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7730800000041

第41章 旅游美食各具特色(6)

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是我国绿茶中的佼佼者,素被奉为上乘佳品。碧螺春主要产于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洞庭东、西两山一带。此茶发现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碧螺春”三字,各有来历。碧:形容其颜色,好似碧玉;螺:说其形状卷曲似螺;春:因采撷此茶系在清明前后的早春之时。名称如此清雅,又能概括出它的某些特征,使人叫绝。据《太湖备考》记载:早先东山人朱正元在洞庭碧螺峰石壁间采得几株野茶,发现香气惊人,名“吓煞人香”(吴语方言),后经世代培育,野茶发展成家茶,便成为“贡茶”。在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太湖时,江苏巡抚宋荦用“吓煞人香”进贡皇帝,康熙饮了此茶,赞不绝口,但嫌“吓煞人香”之茶名粗俗不雅,便据此茶产撷于碧螺峰,又值早春采撷,赐名“碧螺春”。又据《随见录》载:洞庭东山有茶,微似芥而细,味甚甘香,俗呼“吓煞人香”,产碧螺峰者尤佳,故名“碧螺春”也。以上说法,有一点则是公认的,即“碧螺春”实源于其产地碧螺峰之命名也。

苏州洞庭东山,是延伸在太湖中的半岛,有着茶树生长的良好条件。这里平均气温约摄氏15度左右;冬季温和,加上太湖水系的调节和碧螺春茶园里种植的柑橘、枇杷、杨梅等常绿果树的庇护,吞云吐翠,孕育出茶的天然品质。因此,茶叶中除含有茶多酚类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外,还具有花果的天然香味。

碧螺春在清明前十日就开始采撷,是采撷最早因而也是最嫩的绿茶,其叶细嫩卷曲似螺,茸毛遍体,银绿阴翠,香气芬芳氤氲;采撷时要小心摘下一芽一叶,行话叫“一旗一枪”,焙制不用工具,全靠茶工,凭手的感觉,掌握其温度,适时地团、揉、搓、炒,制成极美之品。五百克碧螺春茶一般需要五万五千至六万个嫩芽才能制成,真是来之不易,所以称之为“功夫茶”、“工艺茶”。

品饮此茶亦颇有讲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沏茶时忌用滚水冲泡,宜先倒半杯80度的开水,再撮入三五克茶叶,不必加盖,茶叶即迅速下沉,在杯底中徐徐伸展翠叶。曾有一位日本诗人写道:“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碧螺春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类,因而具有爽口、提神之功效。一般吃剩的残茶,还可用来炒鸡蛋做菜,黄绿相映,清香扑鼻,乃上乘美味。以碧螺春茶叶复制应时名菜“碧螺春虾仁”,成菜后,虾仁居盆中,绿茶绕四周,好似翡翠镶白玉,碧螺飘香,虾仁透鲜,别有风味。

1915年,碧螺春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54年,东山西坞村曾采制得碧螺春1公斤,送至北京后,由周总理带去参加日内瓦会议,供代表团及招待外宾之用。1972年,周总理曾以此茶作为国礼赠送给基辛格博士。1982年6月,碧螺春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83年10月获江苏省优质食品证书。

碧螺春,已经驰名中外,远销美、日、德、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等地区。

苏锡名菜云林鹅

元代至正年间,江南名城无锡出了个大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他的画疏淡幽雅,山水画造诣尤深,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

1336年,苏州菩提正宗寺(即今苏州狮子林之前身)的当家和尚天如禅师,要修葺寺里的一座废园,慕名到无锡邀请大画家倪云林来寺设计。当时,年仅35岁的倪云林,在老禅师的陪同下,在寺里转游一圈,经过一番构思,整个建筑的构图腹稿便酝酿而成。很快,一幅体现倪云林艺术风格的寺庙园林设计图《狮子林图卷》,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观赏者无不为之折服。独具特色的狮子林园林,自此便出现在苏州城内。

为了答谢倪云林的精心设计,天如禅师专门请了当时苏州一家大饭店的名厨,烹制了一款苏州名菜“清蒸桂鱼”,以飨倪云林。但他尝了一口后,再也没有动箸。饭店老板见状,忙召请其他名厨,说:“谁能烧出一道能叫倪先生称好的菜,一定重赏!”第二天,有位名厨动了脑筋,烹制出一款别有风味的“烧鹅”,倪云林尝了一下,连声称好,旁边几位文人墨客随即举筷抢食。转眼之间,一盆“烧鹅”一扫而尽。消息传到苏州各大菜馆,名厨们一时纷纷仿制。苏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元代无锡画家为苏州设计了尽善尽美的狮子林园林,就命名此菜为“云林鹅”。

