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甬商风景这边独好
7732800000061

第61章 徐万茂:结缘教育无悔、打造百年华茂

文/季婉如、杨昊泼

2008年12月,在鄞州新城区的地理中轴线上,建起了一座体现江南民居风格的美术馆。这里,你能看到明朝唐寅的草堂话旧图轴、近代齐白石的水墨牡丹图轴、现代潘天寿的朝日艳芙蕖图轴和张大千的大势至菩萨像……

这里是华茂美术馆,中国最大的私立公益美术馆。创立人宁波华茂集团董事局主席徐万茂是宁波乃至浙江省投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代表,全国教仪装备领域龙头企业的缔造者。

转型教育产业、八年艰辛上规模

“刚进入教学产品这行业时,连续8年亏损,但我没有放弃,6次上北京在国家教委领导面前推荐我的产品。”

徐万茂的家乡四明山漫山遍野都是青竹林,家家户户都会做竹编制品。上世纪70年代,徐万茂担任了乡里一家工艺竹编厂的厂长,在他的带领下,靠本地资源、竹编工艺、诚信经营这三大优势,没几年,企业年产值就接近百万元,这在当时的乡镇企业算是经营大户了。

徐万茂做事的特点是看得远、点子多。在竹编厂艰难起步时,他看准时机,跑到广交会上做起了老外的生意。而在竹编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心里又开始琢磨,竹编工艺以“时尚”入市、买家挑剔,别人引导、我们参与,竞争激烈、我难把控、发展受制,而“娃子们在课堂里都捧着书读,却很少做手工,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做些学生手工品呢?”于是,徐万茂开始了筹划企业的第一次转型,从工艺品生产转向教学用具。而学具生产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尚属起步阶段,几乎一片空白,市场前景相当可观。

1980年,华茂开始研制用于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具、学具。“空白的行业形态,也意味着没有参照的先例,为了做成对中国教学确实有用的教具,连续8年的亏损,都是靠做竹编来顶上的,总算挺了过来。”

生产教具连续8年亏损的现实,也没有改变徐万茂继续走下去的决心。他顶住各种内部风波和压力,带领员工走南闯北,前后六次上北京拜访国家教委的领导和专家,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终于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他的“七色花”牌学具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教育部史无前例地为我们组织了学具作为教材辅助手段的审定,使我们成为中国课堂上手脑并进的素质教育的创始者,从而也结束了长达8年的亏损压力。8年的努力,最终达到了天时、地利,也开始了人和的局面。”

1992年,徐万茂投资80多万元,从全国聘请了80多位教授,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劳技教育民营研究所,开发系列劳技产品。在后来的几年中,华茂又成立了“北京七色花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华茂教育软件有限公司”、“上海华茂文化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八年下来,徐万茂通过自己的辛劳与勤奋,硬是把教具市场打拼了出来。华茂一度获得了教育产品学具市场70.1%的占有率,形成了30大系列近2000个品种的产品格局。而今的华茂正致力于向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装备转型,着力构建中国最大的教育产品供应商,继续在中国教育装备领域探索和登攀着。

产学研一体、多元发展争一流

“在教育上,华茂是花了不少精力的。当初有人问我,投资5个亿去办学校,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啊?我说,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华茂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

把教育用具做到了国内前列后,徐万茂开始思量着让华茂有更大的突破。

如果说之前的华茂在教具生产行业有着高知名度,但在普通人心中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但当他创办了华茂外国语学校后,华茂的品牌知名度则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从此,当人们提起华茂,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华茂外国语学校。

1998年,徐万茂投资5亿元圆了自己的办学梦想。占地600余亩,软、硬件设施均为全国一流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在鄞州新区建起。

开展素质教育是徐万茂创办外语学校的初衷,但当时很多人认为华茂只是一所私立学校,无法与公办学校竞争,并且认定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真正实施,这也的确是当时的实情。徐万茂又凭什么能够特立独行并向整个教育模式发起挑战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徐万茂的答案是“自信”二字,“没有把握的事,我就不去办,要办就要把它办好,不能骗老百姓!”回忆起当初的信念,今天他依然斩钉截铁。

在徐万茂的带领和华茂人的共同努力下,仅七年时间,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就发展成为浙江省为数不多的省一级重点中学之一。“华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徐万茂的答案是“唯才是举,因人施教”。在华茂,分数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唯一的录取和评价标准。徐万茂要求老师们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特长。现在的华外仅钢琴就有一百多架,还有专门的艺术楼、科技馆。2008年12月,徐万茂又以个人名义出资5000万,在华茂外国语学校内建起了华茂美术馆。徐万茂正在一步步践行着办好素质教育的梦想。徐万茂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分数不够被其他名校拒之门外,后来徐万茂碰到这位学生,发现她有着很好的艺术天赋,于是录取了她,并且安排老师重点培养。几年后,这位学生在艺术领域已经崭露头角。

曾经有人问徐万茂,当初如果把这5亿元资金投到其他行业,或许效益要好很多。徐万茂对此回答:“在教育上,华茂是花了不少精力,但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华茂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继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后,徐万茂又相继在衢州和龙游两地创办了华茂外国语学校,这两所学校在当地都拥有非常好的口碑和美誉度,办学质量位居当地前列。

