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7714100000065

第65章 走过三次长征路的老红军——记贺振新将军(1)

一、萧克麾下的红小鬼

1916年3月,贺振新出生在江西永新县象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上有一个姐姐。家里添丁,父母自然欢喜,但生活的压力就更大了。贺家只有5分薄田,维持生计全靠父亲做短工,为了让儿子读书,心灵手巧的父亲终年忙碌,做豆腐,生豆芽,当泥瓦匠,勉强供儿子读了两年书。贺振新8岁那年,其叔婶双双去世,留下一个大他1岁的堂兄。父母把堂兄接到家里抚养,艰难的日子越加窘迫,不久,父母无力再拿学费,贺振新失学了。白天他和堂兄一起帮父母打柴种地,夜里,他和堂兄盖一条被子,日子虽苦,全家和睦。然而这样的光景也没有留住,父亲不堪长年的劳累,几年后撒手人寰,少年贺振新过早地面对生活的煎熬。

1925年,广东大革命的消息传到江西。第二年8月,北伐军攻进湖北,湘赣两省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永新县在贺敏学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成立了农会和农军;在永新县南面的井冈山,有王佐、袁文才一支农军占山为王。

1927年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失败后残余的一支小部队上了井冈山,转过年的5月,朱德率万人大军上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随着朱毛红军三打永新城,贺振新的家乡也翻天覆地闹起土地革命,建立起各级苏维埃政权。

穷孩子贺振新参加了儿童团,成了土地革带领一群孩子站岗放哨、收集敌情,每天早出晚归,成了大人的好帮手。接着,他又被推选为区少年先锋队队长,多次率队员参加红军攻打吉安的支前工作。贺振新胆大心细,做事有条有理,是受到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好评的红小鬼。1930年,14岁的贺振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他告别母亲和姐姐参加了红军。1931年,15岁的贺振新由团转党,成为“少年党员”。1933年5月,在湘赣苏区中心永新城驻扎的红八军奉命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7师,原红八军军长萧克任红17师师长,贺振新成为名将萧克麾下的一名战士。当时,蒋介石调动10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月14日,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中革军委电令,红17师速向宜春、分宜地段渡过袁水,北出配合第16师向南浔路永修一带行动。

红小鬼贺振新跟着师长萧克一路行军,以少胜多打硬仗,两个月中,红17师纵横驰骋,在白区走了2500里,红区走了500里,真正是走了一个“小长征”,击垮敌40余个团的围追堵截,钳制敌大量兵力,于3月21日返回湘赣根据地,又开始沙市战斗。贺振新在战火中增长才干,学会了打游击战、运动战。由于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在51团升任副排长。

尽管红17师积极作战,也无法挽救“左”倾路线统治下的中央苏区的困境颓势,优势强敌步步紧逼,打破第五次“围剿”已无可能,形势越来越严峻。

1934年7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给湘赣苏区来电指示:“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电报还指示组成任弼时、萧克和王震三人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萧克为红六军团军团长。

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人告别湘赣苏区踏上西进的征途,队伍里的贺振新面色凝重,步履坚定。

二、在湘鄂川黔根据地

红六军团的西征,调动和分散了进攻中央苏区的敌军,为两个月后中央红军向西突围、夺路走上长征之路起到先遣队的作用。历尽千难万险的红六军团将士冲破敌人的层层围堵,于10月24日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在两个军团举行的会师庆祝大会上贺振新第一次看到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大首长,激动得热泪盈眶。

10月28日,贺振新随部队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开进,一举攻占永顺城。蒋介石急调重兵“围剿”,红军诱敌深入,打垮敌11个团,缴获甚多,声威大振。红军乘胜连克三城,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员会和省军区宣告成立,不久各军分区也相继成立。

湘鄂川黔根据地建立后,党政军干部奇缺。因为红二军团的“极左派”夏曦搞血腥的肃反运动,几乎杀光了洪湖苏区的干部,二万多的红二军团只剩下四千人,元气大伤。现在,无论红二军团还是地方,都急需政工干部,只有从红六军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来支援了。

