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7714100000037

第37章 大草原上的“不老松”——记李开湘将军(1)

一、寻找共产党

四川盆地的北缘有一山区小县——苍溪,东衔大巴山脉,西横剑阁雄关。由于山多水少,土地贫瘠,自古是个偏僻贫穷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不畏豪强,英勇不屈,明末的流寇张献忠屠杀无数川人,却在苍溪碰到硬钉子,苍溪四蛮寨的农民奋起抵抗,硬是赶走了张献忠的凶兵悍将。

1910年深秋时节,大山里的四蛮寨被秋叶染成片片金黄色,在一家李姓农民的茅屋里传出男婴的啼哭声,这个孩子就是李开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开湘小时候就帮家里干杂活,稍大,上山放牛拾柴。12岁后随祖父走乡串户,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父母看这个孩子聪明好学,不忍让他荒废时光,就省吃俭用地把小开湘送进蒙馆。几年私塾下来,李开湘刻苦读书,成绩甚好,正是辛亥革命以后,新的社会思潮也传到保守的川北,有了新型的中小学校。李开湘顺利考取乡镇小学,毕业后又考上苍溪县中学。在学校读书的几年里,李开湘的阅读兴趣由《三国演义》《水浒传》转变为进步书籍和杂志,他也逐步摆脱了当英雄好汉去劫富济贫的朴素思想,在与进步师生的交往中,他知道外部世界正风起云涌,开始自觉地接受大革命运动的民主思想,他也听说有一个党叫共产党,是专门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李开湘立志,要像共产党人那样,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番事业。

中学里有同学们组织的读书会,李开湘积极参加,他还与同学到街头演讲,散发传单,宣传反对“二十一条”和抵制日货,成为学运的骨干。学校的训育主任是个顽固派,经常打骂同学。李开湘发动同学们签名,提出“要民主”,“反对体罚和随意打骂学生”。校方查出李开湘是学运的带头人,就以体罚来报复,李开湘始终不屈服,仍继续组织同学要求罢免训育主任。

李开湘在中学只读了一年多,1930年冬,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尽管心情郁闷,但此时的李开湘已经不是毛手毛脚的小伙子了,他变得老成稳重,斯斯文文,在家乡唤马溪小学谋得一个教员的职位,可以养家糊口了。

同事里有一位叫杨震的青年教师,是李开湘的好朋友,两人情同手足,无话不谈。

社会上关于共产党的消息满天飞,时时听说大巴山东面的湖北“闹红”,农民起来暴动,成立农民协会,打倒土豪劣绅。李开湘常想,什么时候共产党也来到我们苍溪呢?

有一天早晨起来,李开湘听到街上的喧闹声,原来大街上贴满了标语传单,他出去看热闹,标语上宣传共产党是穷人的党,红军是帮助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只见镇长和民团把总惊慌失措,带着团丁四处撕标语。李开湘暗自高兴,回到学校向杨震报告好消息,杨震笑而不答。后来,杨震悄悄告诉李开湘,那标语是他和一些朋友在晚上贴的。李开湘吃了一惊,他四处寻找共产党,原来共产党就在眼前!他激动之余,把自己渴望加入共产党的心里话一股脑告诉了杨震。

根据李开湘的一贯表现和强烈要求,1933年1月,在苍溪的三川寺孟家嘴,由当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舒宁和杨震介绍,李开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四蛮寨举义

李开湘入党之前,已经在党组织领导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了。1932年,他在四蛮寨组织农民协会,挨家挨户地宣传穷人要革命、农民要团结,才能同土豪劣绅和保甲长进行抗捐抗税斗争的道理,他的教书先生身份很受乡亲们的尊敬,他循循善诱的口才能把道理说到农民的心坎里,所以四蛮寨的群众都踊跃参加,很快发展了一大批农协会员。是年底,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被迫西征,进入川北,相继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一贯作威作福的四川军阀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组织队伍围剿红军,但是,他们发动的“三路围攻”被英勇善战的红军打垮,军阀的游兵散勇四处溃逃,殃及苍溪。1933年3月的一天,苍溪的几个党员在三川寺秘密开会,决定组织农民暴动,成立游击队,对付祸害百姓的散兵,同时迎接红军大部队进入苍溪。暴动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党员们的意见不统一。一直在沉思的李开湘提出,最好在四蛮寨暴动,他分析四蛮寨的有利条件:一是地形险要,山高林密,民团不易进攻;二是背靠红军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三是已经成立了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

