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帮裁缝评传
7728100000014

第14章 红帮发展史纲要(13)

从这些红帮人的经历中,人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不再是“守土重迁”的传统农民、小手工业者,而是“见异思迁”,“得陇望蜀”的现代创业者,他们已经活学活用了“树挪死,人挪活”、“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宁波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到这个群体真正成熟之后,他们的“见异思迁”,“得陇望蜀”的风范越发鲜明,到抗日战争时期,已经不再是某个人单飞了,而是整体性、群体性的大迁徙了,王宏卿、周永升等人组建的“华商”转战千里,李宗标的“李顺昌”游击中南各省,王惠英等人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组建四明被服厂经常搬迁,20世纪40年代上海红帮名店名师向香港的大转移等等,均是显例。到50年代,又进入了新的境界,完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战略转移了,大批红帮名店整体进京,有一些则北上东三省,西进青海、宁夏、西藏。他们的迁徙已经是以中国服装现代化为目标的,颇有“衣被天下”之志了。从毛泽东、周恩来服装新形象的树立,到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的定制服装,从包玉刚、邵逸夫、李嘉诚、荣毅仁之子荣智健等大亨,到贩夫走卒;从各国政要、社会名流、文体明星,到工农兵学商各个阶层民众,都成为他们的服务对象。他们乐于“为天下人作嫁衣裳”。

曾有人说:宁波是红帮的第一故乡,上海、横滨是红帮的第二故乡,哈尔滨是红帮的第三故乡,香港是红帮的第四故乡……这实在是说不清楚的。在他们跨出创业第一步之后,他们就习惯于常认他乡作故乡了,东西南北中,每座城市都是他们创业的沃土、成“家”立业的宝地。不但四海为家,而且“所止必成名”,在他们所立足的每一个城市中,几乎都成为那个城市现代服装业的领唱者、领跑者。

这样,他们就向以往的社会学家提出挑战了:以往,社会学家一般均将移民分为两类:谋生型和发展型。红帮呢,却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历史创造物。

他们开创了独特的事业之路。当他们的第一代父兄揖别故土的时候,也许和当年北方“走西口”、“闯关东”的人们一样,是在故乡难以谋生的窘迫环境的驱使下外出寻食的,但是他们却又不是只握着两只空拳出门的,他们多有一技之长,他们出发时目的地明确,都是走向城市的。进入城市之后,他们凭借自己的勤俭、技艺、重承诺、守信用的固有品格,很快就能找到立足之地,站稳脚跟;而站稳之后,他们绝不歇进,温饱之后,便策划开作坊,办公司。有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城市化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国际化。这既和一般移民不同,也和本帮裁缝不同,从张尚义到后继者江良通、王睿谟,再到顾天云、陆成法、王庭淼、余元芳;进入新时期后,又涌现出李如成、郑永刚、盛静生等等。

他们出身于宁波农村,但他们不约而同,都走了城市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城市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心胸,他们在取得发展的可能性之后,都能摆脱小家子气,其代表人物都能放眼世界,哪里有发展前途,就奔到哪里,主动接受异质文化,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万里关山尽家园,视险为夷,瞻程非邈,展示了红帮人的大家风范、“做大生意”的企业家气度。有了这种精神风范,他们便不以一时一地的成就为满足,于是,“见异思迁”,“得陇望蜀”了。

当然,这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开始,他们是以血缘为组带的,继而扩大为乡缘,随着事业发展,眼界的扩大,他们便走向“五湖四海”的境界了。比如,第五代人除张姓外,还有陆成法、王庭淼、楼景康;第六代人,范围就更大了,有陈姓、李姓、江姓,在北上、西进、南下中,自然更没有乡土观念可言了,陈星法在西宁先后培养了几百名接班人。顾天云编撰《西服裁剪指南》更是适例。他编撰此书,绝不是小裁缝对宁波裁缝手艺的狭隘归结,也不是只为西服技艺的传授为旨归的,而是有思想、有远谋的。当初,他不过是个有自己作坊的小业主,他到日本、到欧洲去干什么,那可不是拿国家的钞票“出国考察”,观赏异域风光。

他是用自己辛辛苦苦攒积起来的那点钱去做专业考察的,他的专著是他在国外学习、考察的体会、总结,是他对中西服装对比研究的成果。19世纪末,他在上海裕昌祥西服店做学徒时,他已经意识到“华夷互市之秋”,国人绝不能只埋头干活了,“处于商战剧烈之世界”,必须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于是,他21岁时,便毅然自觉挤排时间,苦学英语,又学日语,到国外学习、考察,他说:“予在国外二十年,目察外人之业此者,莫不悉心研究。”

经过比较研究,他认识到传统的“峨冠博带,巨袖长袍,已不适于现代之潮流,日趋于淘汰之列”,而“西服既便于操作,又足观瞻”,因之他断定:“西服有蒸蒸日上之势。”回国后,在经营实践中,他发现同行中有种种陈规弊端,诸如“墨守旧法,不肯传授(经验)于人,又少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之人,将此我业蒙有退无进之危险,予甚忧之”。于是他发愤著书,并将其作为教材,毫无保留地向同行、青年传授。没有忧国忧民之情,没有衣被天下之心,怎么会有如此广阔的眼界和襟怀?

