信,人人皆知。只有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在类似囚徒困境的时候,在重大利益唾手可得的时候,你还会坚持诚信而守着破产的可能吗?经商生存实难,信义是否要放在两旁?等过了生存关再说?关乎利益的诚信,是容易摇摆的。

不可改变的诚信,发自“诚”,发自企业家的价值观,行动于“信”,表现为为人处事的信条。

诚信的建立如同树木的生长,要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其过程有三:看得到你,你在做什么?你如何去做?就是商圈人脉乃至于受众客户,认识你的首要条件;看得见你,你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那是你承诺任何人、任何事之前的理智考虑,是被认知的过程;感受到你,你为我做了什么?可以说是亲身感受到的诚信,是否会被认可的关键。

既有诚,又有信,被美誉后就成了信誉,成了“人任焉”的招牌。

◎ 诚信为本: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信),小人怀惠。”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私利;君子心怀诚信,小人心怀恩惠。”

商人《论语》:众所周知,礼仪仁爱的儒家思想与苛法严刑的法家思想势不两立,《论语》里怎么会出现“君子怀刑”的字眼呢?最合理的解释是读音类似的“失误”,“刑”应该是“信”,所以,应该是“君子怀信”。君子是怀着仁爱的信念和道义的信条与人真诚交往的,为人处事也以礼节之,和一些总是计算个人利益、用小恩小惠拉拢人心的小人有所不同。

儒商的信,首先是一种“惠及天下”的信念。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第二》

字面解读: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如何在社会立足,就好像大车没有安横木的、小车没有安横木的一样,如何驾车前行呢?”

商人《论语》:信用不只是一个商人的社会符号,更是承载企业前行的车轮,是一座可以与消费者、合作者进行交流的桥梁。没有信用,就失去了任何商业交往的可能,既不会赢得商圈内同行的信任,更不会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儒商的信,是被人认识和认可的信,然后才有用。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什么是绝对肯定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否定的,只是尽量追求接近天道、仁义。”

商人《论语》:孔子的“不绝对”和佛家的“不断言”是一种中道观,认为万事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变化,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或者是绝对正确的。所以,世界上存在不变的产品、不变的营销策略、不变的商业模式吗?没有的,只有努力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才是不变的道理。

儒商的信,不在于表面现象的坚守,而在于内心信念的坚持。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商人《论语》:恢复周公时期的礼治是孔子的理想。孔子的伤感,既是老年人对于“衰老已至”的自怜,也是对于“礼制不得推行”的自叹。

儒商的信,是一种“至死不悔”的信念坚持。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对颜渊说:“国家用我呢,我就出来做事;不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选择谁跟随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涉水过河,死了也不会为蛮干而后悔的人,我是不会选择的。我要选择的跟随者,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商人《论语》:企业家要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帮助他统领企业呢?肯定不会是那些看似勇敢实则鲁莽的人。这些人的成功是运气,多是蛮干而坏了事情。现在是规矩遍地的时代,所选择的干部不再会是那些“大老粗”,而应该是“文武双全”的高知识、高能力、高勇气的人。

儒商的信,凝聚着人生历练的世故经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丧失志向。”

商人《论语》:企业家坚定不移的志向是什么?是对财富数字增长的追求吗?追求财富肯定是企业家经商的原动力,但是,是不是企业家坚定不移的志向呢?我不好下断言。我宁愿相信传记里那些伟大企业家的坚定志向是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财富只是伴随志向实现过程的自然实现。

儒商的信念,是不可被剥夺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路第十三》

字面解读: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志向太小了,樊迟啊!在上执政者,只要重视礼节,老百姓就不敢没有敬畏之心;执政者只要重视仁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跟随;执政者只要重视公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执政者要是如此,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去种庄稼呢?”

商人《论语》:孔子认为君子的使命是通过学习而从政,君子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仅仅学习做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所以,只有手艺而没有社会面向的生意,称不上是企业家。因为他的行为缺少更广阔的受众层面上的社会意义。

儒商的信念,是要为社会服务,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子路夜宿在石门。清晨,守门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家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道不可能做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商人《论语》:明知道是不可能赚钱的事情,企业家会去做吗?也许不会。浪费时间、金钱和资源,不应该是商人的思维。也许会。从战略高度来看,眼前不赚钱,但是做了会带动别处赚到更多的钱。还有一种可能,是别人大多认为不可能,只有企业家很有前瞻性地看到了可能性,认为只有坚持创新、坚持尝试,才能让企业获得突破性的、非常规的发展。看似不可能中,也存在着可能,就是企业家才能看到的商机。

