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洼地的水域:湖泊
7720800000015

第15章 湖泊小百科——趣味篇 (5)

19.贝加尔湖的胎生鱼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贝加尔湖湖形狭长弯曲,就像一弯月亮镶嵌在西伯利亚南缘。贝加尔湖的湖水十分清澈,就连水下几米深处的鹅卵石都清晰可见。据科学家介绍,贝加尔湖湖水的最大透明度达到40.2米,这个数据在全世界位居第二。

在生物学家眼里,贝加尔湖不仅风光秀丽,更是“天然的生物进化实验室”。在这个清澈的湖泊里所发现的3000多种动植物中大部分属于特有品种。同时它也是拥有世界上濒临绝种的特有动植物最多的湖,有848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和鱼类,133种植物濒临灭绝。

最令人称奇和迷惑不解的是,它本是淡水湖,却生活着众多海洋动物。科学家曾把浮游生物网放到湖水中400米深处,在拉上来的各种悬浮生物中有一条长约8厘米、周身半透明的小鱼。经过科学家分析鉴定认为,这种小鱼是贝加尔湖特有的胎生贝湖鱼,也叫杜父鱼。另外,科学家们还在该湖中捕获过一条通体半透明的小鱼——贝湖鱼,这种鱼也是胎生的。

杜父鱼是一个大家族,种类很多,但胎生类只有贝加尔湖里有。

贝加尔湖的杜父鱼属于胎生鱼,母鱼在繁殖期产出体外的不是鱼卵,而是可以自由活动捕食的幼鱼。在全世界已知的鱼类中,胎生鱼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除了胎生外,杜父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同时期可以在不同水深中生活:幼年期生活在浅水中,年龄越大越往深水里走,在1600米的深水中都能生存,可以说是世界上潜水最深的鱼。这种鱼在浅水中比较少,科学家能在400米以上的水层中抓到它真的是非常幸运。

科学家介绍说,胎生贝湖鱼广泛分布在贝加尔湖除湖岸附近的各个水域,是环斑海豹、秋白鲑等动物的主要食物。这类鱼是在贝加尔湖冰冷的湖水中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但是,它们从卵生鱼变为胎生鱼的具体原因和时间,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20.奇妙的双层湖——努沃克湖

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北部,伸向北极圈的巴罗角上,有一个很奇妙的湖泊。这个湖泊的地理名称叫努沃克湖,而人们习惯称它为双层湖。顾名思义,此湖应该分为双层。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努沃克湖长180米,深5.4米;湖水分为两层,上层为淡水,下层为咸水。湖水泾渭分明,分界线就在水下1.8米的地方。而且这条界线如刀切一般,从不混淆,从不掺和。而且在两层水中生长着截然不同的生物体,上层是淡水区的动植物,下层是海洋类的动植物。

努沃克湖的这种怪现象,当地的爱斯基摩人早已知道,但人们一直找不到原因。现在,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努沃克湖原来是一片低洼地,狂风曾将附近的海水及鱼虾刮起来抛到这片洼地中。后来,冰雪融化之后流入湖中,又突然遇到寒冷空气,湖面被封冻了,挡住了风的吹拂,上面的密度小的淡水和下面的密度大的海水难以混合起来。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奇特的双层湖。

21.令人长寿的天然螺旋藻湖泊

我们现在介绍的这个湖泊非常厉害,因为它能令人长寿,但并不是它的湖水使人长寿,而是湖水中生长的天然螺旋藻对人体的健康很有益,会使人长寿。所谓的天然螺旋藻,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呈螺旋丝状,因而取名螺旋藻。螺旋藻是一类低等植物,属于蓝藻门,颤藻科。它们与细菌一样,细胞内并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又称蓝细菌。它的细胞结构原始,且非常简单,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自养光合生物之一。

螺旋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必须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充分日照、碱性水域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自然繁殖。因此,目前世界上只发现墨西哥的可可湖、非洲的乍得湖和中国云南丽江的程海湖,有天然生长的螺旋藻。

