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财务管理学
7734200000055

第55章 营运资金管理(8)

(3)确定管理标准

A类存货应作为管理的重点。在订货批量上应严格按照经济订货量组织订货;核算上要按品种作金额和数量记录,存货检查上要经常检查其存货数量,要根据再订货点及时组织订货。C类存货采取宽松的管理,无需逐项计算其经济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可增大每次订货量,减少订货次数,因为此类存货即使存货量多一些,对保持存货的成本影响也不大;在检查上可以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核算上可以按大类做金额记录;B类存货可以一般对待,有的可以宽一些,有的可以严一些。

3.适时存货控制

适时制(JIT)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应该由前一生产工序将在制品生产出来,去主观地推动下一工序的活动,而应当是由后一工序为了本工序自身的需要来拉动前一工序的生产。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大批量、连续式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技术经济条件,适时(Justin Time)制管理思想应运而生,适时制管理思想在企业生产组织、存货控制等方面都可以加以运用,形成适时生产系统。在JIT的生产方式以小批量、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大批量、连续式的生产方式,适时制(JIT)存货控制主张实施零存货(zero inventory)。传统观点认为持有一定的存货,可以平衡生产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需要、按时交货;避免生产中断、设备闲置;获取数量折扣的利益;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扬的损失。JIT存货控制却认为存货大量占用企业的资源,如现金、人力、空间,并隐藏生产效率的低下,因而不主张以存货解决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平衡等问题,提出了以存货以外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平衡问题的协调

传统存货管理允许生产准备成本的存在,但在JIT存货控制下却不允许其存在,其方法是可以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约,供货商根据合约及时供应所需企业材料,这样可以消除订货成本(准确地说是将订货成本最大限度地予以压缩,以至于可以将其忽略不计),另一方面,采用JIT存货控制的企业往往是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企业,可通过电脑辅助设计完成产品的设计、电脑辅助工程系统完成对产品设计的测试、电脑自动化控制完成设备的调试,从而使生产准备成本大大降低,例如美国的Harley Davidson公司采用了JIT以后,将机器设备的调试准备时间降低了75%。

(2)交货日期的解决方法

传统方式下为了保证及时交货而设置存货,JIT存货控制认为一个客户加工的产品,不可能满足其他客户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需求不仅瞬息万变、而且千差万别,所以,事先生产出产品,然后等待客户购买,是愚蠢地守株待兔。对于已有订单来说,也不必早早地把产品生产出来等待取货,而应尽量缩短前置时间,力求做到在客户取货时完成发运货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前置时间是指产品自开工生产到产品完成交货准备的时间,其构成可用下式表示:

前置时间=加工时间+检验时间+运输时间+等待时间

运输时间是指产品或零件自某项作业(或部门)转移至另一作业(或部门)所花费的时间。等待时间是指零件或产品抵达另一作业(或部门)而等待再加工所花费的时间。

储存时间是指原材料、在产品或制成品储存以等待出售或运交顾客的时间。JIT存货控制认为,在前置时间中,只有加工时间是可以增加价值的时间,其余的检验时间、运输时间、等待时间都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有的甚至是浪费价值,许多公司加工时间占不到前置时间的10%,亦即若前置时间为一个月(22个工作日),实际加工时间可能仅为两天,其余大部分是检验时间、运输时间、等待时间及储存时间,因此压缩前置时间具有极大的余地,将不增加价值的时间予以消除或压缩,可以缩短前置时间、减少存货、降低成本。

(3)避免停工的方法

传统的存货管理认为持有存货可以避免停工造成的损失。JIT存货控制认为存货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掩盖这些问题。若将湖中的岩石比喻为问题,而湖水就相当于存货,如湖水很深,则岩石被深埋在水中无法露出水面,因而不易被发现,但并不等于不存在岩石。

同样,当存货很多时,即使机器出现故障、原材料不良或运输出现问题,可以不影响对下一环节的供应,因而问题不易被外部发现,管理人员可以聊以自慰,甚至将问题视而不见。但在零存货下,一旦机器出现故障、原材料不良或运输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对下一环节的供应,问题马上会被外部发现。在JIT存货控制下,通过全面防护性维护杜绝设备故障、全面质量控制杜绝劣质材料或产品进入企业或下一环节、建立与供应商的稳固关系和推行看板管理确保材料或产品的及时供应。

全面预防性维护(total preventive maintenance)的主要目标是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在JIT生产系统下实现机器设备的零故障并非天方夜谭,因为在JIT生产系统下重视工人的各种培训,使其足以有能力维护其操作的机器,同时,在JIT生产系统下,以需求带动生产,因此工人有足够的时间去维护其操作的机器。全面质量控制主要解决所购材料或所产产品的质量,JIT生产系统下十分重视自制或外购材料的品质。