儒商的信念,是一种预见,还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戒迷恋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方刚,要警戒与人争斗;等到老年了,血气已经衰弱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商人《论语》: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理解,年少之时是企业家奋斗之时,忌讳小富即安,贪恋企业经营之外的安逸事情;壮年可以理解为企业家成功之时,忌讳“你高我慢”的心态,营销策略也忌讳以竞争对手为目标而忽视了营销的本质是商业模式、营销的面向是消费者;老年时,可以理解为企业家掌控企业日久之时,忌讳守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不去学习、不创新、不改变。

儒商的信,铭刻着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自我警示。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弊病的六句话吗?”子路回答道:“没有听说过。”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好仁不好学,其流弊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其流弊是放荡不羁;好信不好学,其流弊是被人陷害;好直不好学,其流弊病是尖刻伤人;好勇不好学,其流弊是捣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其流弊是狂妄自大。”

商人《论语》:好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所以,作为企业老板,喜好品牌形象却不知晓如何利用营销策略来推广,弊端是愚昧落后;喜好营销策略却不懂得围绕商业模式来设计,弊端是没有约束的放荡;喜好信守承诺却不分析自己有没有能力来实现,弊端是容易被陷害;喜好直接做事却不明白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弊端是伤害到他人及同行;喜好和对手竞争却忽视了营销策略的主要面向是消费者,弊端是营销策略的混乱;喜好乾纲独断,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弊端是狂妄自大。

儒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谨记“六言六弊”。

◎ 士有三级:言必信,行必果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第十三》

字面解读: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士’?”孔子说:“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出使国外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称得上是‘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长爱幼。”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诺言一定守信,做事要有结果,说话做事都干净利索的那些普通人啊!勉强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政坛上的那些人,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格局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商人《论语》:孔子说“士”的三个层次,也对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三个层次。承诺了就一定守信去做,做了就要有个结果,不能半途而废,是孔子眼中“士”的基本条件,也应该是企业家个人信誉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行必果”,值得一些习惯下决定却忽视了监控过程、忘记索要结果的企业家们注意。

儒商的信,基础层面表现为“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你们几个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啊。”

商人《论语》:儒商的信,也是一种规矩。在公司里只有“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公事,没有私事。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第八》

字面解读: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祭祀鬼神;他的衣着朴素,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庄重华美;他的宫室简陋,却尽全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批评的。”

商人《论语》:儒商不贪求个人饮食居住的享受,却追求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追求为消费者服务的快捷方便,追求为消费者服务中体现出企业文化的温暖。

儒商的信,表现为“小我大企业”,是有所为于企业,有所不为于自己。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达巷的人们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不是因为某项专长而为人称道。”孔子听说了,就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商人《论语》:孔子说的不是真正的驾马、赶车,而是驾御仁政之道。一个企业家,真正要做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驾御之道,走在为消费者服务的大道上,而不只是“射箭”一类的营销之道!

儒商的信,表现为自我认知和自我任用。

◎ 人生人间: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鬼神。

商人《论语》: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可以借用伏尔泰的评价:“之所以值得尊重,被公认为优于所有记述其他民族起源的书,就因为这些书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

孔子的不谈论,是一种“不说有,也不说没有”的持中态度,是一种唯理性的现实精神,是一种对于未知事物的距离和尊重。因此,更加注重现实中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人间伦理”。对于企业家而言,踏踏实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不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怪力乱神”,而是由自己来主宰,相信自己的努力;交给消费者来决定,相信消费者的认可。

儒商的信,是一种人间现实、人生实际的人生观。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颜渊第十二》

字面解读:子张问明智。孔子说:“像水一样渐渐浸润的谗言,跟你切身利害相关的诬告,在你那里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谗言和诬告不能出现在你那里,那你更可以算是有远见之明的了。”

商人《论语》: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里,拥有如君主般的权力和地位,难免会听到各种非正常途径的“关心密告”“忠心私语”。如果密告、私语在企业家那里没有起到作用,说明了企业家的“明智”,如果密告和私语到达不了企业家耳中,才是真的“远见之明”。做到“明智”,要依靠规范的管理,让每个人各负其责、各说自话;每个人的工作评价要按照相对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来执行;企业家的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与顾客利益、顾客利益与社会利益等要有双赢思维,并有制度可循,让谗言无间隙可钻。

儒商的信,不只是要做个明白人,最好是建立明白的制度,让密告和私语无从产生。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忙忙碌碌呢?恐怕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吧?”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我的毛病太顽固了。”