其中的程海湖位于我国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境内,处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该湖海拔1500米,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2700小时,年平均温度18.7℃。湖区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全年无霜,水质为天然碱性(pH值9.0~9.3),矿化度高,碳源丰富,无任何污染。这种特殊的水质和环境,正是喜碱、喜温、喜光的螺旋藻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因此,程海湖成为了世界上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螺旋藻产区。

1492年,当探险家哥伦布来到墨西哥的可可湖时,发现当地强悍的阿兹提克人从湖里捞取一种绿色丝状物当作主食。他对此感到惊奇,于是就对这种现象做了详细记载。无独有偶,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药物学家克莱门特博士到非洲撒哈拉沙漠探险时,他发现居住在非洲乍得湖畔的土着人虽然长期生活在连粮食、蔬菜都不足的恶劣环境下,却比生活在食物丰富的发达国家的人和其他地方的土着人更强壮。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平生极少生病,一般都能活到90岁左右。克莱门特博士观察后发现,这些土着人经常从呈碱性的被当地人称为“神湖”的乍得湖泊中,捞取一种漂浮的藻类做成食品吃。克莱门特博士非常好奇,把这一发现向宝德地区的林业学会作了报道,并将标本寄给当时着名藻类学家坦格其中的程海湖位于我国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境内,处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该湖海拔1500米,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2700小时,年平均温度18.7℃。湖区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全年无霜,水质为天然碱性(pH值9.0~9.3),矿化度高,碳源丰富,无任何污染。这种特殊的水质和环境,正是喜碱、喜温、喜光的螺旋藻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因此,程海湖成为了世界上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螺旋藻产区。

1492年,当探险家哥伦布来到墨西哥的可可湖时,发现当地强悍的阿兹提克人从湖里捞取一种绿色丝状物当作主食。他对此感到惊奇,于是就对这种现象做了详细记载。无独有偶,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药物学家克莱门特博士到非洲撒哈拉沙漠探险时,他发现居住在非洲乍得湖畔的土着人虽然长期生活在连粮食、蔬菜都不足的恶劣环境下,却比生活在食物丰富的发达国家的人和其他地方的土着人更强壮。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平生极少生病,一般都能活到90岁左右。克莱门特博士观察后发现,这些土着人经常从呈碱性的被当地人称为“神湖”的乍得湖泊中,捞取一种漂浮的藻类做成食品吃。克莱门特博士非常好奇,把这一发现向宝德地区的林业学会作了报道,并将标本寄给当时着名藻类学家坦格尔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它是35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的生物之一——螺旋藻。

此后不久,科学家们又在墨西哥的可可湖里发现了螺旋藻,因此他们开始对螺旋藻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惊喜地发现螺旋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多糖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均衡的生物。

因此,在全世界,尤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掀起了对螺旋藻的开发研究和消费热潮。

22.最耐寒的生物

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中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磷虾和鱼类等海洋生物资源要比预想的还要丰富。与此相反,陆上裸岩区的生物却极少,也没有陆地哺乳类和鸟类,甚至就连植物,除个别地区外,也只能见到比苔藓类还要低等的生物。

这是由于裸岩地区是一个低温、干燥、缺乏营养的环境,对于生物的生存而言是一个极其严酷的条件。

但是,散布在裸岩区的湖泊中和湖底里却是生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在那些地方,气温虽在冰点以下,但在水深10米左右,夏季水温有时可上升到10℃~20℃,即使在冬季水温能保持在5℃左右的湖泊也不少见。这样一来,陆上的低温、干燥、缺乏营养等恶劣条件在湖泊中似乎并不存在了。据报道,科学家曾在数米深的湖底发现厚达几十厘米的蓝藻类,还繁茂旺盛地生长着30多厘米长的水生苔藓。

研究南极生物的分布和进化是个极有趣味的问题。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在南极发现,在盐度比海水还浓几倍的盐湖中,有不少鞭毛类、绿藻类和硅藻类等植物繁茂生长。在比较暖和的南极半岛周围的湖泊中,有浮游生物在那里畅游,在湖岸上生长着蠓、跳虫(水虱)等昆虫类。通常,在大小为数平方千米、水深达100米的湖泊深处,由于表面冰厚,上面又多积雪,因而光照量极少。在这种湖泊中,植物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