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应该懂点潜规则
7716700000015

第15章 开口就能攻占对方心理——说话潜规则(3)

从前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一次,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对他说:“每当你发脾气时,就钉一个钉子在围栏上。”男孩虽然不知道用意,但还是照父亲的话去做了。第一个月,每天都钉下几十根;第二个月,渐渐地少了——他发现控制脾气要比钉钉子更容易,于是再也不乱发脾气了。父亲看后又要他每当自己控制住脾气时,就拔出一根钉子。时间渐渐地过去了,钉子也一点点地消失。终于,钉子全拔完了,他又蹦又跳地去找父亲。父亲很高兴,牵着他的手来到围栏边,温和地对男孩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看看那些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过的话,就像那些钉子一样,在对方的心里留下永久的伤痛。话语的伤痛也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这个男孩就是林肯,后来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每天钉几个钉子和每天拔几个钉子都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一时冲动说下的话,做过的事,却可能造成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最终造成两人关系不合,产生仇恨。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出口伤人。为别人留一扇窗,也能让自己看到更灿烂的阳光。

所以说,做人口下要留情,不要说过头的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的话,免得让这些激烈的言词伤人害己。把握分寸,深知礼仪,才能与人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某初中有一位老师,学识广博,教学水平也很高,但是,他的许多学生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原因就是他常常因学生的小错而出语伤人,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学生做错题目了,他不是先讲解纠正,而是“猪脑、墨鱼”地挖苦一番;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了,他不是善意地批评、提醒,而是先停下讲课讽刺一通……

这位老师只知道摇头晃脑地表演着挖苦讥讽的“高招”,不晓得学生因此而人格严重受损,不仅当事学生对他恨之入骨,连其他同学也对他的出口伤人甚为反感。

可见,脱口而出的语言,对人的伤害有时甚于动作。挨了一棍子吃上两耳光可能几天就过去了,可是,一句伤人心的话,可能一辈子留存在脑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都有自己的容忍度,我们切不可图一时发泄之快,给别人留下永远难以愈合的语言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因词不达意、语言尖刻抑或“刀子嘴豆腐心”而惹人生厌者比比皆是。正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对方自会发生辛辣反应;陈义晦涩,言辞拙讷,对方自会发生苦涩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会发生寒酸反应;好放冷箭,伤人为愉,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会发生创痛反应。

为避免出口伤人,说话宜三思而后“语”,不宜心直口快,宜和风细雨,不宜含沙射影。说话之前,起码先得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他愿不愿意听你说话。愿意听你就说,不愿意听还是免开尊口为妙。同时,要善于换位思考,你的“金口玉言”如果是对方说给你听,你是愉悦还是心生不快?如此,便会渐渐改掉这种不受欢迎的毛病。

口无遮拦会沉船,真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说

有人说,率直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是单纯的,他们没有受过世俗的污染,处处表现出天然的真实,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真”。他们的率直是本性的真实体现,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可以不经加工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直接的表达是可以被接受的,这就是所谓的“童言无忌”。

与孩子的率直讨人喜欢不同,成年人的率直往往不太被人接受。因为成年人是世故的,成年人的表达被认为是经过加工甚至是伪装过的,心口不一,甚至口是心非似乎是常有的事。我们并不排除口蜜腹剑的人,但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愿望良好却往往收不到好的结果,也是相当多成年人内心的一大苦痛。

直爽直爽,你直接说了,自己就感觉爽,但别忘了,你太直白了别人就不爽。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尤其需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口无遮拦,虽然说的是实话,却很可能讨人厌。

王涛费尽周折,通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考试,终于如愿进了一家著名的IT公司。按照公司规定,新员工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公司文化、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等。第一天,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亲自来授课,点名时一疏忽,将一个人的姓名念错了。这个人是王涛的同学,姓名比较生僻,经常被读错,也习以为常了,所以他含糊地应了一声。总监正想继续点名,王涛却笑着说:“错了,错了!”总监愣住了。王涛纠正完毕,除了总监,在座的员工都忍不住笑了。

总监从此记住了王涛,当然是记恨王涛。分配时,别人都分到了比较重要的岗位上,王涛被总监“美言”了几句,被分配做公司的网络维护。这样无足轻重的岗位,干一辈子也不会出什么成绩。王涛的专业跟软件开发相吻合,他也是奔着这样的岗位来的,于是他就去找老板,声明自己应聘的是软件开发岗位,要求调换。

老板的答复是:对公司来讲,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

王涛明白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时他才隐隐感到自己把人力资源部总监得罪了,让他抓住了把柄,都是人力资源部总监在背后搞的鬼。

口无遮拦,随便打断上司,就是无视他的权威,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不给他面子,这样难免会把上司得罪了。初入职场的新人,往往都很容易犯王涛这样的错误。在学校时,“民主”的气氛相对浓厚一些,熏陶得年轻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踏入职场,身上“自由”的分子一时消除不干净,就会忍不住冲动,好表现自己。当上司讲错话时,就打断上司的讲话,指出上司的错误,并洋洋自得地给予纠正。或者自己有更先进的观点和更好的创意,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上司,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小心眼的上司被你这一搅和,心中自然大为不悦,过后给你小鞋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职场,如果你跟上司交谈,一定不要率性而为,只顾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管上司的感受,那样很容易惹恼上司。

启文在一家知名外企公司做事。有一次项目经理告诉他,要他给单位做一个宣传案的策划。经过大家的讨论,启文完全按照项目经理的意思加班加点,并顺利完成了策划。但是,当策划案交到单位该项目主管的领导那里时,他却被狠狠地批了一通。

