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分析,此次大洪水主要是由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荆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分蓄洪量对比表明,1998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54年,在20世纪已发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二位。
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位大大超过了1954年的实测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①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亿立方米。②湖泊调蓄能力降低。新中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平方千米,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平方米以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各级政府和广大军民全力抢险,夺取了1998年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总结经验主要有:汛前准备充分;统一指挥、决策正确;军民联防,全力抢险;水库调度,科学抢险;依法防洪,严格执法。灾后反思,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加高加固堤防,消除堤身隐患;加强河道整治,保持行洪畅通;建好分蓄洪区;做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抓紧建设防洪水库;加强长江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提高防洪现代化技术。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地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的压向长江,使长江无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两千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所带来的直接后果。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土地中,有20%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由于年复一年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长江的“碧水”早已荡然无存,其“浑黄”程度可以和黄河“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则在迅速地萎缩着,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缩减到2145平方千米,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一切都是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发的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以致长江全线告急。长江洪水泛滥和地球温室效应之间的密切关联使专家们不无担心——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15%。
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室效应是并行进展的。
1998年的长江洪水无疑在向人们示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
4.1934年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高3.2千米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风暴持续了3天,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风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黑风暴”也称沙尘暴或沙暴,在美国发生过若干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
可悲的是,人类的拓荒并没有因为沙尘暴的发生而偃旗息鼓,沙尘暴也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前苏联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都因毁林垦荒、植被破坏而屡次受到过风蚀的侵袭。
5.肆虐的魔鬼——日本的台风灾害
2004年10月21日,当清澈的碧空再次覆盖日本列岛,日本才战战兢兢地从22年以来最凶猛的台风中爬出来。在它突然转向东京东方的海面之前,破坏力惊人的台风“蝎虎”已经杀死了至少78人,并造成14人失踪,这是自1982年造成95人死亡的台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根据日本火灾及灾难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把将近半个日本列岛搅得天翻地覆的台风“蝎虎”还造成了301人受伤,淹没了40338幢房屋并彻底摧毁了其中的2706幢。
在数百处山崩的地方,搜救者疯狂地挖掘,以搜索此年第十次台风中的幸存者。
10月20日,呼啸的狂风掀翻了一列货运列车,将车厢吹到了稻田里;折断了很多大树,有的砸到汽车上;“撕掉”了古老庙宇的屋顶;还把3艘远洋轮船抛到了岸上,其中一艘训练船上有167个人。这艘船被卡在防波堤上又被凶猛的巨浪不停地狠狠抽打,船上102个年轻的海员训练生度过了惊骇的一夜后于10月21日获救,其中15人受伤。
在日本四岛中最小的岛屿,汹涌的海涛冲破了混凝土防波堤,淹没了海岸边的房屋。当地居民报告说,看到了有六层楼高的滔天巨浪。
洪水泛滥致使正常的空中交通中断,直至10月21日下午前无法恢复。
10月21日早上,直升机和橡皮筏将37名老年游客接到了安全地带。他们已经在一辆旅游车的车顶上挤作一团地站了9个小时。
这辆旅游车被高达房顶的洪水困在港口城市舞鹤附近。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他们不停地用手机打电话求助并整夜引吭高歌。
