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供应链管理
7733200000006

第6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5)

4.组织方面

当前对物流供应链管理有重要影响的一个趋势是货主开始考虑减少物流供应商的数量,这个趋势非常明显与迅速。跨国公司客户更愿意将它们的全球物流供应链外包给少数几家,最好是一家物流供应商。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统一的标准服务,更好地显示出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整套优势。虽然跨国公司希望只联系有操作全球供应链能力的少数几家物流供应商,但目前还没有一家物流供应商声称能够完全依靠自身实力满足此要求,因此,物流供应商间的联盟应运而生。

5.客户服务方面

另一个对物流供应链管理具有影响的趋势是对客户服务与客户满足的重视。传统的量度是以“订单交货周期”、“完整订单的百分比”等来衡量的。而目前更注重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受,服务水平的量度也以它为标准。例如,一些公司已采用订单准时交送的百分比、订单完整收到的百分比(货损货差率)、账单准确的百分比等指标。客户服务重点转变的结果便是重视与物流公司的关系,并把物流公司看成是提供高服务水平的合作者。

根据对以上各个方面的改进,产生了如全球化供应链、敏捷化供应链、绿色化供应链、柔性化供应链、集成化供应链和虚拟企业化供应链等各种新的供应链运行模式。

1.3.2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1.降低库存量

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的重复工作,剔除流程的多余步骤,使供应链流程低成本、高效化。此外,通过建立公共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交换不充分而带来的信息扭曲,又可使成员间实现全流程无缝作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

许多企业长期存在库存的不确定性,并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准备来应付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既存在于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于信息流过程中。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组织内部业务流程的重组,链上各成员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物资通畅,信息共享,从而有效地消除不确定性,减少各环节的库存数量和多余人员。

2.为决策人员提供服务

对于决策人员,供应链管理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确定库存量,制定订货政策,优化投资,评估各方案以选择其中最有利的方案,评价不同环节对供应链运行中对库存和服务政策的不同影响,通过协调提高整体效益。

3.改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它强调核心企业通过和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使每一个企业都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共赢”的目的。这一竞争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4.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

供应链通过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把适销对路的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供应链管理还使物流服务系列化,在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新增了市场调查与预测、配送、物流咨询、教育培训等项目。快速、优质的服务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5.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

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它们协调、优化,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最短,进而可以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迅速地、准确地反馈到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它们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的良好结合。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使企业相关企业间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加速了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缩短了产销周期,使企业可以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大大增强供应链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3.3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供应链管理是和工业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的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的操作效率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研究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链的连接问题,其范围已经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

1.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但一些相关的思想却早已开始形成。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78年以前,我国的制造业相对比较落后,企业对“供应链”这个概念几乎是一无所知。企业要生产什么,往往不是自己决定,而是被原材料推动,直至成品被销售给客户。此时由于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企业拼命争技改,抢项目,扩建厂房,更新设备,导致制造能力大量过剩,而销售和供应能力则很弱,是典型的“腰鼓型”呆滞式企业。这一时期又被称作供应链的“推式”时期。

②1979-199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注意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客户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客户需求的“拉动”下,企业开始注意对整个经营活动(最初意义上的供应链)加以控制和管理。这一时期又被称作供应链的“拉式”时期。

③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逐步繁荣,大部分商品已过剩,产品质量等因素在竞争中的优势逐步减少,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就对之加以管理和控制,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也只是刚刚开始了供应链内部集成的阶段。

2.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

目前,中国对供应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我国国内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信息产业和大的商业企业发展较快,而其他行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则发展迟缓,尚处于起始阶段。在2001年开展的一项企业调查中,多数企业对供应链的了解不深,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理解不足,甚至有部分企业还对供应链在国内的运作前景持“观望”、“现在还不行”或“没必要”等态度。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水平还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经营理念还比较陌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企业发展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来看

1)网上银行、物流配送业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企业供应链的展开,需要物流系统和资金系统的整体配合。虽然我国的网上银行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认证中心也已建立,但网点覆盖面不够广泛、网上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依旧存在,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与网上银行相比,物流配送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服务业,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供应链系统的发展,需要物流配送业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或配件的到达时间、地点、数量、包装形式到在途情况等各方面的更详尽、更直观的服务。这无疑将要求我国传统的物流配送业对从库存管理到货物运输的诸多环节进行再造,以迎接新经营模式的挑战。

2)对应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还没有提出,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

在开展电子商务的大前提下,目前迫切需要的《数字签名法》、《CA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类似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使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管理、经营的过程无法可依,无规可循,只能依靠其自身的业务关系缓慢地建设自身的供应链。

3)企业与企业间信用水平低,合作力度小

供应链的建立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而企业要进行合作除了要考察对方企业的经营状况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看对方企业的信用程度。但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以来没有注重企业信誉的培养,更有甚者还不时有虚假和欺诈的行为,这无疑将会严重阻碍供应链的建立和发展。因此,以资信调查和评估为目的,建立长期的信用档案为手段的资信测评制度必须广泛地在企业中开展,并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强化。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如上海和深圳已分别针对企业和个人建立了相关的信用规则和法律规范,但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其他城市还不多见,信用问题依旧亟待解决。

(2)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

1)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是企业推进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环节,它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开展。但国内企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统计报告,我国83家大型制造企业拥有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67.7%,连网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16%,已铺设网络的业务部门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25%,在参加调查的大型制造企业中竟无一家开展了供应链管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二是企业缺乏综合性的企管人才去发展信息化乃至企业供应链系统。

2)企业缺乏对发展供应链的远见及有关措施

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采用了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现状,企业内部现有的物流部门、生产计划部门等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要实现供应链管理还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的管理经验,对这些部门进行更多的改造。

3)企业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足

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已比较普遍,但这种应用相当肤浅,多数企业仅限于用E‐mail发送电子邮件或上网进行报价、发盘等,还没有通过互联网组织起自身比较固定的购销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才的匮乏,既懂网络又懂管理的人才紧缺,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使企业对供应链系统反映冷淡,发展缓慢。

案例分析

IIPC以订单驱动的客户定制生产和终端直接配送

未来企业的竞争,将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球着名的IT软件系统集成商和领先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IBM公司,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其中的价值。这位“蓝色巨人”通过构建怎样的物流运作模式支持它能为用户提供的随需应变的服务,一直是业内人士探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