商人《论语》:孔子的忙碌是要找工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企业家的忙忙碌碌,是在忙什么呢?企业家的忙碌,是在通过营销活动的“佞”推广自己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品牌价值等。

儒商的信,是企业经营不得不为营销活动的“佞”,是一种坚持的“疾固也”。

敏:敏则有功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孜孜以求实现其“仁政”的政治主张,但是,屡屡碰壁,被时人讥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狗”。情急之下,孔子要接受晋国赵鞅的家臣佛肸的相召,被弟子子路拦阻后哀怨地说:“我难道是瓠瓜吗?怎么能只是挂在那里却不吃呢?”在此十年前,孔子还曾接受鲁国季氏家臣公山弗扰的召请,也是被子路拦阻后辩解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肯用我,我将会在东方复兴周文王武王之道。”此前,孔子回答子贡“美玉于斯”的问话时,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以鲁国离职的“大司寇、摄相”的头衔,接受他国叛臣的召请,其对工作的渴求可见“敏”之一斑,可说是到了“剜到筐里就是菜”的程度!那么,当时的情况能用来表现君子的“敏”吗?

孔子的“敏”,是实现其人生理想信念抱负的“敏于行”。

◎ 自强不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忧虑自己没有本事。”

商人《论语》:苏轼在《贾谊论》中说:“非才之难,所以实用者实难。”意思是一个人通过学习拥有才华,并不是困难的事情。难的是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为人所用,为社会所用。

儒商的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谋存身、求发展的进步思维。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孔子评论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即使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商人《论语》: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丰富且倡导需求的个性、差异性。所以,你若是有独特的价值,又能推广自己,就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你、不了解你。当然,还有一个条件是你要多坚持一段时间,别等人家想到你了,要找你,你又不在了。企业家精神的坚忍,就在于此。

儒商的敏,是自信自我的坚持!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是我的能力不够啊。”孔子说:“真是能力不够的人,是在途中无力不得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限制了自己。”

商人《论语》:孔子批评冉求先给了自己一个能力不够的心理暗示,是被动、消极的思维,缩手缩脚,先举了白旗;而真正好学的人,是主动积极的思维,是一定要走在实践的路上的,哪怕无力而跌倒,还要再努力一下。

儒商的敏,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给自己找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孔子说:“了解、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学习乐趣的人。”

商人《论语》: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以创业为乐、以创新为趣的。只有这种乐趣的心态,他们才能保持一种相对轻松活泼的心境,数十年如一日地充满活力。好比是在打自己喜欢的电动游戏,过了一关又一关。所以,你看着企业家每天工作那么多时间不累,是因为他喜欢,他喜欢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喜欢待在自己的公司里,喜欢看自己的蓝图变成现实。

儒商的敏,是以工作为乐,乐此不疲。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子贡说:“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商人《论语》:孔老夫子并没有因为四处碰壁而自怨自艾,“深藏功与名”,而是依旧活跃、活泼地推广自己,等待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们可以说,有些价值在于内心的自我认可,比如爱情;有些价值,在于外在社会的认可,比如企业的产品和品牌。社会认可,一定是消费者体验之后的认可。所以,以营销活动来主动地推动体验和购买,就是“沽之哉,沽之哉”。

儒商的敏,是迫切地实现自我,迫切地追求社会认可。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商人《论语》:名、色、财、食、睡,在佛家看来是人的五条陋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人之为人”的五种本性,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动力。追逐财富,是商人的本性。但是,在追逐自己财富的同时,是否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消费者带来了利益呢?利己利人,商人之善,大哉!

儒商的敏,有一种内在的追求财富的天性。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乡党第十》

字面解读:国君下令召见,孔子不等车马驾好,立即先步行出发。

商人《论语》:就算是孔子先步行出发,半途也是会被车子追上的。所以,就效率而言,孔子的“不俟驾行矣”是无用之功。但是,就心态而言,孔子对待“君上”是心存敬畏、闻令则行。孔子的心态,不是理性的分析计较,而是感性的马上行动。

儒商的敏,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第十三》

字面解读:子路问从政。孔子说:“自己先以身作则,使老百姓勤劳起来。”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商人《论语》:史书评价不成功的君王,常有“倦政”二字。企业中,一些老板面对繁杂的事情,经常会放在桌子上堆积起来,等着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日积月累,因为没有人敢于批评老板,人人学老板,企业的活力就被消磨掉了,良性运转变慢了,发展机会也漏掉了。所以,看一个企业老板桌子上文件的堆积程度、摆放的时间,就会知道他的企业运营管理状况。勤奋的不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勤奋的。