倪云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并且还熟谙烹饪技艺,能下厨制作佳肴。他回到无锡后,时时不忘菩提正宗寺品尝的“烧鹅”,还特意试做了一次品尝。后来,他又将此菜的做法,写入他的烹饪专着《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一书中。到清代中期,着名杭州诗人、美食家袁枚品尝了“云林鹅”后,对此菜的风味赞不绝口,极为推崇,并将此菜做法载入其在中国烹饪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烹饪理论专着《随园食单》之中,并正式冠以“云林鹅”之雅名。书中介绍了其做法:“倪云林集中载制鹅法: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塞葱一把,填实其中,外将蜜拌酒通身满涂之;锅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此菜做好,“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

自此,云林鹅美名远播,为世人所熟知。之后,苏州无锡两地皆以此菜为地方名肴,使得中外游客趋之若鹜。

水乡直的“甫里鸭羹”

苏州吴县甪直镇,又名甫里,是苏州着名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乡。它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的地方,方圆一平方公里,曾是吴中一个大镇。历史上甫里是个文化发达的古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古刹保圣寺就在此处。因为它坐船可以通向六个地方,故古时又名“六直”。现在它是江苏省三资企业最多的乡镇。

据甫里地方志记载,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居住。因为是鱼米之乡,经济繁荣。唐时,许多文人墨客隐居在这里,其中最着名的诗人要数陆龟蒙了。

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又号“甫里先生”。相传,着名的吴中名菜“甫里鸭羹”就是这位着名的文学家所创制的。

陆龟蒙平时喜鸭成癖,在寓所附近专门建立了鸭池,饲养了一批鸭子。陆龟蒙养鸭,除了获得群鸭戏春波的诗情画意外,还有其他两个爱好:一是喜爱当时当地盛行的“斗鸭”游戏,专门在寓所附近建了一个400平方米的砌以青石的“斗鸭池”,池中筑有清风亭,并有砖砌小桥通东西两岸,名曰垂虹桥;二是为了品尝鸭子的鲜香美味。他鸭子吃得多,也就擅长制作鸭菜,特别是鸭肉鲜羹做得好。有一次,唐代着名诗人皮日休来访。他下厨亲自做鸭肉鲜羹款待,皮日休吃得津津有味,食欲大开,便问此羹之名,陆龟蒙随口戏说:“此乃甫里鸭羹也。”自此,“甫里鸭羹”也就很快成为甪直镇上经久不衰的特色名菜,并且还传到苏州城里,成为各大菜馆的上档名菜。

历经1000余年,现在甪直镇还有陆龟蒙“斗鸭池”的遗迹可觅,而甫里鸭羹在历代名厨的锐意改进之中,日臻完美,已非当年甫里先生创制时之初貌。它以鲜香的鸭肉,配以火腿、蹄筋、干贝、开洋、笋干、香菇、鱼圆等多种高档辅料精制而成。此羹烩成,汤汁浓稠,酥烂味鲜,营养丰富,有开胃增食之功效,老弱妇幼,无不相宜,堪称吴中一款美食。

朋友,你若有机会去苏州或者甪直游览,千万不要忘记品尝唐代诗人陆龟蒙亲创的姑苏美羹——甫里鸭羹。

苏州美食街轶闻——乾隆大闹松鹤楼

在苏州闹市区的观前街和北局之间的太监弄,菜馆酒店鳞次栉比,形成了一条“美食街”。其中有一家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店——松鹤楼菜馆。该菜馆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菜馆中声誉最高的老字号之一,历来享有“姑苏菜馆第一楼”之誉。该菜馆原来却是一爿无名的小店,其之所以会出名,还得从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此小饭店里大闹一场说起。

有一年,乾隆皇帝初下江南,乔装成客商,来到苏州,带了两名随从在观前街上游玩。走到太监弄时,忽见前面一爿装潢简陋的小饭店内人头济济,生意兴隆,连乾隆也觉得稀奇。一时兴起,便带了随从挤进店里。谁知,挤来挤去就是挤不上桌,正在无奈之时,一随从发现墙上写着“雅座登楼”四字,于是三人直登楼上。楼上有四张小方桌,乾隆就在一张干净的桌旁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