“当时太可怕了,但我们挽在一起互相鼓励。夜里太冷了,我又害怕车会翻掉。”62岁的一位老人说。
当水灌进车里涨到座位那么高时,乘客们纷纷打破车窗爬到车顶上。一位男性乘客对NHK电视台说:“我们站在车顶上,当水涨到膝盖高时,我浑身发抖,到现在我的膝盖还在疼。”
此次台风中最大的凶手是泥石流,有一些地方整个山坡突然滑坡将房屋埋没。很多受害者都是老人,他们没有留意要求转往安全区域的警告。在某些地区,降水量高达0.61米的暴雨浸泡了土壤并使山坡变松。
21日,搜救者在京都以西的Hyogo地区救出了几个幸存者,其中包括一名男子和他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家被泥浆和树封住,他们被困其中几个小时。这名男子的妻子死于灾难中。
“蝎虎”从容不迫地横扫了日本的南部和中部,它的宽度达800千米,是日本国家气象局开始对台风分级以来最大的台风。
气象专家称,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今年日本台风肆虐并造成严重损失。第一,由于太平洋中邻近日本的水域的异常的温暖气候,今年的风暴季节被大大延长了。一些气象专家认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第二,多次的台风使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底抬高河床,令河流变浅造成洪水来得更快。第三,在日本这个70%的领土是山地的国家,平地异常珍贵,乡村的房子经常是建在陡峭的山坡下。第四,今年多发的暴雨和数次小地震使山体变松,更加容易发生滑坡。第五,日本山地上种植的大量快速生长但根系很浅的树种,如雪松等,这些树在爆发山体滑坡时对土壤的固定作用很差。
根据日本火灾和灾害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此年日本前9次台风已经造成102人死亡,1991人受伤和13人失踪。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称,当年前9次台风已经造成了约67.2亿美元的损失。
6.城市的劫难——江西南昌遭遇雷电灾害
2007年6月25日14时左右,江西南昌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整个城市瞬间由白天进入“黑夜”。江西省气象台紧急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注意防范雷电灾害。
23日开始的强雷电、强降水天气,导致江西遭受严重风雹雷电灾害,因灾死亡人数达40人。截至27日20时,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江西35人因雷击死亡。
期间还有2人因大风吹倒房屋被压死,其他原因死亡3人。
6月23日至26日,江西全省有51个县144个雨量站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18个县23个站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因遭受严重的风雹、雷电灾害,上饶、南昌、景德镇等市受灾严重。江西全省有31个县、202个乡镇受灾,倒塌房屋1960间。
27日,江西强雷电天气还在持续。江西南昌、宜春、吉安、新余、九江、赣州的部分地区都发生强雷电。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的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我国雷暴活动也十分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雷暴日都在50天以上,最多达134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系统应用的日益增多,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不仅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7.亚洲褐云
“亚洲褐云”是一种西至印度、东至中国的褐色云层,在1999年的印度洋实验中首次被观察到。科学家们认为,褐云由悬浮于空气的颗粒和污染物形成,又因湿度适当而转变为薄雾或阴霾。它最初被称作“霾害”,首次出现是在印尼。
印尼传统农业都是采取放火烧山取得耕地,再利用雨水扑灭火势。
但1997年是厄尔尼诺年,当印尼农民放火烧山时,雨并没有出现,然而天气却异常干燥,结果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浓烟因气候的异常而无法扩散,停留在距地表数千米处,浓厚的烟雾显出灰蒙蒙的暗淡色彩,阻挡了东南亚的蓝天。
2002年9月,联合国公布东南亚上空有一层厚达3000米的“亚洲褐云”,并指出这可能是造成东南亚每年15万人健康受损、某些地区旱灾洪灾害甚至生命损失的重要原因。之后,“亚洲褐云”每年都会覆盖南亚、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部分天空。从全球范围看,因为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来自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所形成的褐云会降低周围大气层的温度。但是,这些浮质颗粒也能吸引太阳辐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周围大气层的温度。
印度洋上空悬浮着这一大片由煤灰和酸性物及其他有害悬浮粒子形成的云雾,即所谓的“亚洲褐云”,正加速地球温室效应的恶化,累积的高温造成喜马拉雅山冰川正以超越往年的速度加速融化。
卫星图片显示,“亚洲褐云”中的臭氧和其他污染物能扩散到非洲大陆,远远超过微粒构成的“褐云”本身的范围。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说,分布在大气上层的臭氧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有害光线,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但当臭氧在近地区域大量聚集时,对人类来说,它将无异于一剂毒药,会对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除此之外,处于大气下层的臭氧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亚洲褐云”出现后,亚洲各国加大了环保力度。与人们的努力相反,“亚洲褐云”的规模不但没被控制住,却仍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张。研究发现,亚洲国家不当的能源消费结构是“褐云”扩张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