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教程
7731700000001

第1章 自序

凡是书好像都是要有序的,而常为读者忽略也是事实。但它毕竟是作者借机和读者交流的窗口,我们也愿意在此为读者们表述心得和感悟。

本书两位作者在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在与学生多年的交流中,在参与公关实务的活动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心得,遂萌生了集聚成书的想法,于是有了后来的探讨、争论、写作、成书。现在看来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还是难免粗疏,好在是个努力的结晶。

现代公共关系进入内地将近30年,正好和改革开放同步。这30年是“时空压缩”的30年,是中国飞速追赶世界的30年,也是大陆的公关事业以少有的跨越步伐进入现代公共关系研究、产业化、职业化进程中的30年。加之几千年传统公关文化的累积和底蕴,公关同仁们都有信心去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发展之路。可以说我们身处其中,是亲历者,是见证者。成书之际,我们想用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这份感受。

挑战

虽然挑战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但互联网的出现,如其他媒体刚刚出现时的震撼一样,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打开了全新的一个窗口,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更改变着公关实践以及对传统理论的应用。

实践挑战。互联网1.0时代只是浏览,而2.0时代就是参与了,而这一变化却非同凡响。组织的危机出现在网络,公关实务的重心也向网络转移,而病毒营销、社区营销等新型方式则给公关实践带来了新机遇,更带来了新挑战。事实证明,要充分认识变革的本质,新媒体的本质,不要用新瓶装旧酒,心态依然,思维依然,那么即使使用再新的手段也不会见效,甚至会导致公关危机,着名企业的失败案例、传统公关在网络社区的被驱逐都是如此。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备受关注也要求公共关系必须在新传播时代在更高层面、更好水准上运行。

传统理论应用的挑战。公关涉及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其中以传播学最为密切。但一些传统的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内涵及效果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沉默的螺旋”,较之传统舆情环境民意更难以抑制和把握,而所谓的弱势声音却在争夺话语权,控制可能更多地要向协调转换。而“把关人理论”中的角色也出现了转换,主体开始由强势的媒体向个体倾斜。而议程设置也不再是某些权威群体的特权……加之如“六度分割”理论、“长尾理论”的介入,公关实践呈现出更多的变数与不确定。

理论建构。与风起云涌的公关实践相比,内地公关理论自身的建构仍显不足,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树更是薄弱。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并接受了更多的所谓“舶来品”理论,事实也证明很多内容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比如四种模式理论依然在指导着我们今天的公关实践,也许这个模仿的过程还要继续,还要深入。

敬畏

研究公关十余年的心路历程是从自信向不自信的转变,而且越来越觉得如履薄冰,因为公共关系这一十分有魅力的学科对从事者功力的挑战极大,在这种交叉性研究中会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如社会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周全且不易,更不要说精深。因为这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要不断整合提炼,所以在成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困惑和待解,也感到了累积的不足,不仅仅有阅历方面的,也有知识理论方面的。所以我们把写作的过程既当做传授的过程,同时也看做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切都包含在对公共关系的敬畏之中。

感恩

走到今天要感谢很多人,没有他们的帮助大概连幻想的可能性都没有,更不要说今天的成书了。

感谢引路人白巍教授,追随了他很多年,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直受益匪浅。

由于我们两人一个在读管理学博士,一个在读新闻学博士,虽然导师并没有具体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来,但他们的授业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学术帮助。

感谢亦师亦友的一些在实践一线的资深人士,如智囊传媒的傅强总裁、冯宗智主编,以及同业的专家都给予了很好的启发与鼓舞。

还有学生们,他们默默地做了很多搜集材料的工作。他们是以陈良为组长的支援小组:徐青子、许冬萍、黄琳珊、何田,一并感谢他们。

也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苗苗小姐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

除了感谢,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在他们的注视下,能够激励我们不断进步,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作者

2009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