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1
7724700000095

第95章 孙奇逢:示尚儿及淳、溥两孙

【作者介绍】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一字钟元,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十七岁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乡试。天启时,魏忠贤专权,政治腐败,他上书援救被捕的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声名大著。多次辞官不就。清初,全家南迁河南辉县苏门,隐居夏峰25年,率子弟耕读讲学,辞官不做,著有《读易大旨》、《夏峰先生集》,并自订《孝友堂家训》、《孝友堂家规》以教诫子孙。

【原文】学不长进,病坐在不虚己。以舜禹之圣,而好察、乐善、拜善;孔子之圣,四友、六侍。颜子之贤,而问不能、问寡人。人之取善,岂有定方?善之所在,虽路人之言,臧获之智,皆当取之,取诸人乃所以与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曲士俗学,只喜闻誉,恶闻过,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所谓自暴自弃也。

尔等以文会友,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技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而非二事。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至听其言,与吾有未安处,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须平心定气,与之相商,惟恐我见未克,未能尽其所长,则无不收师友之益矣,便是进德修业实际功夫。

——节选《孝友堂家训》

【译文】学问不长进,这毛病是因为不虚心。以舜、禹的圣哲,而喜欢查问、以善为乐、拜善为师;以孔子之圣,而有颜回、子贡、子张、子路等四贤和六位贤弟子以备顾问。以颜子的贤能,而能去向比自己能力差、知识少的人请教。人的学好,岂有固定的地方,只要是好,虽是路人的言语,奴仆的智慧,都要学习。取之于人目的在于与之于人,故君子的所为没有比与人为善更大的。那些见识浅陋的庸俗之人,只爱听赞扬的话,不爱听批评过错的话,自己关闭了学好的门路,阻止了别人乐于指教的途径,这样品德怎么能进步,学业怎么能学好,这是所谓自暴自弃啊。

你们以文章学问会合朋友,便是进德修业的好时机,不要只限于书生辈雕琢辞章的小道。以文章学问会合朋友,以朋友来勉励培养品德,文章学问与品德有主次、先后,但不是两件事。和胜于自己的人做朋友,先要虚心。听他说话,和自己的想法不相安时,要平心想一想,想了仍然觉得不妥当时,就要平心静气去和他商量,唯恐自己的意见不恰当,未能尽量吸收别人的长处,能够这样,就没有不能够受到师友教益的,这便是进德修业的实际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