大家一致赞同李开湘的意见。

3月11日晚,李开湘等七名党员从三川寺出发,跋山涉水一天两夜,于13日拂晓到达四蛮寨的五郎庙。党员们成立四蛮寨支部,在阆南特支的领导下,紧锣密鼓筹划暴动。5月14日,四蛮寨游击队公开打出红旗,由开始只能开仓放粮的30多人发展到可以打仗的300多人,成立了独立营,大家推举李开湘出任营长,下设三个大队。

苍溪各山头重镇的反共民团岂容“赤匪”成立游击队?很快民团就纠集了千把人,从四面八方围剿四蛮寨游击队,民团武器精良,弹药充足,战斗力也强过游击队。李开湘只能避实就虚,依仗熟悉地形和民情,带领游击队员在大山里与敌人周旋,机动灵活地打击小股敌人。当时苍溪县城和各乡镇都贴满布告,重金悬赏,要买李开湘的人头。7月,民团搬来县保安队,把游击队团团包围在四蛮寨,激战三日,敌众我寡,形势十分危急。李开湘带领几个人冲出重围,到白庙场向红军求救,红30军88师266团的王团长马上派出两个连,火速增援,迫敌退兵。

不久,游击队与川陕省委取得联系,成立了四蛮寨苏维埃政府。随着红四方面军进入鼎盛时期,李开湘领导的游击队除了在苍溪各地活动以策应在广元、阆南作战的红军外,他们还组织群众送粮、送鞋,从200余里外的南部为红军背盐。游击队最大的任务是“扩红”,李开湘的游击队先后动员400余人参加红军,1933年8月,他这个游击队营长也戴上八角帽,正式参加了红军。在川陕苏区存在的时期,苍溪县多达33600余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

三、南征北战

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是个野心勃勃、刚愎自用、心狠手辣的人,他在鄂豫皖苏区大搞肃反扩大化。许继慎等三千余忠勇善战的红军将士被冤杀。张国焘特别仇视知识分子,戴眼镜的或手掌没有老茧的干部,都是被怀疑的对象,不少人因此被处决。李开湘参加红军的时候,张国焘的极左路线还占据统治地位。按说李开湘是游击队的营长,富有领导经验和组织能力,但他有文化,就不被信任,在30军89师政治部当油印员,算是个搞文化宣传的兵,他埋头苦干,谨慎小心,甘当普通战士。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突围,走上长征的道路。川陕苏区红军在敌重兵的压迫下,也被迫走上长征之路。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主义路线把红四方面军带入绝境,三过雪山草地,数万将士牺牲在长征路上。李开湘亲历九死一生的长征,他有哪些故事?笔者挖地三尺,希望找到这些史料,但很遗憾,所有关于李开湘长征的官方历史资料都只有五个字——“参加了长征”。李开湘的亲友曾听他回忆过在红四方面军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我差一点让张国焘杀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震惊世界的红军长征结束了。随后在陕北开展批判张国焘的斗争,作为历史亲历者的李开湘积极参加这一斗争,当年与他一起创建四蛮寨游击队的舒宁、杨震、孟浩然等战友,后来都被自己的人残酷杀害,李开湘每想到苏区的肃反扩大化,心里都痛苦万分。

1937年2月,为了救援陷入绝境的西路军,中央军委命令组成以刘伯承为司令员的援西军,李开湘奉调援西军政治部,任秘书、教育干事。全面抗战后,他在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任宣传干事、组织科科长。不久,党组织调李开湘到太行军区五分区出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他独当一面,承担重要领导职务的开始。