儒商的敏,是一贯如此,是以身作则带动全体员工勤奋工作的勤。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不动脑深思不想方设法‘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商人《论语》:企业的生存期是自由生长的过程,但不是不经思考、不经设计就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自由生长是指生命力的顽强,而思考可以帮助企业调研市场、确定企业生长的模式。只有经过思考,企业家才会明白资源如何整合、商业模式如何差异化、营销活动如何快速送达、产品设计要满足哪类消费者的哪些需求等。

儒商的敏,是勤于动脑,是想方设法。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第十六》

字面解读:孔子说:“生来就有智慧的是上等;通过学习而获得智慧的是次一等;遇到困境才去学习的,又次一等;遇到困境还不学习,是最下一级的了。”

商人《论语》:现在,企业家不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不一定是看书坐课堂,从实践中总结、从市场信息中分析、向同行先进请益等,也是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但是,学习最忌讳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缺什么、该学习什么、学习后解决什么,所以,商业界里,好学习而“东施效颦”的故事也是很多的。

儒商的敏,是勤学生智、勤思长慧。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听信道路传言并四处传说,是舍弃了道德。”

商人《论语》:商业圈里,“机会暴富”的传说是屡见不鲜的。但是,一个企业家若是以此不常在的“机会”为行为追求,致力于“一夜暴富”,那就不仅仅是“守株待兔”的傻小子,还背离了以“为消费者创新、创造价值”为商业道德的使命。

儒商的敏,是脚踏实地的敏,是与其临渊羡“财富大楼”,不如退而“夯牢楼基”。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张第十九》

字面解读: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的一般人也可以做到;但他在父亲去世后,不改变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商人《论语》:在纷繁多变的商业社会里,企业勇于创新、勇于改变,是敏;勇于坚守、勇于不变,也是敏。敏是行动力,既可以表现为变化之敏捷,也可以表现为不变的坚守。该变的是商业模式、营销策略、产品服务的方式,而不变的是企业家的“三畏”精神,以及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商业理念。

儒商的敏,是行动力,是可以动于变化,也可以动于不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第十九》

字面解读: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也会了解它的细枝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哪里学习不到?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商人《论语》:一个有学习精神的人,是随时随地在学习的。当然,学习的前提是他知道学习的方向是什么、要学习什么为己所用,就好比佛法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否则,学习不是东施效颦,就是邯郸学步,或者是熊瞎子掰苞米。

儒商的敏,不仅是一种学习精神,还是一种学习能力。

◎ 如切如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二》

字面解读:孔子说:“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缺乏深刻的认识,还是迷惘的;只思考却不学习,做人做事缺乏实践对照标准,会误入歧途而面临危险。”

商人《论语》:EMBA学习案例,要全面考察案例的背景资料,参照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和企业资源情况来做情境假设推演,如此学习才利于企业经营的实际。否则,单纯的案例学习只是锻炼了脑皮、增加了谈资。还有一些老板喜欢画蓝图、画进军图,不做客观的市场调研、不做翔实的竞品调查,只是凭借个人的感官经验就一厢情愿地纸上谈兵,一往情深地做“白日梦”,也是很危险的。如果真的根据纸上谈兵的内容派兵在商海里征战了,真的逼着手下坚决执行了,那可就真“四面楚歌”了。

儒商的敏是“且学且深思”,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有实践历练的推演。推演中,要用到人类的四大天赋:良知、想象力、自觉意识、独立意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接近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商人《论语》:真正的儒商,很少过于追求饮食的奢侈和住宅的奢华,而是食则健康、住则安全。在工作上也是多行动、少虚言,多和有商业道德的人交流来匡正自己,不是向无德却赚钱有术的人学习。

儒商的敏,不是贪求个人的享乐,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企业,做好企业应有的社会职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一》

字面解读:子贡说:“贫穷却不奉承讨好,富有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行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卫风·淇奥》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您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商人《论语》:孔子的第一个回答,好比佛法从“罗汉道”自我完善的修行进化到“菩萨道”惠及众生的修行,也是企业老板的个人属性和企业家的社会属性的区别。企业家要有一颗利益众生之心,其产品品质才优异,营销活动才实际,品牌价值才坚固,商业模式才有生命力,事业版图才伟大。

子贡说的后一句话,又很像“修菩萨道”六度里的“精进”,随时随处完善自己,使自己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能传递企业品牌的价值。

