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新西兰
7719400000013

第13章 大自然课堂创造的文化(2)

在城市住烦了,不妨来这里体验一下新西兰农场生活。罗托鲁阿的爱歌顿农场是最佳的选择。爱歌顿农场建于1971年。游人在此可以观赏到新西兰最传统、规模最大的绵羊表演,亲身体验真正的牧场生活。

爱歌顿农场建立之初,农场即开始向公众表演剪羊毛。1972年,曾5次获得世界剪羊毛比赛冠军的伊万加入爱歌顿农场。1975年,农场增加了牛的表演。198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整个农场。在农场还散发着焦土之气时,伊万在农场附近的山坡上继续坚持表演,给人们以信心。1998年,伊万以其为新西兰旅游和社区作出的贡献,获得了英国女王的嘉奖。

参观爱歌顿农庄是一件很惬意很舒服的事情,这个占地1.6平方千米的农庄有着天然的大片草场,随处可见放养的绵羊和不同品种的牛、鹿、鸵鸟,还有我们很少见到的羊驼和鸸鸟。这里的人们可以与那些“农场主角”近距离接触,用特制的饲料喂食它,根本不用担心会遭到袭击。

知识小百科

羊驼

羊驼,也叫“驼羊”,其实跟羊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它是骆驼的一种,也叫“无峰驼”。羊驼的皮毛比羊毛更贵重,人称“软黄金”。

如果你愿意,可以观看剪羊毛表演。每次表演约一小时。主持人本人就是身怀绝技的剪羊毛高手。等到表演时,牧羊犬会把羊从舞台两旁的羊栏中赶上舞台。每头羊都有自己的位置。每赶上台一头羊,主持人都对该羊作详细的介绍。最后姗姗出场的会是一头美利努大绵羊,站在最高处。此时,主持人的助手-一位身穿牛仔服的女郎上台,与主持人一起表演。其中插入一些小节目,如打个口哨,一只黑狗就会突然窜出来站在一角,主持人再打口哨,黑狗就从羊背上跳过去,最后骑在那头美利努羊背上,发出几声犬吠,这种滑稽表演会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主持人的剪羊毛作为压轴节目上演。只见他把一头绵羊挟在两腿间,拉开电门,电剪刀嘎嘎作响。像变戏法似的,不一会儿绵羊一身臃肿的羊毛就不见了。

娴熟的技巧,可以让人们在极短的时间赞叹不已。表演之后,游客可以参观牧场,看牧羊犬表演;也可去品尝蜂蜜,亲手喂红鹿、梅花鹿、肉牛、乳牛和小绵羊;也可参观基维果园,品尝基维果酒;还可去射击、荡秋千、划快艇,或者体验一下当地“人肉滚球”的乐趣,其实就是在空气球内奔走或躲卧,沿山坡直滚至低处,十分刺激。有“湿滚”(注了水的空气球)和“干滚”可选择,最多可以3人同玩,如果与家人同玩,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空中跳伞、“笨猪跳”等各种刺激的户外活动,也可以选择。不过当地的传统毛利文化同样引人入胜。当地依然保留着毛利语电视台。在这里,你随处都可以听到当地人打招呼时的毛利语问候“kiaora”。而在罗托鲁瓦的毛利民族中心更可以看到传统舞蹈哈卡的表演。

罗托鲁阿市中心附近,有个名叫奥希内穆图的毛利村,毛利人的古老房屋经过修缮后集中在这里,有会议厅、住房和贮藏室等早期建筑。早期毛利人的住房,用蒲草和棕榈树枝搭成,简陋低矮,不能直腰。各种贮藏室均有高脚支撑,工具室则类似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但比较矮小;族长的食品室,则离地很高,外形类似杂技演员用竹子顶着的椅子。村的中央有一处展览所,内部陈列了毛利人独特的雕刻品,是人们了解毛利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进入文化村前,都要举行一场欢迎仪式。只听螺号声响起,赤裸上身的毛利男子一涌而出,在篱笆后岗楼上广场里,挥舞刀枪,瞪眼吐舌,叫喊挑战。毛利人素以强悍着称,如果你能被他吓倒,他就会敬你几分。所以他们的迎宾曲迎宾舞都是凶神恶煞在先,笑脸相迎在后﹐最后宾主以鼻子相碰,皆大欢喜。

欢迎仪式以挑战为序幕,由主人一方的勇士向客人提出挑战。这名勇士通常手持长矛,会将一个象征性的东西(通常是一段小树枝)放到地上,这时客人应将树枝捡起,暗示他自己是带着诚意而来的,不抱任何敌意。然后,主人一方的女士们会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表演节目,通常是高声呼唤或吟唱。来客中的女宾们在经过男宾前方步入会场时应作出回应。欢迎客人的仪式目的是试探来意:传统上主方要确定来人的意图是友还是敌,所以会由这家人最敏捷和最强悍的战士负责执行试探任务。