看板管理是JIT存货控制的核心。看板是在各个工序之间传递信息、控制流程和实施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是物质流和信息流合一的中枢系统。看板管理是以看板为工具,按照生产流程的反顺序,以总装车间为起点,向前工序发出生产指令、领取指令、运送指令,前工序按照看板的规定品种、规定数量、规定质量、规定时间向后工序供应材料或零件。

(4)折扣与涨价问题的解决方法

传统存货管理认为持有存货可以获得数量折扣、减少涨价带来的损失。JIT存货控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挑选较为邻近的供应商,与其谈判并签订长期合约,与供应商保持紧密的关系,选择供应商时不以价格为主要依据,而以零件或材料的品质、如期交货的能力、随时供应的承诺为准绳。由于与供应商有稳定、长期的购销关系,一方面,采购价格也可能是较为优惠的,同时由于所供货物的品质与价格均在合约上加以规定,同样可以减少材料价格上扬的损失。

4.招标采购

招标采购是控制材料采购成本的一种方法。现代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如果各个分公司自行采购所需的材料,可能采购分散、获得的数量折扣有限、供应商供应的材料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采购过程中暗箱操作等等,为此,很多企业采取统一采购,并对供应商进行招标,从而获取批量优势、供需双赢、加强采购管理、减少舞弊现象、提高材料品质、降低采购成本。

小资料

存货的三次变革

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创造了一种高质量、低库存的生产方式“即时生产”(JustInTime,简称JIT)。JIT技术是存货管理的第一次革命,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量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在日本JIT又称为“看板”管理,在每一个运送零部件的集装箱里面都有一个标牌,生产企业打开集装箱,就将标牌给供应商,供应商接到标牌之后,就开始准备下一批零部件。

理想的情况是,下一批零部件送到时,生产企业正好用完上一批零部件。通过精确地协调生产和供应,日本的制造企业大大地降低了原材料的库存,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事实上JIT技术成为日本汽车工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来源,而丰田公司也成为全球在JIT技术上最为领先的公司之一。

存货管理的第二次变革的动力来自于数控和传感技术、精密机床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在工厂里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使得工厂的整备时间从早先的数小时缩短到几分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机器很快从一种预设的工模具状态切换到另一种工模具状态而无须走到遥远的工具室或经人工处理之后再进行试车和调整,整备工作的加快使怠机时间结构性发生了关键的变化,困扰着传统工厂的在制品库存和间接成本也随之减少。仍然是丰田公司在70年代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开拓。作为丰田的引擎供应商,洋马柴油机公司(Yanmar Diesel)效仿丰田进行了作业程序的改革,在不到五年时间里,差不多将机型增加了四倍,但在制品的存货却减少了一半之多,产品制造的总体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100%以上。

90年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存货管理发生了第三次革命。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如ERP、MRPⅡ等),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市场销售的信息充分共享,计划、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协同。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使生产预测较以前更准确可靠。戴尔公司是这次革命的成功实践者,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展开网上直销,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产品。一开始,在互联网还局限于少数科研和军事用途的时候,戴尔公司只能通过电话这样的网络来进行直销,但是互联网逐渐普及之后,戴尔根据顾客在网上的订单来组织生产,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戴尔提出了“摒弃库存、不断聆听顾客意见、绝不进行间接销售”三项黄金律。

戴尔公司完全消灭了成品库存,其零件库存量是以小时计算的,当它的销售额达到123亿美元时,库存额仅2.33亿美元。

库存根据其在生产作业的不同阶段可分为三类,一是原材料库存,二是在制品库即半成品库存,三是制成品库存。从存货管理的变革上看,首先削减的是原材料库存,紧接着是在制品库存,最后是制成品库存。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我们发现这个库存变革的过程是严格符合生产链从上游向下游的变迁,如果忽略技术促进的因素,这似乎是一个生产链的生态演变过程(资料来源:文/周展宏,http://www.km73.com/article/html/2005—11—28/20051128164833.htm)

本章小结

本章是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类考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本章中,重点讲授了以下主要内容:

1.营运资金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原则,明确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思路。

2.企业置存现金的目的,以及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现金日常管理的有关规定。

3.围绕应收账款管理与决策的内容是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这章中讲授了应收账款的功能和成本、信用政策的决策以及日常管理知识。

4.存货管理不仅是学习的重点,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有关存货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技术需要同学们充分关注。本章学习了存货功能和成本、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存货控制的手段以及存货管理的变革。

思考题

1.现金资产的特点有哪些?持有现金的动机是什么?

2.持有现金的成本有哪些?

3.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存货决策模式?其假设是什么?应当考虑的相关成本有哪些?为什么?

5.现金管理应遵守的规定有哪些?如何加强现金收入和支出的管理?

6.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