儒商的敏,表现为一种惠及社会的抱负,在行动上是时时磨砺、时时精进。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别人欺骗他说‘井里有仁德’,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他怎么会傻呢?君子可以深入地行动,却不可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可能被迷惑。”

商人《论语》:行动敏捷不是不经大脑的直接反应,而是经过思考后的行动敏捷。就算是仁爱消费者、厚待企业员工,或是为社会做公益等“有仁”的事,企业家也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自己企业的能力之内去投入,而不会因此“丧”身。

儒商的敏,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而是经独立意志思考后的敏捷行动。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先贤的思想,不是创建自己的思想。我相信且喜好古代文化。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聃和彭祖。”

商人《论语》:孔子的创新,不是另起炉灶地创建,更不是“离经叛道”地创造。而是在坚持原有理念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的理解上加了自己的思考。

儒商的敏,不能离开仁德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默默领悟、深刻记忆,努力学习从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于我而言,还有什么呢?”

商人《论语》:孔子认为的平常事应不应该是企业家的平常事呢?企业家不是教育家,更不是什么学者,但是,在自己的企业里,企业家必须扮演企业日常经营状况的洞察者、企业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和企业创新兢兢业业的推动者。

儒商的敏,时刻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要素的作用上。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有所领悟便快乐得忘记忧虑,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如此而已。’”

商人《论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成功企业家们的精力很充沛,屡屡说该退休了却屡屡食言,从来不知老之将至。工作,特别是有挑战性的工作,就好像是他们的兴奋剂。他们对于经商,不仅仅是乐在其中,也是好在其中的。

儒商的敏,表现为一种不知老、不认老、不服老的精神。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孔子杜绝四种弊病:凭空猜疑,断言武断,固执执拗,自私自我。

商人《论语》:智慧是明达是通透,所以最忌讳句中的四种弊病。得了那样的弊病,就好比是被人堵住了“眼耳鼻舌”,捆住了“身”,蒙住了“心窍”。

儒商的敏,是聪敏,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他死得太早!我只见他不断地上进,从来没有看见他懈怠停止过。”

商人《论语》:颜渊的早死,是因为他时刻不停地努力而耗尽了心血、精力?也许是的。市场在变,而且变化越来越快,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活动、运营管理等经营要素也必须跟着变化。市场的变化不会停止,企业的应变也不会停止。一旦停止了,就会被淘汰。但是,如果企业经营总是不停地创新,缺少相对静止的时间、空间,企业的经营会稳定并获取利润吗?可能不会的,可能会因为不停地变,更加快速地走向死亡。

儒商的敏,应该表现出有动有静、动静适宜的节奏感来。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四十岁了还被人厌恶,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商人《论语》:孔子还说过“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人四十岁时,世界观已经成熟,为人处事的价值观也基本定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四十岁的人还会因为品性问题而见恶于周围之人,那么他之后的几十年也差不多是会被人继续厌恶的。

儒商的敏,是要在四十岁之前建立相对成熟的价值观,修炼出相对完整的人格。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第十八》

字面解读: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面前经过:“凤凰啊,凤凰啊!道德怎么会衰落到如此地步呢?过去的无可劝阻,未来的还可追回。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有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交谈,他却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商人《论语》:只要是商品经济,就一定会出现“劣币驱良币”的商业现象,甚至会成为行业主流的不良风气。对企业家而言,是同流合污地“快乐生活”还是独善其身地“艰难生存”,考验的不是选择的聪明,而是心中志向的坚定。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磨难、是考验,也是相似的意思吧。儒商的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敏的,是对一种价值观的执着!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第十九》

字面解读: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作好学了。”

商人《论语》:以上两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企业家每天都能发现新问题、每月都要做工作总结的始终如一、周而复始的工作习惯。其实,二者是一体的,每天的发现汇总成一月的总结,进而制订下一个月的计划;每一个月的计划,要在每一天的执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儒商的敏,是要不倦怠地做好计划、实施、检查、修正四个循环重复的日常工作。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第十九》

字面解读:子夏说:“从政要做得好,是要多去学习新知识;学习要学得好,是要多去从政历练。”

商人《论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也是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爆炸的时代。企业家若要领导企业与时俱进,就必须去刷新、认识世界的变化,学习新的变化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与改变。不只是脱产去专心学习,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从自我工作的总结反思中学习。

儒商的敏,表现为“且学且实践”的“知行合一”。

◎ 君子九思:“九思是一。再,斯可矣,是二”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第十六》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慎思:看的时候要虑及看清楚与否,听的时候要虑及听明白没有,表情要虑及是否温和,神情举止要虑及是否庄谨,说出的话要虑及是否忠恳,办事要虑及是否踏实认真,遇到疑难要虑及问题在哪里,愤怒时要虑及难处在哪里,获取财利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准则。”

商人《论语》:如果有了孔子说的君子九思,谁还能说儒生是书呆子呢?孔子的九思可以说全面概括了儒商“外在的言谈举止、内在的思维思虑”是否符合君子“恭、宽、敏、信、惠”五大标准。

儒商的敏,表现为九个方面的思虑,说明了儒商“敏”的全方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

字面解读:孔子说:“时常温习学习过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享受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和怨恨,难道不是很有君子风范吗?”

