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的破产申请为这个汽车城描绘了一幅惨淡的景象:逾10万个债权人、超过180亿美元的应付款以及近40年来最高水平的谋杀犯罪率。密歇根州州长斯奈德说,谋求破产保护是解决底特律市长期积弊的唯一途径。
事实上,随着汽车工业的萧条、地方财政困难,底特律的失序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警察、消防队、救护车、公园、图书馆,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早在这个城市失去作用。州长斯奈德称,城里有40%的街道路灯不亮;只有1/3的救护车真正在服务。
此外,底特律的犯罪案件只有8.7%得到解决,而密歇根全州平均为30.5%;从居民报警到警察到达现场平均需要58分钟,全美平均时间为11分钟。底特律警方负责人提到,当地警务处警官缺口达700人,因此他们只能处理最严重的罪案。相比杀人案来说,偷窃、入侵等小案子只能排在后头。
底特律的人口从20世纪50年代最高峰的185万人,降至2010年的70万人,税基大幅下降。中产阶级离开城区。留守在市区的居民有接近三成生活在贫困线下,两成失业。结果是,房产税收入在过去5年下降了20%,个人所得税在过去10年下降了30%。
征不到税,市政府的财政问题雪上加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的结果,是更大规模的人口外迁。“三大”汽车厂商中,福特和克莱斯勒也早已将总部移出底特律市。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底特律市内目前约有7.8万栋废弃建筑物、6.6万间空置房屋,每年发生的火灾大约有1.2万起;严重犯罪率为每千人17宗,为全美2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最高。
州长斯奈德称,即使市政府可以增税来维持市府运作,但是市民根本无力负担。而且底特律税率已经达到目前的法定上限,“底特律市民需要和应该得到一条出路,以免政府的服务越来越糟”。
底特律提出破产申请后,当地的退休人员、劳工与退休基金委员会担心津贴遭削减,试图阻挡。但是经过2013年7月24日的联邦破产法院听证会,破产法官驳回了债权人的诉讼,也代表破产保护的申请案将继续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破产在美国是市场行为,而且并不是第一次。
由于美国奉行联邦政府制度,美国城市主要是自负盈亏,其中很多城市过去几年都曾申请过破产,对于国家整体并没有深远的影响。破产对底特律来说并不见得是坏事。从化解债务危机的意义上看,美国政府针对城市制定的破产法案是具有保护性的,一旦地方政府达到破产条件、政府进入破产保护期后,政府就可终止支付所有对外债务,并且债务将不计利息地被延长偿还时间。因此政府可在这段时间内获得喘息机会,通过提高税收、降低政府财务支出、降低高福利人群福利等手段起死回生,增强还债能力,并通过更科学的配置资源、产业布局来促进经济发展。
当然,底特律市的破产申请将遇到颇为棘手的法律问题,政府债券持有人的代理人会与政府方面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有法律专家称与此有关的法律诉讼估计会耗资数千万美元,且会长达数年之久。
底特律衰败的深层次根源探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底特律的危机已酝酿几十年。正如密歇根州州长斯奈德在授权申请破产的备忘录中写道:决定宣布破产以前,底特律经历了长达60年的衰退,在这段时期内,现实情况常被忽略。它的长期积弊是什么?追究起来,其中固然有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滑、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底特律市管理当局发展战略失误、结构调整迟滞的人为原因。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源于城市的产业。对于一个大城市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必须具有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只有生产专业化,城市才有竞争力;只有结构多元化,城市才有持久的竞争力。底特律衰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主导产业单一,在传统的汽车产业夕阳西下时,没有培育出可以替代汽车产业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单一是导致底特律危机的罪魁祸首
产业结构单一,进而导致财政风险的聚集,是过去数十年中底特律始终没有医治的内伤。资料显示,底特律财政收入的80%源于汽车制造业,而对于这一产业的固守,底特律市政府竟然保持了百余年。经济历史证明,一个城市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不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个别强势产业身上,而在于不断更新产业链,打造新的增长点。同为美国老工业城市的匹兹堡,就因为找到医疗、环保等“绿色经济”增长点,从昔日“烟城”成功转型为美国“最宜居城市”;曾经以纺织业为财政支柱的芝加哥,从20年前就开始向金融服务转型,焕发出盎然生机。相比较而言,人们丝毫看不到底特律市的历届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为与建树。
当单一的汽车产业受到冲击,从而不能维系政府的税收需求,当地管理者不是从削减负担和强化企业再生动能的角度进行刺激与扶持,而是采取了增加税收这一竭泽而渔的短视政策,进而加速了汽车产业的衰落进程。据悉,底特律市的企业所得税率常年维持在40%的高位,而周边一些小城市仅为百分之十几,由此引起的产业资本流失不言而喻。如今,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除了通用汽车公司总部仍设在底特律,其他都已远走高飞。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固化了底特律市产业单一化的格局。在美国的“许可性建制法”体系下,地方选民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成为自治法人。一旦成为自治法人,则和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具有同等法人地位。在底特律市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工厂为了逃避中心城市的高税收、高地价以及对污染的管制措施,纷纷沿交通线到城市的边缘或远郊建立卫星工业城。截止到2001年,底特律大都市区地方政府总数达到335个,每10万人就拥有6.2个地方政府。随着郊区自治体不断建立,底特律大都市区呈现出既庞大又松散的多中心结构特点;底特律市本身的空间规模拓展却因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缺乏活力而丧失动力。同时,地方政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的行政管理“碎片化”,不利于中心城市和整个大都市区形成合理分工的格局和共同发展的动力。
旧模式的长处在新形势下成为产业向多元化转型的障碍
