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率研究
7735600000006

第6章 民营企业的生产率研究:文献综述(4)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朱希伟等(2005)将国内市场分割和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的反向关系引入Melitz(2003)的模型,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模型。文章证明了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不同生产技术的企业都首选进入国外市场。这似乎解释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其实是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无法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发挥规模经济而被迫出口的扭曲现象。金祥荣(2006)则从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超出预期的快速增长的事实推断,民营企业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伪劣、不诚信交易等带来的次品市场驱逐效应。

基于浙江经验,金祥荣进一步认为,民营企业出口多是利用外生的贸易中介代理出口,品牌商标、技术设计,甚至包装都是由国外经纪人提供。品牌制造商、品牌大零售商、品牌经销商形成了由生产商和采购商驱动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格局。民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获利微薄,创新能力不仅无法培养,而且会在日益依赖技术进步的信息化过程中逐步退化,从而影响企业和国家长期的竞争力。

在研究方法上,要识别双向因果关系,特别是识别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以往通常借助动态GMM方法(Kraay,1999;Van Biesebroeck,2005)来解决其中的内生性问题。应用GMM方法的一个难点是工具变量的设定,弱工具变量会带来估计偏差。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应用新的方法来提高识别效率。在大样本微观数据的支持下,配对方法开始被应用于控制组的构造上。配对方法源于这样的逻辑:如果需要分离出“出口”对“生产率”的因果效应,那么需要知道观察到的出口企业(设为A)如果不出口(设为B)它的生产率会是怎样?然而后者是无法观察到的。配对方法的出发点是通过在非出口企业(设为C)中寻找与B“最接近”的企业形成控制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何谓“最接近”?

一种最常用且最简便的标准是用Propensity score来进行配对。Pro‐pensity score可以理解为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它可由一系列外生的变量来进行预测。基于Propensity score的配对的具体做法是:

选择一组合适的外生变量来估计出每个企业选择出口的Propensity score。

根据估计得到的Propensitys core在C中找出与A中企业最接近的企业进行匹配,C中的匹配企业可以视为B。

考察B与A的生产率差异,其差异就是“出口”影响“生产率”的因果效应。

第五节研究展望

不管从宏观的角度看,还是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的生产率都是一个借以评价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R&D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创新上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才有希望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实现赶超。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关乎我国经济的自生能力和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民营企业的创新和生产绩效水平。

现有的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为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研究经验的支持。但是要系统深入地对本研究主题进行探索,仍然需要在当前文献工作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造一致的逻辑和分析框架,特别是需要统合制度-技术-生产绩效这一连串作用环节。在理论上研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有效地识别这一机制,将是当务之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4(4).

[2]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03(9).

[3]陈涛涛,陈娇.产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产业内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6(6).

[4]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1).

[6]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00(12).

[7]金祥荣.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2).

[9]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3).

[10]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2).

[11]陆铭,陈钊,严冀.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2004(1).

[12]罗长远.FDI与国内资本:挤出还是挤入.经济学(季刊),2007(2).

[13]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6).

[14]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5(9).

[15]平新乔.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报告.世界经济,2007(8).

[16]史晋川,赵自芳.所有制约束与要素价格扭曲——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6).

[17]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6(10).

[18]王争,钱彦敏.中国省际收敛与收入分布的“极化”特征,1978-2004:趋势及成因.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No.FC20060100,2006.

[19]文红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比较与启示——以上海、湖北、四川为例.经济问题,2005(2).

[20]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经济学(季刊),2006a(4).

[21]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b(11).

[22]吴诣民,张凌翔.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2).

[23]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王莉.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

[24]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9).

[25]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经济学(季刊),2004(3).

[26]许斌.外贸、外资和中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率.载:林双林、王振中、尹尊声.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12).

[28]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12).

[29]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10).

[30]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经济学家,2002(3).

[31]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8).

[32]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5(5).

[33]张厚义,侯光明,明立志,梁传运.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No.6(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4]张焕明.扩展的Solow模型的应用——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与趋同.经济学(季刊),2004(3).

[35]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03(3).

[36]张军,高远.官员任期、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来自省级经验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11).

[3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6).

[38]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7).[116]周黎安,李宏彬,陈烨.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经济学报,2005(1).

[39]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经济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