商人《论语》:一边学习一边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不仅可以发现工作的细节问题,还可以发现工作的方向问题,免得陷入为工作而工作、为学习而学习的机械性。如此学习,才不会是无趣的生搬硬套。企业的老板,在内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在外需要一些“往来无白丁”的朋友。如此的人际交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充满活泼的乐趣。认定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即使暂时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也不会怨天尤人,会坚持做下去以证明自己。

儒商的敏,是一种随处乐观的心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如果早晨闻听了(悟了)大道,即使是当天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商人《论语》:孔子所说的道,是人天之道。说简单些,就是“人生之道”。说复杂一些,就是“人法地,厚德载物;地法天,天道乾乾;天法道,中道存焉;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以此描述企业家的商道就是,塑造品牌,仁爱消费者;努力创新,不走偏激之路;始终保持经营的各个要素的均衡,企业的运营管理简捷有效却能自然而然。

儒商的敏,是悟道,是悟到自己的商业之道。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说话要慎之又慎,而行动要敏捷。”

商人《论语》:现在有名的企业家多是演说家,哪有一个是“讷于言”的?其实,现在的企业家能讲、多讲,一是现代营销对于企业家形象的需要;二是他们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教化的需要;三是他们对于社会公开自己思想贡献的需要。企业家的“能讲”也不是信口开河的,在实际工作中,行动一定是大于语言的。事业是行动做出来的,不是靠宣讲或广告吹出来的。

儒商的敏,表现为做的比说的多。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公冶长第五》

字面解读:季文子做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商人《论语》:三思是多思。若按照八卦而言,是要“错、综、复、杂”地思考,要站在利弊因素转换的角度考虑,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站在内外因素交换的角度考虑,站在各个因素交错的角度考虑,如此全面推演的思考才叫深思熟虑。但是,过于深思熟虑,容易令一般人抓不准自己的角度而导致优柔寡断。再者,人是活动的,设定的因素也会随人动而变动,一切设定的变化也会因人变化而随之再变化,哪里算得尽呢?

所以,儒商的敏,不是自认为“算无遗策”后的行动,而是考虑到“道义”二层次就可以了。什么是二层次呢?我们借用《孙子兵法·计篇》来做分层演示。

第一层次,是考虑问题的宽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第二层次,是考虑行为的深度:“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儒商的敏,在考虑问题的深度上,不提倡过于深入,“察见渊鱼者不祥”也算是一种中道精神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该去做的事情不去做,有缺点不能改正,是我所忧虑的啊。”

商人论语:企业家重利也要重义,要时刻谨记品牌的理念,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创新为消费者服务的价值,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儒商的敏,是一种时刻的自励自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向先辈前贤请教,从古典书籍中学习,是勤奋地求得知识的人。”

商人《论语》:企业家的勤勉学习,不仅是向行业前辈或同行先进当面请益地学习,还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来学习,不只是商业财经、经营管理之类的,其他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传记等,也蕴含了商道的丝丝缕缕。还有一种学习,是向自己学习,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

儒商的敏,是不封闭、不自我的好学。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九》

字面解读:孔子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决定要停下来的;又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又继续填倒,那是我自己决定要继续的。”

商人《论语》:企业家的敏,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担当。一开始的选择、过程的选择、坚持或放弃的选择全在于自己,既然我有选择的主动权,那所有结果也要我自己承担。

儒商的敏,是一种独立意志,是勇于担当的精神。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第十一》

字面解读:孔子说:“仲由弹瑟的水平,怎么还没有入门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又说:“仲由嘛,他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商人《论语》:强势的企业家,在企业中容易发生一言堂的现象。所以,当企业家发现自己的话被误解时,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补救。而且,以后要尽可能地完整表达,说话时要考虑话语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儒商的敏,表现为及时察觉问题、及时补救问题。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就这样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喜好道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商人《论语》:食和色,是人之为人的先天本性,而道德却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后天的教化。后天的教化如何近似于先天的本性呢?要靠时时自励的习惯,习以为常,常以为性。

