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32

第32章 工业物流地理(13)

3)钨

中国是世界上钨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矿产地有252处,分布于23个省(区)。总保有储量至2005年尚有261万吨,居世界第1位。除原有湖南柿竹园等地的钨多金属超大型矿床外,张掖又初步探明有特大型的钨矿,预计开采能力可达到100万吨。

钨矿探明产地主要是江西省西华山、漂塘、大吉山、盘古山、画眉坳、浒坑、下桐岭、岿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园、新田岭、瑶岗仙,广东省锯板坑、莲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明山、珊瑚,甘肃省塔儿沟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钨精矿年产保持在4万吨水平线上,出口价也较稳定。后受利益驱动,许多地方出现采钨热,钨精矿年产激增至6万吨,超额出口,导致国际市场钨价下跌,宝贵的战略资源大量消耗。2002-2005年,我国钨矿基础储量下降幅度过大,不利于资源安全。

1998-2001年,通过政策调整限制钨矿开采,整顿矿业秩序,实行出口配额限制。

2003年全国钨精矿折合量6.7万吨、APT(钨的中间产品)产能9万吨。钨工业技术仍较落后,长期以来生产初、中级产品为主以及钨矿开采和钨品生产失控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应对出口总量控制,并发展钨品深加工,改变出口产品结构。

4)锡

中国的锡产量占了全世界的30%以上。截至1996年底,我国锡矿累计探明储量达到560.37万吨;保有储量为407.41万吨;锡矿基础储量占世界锡基础储量(770万吨)的24%,锡矿已探明产地293处,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珊瑚、水岩坝,云南省东川,湖南省香花岭、红旗岭、野鸡尾等锡矿。云南个旧是世界着名的锡都。广西是铟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南丹大厂矿区锡保有储量70余万吨,是广西最大的锡矿床。

5)镁

菱镁矿为提炼金属镁的主要原料,世界菱镁矿储量的2/3集中在中国,产量的1/2由我国提供。在世界菱镁矿市场上,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1996年,全国共探明菱镁矿矿区27个,保有菱镁矿储量30.01亿吨,分布于9个省、自治区,以辽宁菱镁矿储量最为丰富,占全国的85.6%,山东、西藏、新疆、甘肃次之。在20多处矿床中,10个大矿区拥有94%的储量。世界轻烧镁的生产能力约为200万吨,中国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

6)铋

中国铋储量至少占世界总储量的18.2%以上,也居世界第1位。铋矿极少形成独立矿床,它往往产在以其他金属矿物为主的矿床中。我国赣南、湖南铋矿较多。其中,湖南省郴州市金般塘矿区累计铋资源量1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300亿人民币。

7)钼

中国钼矿资源丰富。截至1999年底,中国钼金属总储量为833.6万吨,居世界第2位。我国年产近3万吨金属钼,也居世界第2位。钼矿有产地222处,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是吉林大黑山,辽宁省杨家杖子、兰家沟,陕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栾川等。以河南省钼矿资源为最丰富,钼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0.1%。

8)铅锌

中国铅锌矿储量居世界第2位,也具有优势。铅锌矿有产地700多处,主要为黑龙江省的西林,辽宁省的红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营子,内蒙古自治区的白音诺、东升庙、甲生盘、炭窑口,甘肃省的西成(厂坝),陕西省铅硐山,青海省的锡铁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黄沙坪,广东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苏省的栖霞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厂,云南省的兰坪、会泽、都龙,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近年发现的云南金顶等为超大型铅锌矿床。

9)汞

中国是世界上汞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汞的总保有储量为8.14万吨,居世界第3位。已探明汞产地有103处,分布于13个省、自治区,主要是贵州万山、务川、丹寨、铜仁,湖南省新晃等。贵州省汞储量为最多,为全国汞储量的40%。

10)锑

中国是世界上锑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我国锑的总保有储量为278万吨,居世界第1位。锑矿的储量占世界的40%。我国有111处锑产地。它们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主要有湖南省锡矿山、板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甘肃省崖湾和陕西省旬阳。湖南锡矿山为超大型锑矿床。广西锑储量为最多,约占全国的41.3%。

