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甬商风景这边独好
7732800000049

第49章 陈龙海:海纳百川皆为民

文/余莹

他,谦虚和蔼,宽容诚恳,充满自信,能言善辩,极富现代企业家的魅力。

他,16岁“下海”,叱咤商海数十年,拥有能征善战的秉性,运筹帷幄的风采。

他,脚踏实地,带领海通员工,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建成拥有一家核心企业、九家控股公司和多家松散型企业的国家中型企业,跻身“全国500家最大食品制造企业”。

雷厉风行的从商风格使他成功的脚步越发坚实而稳重,令人为之侧目。真实的陈龙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上海知青、扎根农村创业

虽然陈龙海小时候长在上海,但是由于母亲是慈溪人,所以经常回老家走亲戚,这也成为了他热爱家乡,亲近农民的一个契机。1969年陈龙海从上海插队落户至慈溪东山头乡后,务过农、捕过鱼。70年代中期,当知青返城潮开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上海知青一样打道回府,而是选择留在了慈溪,1975年被招工到慈溪食品公司,历任慈溪冷冻厂厂长、慈溪冷冻总公司总经理。34年后(2003年)的1月23日,陈龙海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上海——海通集团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陈龙海,这位在外闯荡天下,叱咤商海数十年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万众瞩目下,郑重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海通开市钟,并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如奔腾的潮水般涌进了上海市场。2003年,海通集团在上海繁华市区以1000余万元买下写字楼,筹建了上海营销总部;2004年,又投资5000万元在上海松江兴建占地89亩的生产基地。

“海通集团是真正农民自己的上市公司”。陈龙海说,海通从事的是农产品行业。农民是最老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除了老老实实地做没有别的选择。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每年都面临利润的压力,他也希望股民买了海通的股票能赚钱。客户在给他打气,员工在给他支持,所以不“折腾”不行,只有这样才能不停地提升专业化水平,让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就像海通生产的杨梅汁,就是一个最好的致力于为农民办实事的实证。慈溪市地处浙江东北部,靠山面海,境内有7万余亩杨梅林。大面积的杨梅基地,闪红烁紫的杨梅,成为了慈溪农民们脱贫致富的一株“摇钱树”,然而随着大面积杨梅的投产,销售难的忧虑逐渐出现。由于杨梅保鲜期短,运输困难,一些杨梅留在树上,没人前来收购,果农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杨梅烂在树上、掉在地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杨梅白白丢掉,既打击果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慈溪杨梅产业的发展。这时,从事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陈龙海看在眼里,决定兴建杨梅加工生产线,帮助果农脱离困境。

陈龙海利用公司已有的果蔬汁加工生产线和2万吨冷库储藏的产业优势,引进相关人才、设备、技术,大举收购杨梅原料,不断探索杨梅果汁产业化的路子。近几年,即使公司面临亏本经营,陈龙海仍然坚持开拓杨梅产业,“公司亏一点不要紧,不能亏了当地的老百姓”。久违的笑容终于再次挂在了果农的脸上。

再如2008年的蜜橘大丰收,市场的供大于求,为了给农民减压,陈龙海以合理的价格大批、多次收购。正是出于这种农民企业家的强烈使命感,使他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绿色食品、品牌制胜

作为海通集团的董事长陈龙海十分注重科技的进步,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兴企的发展道路,以科技为龙头,以“致力于人类健康食品”为使命,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食品企业”为远景目标,创新科技,品牌制胜。

为不断满足发展需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陈龙海在集团相继成立研发中心,与高校合作成立食品制造新技术联合研究所,建立全国同行业领先的中心实验室,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高级科研人才和博士后工作,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管理人才。在尽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注意开发终端产品。

近年来,相继开发终端产品,如杨梅纯汁、冷干燥汤料、高温高压软罐头食品、方便休闲食品系列等,为开拓国内市场作坚强后盾。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和星火计划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级(863、星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成果转化等)项目共10项。同时还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努力开发产业先进技术和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着力解决产业化过程中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强了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实际应用。

为增强技术研发力量,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积极借助外力,加强科研合作和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目前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干燥学教授Ju Ming TANG、澳洲昆士兰大学Daryl Joyce、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Kevin Zhou博士等展开多方位的合作研究。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结出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迄今,海通有8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奖。

此外在品牌建设中,“卡依之”商标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卡依之”脱水菜心成为了中国名牌农产品,并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国内龙头、争创世界一流

企业最后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如果说企业是一个不断“爬坡的球”,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推动这个球前进的动力。陈龙海深知这点,所以,在让海通不断发展的同时,陈龙海没有放松企业文化建设,他尽力为员工提供如家一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海通报》的创立,海通运动会,定期的旅游、公司庆典、晚会、一年一度的海通年会,还有晨操和军训,为员工搭建创业平台,构建学习型组织,都是陈龙海为发展企业文化的笔笔佳作。

陈龙海深知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客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多年来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如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

其中海通集团投资控股的慈溪建桥投资公司占10%的股份,为第三大股东。

对社会的投资也为海通集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海通集团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宁波慈溪、余姚和上海松江三大生产园区,杭州湾大桥的开通使海通集团三大生产园区三足鼎立,遥相呼应。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尽显,各类资源较以前得以快速有效调配。据不完全统计,海通集团分布在江浙地区的原料基地总面积已达8.5万余亩,其中海通集团的直营农场和加盟农场就有1.6万余亩,每年收购各类农产品原料20多万吨,带动了5万多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海通将永远从事农产品加工行业。

陈龙海说建设国内一流的加工园区的理由有三:一是他渗透到农产品加工行业数十年的本能反应。这个被他女儿称为“老顽固”的人,打算要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一条道走到“黑”,既然从事果蔬加工决心已定,那就非建不可。二是要让真金白银得到超值回报,希望让股民赚钱。三是要把农产品加工做精、做细、做强。要保持国内龙头水平,必须要建三大园区。陈龙海强调,三大园区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侧重点不同,并达到国内一流、世界领先水平。慈溪、余姚厂区充分利用原料等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上海松江厂区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和人才技术优势以中高档食品制造为主。

陈龙海将和海通继续努力,为把海通集团打造成为全世界一流的绿色产业航母而努力。将来,不知道这位“海纳百川”皆为农民的企业家陈龙海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