欢迎舞蹈结束后,游客们就可以进入村子参观。村里有一些小木屋,展示着古代毛利人的生活景象,男人狩猎,女人务家,是传统的原始部族生活模式。毛利人有文身的传统,他们的脸上也会文身,他们相信这样古老的符号能够助他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在晚宴开始前,村落里还会为游人准备精彩的歌舞表演,表演首先让游人和部族首领互行吻鼻礼。两个人鼻子碰鼻子,互相深吸一口气,因为他们相信人类是上帝的呼吸创造的,通过呼吸可以了解彼此的内心。这种礼遇,在毛利人的各个部落里,吻鼻礼是有差别的,有的吻两下,有的吻三下。如果你被对方碰得鼻子次数越多,说明你越受欢迎,这是毛利人的传统。不过这种礼仪对于高鼻梁的欧洲人来说还好,对于亚洲人可就有点尴尬了。

表演者通常有5人,2男3女,均已过花甲之年。有时一人唱,有时两人唱,有时全体唱,都伴以舞蹈。歌声也许不甚动听,但节奏感极强,有浓郁的原始土风。表演者一丝不苟,没有报幕员和解说者,两个段落之间只有短暂的停顿,或者以乐器的变化来象征性地表明结束和开始。这些毛利人从14世纪起就开始在此处定居,他们用滚烫的火山温泉做饭、取暖。几百年来,他们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历史痕迹在今天的罗托鲁阿仍然可以看到。

3.原始的纯真

毛利人非常热爱舞蹈,他们善于用舞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中以哈卡舞和波伊舞最负盛名。毛利人非常勇敢,可以只拿一把匕首就和凶猛的野猪搏斗。可能是在海边长大的缘故,毛利人都善于航海,可以驾独木舟连续在海上航行十多天而不迷失方向。在欧洲人踏足这块土地之前,毛利部落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开战前,为鼓舞士气,震慑对方,他们的第一招就是表演哈卡舞。勇士们满脸刺青,穿一件草裙子,手持一根木制长矛,一字排开,先来个蹲马步,抖动十个手指,然后捶胸顿足,大叫,并把舌头吐出来一尺来长,眼睛瞪得像个乒乓球,再加上整齐划一的跺脚,震耳欲聋且富有节奏的合唱,这就是哈卡舞,它代表着毛利男人的活力。

毛利人有吐舌头的传统,据说毛利人觉得做这种鬼脸,可以吓退野兽,保护自己。后来这种形式通过演化,发展到毛利人见到陌生人也要吐舌头,做鬼脸。这种方式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可以算是毛利族的一种文化吧。

在通常情况下,哈卡舞用来欢迎客人,并经常被作为一种部落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是通过特别撰写的歌词进行,内容包括土地、食物、争吵以及盛大场面等。哈卡舞是吸引众多欧洲裔新西兰人的毛利文化之一,如今新西兰全黑橄榄球队每场国际比赛都以此舞开始,篮球队、冰球队等运动队与外国球队比赛前要先集体跳哈卡舞,以助声势。

由于哈卡舞最初是毛利部族战争开始前所跳,动作威猛,展示战士强健体魄,所以到了近代逐渐演变成为新西兰军队文化的组成部分。

独具女性特色的舞蹈是波依舞。

这种舞蹈柔美舒缓,婀娜多姿。“波依”是一种用马蔺草编织的白色小球,小球的一端用细绳牵动,在音乐的伴奏下,女演员将小球有节奏地上下舞动,左右绕行,像小流星一样在空中划出变幻多端的优美弧线。小球还不时地碰击演员的头部和身体,发出悦耳的声音。波伊舞是一种和谐、优美的舞蹈,总是伴随着轻快的歌声。由于表演者的衣服色彩斑斓,红色衬裙上罩着红、黑、白三色的连衣裙;裙的褶皱为黄、黑色,令人眼花缭乱,因此,波伊舞也是一种色彩鲜艳的舞蹈。

草裙是毛利人衣着独特的象征。

顾名思义,草裙就是用草本植物制成的裙子。这种草就是略呈灰色的又厚又长的剑麻叶,其植物纤维长,韧性大,质地柔软。制作工艺也不太复杂,先把“麻草”叶子的绿色表皮用铁梳刮干净,剩下白色的叶茎就像是尼龙丝,把叶茎放进滚烫的水中浸泡后,叶茎就会收缩成一条筒带状的草管,再将草管切成长短不一的段,然后分段染上树果汁颜色,最后按图案、色彩组合编串起来,即成了毛利人穿的草裙。

