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03

第3章 导论(1)

提升生态自觉增强生态自信实现生态自强

中国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已经深入人心。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中国正在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的基本理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美国世界观察所莱思特·布朗曾说:“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迄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目前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正围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朝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奋力向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正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是我们的愿景,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生态自觉、生态自信和生态自强。

生态自觉与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是属于21世纪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如果说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中包含着某些生态文明的元素,那只是自发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则是自觉的生态文明。

认识、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随着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一度也步入“先污染、再治理”的误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水、土和大气的严重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当生态环境频频亮起红灯,我们切身体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提前透支环境红利,不能以牺牲立身之本为代价。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构筑“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扬弃陈旧工业文明理念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从战略高度被推上国家建设的主战场。这是一种生态自觉。这种自觉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复杂而艰巨。而作为中西部的一个欠发达城市,贵阳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进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殊为不易。

生态自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阶梯和桥梁,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反省,对生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正确的认识和估价,达到对生态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深刻领悟与把握,并由此内化为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是贵阳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要以生态自觉为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正确把握生态自觉与城市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和党的治理的关系,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治理的全过程。

生态自觉与城市治理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已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也成为城市治理的先导工程,引导城市朝着经济高效、生态环保、集约节约、传承文化、智慧创新、综合协调的健康道路发展。现代城市治理必须树立生态城市理念,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既满足人的需要,又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注重当前的利益,又注重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治理,重眼前增长、轻长远发展,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城市治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引领作用,真正做到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守规划。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充分发挥自然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调节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同时,城市治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理“城市病”的钥匙,破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建筑盲目超高等“城市病”。

要从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城市布局和专项规划四个方面,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一般规律,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要扮靓人人都感受到的生态景观,又要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生态自觉与社会治理

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形式,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更意味着全社会文明形态的提高和完善,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宏大的保护自然的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深刻和重大的社会文明再造。

“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诉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采取多元共治的办法,转变惯性决策方式,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违法案件及查处等方面的环境信息,主动向社会通报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应急处置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培育社会中间层主体,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政府应在积极为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对环保民间组织予以引导鼓励,并引导环保民间组织迈入自律的良性循环中。

生态自觉与政府治理

现代政府治理必然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治理,必然要求强化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政府建设,使政府自觉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治理全过程。生态型政府是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创新的高级形态,要求政府既要实现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又要实现价值导向的生态化,以及政府的行为准则的生态化。

构建生态型政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理念、主体、制度、职能等多方面着手,确立整体性思维和生态优先理念,构建生态善治的治理网络,推动生态制度的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把强化责任意识作为建设生态型政府的根本前提。面对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新形势,政府要加深对“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深刻理解,以生态利益为指针,努力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作为建设生态政府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绿色GDP指标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把优化政府治理模式作为建设生态政府的重要途径。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调整相关利益者因提供生态环境效益所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注重完善环境风险机制建设。

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打破资源领域的垄断格局,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坚持市场取向和政府调控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水、电、煤、气、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自信与创新活力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之一,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萌发于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及其恶果的积极反思,起源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深刻领悟,是一种推崇、倡导绿色感召的探索与实践,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外延。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治担当,体现的是我们坚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自信。

生态自信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和路径。绿色发展具有多维价值载荷,既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具有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的收获是最直接的,减量使用资源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并采用循环模式,可以使生态有机体重回其再生能力范围,使自然与人类重获和解,不给后代人留下一个赤字的生态环境;同时,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中还蕴含着“类价值”因子,它将为人类寻找、合成维系自己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质与能量赢得宝贵的世界。

生态自信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确立生态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切实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通过促进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发展。使过“重”的产业结构“轻”起来,让偏“黑”的产业形态“绿”起来,让城市在转型中变美,产业在转型中向好。

要树立牢固的生态自信,紧紧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处理。坚持控新治旧,分两步走,加快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着力打造集研发、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循环科技产业链。

生态自信与核心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囿于局部的具有强烈技术性、专业性的科技问题,而且是关系全局的具有深刻社会性、战略性的问题,需要全方位的包容和融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是现实运行中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外在因素“输入”或“植入”,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体现和融合在现实系统的目标、任务与部署之中,使之成为现实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合二为一”,是“知行合一”。

要围绕生态自信,不断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要培育生态文化载体,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核心价值,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重视发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用于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其次,要深化环境科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公民的环保素质,使公众从中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环境教育要强化相关机制和约束性指标,保障环境教育全面有序深入开展。再次,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