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83

第83章 国际物流经济地理(3)

我国最早的一条石油管道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铺设,是从印度边境到我国云南昆明的石油管道,由于该管道质量较差,效率很低,使用时间不长便弃之不用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管道运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48226公里,比2002年增长62.0%,年均增长12.8%,其中输油管24136公里,输气管24090公里,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61.3%和62.7%。2006年底,管道输油(气)能力为66948万吨/年,比2002年增长68.4%,年均增长13.9%,其中输油能力57530万吨/年,输气能力941.8亿米3/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59.3%和158.9%。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建设,全长约4000公里,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川气东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的开通,将使我国管道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天然气管网布局及“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天然气基干管网。管道运输在我国石油运输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将会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发展。

10.4 国际航空物流

10.4.1 民用航空

航空运输是使用航空器运送人员、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可用于运输的航空器主要是飞机,其次为直升机。以飞机为主的航空运输,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速度快,线路短,投资少,受自然条件限制少,但是载重量小,运输成本高,目前尚不能大量发展普通货物运输,因此客运在航空运输中占主要地位。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和飞机性能的提高,航空运输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根据用途分为民用航空运输、军用航空运输。民用航空运输是指从事非军事性(国防、警察、海关等)的航空运输。民用航空运输是以飞机作为运输工具,以民用为宗旨,以航空港为基地,通过一定的空中航线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它是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突出优点是运输速度快,航线直,不受地面地形的影响,可承担长距离的客货运输;但运载量小,燃料费用高,运输成本贵,易受气候条件影响。民用航空运输在国际交往和国内长距离客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0.4.2 世界民用航空发展现状

全世界目前共有4万多个机场,其中有定期和不定期航班的机场约7000多个,排名前40位的最繁忙机场的空运业务量之和约占总量的50%,北美、欧洲、亚太多数国家的实际数据显示,大中型机场的数目占机场总数的5%~10%,但大中型机场所完成的客货吞吐量超过机场总量的80%。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的美国有近600个定期航班机场,其中大中型枢纽65个,占机场总数的9.8%,但旅客吞吐量却占89%。我国机场无论从数量上、密度上,还是机场的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水平,但在功能布局上有十分相似之处,即少数大型机场承担着绝大部分运量,而众多小型机场只承担了极少部分的运量;小型机场的经营和发展同样面临着困境。对于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分布也使其空运分布有所差异。经济分布相对均衡的德国,其航空运输的发展也较为均衡。而经济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澳大利亚,其航空运输也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10.4.3 我国民用航空发展现状

我国民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新时期,我国民航的旅客运输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列位次,已从1978年的第33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位。2006年底,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总规模达998架,但航空公司拥有的各种型号支线客机仅77架,占7.7%,而欧、美支线航空公司拥有的飞机约占总数的30%。

我国的支线航空地区除沿海开放地区和重要旅游城市之外,还包括欠发达的西南、西北地区。现在运营得比较好的支线航线主要是一些受地面条件限制,地面运输不发达的地区,如环渤海航线、云南境内支线、乌鲁木齐境内支线等。民航业的发展为中国民航由点对点航线结构向中枢结构转变积累了量的基础,但要实现质的提升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改进和探索。就目前的运营现状来看,我国航空公司的航线运营结构和机场的航班营运情况与中枢结构的运行还相差很远。2006年及2005年国内主要机场中转比例维持在3.5%以下,上升趋势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机场密度较大,西部地区机场密度较小。2005年我国定期航班机场的密度分布为:每10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4.4个,中部地区2.4个,西部地区约1个,东北地区1.5个。在功能、规模及业务量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大致相同。2006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前20位的机场中,东部10个、东北2个、中部2个、西部6个。2006年前20位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的77.8%,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即占42%。

10.5 国际能源物流

10.5.1 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是一次能源总量中各种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由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组成。一次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影响其生产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品种、储量丰度、空间分布及地域组合特点、可开发程度、能源开发及利用的技术水平。在能源生产基本稳定,能源供应基本自给的基础上,能源生产结构决定着能源消费结构。