贺振新就是被抽调出来的干部,他随袁任远等领导同志前往刚成立的大庸军分区任职。袁任远任军分区政委,贺振新任军分区独立团连指导员。这是贺振新由军事干部转为政工干部的开端。贺振新工作踏实,作风正派,荣获了模范指导员的称号,不久晋升为军分区警卫大队政委。湘西土匪自古有名,为了巩固新开辟的根据地,他承担起繁重而又艰险的剿匪任务,率部深入土匪出没的山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和纪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群众,瓦解敌人,巩固了红色政权。

红二、六军团开辟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拖住大量的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万里转战,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也被迫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于是,长江以南只剩下红二、六军团。蒋介石为了消灭心腹之患,调集130多个团的兵力,再次扑向湘鄂川黔根据地,根据地周边碉堡林立,兵如蚁蝗。此时,红二、六军团已经与中央失去联系,在重兵压境、孤立无援的险境下,只有突围西进一条生路。

三、生死长征路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地区开始突围,贺振新回到红17师49团任营教导员兼团政治处书记,跟随军团长萧克长征。

红军声东击西,迅速渡过澧水和沅水,剑指湘中,在追敌逼近后,掉头向西。

1936年元旦刚过,贺振新的那个营在湘黔交界与追敌遭遇,仓促应战。天下冻雨,贺振新和战士们全身湿透,在寒冷和饥饿中与敌激战,他带领战士不顾一切向前冲,最后击退了敌人。在军团首长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占领黔西、大定和毕节地区,获得20天的休整,补充新兵5000人。作为双肩挑的基层干部,贺振新不仅要带兵打仗,还要在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部队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心血。2月中旬,敌7个师进犯毕节,军团首长与云南军阀达成互不攻击的默契,进入乌蒙山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牵着敌人在滇东和昆明地区展开千里回旋战。3月末,在贵州盘县接到朱德和张国焘的联名电报,要求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到甘孜地区与四方面军会合。部队奉命日夜兼程,4月下旬,占领鹤庆,贺振新的49团和51团奉命阻击追敌,掩护军团主力在石鼓渡渡过金沙江。4月28日,贺振新部完成任务后,最后抢渡金沙江。

横亘在北上路上的是高耸的大雪山,上下150里,那一天部队走了十几个小时,翻越自古无人烟的绝地。越是危险,贺振新越是关心战友,不让一个人掉队。然而,贺振新体力不支,下山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坐下来,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战士们连拖带拽,又往他的嘴里灌辣椒水,终于把他救出雪山。甘孜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合编成红二方面军,随后,部队开始过草地。贺振新所在的17师又是全军的后卫,肩负收容的任务。过草地是贺振新一生中最艰难的生死考验之一。他和战友们不仅要面对气候恶劣、步步难行的茫茫沼泽草地,还要面临饥饿和死亡威胁。断粮后,开始还能挖点野菜、草根和捡到前面部队丢弃的腐烂的马骨头充饥,因为他们是最后的部队,草地上能吃的野菜大多被前面的部队吃光,越往前走越困难;到后来,连皮带、马鞍、皮草鞋都煮烂烤焦吃掉了,不少人饿死在草地里。进入草地前,贺振新分的干粮就不多,这点赖以生存的炒面干粮他也分给伤病员们吃,自己饿着肚子,嚼着草根,还要在部队后面鼓舞掉队战友的士气,帮助年老体弱的战士们扛枪。他双腿肿胀,体力衰弱到极限,最后与伤病员一起蹒跚地走出草地,差一点就牺牲在恐怖的草地里。

1936年9月1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岷县的哈达铺,结束了万里长征。到了陕北,本来身体就单薄的贺振新经历万水千山后真的不行了,他昏昏沉沉睡了好几天。同志们估计他要死了,把棺材都准备好了,没有料到贺振新命大,他又缓了过来,苍白的脸上有了血色。

