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弱政策主要包括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以财政转移支付为手段,解决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财政转移支付就其目标来说,一般有四大目标: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弥合财政缺口、均等化各地财政地位和体现拨款政府的偏好意图。财政转移支付就其形式来看,主要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种(即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的转移支付主要涉及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各地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差异取决于基本财力和支出的优先次序。但总体上看,基本财力是最主要的,财力不足,很难保证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即便财力充足,如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没有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也有可能使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于落后地区,解决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综合运用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用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基本财力问题,用专项转移支付来诱导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流向。但不管是一般性的还是专项性的转移支付,都应该以一些既考虑需求因素,也考虑成本因素的客观性的指标作为依据,用公式化的拨款形式来替代基数加增长的拨款形式。
5.以公民参与和立法为保障,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者监督与控制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均等化是指最低技术标准或服务质量的均等化。实践中,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取决于提供者的主观意愿、责任心和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决策与运营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众参与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成本补偿机制)领域的立法,保障居民相关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质量的消费者监督与控制机制。
6.以绩效指标体系为依据,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和管理新机制
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因其注重结果导向和对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日益成为公共部门进行有效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公共支出强化绩效管理成为建立强大、高效公共财政的关键环节。因此,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事前决策、事中审查和事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财政可以通过对各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的评价,出台奖补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二)总体目标和分解目标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体目标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和方式,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各部分的具体目标如下。
1.社会保障
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制度全覆盖。到2012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地区间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支出最大最小系数控制在1.5倍以内;其他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均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并逐步提高保险待遇。医疗保险40%,失业保险30%,工伤保险20%,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2500元。“零起点”医疗救助覆盖面达到100%,医疗救助人均财政补贴达到10元。
“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完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和应退尽退机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达到财政支出的20%以上,条件成熟时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覆盖率每年新增1个百分点以上。
2.基础教育
财政支出中用于基础教育的比重: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城乡义务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比率不超过1.1倍。
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到99%。
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物价增长幅度,地区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逐步缩小到30%以内。
3.公共卫生
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卫生的比重: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每千人拥有1.5名医生,农村不少于1名责任医生,城市2名医生。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8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以下。
4.基础设施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7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90%以上。
5.公共文化领域
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文化的比重不下降,并逐步有所提高。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体育人口比重:45%。
有线电视入户率:75%。
6.环境保护
空气污染指数(API值)低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不低于85%。
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比例不低于5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7.公共安全
全省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9以内,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2.6以内。努力实现全省各类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
(三)财政保障体制机制分析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由之路。政府财政的投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基本财力,这和财政体制有关;第二是投入意向,这和投入机制有关。
1.财政保障体制分析
从体制上讲,基层财政(主要是县市财政)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障主体,是造成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体制原因。而各地的财力差异是由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以县为单位,浙江省各地财政总收入最大最小的县市差距达到4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差距达到30多倍,人均财政收入差距也达到10多倍。因此,对欠发达县市,省财政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帮助其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主要手段是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来增强欠发达县市的综合财力。具体做法可以在现有的关于对各地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对最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可以参考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来做相应的调整。
2.财政保障机制分析
财政保障机制主要是构建一个能确保财力分配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倾斜的机制和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绩效评价机制。
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每年新增财力中要有更大的比例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并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山区倾斜。具体可以运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建立一个以奖代补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利用我国特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地区之间横向帮困机制。通过结对子等形式,鼓励发达县市向欠发达县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整合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投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附注:总报告是在各分报告的基础上由钟晓敏执笔完成。参加该课题组的合作单位有: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浙江省委省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警察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常修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东北新闻网,2007年2月2日。
4.迟福林: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网,2007年1月19日。
5.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7.邱霈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人民日报,2007年3月28日。
8.马凯:如何理解“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战略任务,经济日报,2005年11月4日。
9.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唐钧:“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时事报告,2006年7月7日。
11.中国财政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财政年鉴,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年。
12.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人口年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1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性支出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14.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于吉:关于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只能的几点认识,收录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16.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17.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18.胡里奥·弗伦克:中低收入条件下的医疗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0月2日。
19.朱玲:从建立传染病社会医疗保险起步,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20.北京大学经济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政府卫生支出概况,人类发展论坛2006健康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21.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3.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24.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5.历年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资料,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历年浙江农村统计年鉴等。
26.浙江省统计学会课题组:浙江民生报告,2007年。
Fiscal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Zhejiang
Abstracts:Based on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basic features,scop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this paper defined the appropriate scope of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 of Zhejiang province,analyzed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signed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The authors also proposed the guidance,over all objectives,basic tasks and policies of its financial guarantee for the action planning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words:Basic Public Service;Equalization;Financial 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