一次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产品依赖进口或输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取决于产品来源、保证程度及相互替代的经济性。如某些工业发达国家国内煤炭生产的比重,往往受进口石油数量大幅度增减的影响。目前世界主要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水电和核电)、地热、太阳能、风能以及木材和垃圾能等。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国、法国的石油消费比例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5.8%),美国不仅石油消费量全球第一,而且石油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40%,比例也是最高的。尽管中国石油消费量排全球第二,但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为21.1%。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相对总体能源消费量小得可怜,仅为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3.7%。

俄罗斯是天然气生产大国,成为唯一天然气消费比例超过50%的国家。中国是全球煤炭消费冠军。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法国仅为5%。

我国总体能源消费结构虽然符合我国能源资源情况,但消费结构还是不太合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我国应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加大核能和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力度,鼓励节能和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等)。

10.5.2 世界石油资源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石油消费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石油进口量到目前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80年代,亚洲石油需求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经过20多年的持续增长,目前已上升到25%。据预测,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亚洲的石油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全球前五个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都在中东海湾地区。中东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5%,达910亿吨。其中,沙特石油储量2618亿桶,占中东储量的25%;伊拉克1125亿桶,占10.9%;阿联酋占9.5%;科威特占9.1%;伊朗占8.7%。中东天然气储量也很丰富,仅海湾地区就有48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的33.4%。中东石油产量占全球的1/3,出口量占全球的65%,地位举足轻重。此外,海湾石油可采寿命预计比其他地区油田平均多出44年。中东北面是里海、中亚和外高加索。里海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石油储量约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里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里海意味着控制了中亚、高加索乃至中东北部。近10年来,里海一直是大国利益和国际资本激烈争夺的舞台。按照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未来世界能源需求的主要增长将基本产生在经济增势明显的亚太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而21世纪前30年,世界经济发展热点在东北亚环日本海地区,该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将最快,可达8%~10%。如果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下去的话,亚洲终要取代北美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中心。预计中国在2010年前原油消费量将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2010年将达到3亿吨,需进口原油1亿~1.2亿吨;2020年原油消费量将增加为3.8亿~4亿吨,需要进口原油1.8亿~2亿吨,进口依赖率将高达50%以上。

10.5.3 我国石油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最近的一次是2004-2005年。目前,已取得的初步评价成果是:石油1068亿吨,天然气52.65亿立方米。油、气总资源量比1994年分别提高了14%和38%;油、气可采资源量比1994年分别提高了40%和57%。此次油气资源评价显示,我国陆上石油资源为822亿吨,其中东部419.7亿吨,中西部372.38亿吨,南方25亿吨;海上石油资源246亿吨;剩余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吨,而待发现探明的石油可采资源为68亿吨,其中,东部25亿吨,西部21亿吨,中部3.4亿吨,海域19亿吨。我国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海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占海域的48.7%。从新增可采储量的趋势看,1991-1995年,中国年均新增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23亿吨;1996-2000年,年均新增1.58亿吨;2001-2005年,年均新增1.86亿吨;预计2006-2010年均新增1.8亿吨左右。据国土资源部最近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2001-2005年新增储量中,隐蔽型油藏由1991-1995年间的30%左右增至66%;低渗储层储量由45%升至65%,深层(大于3500米)和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储量由46%升至66%。这种趋势预计将会继续加大。

截至2006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2006年,全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49亿吨,同比下降1.6%;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1.95亿吨,同比增长10.8%。石油新增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大于1000万吨的六大盆地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海域盆地。

10.6 国际大宗干散货物流

大宗货物是指在货运量构成中占比例较大的货物,主要包括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水泥、钢材等。

10.6.1 铁矿物流

钢铁工业是世界工业经济中的重要部门。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全球铁矿需求同钢铁产量成正相关,每生产1吨生铁需要1.6~3吨的铁矿石原料。铁矿石在国际大宗干散货运输中运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