11)镍

自在金川、新疆等地发现大型镍矿后,我国镍储量有大幅度上升。我国有近百处镍矿产地,主要是吉林省的红旗岭、赤柏松,甘肃省的金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拉通克、黄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杨坪,云南省的白马寨、墨江等。其中,甘肃省金川镍矿是世界第二大镍矿。但全国总储量只有784万吨,居世界第9位,2004年我国年产镍6万吨,消耗14.5万吨,需要大量进口。

12)钴

截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钴矿区150个,分布于24个省(区),以甘肃省储量最多,约占全国总储量的30%。钴金属保有储量为47.16万吨,钴金属资源量约为140万吨,绝大多数为伴生资源,单独的钴矿床极少。近几年我国钴的年消费量稳定在1200吨左右,国内钴产量(包括氧化钴折算为钴)每年总计约600~700吨,国内钴产量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约有半数需进口。

4.3.3 建筑材料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建筑材料和各种非金属产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

1.玻璃工业

我国玻璃产量飞速增长,已建成300多家大、中、小型平板玻璃企业,到2005年末,全国有浮法玻璃生产线近90条,总产量超过2亿重量箱,位居世界第一。

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玻璃生产大国,但还不是玻璃生产强国。就生产线来看,目前中国300吨/日级以下生产线11条、300~400吨/日级生产线54条、500吨/日级以上生产线19条,而国外五大玻璃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几乎都是在700~800吨/日级以上。

我国近几年浮法玻璃质量虽有长足进步,但优等品仍十分短缺。众多的浮法线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工艺技术等各项指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玻璃行业是个规模效益和产品结构优势缺一不可的行业。因此,中国应当通过兼并、收购、合资、租赁、控股等多种方式推进玻璃企业的联合重组,发展大型的玻璃集团公司,以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强劲势态参与市场竞争。

2.水泥工业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十五”期间,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水泥产量10.6亿吨,5年平均增速为12%。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全部水泥比重已由2000年不足12%提高到40%。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水泥技术和装备成套出口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20%以上。据测算,“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消纳工业废渣已超过2亿吨,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2007年是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历程划时代的一年,水泥生产工艺新型干法比重超过其他工艺比重,水泥生产企业趋向专业化、大型化。

水泥生产新型干法工艺比例的提高是由于预分解窑熟料产量大幅度增长和其他熟料产量增长停滞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在水泥熟料生产中,除上海、北京、安徽、天津新型干法比例早已超过80%外,浙江、江苏由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大规模退出,新型干法比例大幅度上升,浙江新型干法比例达到96%,江苏达到72%;广东、陕西、广西、吉林、湖北预分解窑熟料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他熟料产量下降或停滞,新型干法比重也大幅度提升;河南、四川、内蒙古、福建、江西、湖南、黑龙江等省预分解窑熟料产量虽然增长很快,但其他熟料产量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影响新型干法比例的提升;水泥生产大省山东和河北新型干法比例的提升相对缓慢。

从目前新型干法与立窑水泥工艺能耗对比情况来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吨水泥熟料实物煤耗比立窑水泥工艺低39千克,吨水泥熟料电耗低11千瓦时,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低21千克标准煤。

上海、天津、海南水泥熟料生产萎缩,日益成为水泥熟料和水泥输入地;随着立窑生产线的淘汰,浙江金华,江苏盐城,河北唐山,山东的济南、潍坊、临沂,广东江门,广西柳州等地正逐步演变为水泥熟料输入地区;江苏的苏南地区,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福建的福州、厦门、莆田、漳州,安徽的合肥、蚌埠、马鞍山、黄山,江西南昌,湖北的武汉、鄂州,河北廊坊,内蒙古的包头、通辽、呼伦贝尔,辽宁的沈阳、铁岭已逐步成为水泥粉磨生产地。

