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19

第19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成果(5)

贵阳市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精神,建立贵阳市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共财政制度实行项目扶持补助和财力性补偿两种形式相结合,主要体现为主体清晰、重点突出、公平公开、权责一致。

指标体系

2008年10月24日,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该体系是国内首部最完整、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在贵州省乃至全国属首创。

考核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筑党发〔2008〕1号),贵阳市还先后制定出台《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包括《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公众评价实施细则》),在全市试行以工作实绩和公众评价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出台《贵阳市县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将有关工作目标任务转化为量化指标,每年随机抽取部分区(市、县)和市直部门进行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公众评价,对公众评价满意率达不到三分之二的,按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一个品牌——“爽爽的贵阳”

城市品牌唯有其“特殊性”,才越有魅力和竞争力。2007年,贵阳市开始了一场重塑自身形象的求索之旅,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爽爽的贵阳”已然成为贵阳这座城市的品牌形象,成为他者认识贵阳、读懂贵阳的醒目标志。“爽爽的贵阳”源于自然,更在人文,是贵阳人历经千转百回之后对故里的深化认识和提炼,是一种视野、格局、境界、知识的升华。

“爽爽的贵阳”——洼地崛起的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贵阳“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凉爽的气候优势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并不为人所知。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洼地崛起的经济优势,多年来,贵阳人一直在积极探索。鉴于无可比拟的避暑气候资源,贵阳最终确定打造“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围绕这一品牌的建设,贵阳“练内功”、“借外力”,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如今,“爽爽的贵阳”品牌已在全国叫响,旅游业也迅速崛起,成为贵阳实现洼地崛起的有力支撑。

“爽爽的贵阳”,是多个国际国内环境组织、专家机构在历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研究评选活动中,由于贵阳之公众口碑支持率和专家赞许度高,连续排名居首而产生的城市形象荣誉。“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品牌定位,成为贵阳研究和发展避暑旅游经济、避暑人居产业的形象定位基础。在2012年“CCTV年度品牌”评选活动中,贵阳市凭借“爽爽的贵阳”充满生机和活力、变化巨大、成绩卓着、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荣获本年度品牌大奖。

爽爽的贵阳,筑梦的地方

筑城不仅拥有爽爽的气候优势,而且在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城市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在营造政府服务软环境方面,出台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新设招商引资新设行政许可和规范行政审批实施的通知》,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成立政府服务大厅、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在宜学方面,出台《关于贵阳市依法推进教育立市战略的决定》,明确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15年教育,同时与外地优质学校合作办学,推进教育优质发展。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爽爽的贵阳”以其良好的政务环境、人文环境、成长环境,成为企业家投资创业的热土,成为梦想成真的地方。

一种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一座城市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决定了这座城市最终能够走多远。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指出要突出文化特色,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发挥其提升素质、凝聚人心、引导风气的重要作用。

从此,“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正式成为贵阳精神亮相筑城。

“知行合一”——阳明文化的另一种延续

早在500多年前,正德三年(1508年),明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被贬为贵州修文龙场驿丞。在贵州修文县龙场“龙场悟道”,讲学授徒,创作了27篇文章和129首诗歌和《五经臆说》,创立了“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四句教”等学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其中的“知行合一”正是阳明文化中的精髓部分。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同时,他认为知行有一个先后顺序,有前因后果,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贵阳市倡导“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协力争先”——国家领导人的嘱托

“协力”“齐心协力”,即通过团结一致使用力量的意思。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协力”的思想,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有团结的意思。

“争先”“奋勇争先”,就是要走在他人前面,做模范的意思。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提出:“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就是劝诫人们对劳苦之事要争着干,对饶乐之事则要相互礼让。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在贵阳花溪寄语:“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协力”就是贯彻周总理“加强团结”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1988年明确要求贵阳要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

“争先”就是贯彻周总理“后来居上”和胡锦涛总书记“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

具体地说,就是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汇总“做表率、走前列、做贡献”,就是要充分发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2007年12月,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贵阳市提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就是为了激发贵阳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市民生于斯、长于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创新实践。

不断传承、弘扬、践行“贵阳精神”

“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就是要求我们要积极实践,讲求实效。近年来,贵阳市站在时代的前沿和理论高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传承好、弘扬好“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既重“知”又重“行”,以知导行,以行增知。既重“协力”又重“争先”,强调团结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推动贵阳市在全省“走前列、做表率、做贡献”。

“贵阳精神”造就“贵阳速度”

