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59

第59章 物流分区地理(3)

2.物流业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包括:

①应尽快制定东北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明确物流产业在东北发展中的作用。

②加快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③优先鼓励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到本地区建立物流园区。

④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宣传,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剥离效率低的物流部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⑤制定东北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发展规划。

发展物流要把大生产、大贸易、大流通、大物流联系起来,考虑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网络构成,合理建设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园区、仓库、配送中心,构建以大型物流园区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企业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

3.物流业发展措施

(1)开通东北区域物流运输网

为理顺和疏通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间互寄物流邮件运输配送渠道,共同打造东北区域物流运输配送平台,三省邮政局于2003年11月正式开通了东北区域物流运输配送网。为保证东北区域物流运输配送网的正常运行,三省局共同制定了业务处理办法,并确定了三省省会间物流运输、物流邮件的交接(装卸)办法、物流运输配送的价格与结算方式。

(2)发挥区域交通优势,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

2005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市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书》,提出以大连为门户,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腹地,建设东北快速出海大通道。

(3)打破关区界限,畅通东北物流

2005年,由大连海关牵头,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满洲里五个直属海关签订了《东北协作区海关合作推动东北物流发展九项措施》,此后五海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跨关区合作。合作从硬、软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的举措之一就是增开“海铁联运”

班列;软件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数据共享制度,实时监控海铁联运货物种类、流量和流向,并将人工审核调整为计算机系统自动审核。这些措施使东北地区的跨关区通关作业程序从以前的“两次申报,两次放行”简化为“一次申报,一次放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4)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东北地区积极建设哈大高速铁路,扩建哈大高速公路,将“双向八道”由沈阳延伸到长春、哈尔滨,实现高速公路同等级连接。

(5)引进中国外运铸造东北物流航母

2006年9月22日,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物流中心落成。中国外运沈阳物流中心是中国外运立足辽宁、全面发展东北现代物流经济的战略布局中心。

(6)全力打造东北亚区域物流中转中心

2006年,长春全力打造一个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的东北亚物流园区。园区已经成为连接国内主要区域、与国内主要物流中心联网运作的国家级重点物流试验基地和代表性物流园区。

8.3 北部环渤海地区

8.3.1 北部环渤海地区概况

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山东两省。全区陆域面积达37.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亿。

北部环渤海地区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向南,它联系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通过东北地区连接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以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石家庄、济南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它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该地区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北部环渤海地区对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稀土矿储量占全国97%,煤炭储量占全国50%,石油与铁矿储量均占全国40%。而且该区有较好的土地资源,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20%。该区对其自然资源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原盐产量占全国59%,煤炭产量占全国46%,石油产量占全国39%,发电量占全国29%,粮食产量占全国23%,棉花产量占全国25%,水产品产量占全国27%。

北部环渤海地区具有旅游优势,以北京人文景观和滨海地区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历来是集旅游、观光、考古、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国际着名旅游胜地。北京是国家首都,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天津自古就是“河海要冲,畿辅门户”,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河北兼有以吴桥杂技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避暑山庄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以及坝上森林草原等自然风光。山东是圣人之乡,文圣孔子、武圣孙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等享誉海内外。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连成一片,成为中国独有、世界少见的海滨旅游城市群。

北部环渤海地区内城市发展必须集聚区域优势,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北部环渤海地区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

8.3.2 北部环渤海地区经济

1.产业发展现状

(1)经济状况

北部环渤海地区将是继广东、上海浦东之后今后10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的第三个区域支撑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它已与东部、南部沿海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党中央、国务院对北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加速大连、天津、青岛和秦皇岛的开放。

2005年,北部环渤海地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9063.26亿元,占全国的21.3%;北部环渤海地区的三次产业比重为9.2∶51.4∶39.4,产业结构的比重排序已由传统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北上”,即由南部沿海北上到东部沿海地区,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沿海地区。中国经济发展的“北上”,是北部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千载难逢的极好良机。因此,北部环渤海地区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北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而且,“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专家分析,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每年在0.3%左右,而这一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据了解,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及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2)工业与技术状况

北部环渤海地区长期受惠于计划经济,在历史上就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2005年,该区的重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河北78.79%,山东65.11%。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北部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目前,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摩托罗拉、惠普、松下、微软、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蓄势待发。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北部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已有天津开发区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仍在扩大。经过10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运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北部环渤海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作出了贡献。

北部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4。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交通运输状况

该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信连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2004年,铁路营业里程13894.4公里,公路里程21637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7352公里,分别占全国的18.7%、12.1%、21.6%。该地区是我国空中航线密集的地区,现有各类民用航空机场30余个。该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在北部环渤海地区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该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3.对外开放状况

由于观念、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加上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北部环渤海地区开放和开发推进比较缓慢,经济外向型程度较低。2003年,北部环渤海地区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只有60.5美元,不及东部沿海地区的40%,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半;北部环渤海地区人均实现外贸出口额只有321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5%,为东部沿海地区的30%、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7%。由于产业竞争力不强,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其市场份额趋于下降。

当前,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浪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并出现了整个产业链转移和潜在转移日益加速的新态势。而北部环渤海地区是当前我国少数几个能够全面承接这种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地区之一。从国内环境看,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新趋势。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19.8%,北部环渤海地区增长10.6%,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下降了31%。

从发展趋势和潜力看,北部环渤海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地区之后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5年,北部环渤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39063.26亿元,进出口总额2719.19亿美元,占全国的19.1%,外商实际投资额201.69亿美元,占全国的33.5%。因此,加快北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既是新时期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8.3.3 北部环渤海地区物流

1.北京物流

(1)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北京市物流业在迅速发展。

①北京市物流业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物流产业初具规模。北京市每年物流业务总量大概在4亿多吨,全市涉及物流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多家,从业人员大概是40多万人。

2005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为7400多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

②北京市物流基础设施和存量资源比较丰富,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北京公路、铁路都是国内一流水平,首都机场也是国内一流的航空设施。北京市物流仓储设施等存量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市的仓库有1.3万多个,仓容是500万平方米。北京市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这几年经过空间布局的调整,四环以外的物流设施已占全市物流设施的76%。

③北京市物流业多元化布局已基本形成,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北京物流企业运营资金中个人、外商和港澳地区投资已经占到了73.3%。国内物流企业开始发展,本地物流迅速崛起,快递等一些新兴的物流企业也在迅速发展。

④北京物流功能结构逐渐升级,专业化、社会化特征有所增强。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方式转化的过程当中,代表现代物流增值服务的一些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的业务量正在逐步增长,配送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0%,在批发零售行业,流通加工费用占整个流程的比重已提高到10%。代表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快速发展起来。

⑤代表行业的物流协会组织正在兴起,并且将很快开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