2005年,徐万茂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投入10亿元资金建设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带动效应让徐万茂认识到,建设一个永久性国际教育论坛不仅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更能促进中外教育界定期沟通,交流彼此的经验和解决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

论坛整体布局以国际教育论坛为中心,多功能展馆和世界第一家中外教育博物馆为核心,通过高端文化教育交流的平台,华茂欲把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打造成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文化教育项目和具有国际化的教育内涵的文化交流平台。

这一宏大的构想尚处在设计、筹建阶段,但它的动人前景及其对于中国教育界的意义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争创百年华茂、持续发展创新业

“家人要进入华茂集团工作,必须先在外面锻炼3年,而且要有自己的创意想法,还要带着项目来。”

商界对徐万茂有着诸如农民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新儒商等称呼,当记者问及他最喜欢哪个称呼时,他一脸乐呵呵地说道:“我称不上什么家,最多是华茂的大家长。”

2003年,徐万茂退居二线,儿子徐立勋接任了“华茂集团”执行董事、总裁。

徐万茂送给儿子四个字:“诚信、不贪”,这是他自己30多年创业生涯中始终恪守的人生准则。谈到儿子,徐万茂表现得非常自信,“他的学历比我高,文化比我好,思路明确,企业发展一定能比我做的更好。”

创业难,守业更难。徐万茂明白如今儿子身上的担子不轻,而家族企业能不能在继任者的管理中得到发展与突破,关键就要看家族管理制度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家族有没有一份对于企业的责任心。其关键在于家庭企业能否向现代企业转型。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徐万茂确立了“制度大于总裁”的管理理念。他定义的华茂不是只属于自己和儿子的,而是所有华茂人的华茂。在企业里,绝不能是一人说了算,不论是总裁还是员工;不论是亲属还是外聘人员,都得遵章守纪,按制度办事,徐万茂主动将家族成员纳入管理规范。

徐万茂还让家族人签订一份家族企业共同协议。他说到:“除非华茂需要你,否则家人要进入华茂工作,必须在外面锻炼3年,而且还要带着项目来。”

四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现在,徐万茂打造的华茂已成为以教具、仪器生产,民资办学、教育理论服务为中心的,兼营国际贸易、房地产、金融投资,并拥有30多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华茂做得这么大,近期有没有计划上市?”,徐万茂笑了笑说:“上市是肯定的,但现在并不急,还要把内功修炼得更好。”

随着华茂教育产业在企业集团中主业地位的确定,华茂董事局提出了“三三一”发展战略目标:即通过树立“三个独特”,打造“三个一工程”:“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独特企业文化、以教育产业和教育事业相互促进的独特产业结构、以“制度大于总裁”为核心的独特管理理念,打造全国最大的教育产品供应商,争创全国一流的华茂外国语学校,创建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教育论坛,最终实现打造“百年华茂”的宏伟目标。

在华茂风风雨雨近40年的时间里,与其同时起步的大批企业,在时代变革和商海大潮冲刷中已经所剩无几。每逢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都会有一批企业难以为继,在激烈而残酷的大浪淘沙过程中,华茂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高浪急的关卡,顺利走到了今天,成为一个以教育产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当谈及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华茂集团的影响时,徐万茂显示出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定从容,用简单一句“影响不大”将惊涛骇浪化于无形。

勇担社会责任、心系慈善与教育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并能做的事。”

走进“华茂”陈列室,记者在国家教委师范司赠给徐万茂“重教尊师,泽被后世”的锦旗前伫立良久。办教育产业和教育事业多年,重教与尊师的确成了华茂赖以生存的信条与基本原则。以此为依托,徐万茂带领下的华茂由对一个行业群体的尊重自然地发展出对社会的尊重与回馈,这也是一个日渐成熟的商业社会中企业发展与社会良性关系形成的必然。

三十年来,徐万茂用于赈灾和赞助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超过1.3亿人民币。其中2006年3月,为新成立的国家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贫困孩子的就学。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华茂集团向四川省阿坝州捐赠了150万元教学仪器,向四川省教育基金会捐赠现金120万元,定向用于希望学校的建设。

徐万茂不仅情系教育,而且乐于为家乡办好事办实事。鄞县“下岗基金”建立时,华茂集团慷慨解囊,捐款800万元。当华茂从四明山区搬迁至鄞县望春工业区时,徐万茂并没有忘记四明山的父老乡亲,在横街镇东岗头、仓明、狮红、狮声等14个贫困村,徐万茂建立了华茂“七色花”产品加工车间,使这些贫困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了收入。华茂还投资50万元,帮助竹丝岚村建立了华茂希望小学。

当问及华茂对于捐资办学和扶贫济困的动机与目的时,徐万茂说:“我只是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做点有意义的事。”对于物质财富,徐万茂十分淡然,他认为“积财于子女,不如积徳于子女”,他对子女的期待除了将他心血铸成的教育事业继承下去之外,就是“不求荣华富贵,但求平平安安”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金钱观,徐万茂做慈善也越来越快乐,也越来越理性。

在教育行业打拼了半辈子,徐万茂把这一切归结为缘分,“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这都是缘分,我与教育结缘了,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