四、八年抗战

全面抗战后的1937年秋,华北危急,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关向应任政委,贺振新任该师359旅717团3营教导员。旅长王震是他熟悉的老首长,团长是刘转连。9月2日,120师举行誓师大会,贺振新聆听了朱德总司令和贺龙师长的讲话,抱定消灭日寇、救我中华的决心。次日,120师出师,东渡黄河,19日到达山西榆次地区。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保卫太原,中央军委指示120师集结太原以北忻县待命。

忻口会战打响后,359旅在雁门关设伏,歼灭日军一个汽车运输大队,歼敌500余人。10月23日,717团又在董堡伏击敌寇汽车35辆,歼敌20余人,贺振新的3营作战英勇,受到旅长王震的表扬。

在配合太原保卫战的同时,贺振新所部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当时的晋西北是一片荒山秃岭,土地贫瘠,人烟稀少,部队给养相当困难。战士们时有怨言:“同样是抗日,为什么偏把我们放到这个穷地方?”贺振新耐心做思想工作:“你看不上这块地方,可日本鬼子看上了,从老远的东洋伸出爪子来,与我们反复争夺这块地盘。这里虽穷,却是我们的国土,而且是陕北的大门,我们来这里,是担负着开创根据地、保卫党中央的任务,这有多么光荣啊!”

贺振新的政治思想工作稳定了部队的情绪,他们迅速打开了局面,为晋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8年5月,359旅奉命由晋西北挺进到桑干河以南的蔚县、广灵地区,配合晋察冀边区开辟恒山抗日根据地。9月下旬,日寇以“中攻武汉、南取广州、北围五台”为作战方针,集中两个师团加两个旅团共五万余兵力,分五路向晋察冀中心区扑来。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贺振新率所部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破坏交通,诱敌深入,袭扰疲惫敌人等军事行动。10月,在王震旅长的指挥下,全旅趁敌陷于困守被动之际,寻机歼灭深入根据地的敌人。一天,贺振新率部在灵丘至广灵公路一线的上下细腰涧与敌鏖战,为了夺得一个久攻不下的山头,他举起驳壳枪,身先士卒,带领一连战士冲向敌阵,终于攻下山头,歼灭了顽抗到底的日本鬼子。冲锋时他不幸受了重伤,右肩胛骨被子弹打穿,子弹嵌入脊椎,这颗子弹的后果极其严重,从此贺振新一只眼睛终生失明。当时贺振新血流不止,昏迷过去。警卫员把他背到野战医院,医生说,伤得太重,这条胳膊怕保不住了。医院准备给他做截肢手术,幸亏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赶来抢救,白大夫说,一个战士少了一条手臂,就等于八路军少了一杆枪,绝不可截肢。

日军弹头可能做过处理,白求恩刮骨疗毒,手术无麻药,医护人员把毛巾塞进贺振新的嘴里,同时紧紧按住他以防止挣扎影响手术。白求恩的柳叶刀终于保住了贺振新的右臂,使贺振新脱离了危险。战斗结束后,王震赶到医院看望贺振新。刚苏醒过来的贺振新说:“旅长,我这是轻伤,不要紧,几天后就能返回前线。”王震十分了解这位一贯舍生忘死、严格自律的好干部,再三安慰贺振新安心养伤。

皖南事变后,胡宗南调集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为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359旅奉命西渡黄河,由华北敌后回到延安。贺振新担任四支队政委,率部驻防产盐的“三边”地区。那是终年风沙弥漫的沙漠地带,生活特别艰苦。贺振新带领干部战士实行生产自救,使部队保持旺盛的斗志,圆满完成了保卫盐区的任务。

为了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359旅开赴南泥湾,贺振新和战友们甩开膀子,开荒山,打窑洞,把南泥湾这个野兽出没的荒山川变成丰衣足食的陕北好江南。

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时期,贺振新双喜临门,一是和妻子肖平双双入中央党校学习,二是有了大女儿西明。肖平是山西忻县人,生于1921年,师范毕业生,他们在抗日烽火中相识相爱,组织起家庭,但夫妇俩聚少散多,都忙于各自的工作。

五、孤军血路——第二次长征

194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从359旅抽调主力,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挺进湖南、粤北,开辟以五岭山脉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由王震任支队司令员,王首道任支队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