同理,企业家是商人,追逐财富是先天本性,而仁爱消费者、仁爱员工并非本性,若要将此“德”变成近似于本能的喜爱,也只有时时自励成习惯。

儒商的敏,需要时刻地自我激励、自我警戒。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第十八》

字面解读:齐国人赠送了一批歌舞美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

商人《论语》:时机不对,赶紧撤退。企业家不是傻子,而是人类群体中在商业嗅觉上最为灵警的分子。不过,机警的本能也可能会因为贪图安逸、享受成功、缺乏危机意识而退化。

儒商的敏,是要有敏锐的危机意识。

惠:惠则足以使人

前文中,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信),小人怀惠”,意思是说小人做事先计算个人私利,或考虑对他人的小恩小惠,目的在于收买人心、邀恩获宠。孔子批评的小人心术,现在看来却是商人的基本特质,作为经营者,必须怀揣算账的“小算盘”。企业家是商人群体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在商言商,计算个人私利和对消费者施之以小恩小惠的营销活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不能要求企业家全是圣贤无私的道德君子,或是布施利益不求回报的菩萨。但是,儒商是能够平衡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君子。所以,企业家的惠,就不应该是单方向的付出,而应该是双向的、有交流和回报的付出。所以,才有“惠则足以使人”的利益,惠在使人之前,还有“惠而不费”,惠不是伤筋动骨的付出。而且,就人性而言,也只有先施以“惠”,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和帮助。

◎ 惠及天下: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问道:“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使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商人《论语》:孔子论人,首重大义,也就是是否为社会、为百姓做出过贡献。如此,即使一个人小节有亏,也不损害其仁义之大名。所以,我们谈论儒商,也不会苛求每个企业家都是完美如圣贤一样不输小节之亏,主要是看企业家和企业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儒商的惠,不是个人的私惠,而是之于社会的普惠。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季氏第十六》

字面解读:齐景公有马车千辆,死的时候,人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人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人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商人《论语》:“其斯之谓与”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大也很有钱,若是没有创建一个公司、一个品牌、一个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创造福利,他是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称颂的;一个学者,即使不是“立功”经商惠及百姓,但是“立德立言”能够教化经商之道,也是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称颂的。

儒商的惠,不仅要有惠及社会的物质财富,还要有惠及百姓的价值观教化。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吗?读书人如果不读《周南》《召南》,就好像是正前方面对着一堵墙一样。”

商人《论语》:《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当中两个地方的民歌集子。其中,比较著名的篇章至今还在传唱,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和我们现在的一些情歌一样,它们既有深情也有哀婉,但是,代表着一种健康的情感。所以,孔子教育儿子读《诗经》,也是教育儿子要拥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

对于消费者、企业员工、企业的投资商、合作者等,儒商也要保持健康的情感。只有保持健康的情感,才会有健康的行为、健康的往来。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只小猪。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在路上和阳货遇上了,他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他说:“自己身怀宝贵的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他说:“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能叫作明智吗?”孔子说:“不能。”他说:“时光流逝啊,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

商人《论语》:对于企业家而言,文字的关键在于“坏人”义正词严说的“怀其宝而迷其邦”“好从事而亟失时”。阳货指责孔子应该要以惠及社会为己任,赶紧出来从政做官。企业家的责任又何尝不是如此?

儒商的惠,是要站在社会公益的角度上,勉力而为。

◎ 士不怀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士若有志于仁道,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陋衣为耻辱,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商人《论语》:商人以摆脱穷困、追求财富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无可厚非。但若是仅仅以追求个人生活的“奢华”作为努力的方向,就偏向于小道了,难以成长为企业家。企业家的个人财富与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所以,企业家的大视野应该是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而非个人“财色名食睡”的享受。

儒商的惠,以天下利益为重,以个人名利为轻。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第十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士如果留恋自身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商人《论语》:一个商人,享受已有财富带来的安逸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若沉迷于已有财富带来的安逸,那么他就不应该叫作“企业家”了。因为他缺乏企业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进取精神。抱有“怀居”思想的所谓企业家,也会不进则退,逐渐退出商场舞台。

儒商若是以惠及天下为己任,就不能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享受。

◎ 货有所殖: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晋国的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您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盘踞在中牟反叛,您却要去,为什么呢?”孔子说:“对的,我是说过。但是,没听说过最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坏;没听说过最洁白的东西吗?染也染不黑。难道我是瓠瓜吗?怎么能只是挂在那里却不吃呢?”