(三)精诚敬业,风标自树

在伦理关系、道德精神方面,他们同时完成了一次群体性的转换。

他们既执守我国劳动人民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本和精华部分,同时面向现代。在“五伦”中,他们强化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同业同仁的关系,强化了诚信、互助,“同舟共济”,“有财大家发”,同行互利,抛弃了“祖传秘方,不传外人外姓”的陈规陋俗,共同总结本业金箴、诀窍,广为传播,“红帮传人”已不再限于宁波人,甚至不限于中国人,在道德精神方面,提倡并践履“义利合一,以理制欲”原则,利义统一,相得益彰,扼制了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之恶劣习气,坚守勤俭美德,热心行善积德、扶贫济危,报效桑梓,报效国家。这从《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章程》等公会、公所、会馆、工会章程中,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整体迁京、“支内”、“支边”等实践中,均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出来。

传统的旧观念往往像幽灵一样,总是藕断丝连,缠住人们的灵魂。以当代的某些史学家而言,他们往往把服饰史拒于通史、文化史之外,把红帮拒于服装史之外;再看某些领导者,在公开场合中,虽然可以以宁波“四张名片”为口头禅谈论服装,但在他们心目中,红帮似乎仍是“小裁缝”、“小儿科”。

红帮人在服装改革中,改变了自己的历史形象。

“培罗蒙”有一位老裁缝叫蒋家埜,此人相貌平常,瘦瘦黑黑的,又讷于言语,他在“培罗蒙”干了数十年,从上海到香港,凭借一手剪上工夫,无人不敬服他,包玉刚、邵逸夫等香港“大王”级的人物,都以恭敬态度待他,都是“培罗蒙”的常客。每逢蒋师傅“量体裁衣”,他们不但以礼待客,热忱招待,而且用家乡话和他寒暄,以示乡党之谊,工作结束,必亲自送客,以示敬意。香港媒体还以“裁神”称颂这位红帮裁缝。但这并非特例,在红帮近两百年的历史上,已经涌现出很多名重四海的人物,诸如被誉为“红帮鼻祖”的张尚义、被表彰为“模样商人”的王才运,以及“红帮名师”顾天云、“西服王子”陆成法、“东北第一剪”张定表,“西装国手”余元芳,被周恩来称为红帮“巧匠”、“海派西服”主创者之一的楼景康,还有“三庆”、“三宝”等等。在当代,始终以“红帮人”、“当代红帮裁缝”自许、自勉、自律的盛静生等等,亦举不胜举。他们都在以他们创造的“第一”为自己勒石记功,都在以他们对中国服装现代化的非凡贡献为现代裁缝树碑立传。

红帮不是什么人包装出来的。

红帮旗下无虚士,他们以“工商皆本”作为从业、择业依据。据此,他们崇本敬业,从业必精,尽心尽职,务实立功。在他们心目中,“职业无贵贱”(顾天云语),以职业分贵贱的传统的观念已被颠覆,百业并举,平起平坐;百业同出,各显神通;人工开物,自掘财富;正当牟利,天经地义。这种职业平等意识,崇实务实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自爱自尊,以实业实功为国家民族添彩增誉,为历史增添新精神。所以,到民国时,《鄞县通志·文献志·礼俗》已经明确写下了这样的论述:“商业为邑人所擅长。”“本邑为通商大埠,习与成性,兼之生计日绌,故高小毕业者,父兄即命之学贾。而肄业中学者,其志亦在通晓英、算,为异日得商界优越之位置,往往有毕业中学不逾时即改为商。即大学毕业或自欧美留学而归者,一遇有商业高等地位,亦尽弃其学而为之。故入仕途者既属寥寥,即愿拥皋皮而终身为教师者,十之中亦不过三四。”

因为红帮创业者、承传者的敬业崇工,并且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事业日益辉煌,剪上科技、衣上文化日益精彩、精博、精深,不但立业立功,而且立德、立言者日多,推出了不少服务当代、传诸后世之著述;因为他们的子孙心无旁骛,承传祖业者,第二三四五代包括大专毕业的高学历者,亦承传祖业,乐此不怠,形成那么多红帮裁缝世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们又精心致思,向着顾天云当年提出的方向不断前行:“尊重本业”,“匠心独运”“学无止境”;“对于学术,必须精益求精”,从而使产品“能轶出欧而上之”;“藉出品之精良,而争得国外市场”。

由于敬业至诚,把产业、科研、教育融为一体,锐思求精,他们便能不断开拓新业绩,取得新成果。牢记祖父初出道时奉行的“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在手”原始观念,先做纤微之事,有的从为人缝补修改旧衣开始,有的是带着剪刀走街串行寻求生意的,从饭中节约、衣上省俭,有点积蓄之后,在马路上摆个小摊;日积月累,办了小作坊。继而,他们引进了美国“铁车”——胜家牌缝纫机,开办缝纫机公司,开始迈上机械化道路,开办起服装公司,确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所描述的那样:“卖浆者,小业也,而张氏万千;洒削(洒水磨刀剪),薄枝也,而郅氏鼎食……此皆诚壹之所致。”他们的敬业之诚,还表现为致力于服装科技文化研究,开发出一套套新科技新工艺“秘诀”,并以精当的语言进行表述,诸如“四功”、“九势”、“十六字诀”等等;对本帮裁缝的“量体裁衣”原则,他们也大加创新,不再单靠尺量、“目测”,不但能远距离测出尺寸,而且能测出人的心性气质,再参照个人爱好,设制出充分个性化服装来;并且研究出“服装结构的准确的函数关系”,为服装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