培育和实践“贵阳精神”,有力推动了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据统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21.82亿元,2013年为2085.42亿元,平均增速为在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为329.87亿元,2013年为550.98亿元,增长了167.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0年为1019.10亿元,2013年为3030.38亿元,增长了297.36%;财政总收入2010年为304.64亿元,2013年为563.78亿元,增长了185.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16597元,2013年为23376元,增长了140.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5976元,2013年为9592元,增长了160.51%。

2014年一季度,贵阳市GDP同比增长13.5%,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名。

一个基地——贵阳孔学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培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积极推广中华文化。贵阳市兴建“孔学堂”,旨在传承和弘扬儒学文化,吸收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之变成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孔学文化与贵阳

贵阳与孔学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长期以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贵州豫章书院、贵阳孔学堂等文化机构在传播孔学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传统国学、儒学在贵阳的传承和传扬。

2012年,贵阳市紧紧抓住国发2号文及东部产业转移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加速、质量提升、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然而,人们在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仍然相当贫瘠,特别是缺少一批有影响力的用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文化平台。贵阳本土比较知名的阳明洞、甲秀楼、文昌阁等也只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楼台亭阁而已,它们在功能和承载能力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文明传播方式的需求。

作为省会城市,贵阳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亟须构建一个市民群众的精神高地。

无论是从文化的繁荣发展来说,还是从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来说,贵阳都有必要建设一个气势恢宏、承载量更大的文化载体,以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城市品位。

打造贵阳人的精神殿堂

2011年2月,贵阳市正式提出建设贵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孔学堂”的构想。

建设精神殿堂,弘扬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所在,而且能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2011年3月3日,贵阳孔学堂研究项目初步构想专题会议在贵阳市委宣传部会议室召开。会议达成了以下共识:项目应具有典藏、陈列和研究功能,应宏伟大气,不宜简单复制孔庙;项目名称暂定为“孔圣堂”;项目地址可考虑原金阳新区观山湖公园、原金阳新区文化山、原金阳新区石林公园、云岩区黔灵山公园和花溪区十里河滩。

贵阳孔学堂选址

2011年3月7日,时任贵阳市委宣传部长将星恒等一行八人对贵阳孔学堂建设项目拟选地址进行了实地勘察。勘察人员认为,观山湖公园和花溪区十里河滩是项目建设的理想地址。3月9日,经时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实地考察后,确定将花溪区十里河滩董家堰贵州新联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块作为首选方案报批。

3月12日,在花溪董家堰十里河滩参加植树的贵阳市四大班子成员共同视察了项目主要拟选地址——董家堰贵州新联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块。视察人员一致同意该地块适合用作项目建设用地。至此,贵阳孔学堂选址工作最终落定。

贵阳孔学堂奠基

为学习借鉴外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贵阳市组成了项目建设考察组。

2011年3月21日至29日,考察组对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子研究院,福建漳州文庙,云南昆明文庙,广西南宁孔庙、柳州文庙等地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贵阳孔学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孔学堂建设构想初步形成。

2011年3月30日,贵阳孔学堂建设指挥部成立,主要负责项目建设推动和管理工作。

2011年4月13日,贵阳孔学堂建筑单体方案(含规划总图)征集邀标会召开。

5月21日,孔学堂建筑设计方案征集评优会召开,来自国内、省内的建筑、文化专家在会议中评选出最优、次优方案。5月24日,孔学堂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孔学堂的建筑设计单位。

2011年7月3日,贵阳孔学堂于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贵阳孔学堂兴建

孔学堂奠基后,2011年7月22日,孔学堂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第五次工作会议,部署土石方处置、入堂道路改道、礼器研制等工作。2011年8月12日,建设指挥部召开第六次工作会议,部署征地、道路建设等工作。

2011年8月24日,孔圣堂管理委员会成立,贵阳孔圣堂(暂用名)正式命名为贵阳孔学堂。2011年12月5日,贵阳孔学堂管理委员会正式设立。

2011年12月7日,建设指挥部召开第九次工作会议,贵州燃气集团、贵阳电信局、贵阳供水总公司、贵阳网络公司以捐赠方式建设相关项目2011年12月9日,建设指挥部召开第十次工作会议,安排大成殿、乡贤馆、奎文阁列展,汤恩佳赠孔子像。

2011年12月23日,建设指挥部召开第十一次工作会议,安排综合管网设计、建筑石材选定、入口道路建设等工作。

2011年12月30日,贵阳市供电局同意对孔学堂项目供电系统进行公益性捐建。

2012年9月28日,占地130亩、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贵阳孔学堂教化区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