毛利人心灵手巧,他们可以编织出许多美丽的动物玩具、用具和小巧玲珑的坤包等等。草裙的原材料在太平洋岛上土生土长,资源丰富。

足见毛利人心有灵犀,天资聪慧,懂得利用天工的造化,自然的恩赐,就地取材,自力更生。

毛利人最初迁徙到现在的新西兰时,他们发现这里的亚麻是一种有用的材料,并用不同的办法将它织成布料。毛利人采用编织篮子的工艺来织布,两根支在地上的木棍之间撑着线,由上往下逐渐织成一件衣服。他们将各种叶子系在一块布的主体上就制成了一件雨披,用不经处理的亚麻可以编成一张粗糙的地垫。质量好一点的地垫则是用经过搓磨过的亚麻叶构成,并带有颜色鲜艳的图案。毛利人用亚麻制作炉子垫以及各式各样的篮子、线、绳子和船帆,用加工过的纤维搓成渔网,各种各样的藤也被做成渔具用来捕鱼。

木雕也让毛利人引以为傲。早在欧洲移民来到新西兰之前,木雕艺术就已经在南北岛广泛流传。

早期毛利人由于没有文字,所以他们就用在木头上刻记号来记录历史,于是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木雕文化。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的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的恶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然说起话来。黑夜,趁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等到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

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至今,在新西兰毛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木雕艺术即鲁阿艺术。

“马纳伊阿”一词为装潢、修饰之意,它表示毛利木雕中奇形怪状的人像,有的是鸟头人身,有的好似一条蛇,有的又如蜥蜴。艺人可以用整体的人像来进行装饰,也可以用一只手来装饰。有时木雕艺人为了填补雕刻板上的空间,随心所欲地刻上一个鼻子、一张嘴、一双眼睛。这些被夸张的形状,令艺人们感到很具创意。这种装饰用得最广泛的是毛利会堂。会堂正门山墙顶上就有一个毛利木雕人头,是用夸张的手法雕刻的。会堂里面两边的柱子上的雕刻更是精彩。柱子是一块2米高、0.2米厚的长方形木板。木雕艺人雕凿出一件件艺术精品,用来做会堂的顶梁柱,既实用,又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装饰品,这些夸张变形的人像雕刻大多是伸舌、三指、短腿。

毛利雕刻艺术中有一件雕刻大名鼎鼎,它就是“蒂基”。“蒂基”一词通常是指大多数艺术品中经常出现的人形图案,它代表着毛利神话传说中神造出的第一个男人。在雕刻艺术中“蒂基”代表祖先和诸神,“蒂基”的图形在木头、骨头和石头上都能找到。饰物中的软玉“黑蒂基”非常出名。公共聚会所里支撑椽木的镶板或者其他建筑材料上都刻满了代表祖先的“蒂基”。“蒂基”严格遵循传统模式,头部雕刻得很大,扭着头,约占整个作品的一半,圆圆的双眼,大大的心形嘴巴,露出两颗牙齿,并吐出舌头,盘曲腿,成端坐状,两手垂放在大腿,手是三根指头,身体部位留白,不饰任何花纹。

这是“黑蒂基”的普遍造型。

不论它的质地优劣,形态大小,造型总是不变的。毛利人对头特别重视,他们认为头是身体最神圣的部分。

聚会厅是毛利人建筑艺术的典范,厅内外集中了大量的木雕、彩绘以及编织艺术。房顶是两面坡式的,正面屋顶上雕刻的人像象征着毛利人的祖先头部,角撑架象征着祖先的双臂,栋梁象征祖先的脊梁。

由栋梁延伸到四壁的一根扁形立柱上,雕刻着一串头足相接,犹如叠罗汉似的人,刻工刚劲,形象夸张,象征着部落的各家族一代代繁衍不息。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上,装饰有各种不同花纹图案的墙板。屋顶部分用褐、白、黑三色的彩绘装饰着。这样,整个聚会厅就好似一件富丽堂皇的艺术品。

聚会厅是毛利人祭祀祖先、送走死者、祷告神灵、祝福活着的人以及聚会、演讲的神圣场所,平时外人不得入内。在聚会厅举行的各种活动,一定要讲毛利语,吃毛利饭,进行毛利人的各种传统仪式。今天聚会厅已经变成了毛利人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最好场所。

近年来,毛利人大兴土木,在乡村各地建造了许多聚会厅。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毛利人认为,聚会厅是由和平之神统治着的。

第二节 支撑起新西兰的未来

新西兰人和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提倡开发学生的个性。

新西兰中学生的名片上除了一些必须写的东西外,还有一句话“我是非凡的”。你可能认为他们太狂妄,但新西兰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