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外交、全球价值与中国对外开放新机遇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的关键位置上,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国未来所有努力和付出的融汇点,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初级现代化,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需要一个大环境支撑和保障,中国的外交策略也需要根据当前中国的发展需要做一个全新转变。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中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2013年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频繁的周边外交之旅,不仅展现出中国在外交上的主动姿态和对国际关系的重视,还在梳理日渐复杂的外交局势中,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顶层设计的大格局完整呈现,初步形成以周边外交为突破口的新的价值链外交战略体系,并将给中国整个对外开放战略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2013年两会结束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多双边结合”,已经与世界上一百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会见接触,从中体现出的中国自信、务实、开放和和平发展的理念引人注目。2013年9月5日至6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提出了“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重要论述,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入融合的今天,抓住全球价值链重塑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培育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竞争新优势,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与水平,对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构筑中国周边外交的价值链新格局
2013年6月26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全球同步发布的主题为“全球价值链——投资和贸易促进发展”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现状。报告指出,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排行榜前几位分别为新加坡、比利时、荷兰和英国,它们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在76%至82%之间不等。此外,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出口经济体中仅位列第12位。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规模连续2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3年9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但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
目前中国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如何才能让中国从全球价值链底端上升到更高环节,是当前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打开周边外交上升新通道
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组织和治理下的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中国目前形成了两个“中心-外围”格局。其一为发达国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其二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中心-外围”格局。在全球价值链组织和治理下的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中,这两个“中心-外围”格局是互相嵌套的。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专业化低附加值的代工环节,中西部地区则沦为低端要素的供应地,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食物链”。正是在这种格局下,进入2013年以来,以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为标志,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从陆地到海洋乃至航天太空合作,中国全面发力,与大部分邻国的双边关系保持全面快速发展势头,进入新的上升通道。其中,尤以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首站选择俄罗斯——国土面积最大的中国邻国为起点,以及5月李克强总理首访首站选择印度——人口数量最大的中国邻国为突破。
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分别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10月22日,俄、印、蒙三国总理同日访华创下新纪录,三国均与中国有着漫长陆上边界线,也均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外媒评论,各国领导人接连互访,显示中国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成功。
“微笑曲线”与外交战略的新布局
“微笑曲线”是对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形象描述。不同国家按照其比较优势,在微笑曲线上处于不同的分工位置。发达国家居于“微笑曲线”上扬的两端,就是研发、复杂零部件设计生产等技术密集的高增值环节,以及品牌、专业服务等信息与管理密集的高增值环节,发展中国家则大都处于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中国也不例外。按技术含量分类,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中等技术以下产品占比高达67%,高技术产品仅占5%。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结构升级的含义就是从以往的产业间升级变成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升级,即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环节向技术密集和信息、管理密集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链升级。
虽然2012年中国吸引外资下跌2%,但仍是外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保持在1210亿美元的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从中期看,中国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有关调查显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中国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一些投资和生产活动从中国沿海地区迁往内陆,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全国总量中的份额有所上升(从2008年的12%增长至2012年的17%)。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市场疲弱,一些外资公司,特别是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迁往东南亚低收入国家。与此同时,流入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如先进电子元器件生产)的外国投资快速增长。外资研发中心总数在过去五年翻了一番,在2012年年底达到约1800家。中国吸收外资的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加令人瞩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84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受寻求市场、提高绩效、获取自然资源和战略资产等多元目标驱动,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国家范围非常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很快,如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在过去几年间迅速上升。对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
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已经成为诸多行业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中国成为通过吸引外资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升级,进而创造更多国内增值的成功范例之一。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更多地仍限于对外国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参与及适应,因而仍较多地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的环节,即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全球价值链竞争的基本格局,仍是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利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布局掌控了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其掌握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利与弊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影响有两面性。其中,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层次的提升、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法律环境三方面。当然,在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承担相应的代价时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这必然不利于中国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