在领导面前,启文说,这个方案是他们小组所有人讨论的结果,而且,他们项目经理也非常赞同,这个策划案有60%都是项目经理的想法。

结果,领导直接把项目经理叫来,当面对质。主管领导追问项目经理:“听说这都是你想的,就这种东西还能叫方案,还值得你们那么多人来集体策划?我看你这个项目经理还是不要当了。”

从主管领导的办公室出来后,启文又被项目经理批评了一顿。项目经理告诫他,以后说话前动点脑子,别一五一十把什么都说出去。可启文认为,自己没有说错什么,更何况他说的都是实话。

职场上人际关系复杂,如何跟不同的上司说话很有讲究。启文完全不谙这套潜规则,只是实话实说,把“功劳”一概归到了他们小组和项目经理的账簿上,触怒了主管领导,也没落到项目经理的好,两头受气。可以预见,如果他还不悔悟,以后的职场道路会异常艰难。

看过电视剧《大长今》的人都羡慕长今的无敌好运,在生死关头,总有贵人相助,让她逢凶化吉。但如果看得够仔细也够用心的话,你就会发现,长今的好运固然重要,但采取“沉默是金”的应对方式,也是她制胜的一大法宝。她深谙其中的道理和利害关系,不到万不得已,绝对是“三缄其口”。

而在我们的职场里,有些人总喜欢公开发表意见,口无遮拦。

立明就是这样的人,凡事总喜欢抢着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次,主管召集质检部全体人员开会,分析头一天客户退货的原因。那批货出厂前是小王检验的,这相当于是开小王的“批斗会”。

主管说:“这次事故的责任人已经查清了。生产人员看错了图纸,我们部的小王最后把关不严,才造成了这次事故。”他接着让大家就这次事故发表意见:原因出在哪里,该怎样弥补。

大大咧咧的立明第一个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如果小王严格把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事小王应负一定的责任。作为质检人员,他缺乏高度的责任心……”他甚至还把小王以前的一些错误一起夹带进来进行了一番批评。

本来就很懊恼的小王此时听立明这么一通狂批,更加不自在。小王充满敌意地瞪了立明一眼,似乎嫌立明的话太多了。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人都好面子。因此,你的直爽要分时候、看场合,提建议和意见更要讲究时机和方式方法,体察现场的气氛以及对方的情绪,考虑是否适合直抒胸臆,如果口无遮拦,终会惹人讨厌。

所以,开口之前我们要三思,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能让它蹦出来,即使是真话,也不要直说。

不对别人的是非价值判断,更要远离此种讨论

人际关系其实是很复杂的,如果不知其中的内幕,最好就不要胡乱说话。社会上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结果惹出了多少麻烦。也许你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种下了恶果,而恶果滋长到如何程度,有时并不是能预料到的。

一天刚上班,王处长就把刘杰叫到办公室,神情严肃地对他说:“你这人怎么回事?局长怎么对你的意见这么大?”刘杰听了王处长的话,不明就里,又委屈又疑惑地问:“我没怎么啊!局长怎么会对我有意见?”王处长没有接茬,叹了一口气说:“唉!本来挺好的一件事,被你自己给搅了。你自己不争气,我也没办法。”刘杰见王处长认准了自己已经犯下了大错,便着急地问:“处长,到底怎么啦?我确实不知道啊!”

王处长摇了摇头,说了一件让刘杰目瞪口呆的事。原来,局里近期准备选拔一批干部参加短期培训。由于刘杰平时工作努力、业绩突出,处长推荐刘杰参训。据说,这批参训干部都是中层后备干部,极可能在下次轮岗时提拔重用。但在局长主持召开的局务会上,当人事部长汇报参训人员名单时,局长却坚持把刘杰拿下,并说这种干部没什么培养前途,不要浪费培训指标,还是换个人去吧。列席会议的王处长甚感意外,当场据理力争。局长不但不听,还把王处长也训了一顿,说老刘你也是多年的干部,怎么看个人都看不准?会上,王处长也不好再辩解什么,只好在会后找机会问局长。这一问不要紧,局长的话让王处长倒吸了好几口凉气。局长说,我原先对刘杰的印象不错,工作上很努力,能力也不错。但谁能想到,他的人品怎么这么差?听说前几天他和几个人在外面喝酒,借着酒劲大骂局领导,说局领导如何如何混蛋,局里如何如何黑暗,这种人还值得培养吗?不但不能培养,我看还要淘汰掉。

刘杰诚惶诚恐地听完王处长的话,脸变成了酱紫色。他情绪激动地对王处长说:“不是这样的。我没有骂局领导,是别人骂的。怎么能把这个屎盆子扣在我的头上?不行,我找局长去。”

“你给我站住。”王处长喝住了刘杰,有点气愤地对他说,“你怎么回事?事情还没搞清楚,找什么局长?你这时候找局长,只会越抹越黑。你说吧,到底怎么回事儿?”

刘杰说,那天晚上,朋友小何喊他去外面喝酒。到了饭店一看,在座的还有好几位同事。这几位同事和小何是哥们儿,但刘杰和他们并不太熟,只是认识而已。桌上,大家边喝酒边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局里的事。其中有人就开始激动起来,借着酒劲儿开始数落局领导的不是,旁边的人一边听着一边附和。当时,刘杰也附和了几句,借题发了几句牢骚。“难听的话都是他们说的,我并没说。我只发了几句牢骚,也基本都是事实,并没有像局长所说的那样大骂领导啊!”刘杰辩解道。

了解了这个来龙去脉,事情基本就明朗了。大概可以这样分析:刘杰和同事聚会,同事们聚在一起背后议论领导甚至大骂领导,刘杰附和了几声。过后,不知是谁把这次聚会的内容透露给了局长,并把骂领导的主角安在了刘杰头上。于是局长大怒,对刘杰采取了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