安徽是我国最大的水泥熟料输出省份。2006年安徽水泥产量只占全国总量3.7%,列第10位;而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29%,列第5位。皖南地区的芜湖、铜陵、安庆、宣城、池州依托资源优势和长江黄金水道之便利,2006年水泥熟料产量4721万吨,其中输出境外和省外3500多万吨。

在县级行政单位中,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非广东清远的英德市莫属。2006年英德水泥熟料产量1700万吨,其中外销熟料约1100多万吨。

除以上两个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外,浙江湖州的长兴,东北的长春、吉林市和辽源,内蒙古的乌海,河南的平顶山,广东的肇庆和云浮,广西贵港的平南县都已成为水泥熟料输出地。

4.3.4 化学工业

1.化学工业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化学工业发展比许多别的工业部门要快,至21世纪初已在世界上占据一定地位:合成氨、氮肥、电石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硫酸、化学农药、染料、磷肥等产量居世界第2位。

但是,我国的化工产业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化学工业的结构也存在问题。例如,煤化工等部门发展被忽视;化肥结构不合理,单质氮肥、磷肥产能过剩,而钾肥、复合磷肥产能不足。在生产最多的氮肥中,低浓度单质的碳铵占45%,专用肥、高浓度无污染复合肥比例小。而发达国家化肥生产主要是复合肥。

化学工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全国化工产值仅1.8亿元,只有8个较大的化工厂,分布于几个沿海、沿江城市;至2005年,化工企业增至2.1万家,产值逾2万亿元,布局扩散到各地。

但我国化工业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如我国合成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不足3万吨(美国企业平均产能30万吨),有些地方的工业布局很不合理。由于布局不当,有的企业污染严重,甚至威胁整座城市安全。

2.基本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硫酸是用途最广的基本化工原料。我国制酸原料有黄铁矿、铜铅锌多种金属矿物尾砂,也利用有色冶金和石油炼制烟气。硫酸企业主要分布于云南、山东、湖北、江苏、贵州、四川,生产基地有南京、贵溪、大连、葫芦岛、株洲、白银、开封、抚顺、湛江、衢州、铜陵。

纯碱、烧碱的原料有食盐、天然碱、石灰石等,需耗用大量电力。纯碱企业多靠近盐产地,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四川的纯碱产量合占全国1/2以上;大连、塘沽、青岛、应城、自贡为重要的纯碱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潍坊、连云港、唐山等地新建一批大型纯碱厂,其中潍坊纯碱厂与羊口盐厂于1995年开始实行盐碱联合,使纯碱产能达80万吨/年,居亚洲首位。烧碱企业一般设在消费地域或电力充足区域,以山东、江苏、天津、浙江、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较集中,生产中心主要有天津、上海、株洲、沈阳。

3.化肥生产布局

化肥生产与环境、饮食、健康关系密切,因此其工艺流程选择和产销布局不仅涉及经济发展,也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化肥生产国,但产业集中度低。到2005年,化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增至4.4万吨,初见规模效益。化肥工业内部结构有待改善。市场对单质肥需求减少,对复合肥、专用肥、微量肥需求增加。

我国氮肥产量逾3800万吨,占我国化肥总产量74%。氮肥产量高的省主要为山东、河南、四川、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云南。氮肥生产基地主要有乌鲁木齐、东方市、大庆、沧州、盘锦、安庆、镇海、岳阳、枝江、泸州、赤水等。

磷肥生产近年增幅大,但高浓度磷肥产业仍较薄弱。近年磷矿石产量激增,2005年生产3044万吨。从资源来看,中国与摩洛哥是全球两个占有磷肥主要生产资源的国家;从生产与竞争能力看,美国为第一磷肥生产、出口大国。磷肥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依次为美国、摩洛哥、俄罗斯、突尼斯、中国。中国年产磷肥逾1200万吨(磷复肥占45%)。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缺磷,故磷肥工业仍需发展。现有磷肥企业多集中分布于南方的湖北、云南、四川、江苏、安徽,北方的山东、河南、河北也有一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