商人《论语》:也就是子路大胆,敢经常怒怼他的老师。孔子回答的话里共三层意思。

1.我“以仁道教化、以礼仪治国”的思想不会改变。

2.我个人的品行操守不会改变。

3.我不做独善其身的隐士,也不做好看没用的祭品,要做能体现出价值的事情。

放在企业家“惠”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孔子对于“匏瓜”的理解,要用实际行动,来惠及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所以,标题用了“货有所殖”的殖,是贩卖的意思。而不是“货有所值”的值,是价值的意思。一动一静,意义大有不同。

儒商的惠,不仅有不变的价值观,还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要体现出具体的价值。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里仁第四》

字面解读:孔子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商人《论语》:如果企业老板将个人利益置于员工利益等其他利益之上,将自己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看成是你多我少的分割关系,将员工福利看成是“放于利”的施舍,企业就不会形成互相关爱的企业文化,不会存在互惠互利的合作,因为有奴才没人才,就不会发展壮大。儒商的惠,不是个人利益的施舍,是彼此利益的双赢。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雍也第六》

字面解读: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邻居们吧。”

商人《论语》:生意有大有小,赚钱有多有少。如果企业家暂时没有能力惠及社会,可以先从惠及身边之人、身边之事做起,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少克扣员工的工资待遇。

儒商的惠,先从惠及身边之人、身边之事做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字面解读: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就不用再啰唆了。”

商人《论语》:帮助别人,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在对方想要帮助、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儒商的惠及,不是在你自以为对方需要的时候作为,而是要在别人真正需要的时候作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第十五》

字面解读: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不谋求衣食。种粮食的人,也要饿肚子的;学习道,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关心道的事情,不为贫穷而忧愁。”

商人《论语》:看来,后世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是源于孔子。就经商而言,“耕也”可以比喻为商业终端出苦力的小商小贩,“学也”可以比喻为动脑力开公司、办工厂的老板。老板应该关心企业经营之道、品牌服务之道,而不是忧虑一个客户一个产品一次买卖的利润多少。

儒商的惠,是着眼于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

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阳货第十七》

字面解读:公山弗扰盘踞费邑反叛季孙氏,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里去?”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肯用我,我将会在东方复兴周文王武王之道。”

商人《论语》: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名义上是周天下,但是,还没有以“忠君”思想来定义个人行为举止忠佞的标准,所以,才有一个鲁国权臣的家臣,甚至还是叛臣来召孔子而孔子还想去的蹊跷故事。如果以后世的儒家标准来看,孔子明显是有些不忠不义的。毕竟,那时还有周天子、鲁国国君,鲁国三桓也在的。

就企业家而言,借鉴意义在于,所在行业无所谓大小,商业模式无所谓高低,产品价格无所谓贵贱,只要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儒商之道。

儒商的惠,不在乎虚名,只在乎实际贡献。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尧曰第二十》

字面解读:子张问孔子说:“要以什么宗旨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屏弃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百姓恩惠却无所耗费,劳累百姓却不招来怨恨,虽有欲望却不过度贪婪,端庄自然却不傲慢,威武庄严却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恩惠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顺势利导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益的事,不就是给百姓恩惠却无所耗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还要再贪求什么呢?君子待人接物,无论人数多少、地位高低,都不怠慢无礼,不就是端庄自然而不骄狂吗?君子衣冠端正,目光庄重,使人一见就心生敬畏尊重,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行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刑惩叫作残虐;不加告诫便要看到成绩叫作粗暴;轻慢法令约定又随意限期叫作鸡贼;好比是与人相处,收到的多付出的很少,叫作小气。”

商人《论语》:孔子所说的“五美四恶”,是儒家中庸思想中难得的“实学”,我会在第三章的“信之资源”做详细的解读。

现在,我们只谈“惠而不费”,现实理解起来很简单。慈善榜上的企业家,是先赚到钱以后再做社会公益的。所以,他们的身家财富并没有因为大笔的捐赠而缩水。我们也没有听说哪个做慈善的企业家因为慈善而破产,反而会因为他们热衷社会公益而对其产生好感;同时,他们的企业经营惠及社会之道愈加深刻,事业如日新月异般蒸蒸日上,个人的财富数字也是不断上涨。同理,企业会因为给员工发放业绩奖金而伤筋动骨吗?不会的,奖金发放得越多,说明员工工作越努力,说明企业经营的财务指标越健康。而且,奖金是员工们努力挣到的,他们的努力会帮助企业挣到更多。

儒商的惠,是一种因利就便的双赢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