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热点(2013-2014)
7716200000025

第25章 发展篇(1)

2013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亚洲市场要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不是危言耸听?跨越这一“陷阱”的概率有多大?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化解各种挑战,重在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站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是改善民生、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智慧城市建设,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滞魔咒的密匙,是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更是树立城市发展新优势的突破口。

智慧城市:城市发展模式升级的路径选择

发展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2012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此举不仅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了规模推广的阶段,也使得智慧城市的概念日渐明晰。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增加2.5倍。

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站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是改善民生、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智慧城市建设,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滞魔咒的密匙,是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更是树立城市发展新优势的突破口。

建设智慧城市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滞魔咒的密匙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一般认为,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2009年1月28日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但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要早于这个时间,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如韩国政府在2004年3月就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力求将韩国城市乃至全国提前推入智能社会;欧盟2005年7月开始实施“2010战略”,致力发展最新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新服务,并在2007年提出和开始推行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09年9月IBM与美国迪比克市也共同宣布启动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奥巴马政府已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振兴经济计划的关键性支撑之一。到目前为止,全球开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建设发展期三个阶段。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300个,从区县(园区)到省市(城市群)都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阵营,其中发布智慧城市规划、行动方案或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的已超过50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响应。国内至少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2013年2月27日,由中国智慧城市论坛牵头,联合多个单位共同举办的“助力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全国行活动广东站”在广州举行。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在会上提出了新的思路——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止魔咒的一个选项和抓手。

牛文元表示,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科学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推动一个社会发展大致有三大项目:物质、能量、信息。

传统的城市化,工业化都是靠物质、能量,靠资源、能源来推动的,现在要靠信息推动城市化。

智慧城市要充分应用超大计算能力,全方位实施城市网络化、宽带化,普及应用传感网、物联网、泛能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RFID、数字地图、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有效实现全程监控、智能寻优,达到精准识别并直接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生产、消费、流通、健康、安全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超大计算能力是带动生产力的大工具。现在我国只有天津、济南、深圳有大型的超大计算中心,其他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城市管理实现高度的智慧管理必须要有超大计算能力支撑,传统的分局、分片不能满足智慧管理的要求,比如,人口户籍库的管理就需要有超大计算中心的技术支撑。同时,超大计算能力还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新型城镇化提升到新的阶段后,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载体、是知识经济的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将寻求城市“动力、质量、公平”三元素的交集最大化,将实现零废品、零库存、零中间交易成本的“三零”目标。

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大战略意义包括:全面提升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竞争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民生幸福水平。我们要靠智慧管理,逐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如此,智慧城市还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希望通过新型城镇化、通过智慧城市,通过从设施到规划、到操作、到执行的整体过程来完成。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指标体系与重要举措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还很短,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的内涵和愿景、建设规划、技术架构、应用体系及具体的解决方案等方面,针对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科学、系统的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的研究还极为鲜见。

国外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是2007年以维也纳理工大学Rudolf Giffinger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的欧洲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同时提出了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Z变换方法,以此对指标进行对比。

在中国,建设智慧城市提得较早,但基本上都是局部建设,还没有真正的顶层设计,从城市的整体管理、全面管理层面的设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2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此举不仅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了规模推广的阶段,也使得智慧城市的概念日渐明晰。

中国很多城市进行的智慧城市推广还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用或者某一项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要求。在牛文元看来,目前,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按照我们现在国内发展水平来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注重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从整体设计的总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体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环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够达到这种功能和运用的能力,才能说智慧城市进入到与现代信息的基本融合。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包括,超大容量、超高速计算中心;复杂网络计算技术;宽带技术;传感实现技术;多结构传输技术;大数据整合技术;多网融合技术;陆空天通联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数据挖掘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智慧城市的基本内容包括14项,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金融管理、数字环境管理、数字交通管理、数字社会管理、数字市场管理、数字法治管理、数字安全管理、数字文化管理、数字医疗管理、数字家庭管理。

有鉴于此,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五大战略要点:

第一,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设计。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提出完整思路,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第二,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

第三,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

第四,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

第五,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牛文元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有三个大步骤,一是顶端规划设计的制度文本,二是标准统一融合的、多元化集中使用的设计文本,三是多元智慧服务的运行文本。有了规划文本,接着就是进入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最后进入到多元智慧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客观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智能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实践。因此,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然是独特的。我们要按照自己的需求,针对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智能化发展。不能停留在外国人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上,也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念上,我们要的是“升级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副研究员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第一,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第二,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第三,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然而,虽然信息化和城镇化都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重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层面(如城镇化建设),都未对此加以明确。而且,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缺乏衔接和协调。

有关专家指出,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第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