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28

第28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经验(2)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经过六年的努力,2013年贵阳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2085.42亿元、563.7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4.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4%;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占到了36.6%、35.5%;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4%。

构建生态城镇体系

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进一步“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文明安全、人文和谐的宜居城镇体系,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的功能,努力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通过六年努力,2013年贵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80平方千米,新增城镇人口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镇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0%;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5%以上;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率达到80%以上,中心村村庄整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45%,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0%。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发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加快构建以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原生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特色,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核心,以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六年努力,市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100%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覆盖100%行政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覆盖100%乡镇,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构建生态自然体系

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林业生态、气候生态、土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支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可持续自然生态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新家园。通过六年努力,2013年全市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4.2%、43.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6.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

构建生态社会体系

以创建全面小康为载体,着力构建与发展适应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通过六年的努力,2013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6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92元,农村贫困群众全面脱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为2.96%;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以上,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群众安全感超过94.2%,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到93左右。

构建生态政治体系

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公正透明、诚实守信、清明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生态体系,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年来,贵阳“一报告两评议”群众测评满意率逐年提高;破坏投资环境案件和公务员队伍违纪违法案件逐年下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民生彰显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顶层设计最终是要为民生幸福服务的。

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是否科学关键要看是否能满足百姓对宜居、宜学、宜业、宜商、宜游的需要。贵阳在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通过打造“五宜”城市来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成果。

打造宜居城市

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爽爽的贵阳”已经成为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上一座美丽的生态之城。一是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贵阳市海拔适宜、纬度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5.3℃,紫外线辐射少,自然生态良好,处处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44.2%,享有“中国避暑之都”、“国家森林城市”之美誉。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银行、中介机构、商场等设施配套完善。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贵阳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截至2013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3035个,学校1516所,体育场馆2266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站168个,公共图书馆10个。

打造宜学城市

贵阳提出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奋力打造教育发展升级版。一是实现教育均衡化。

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地区倾斜、向基础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

出台《关于贵阳市依法推进教育立市战略实施的决定》,明确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在9年义务教育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加3年学前教育。

二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确保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2014年4月北京西城区5所优质品牌学校在贵阳开展合作办学,为贵阳教育注入优质资源。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贵阳教育全面发展,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贵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打造宜业城市

发展带动就业,就业维系治安。贵阳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创业政策、提升失业保障水平,使贵阳逐渐成为就业创业的乐土。一是拓宽就业渠道。整合全市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定期开展大型招聘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促进充分就业、就近就业,2013年城乡统筹就业人数达24.82万人。二是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以创业促就业。实施包含财政补助、税收奖励和融资担保在内的“3个20万元”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累计扶持发展微型企业7943户,投资资金达到8.16亿元,带动就业4.05万人。

三是提升失业保障水平。编制《贵阳市失业应急预案(试行)》,有效防范和应对因严重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冲击,缓解失业矛盾,维护就业局势稳定。

20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6%。

打造宜商城市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贵阳市着力在完善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一方面,着力完善城市建设硬环境。贵阳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位置优越,矿产丰富,交通便利、物流便捷。近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全面建成了“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加快推进省际高铁、市域快铁和跨区域高速公路建设,龙洞堡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同时切实完善教育、金融、医疗、司法、工程建设等配套设施,城市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要素逐步集聚,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政府服务软环境。

出台《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出台《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和规范行政审批实施的通知》,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政府服务大厅、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变管理为服务,当好企业发展好伙伴。

打造宜游城市

依托“爽爽的贵阳”城市品牌,贵阳奋力发展服务业,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7%。旅游业快速发展,总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会展业发展迅猛,建成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来,共举办中国旅交会、中国科协年会、酒博会、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会展2000余场,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优质的服务,繁荣的市场,让人们在专属的悠然闲适中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顺心、购得欢心、游得开心、娱得怡心。

国际视野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贵阳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显着成效与贵阳在工作中既具有国际视野,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大局,又结合地方的实践,扎实推进工作分不开。

全球思维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刻把握了世界局势和国家发展现实需要,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既是落实中央部署,也是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发挥比较优势和满足人民群众愿望提出的重大发展思路。

对世界发展局势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的大局大势,谋划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的必然选择。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对世界局势准确把握和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

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18世纪兴起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迅速发展,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导致深重的生态危机,在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后果,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努力反思和改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主动镜鉴和避免,都谋求超越工业文明局限的办法和措施,致力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进程的重大转型,也是当今世界最显着的时代特征。城市的生态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贵阳发挥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以日本以及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二战后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则是比较优势战略,即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来确立产业结构,根据资源比较优势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多年来,贵阳市实施“环境立市”

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利于贵阳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新的发展路径。

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

一个城市好不好,不能只看城市的GDP,还要看城市居民生活得是否幸福。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着力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使贵阳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全体市民的共同愿景。

国际标准

评价标准国际化

2007年12月,贵阳市正式公布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办法》。

这是国内首部最完整、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在贵州省乃至全国属首创。该指标体系的建成,标志着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正式进入实战阶段。

第一,体现了现代政府绩效考核标准。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共30多项指标,其中,生态经济方面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等5个指标;生态环境方面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8个指标;民生改善方面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社会安全指数等9个指标;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人均道路面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等4个指标;生态文化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政府廉洁高效方面包括行政服务效率、廉洁指数、市民满意指数3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