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三大垂直一体化的汽车企业以及数十万技能水平较低的蓝领工人,曾经是底特律市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产业发展高峰期之后却成为阻碍城市产业创新和多元化的因素。一是标准化生产流程不适应市场需求多变的新形势。大规模、单一产品的生产方式无法应对全球市场多样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的局面,过细的分工和简单重复的劳动,束缚了劳动者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垂直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不利于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框架下,不仅使企业之间很难形成研发合作关系,也不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三是缺乏弹性的劳资关系增大了城市转型的困难。
底特律产业工人享受优厚的薪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待遇。由于劳资关系缺乏弹性,高福利在经济困难时难以削减,这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还弱化了劳动者学习新技能进而支持城市产业多元化的动力。
利益集团掣肘,弱势政府使产业转型丧失良机
底特律市政府是民选政府。民选政府的优点在于其权力运作能够得到制约,缺点在于往往比较弱势,容易受利益集团的俘获。底特律破产中影响最大的利益集团是退休群体及各类工会,其决策受制于当地利益集团和选民的短期利益,缺乏对长远发展的统筹谋划。利益集团相互博弈、掣肘,导致底特律无奈地走到了死胡同尽头。
公平地说,底特律市政府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方面不仅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屈服于利益集团的压力,进退失据。
首先,政府屈服于汽车企业的压力,难以及时出台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底特律汽车企业是当地税收和就业的主要贡献者,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得不顾及他们的要求,不能及时出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
其次,政府屈服于公共部门雇员的压力,难以削减财政支出。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财政遭遇危机之后,当地政府应当采取紧缩手段,如裁减政府公务员、削减福利支出等措施,以将城市的财政运行拉回正轨。
底特律市政府曾试图削减当地高额的雇员薪资、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然而由于汽车工会力量过于强大,底特律市政府的积极“瘦身”行动并未能最终实施。资料显示,底特律汽车工人的工资每小时基本都在70美元以上,比其他制造业员工高出30多美元。与汽车工会反对政府的变革举措一样,庞大的公务员群体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站在了紧缩政策的对立面。数据显示,底特律企业退休员工与现任公务员的比例为2∶1,仅2012年,底特律市政府就拿出14亿多美元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投放在公务员身上的薪水和福利则达57亿美元。在财政收入下降时,政府财政支出不仅不减少,反而继续增长,使得政府无力支持产业创新。
最后,政府屈服于选民的压力,热衷于“形象工程”。为了满足选民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在城市管理的传统血液丢失,而新的血液不能及时输送上来的同时,底特律的管理者又迷恋上了城市翻新与改造的“面子工程”,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外貌的更新,让底特律重新复兴。比如耗资5700万美元建造了乔路易斯球馆,耗资2亿美元建造了一条长3英里的“人民运载”线,耗资3.5亿美元建造了由7幢大楼组成、高达73层的文艺复兴中心。如今这些外表华丽的庞然大物,大多成为乏人出入的空壳,运营效率低下,亏损累累。
城市建设的以新换旧并没有带来底特律的复兴,相反政府投向市政设施方面的养护费用大幅攀升,财政窟窿越捅越大。资料表明,2012年,底特律市政府为维系市政设施运转的总支出达到26亿美元,其中自来水供应和污水排放项目的支出达8.3亿美元,与10年前相比递增了64%。
受此影响,2012年年底特律市的财政赤字飙升至3.26亿美元。不仅如此,市政工程建设还酿造了官僚腐败——就在不久前,底特律前市长基尔帕特里克被法院裁定犯有20项腐败和受贿罪,其中至少有3项与供水管线施工维护工程受贿有关,同时涉及多名市级官员。相比在旅客捷运系统、文艺复兴中心、自来水供应和污水排放等短期见效、长期内就业和税收贡献不显着的“形象工程”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底特律市政府对教育、职业培训等长期见效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使其成为“人才凹陷”之地,在与邻近地区的竞争中缺乏人才支撑。基于以上事实,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格拉泽认为,底特律采用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刺激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违反了城市多元化的本性,并最终使底特律成为“大厦集群”的受害者。
社会冲突导致创新人才外流
经济衰退导致底特律市犯罪激增和社会动荡,而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的失败进一步推动人口特别是人才外流。20世纪60年代,底特律黑人为争取权利而开展民权运动,演变成全美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种族骚乱,留给底特律永远的伤痛。从此,白人开始大规模逃离底特律市,市区白人人口锐减;另一方面,大批体力工作岗位的消失,使得文化和技能较低的黑人在本地无事可做,形成了“社会不和谐-居民外迁-服务业受创-生活便利性降低-居民加速外迁”的恶性循环,底特律市政府因此失去了大量房产税和消费税。底特律社会管理的混乱使企业家无法也无意愿为产业创新进行长期投资,中高收入者无心在此安居置业,贫困者无意提高知识和技能,产业多元化失去了人才支撑。
底特律破产给中国城镇化带来的警示
对于正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中国来说,底特律的破产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地方债务等方面。
警示之一:城市发展必须以多元化产业为支撑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支撑是基础,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集聚人气、提升财气。但正如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城市的产业支撑也不能仅靠个别行业,必须形成多元产业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确实有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关系,出现了‘鬼城’现象,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式‘底特律’,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在冯飞看来,如果一座城市对于某一类产业依赖度过高,将会出现城市经济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情况。底特律的问题就是对汽车产业依赖度太高,因此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