五分区位于对日寇作战的边沿地区,部队经常分散在敌我斗争尖锐的边沿区和敌占区活动。在129师刘、邓首长的指挥下,五分区由李开湘负责,组织敌工委员会,在边沿县设敌工站,他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派出得力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做秘密工作,寻机打击敌人。在冀中平原,八路军敌后武工队成为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天兵天将,李开湘为了组织敌后武工队,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1942年,日寇把五分区分割成“格子网”式的几个小区,企图蚕食我根据地。李开湘和战友们不断总结经验,派遣人员打入敌人内部,策动伪军投诚,瓦解敌人士气。他们还发动群众破坏铁路、公路,给敌人送假情报。武工队神出鬼没,攻碉堡、端炮楼、炸桥梁、锄汉奸、救民夫……日伪军被搞得晕头转向,只能龟缩在碉堡里。几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平汉路以东的冀鲁豫游击根据地成为较为安全的交通线,大批干部去延安都是从这里路过,包括刘少奇由华东安阳敌占区到太行山,宋任穷由太行区到冀南等。应该说,在抗日战争中,李开湘与敌人斗智斗勇,干得有声有色,为打败日寇和民族解放立下功勋。

1944年,大龄青年李开湘终于喜结良缘,他的终身伴侣是五分区医院的刘子文医生。刘子文原名邹惠明,生于1916年,四川成都人。邹家是书香门第,刘子文的父亲邹昕楷是留学法国的水电专家。1936年夏,刘子文考入华西大学附属医院半工半读,从此成为悬壶济世的医生。1938年5月,她在党组织安排下奔赴延安,参军后在延安抗大医院妇产科当化验员、医生,1942年春调入太行五分区医院任妇科医生,同年入党。在战争年代,一位文化水平高的女医生显然是众多单身高级干部眼中高攀不上的“天使”,刘子文对自己的终身大事绝不马虎,邓小平夫人卓明介绍过几位首长,刘子文都不中意,最后她选中了文质彬彬的老红军李开湘。刘子文心直口快,侠骨柔肠,不知道有多少八路军将士的后代是由她亲手接生而降生人间。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药品极端困难,特别是“神药”——盘尼西林,那要比金子还昂贵得多。有一次,他们的大女儿发高烧,同时一个老战友的女儿也发高烧,但盘尼西林只够一个孩子的用量,刘子文把生的希望给了老战友的孩子,而她自己的大女儿不幸夭折了。刘子文以她博大的母爱精神,赢得人们深深的敬重。

四、“学习王克勤运动”

解放战争打响后,李开湘先后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政治部组织部长、二野12军政治部主任。他在6纵工作时的一大贡献,是发现和总结了王克勤这一英雄典型,从而在全军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学习王克勤运动”。

1945年10月下旬,国民党集中10个军的兵力,沿平汉线大举北犯,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集中6万精兵,发起着名的邯郸(平汉)战役,一举取得歼敌1.7万人的重大胜利。是役,国民党军机枪手王克勤被我军俘虏,成为6纵18旅52团一名解放战士。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体验,王克勤切实感受到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思想发生质的转化。在以后的战斗中,王克勤表现英勇,他的一挺重机枪神出鬼没,给敌以大量杀伤。他被提升为班长。累计荣立战功9次,并荣获我军一等杀敌英雄等荣誉称号,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人民英雄战士。

班长王克勤善于思考,他根据多年战斗实践,首创“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带兵法,互助组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三大互助”使王克勤班迅速增强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

在1946年10月的山东巨野战役中,王克勤班团结互助,相互支援,一天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他们始终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阵地上。全班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无一伤亡。

战后,李开湘在调查研究中敏锐地发现王克勤这个典型,及时会同旅、团领导同志总结王克勤班的先进事迹,并以6纵党委的名义号召全纵队学习王克勤“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刘、邓首长听到六纵关于“王克勤班”的专题汇报后,十分重视,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各纵队立即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王克勤的群众运动。

1946年底,“学习王克勤运动”引起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极大关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在全军范围内组织“学习王克勤运动”,在全军范围内推广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这个运动非同小可,犹如猛虎添翼,解放军的战斗力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抓好王克勤这个全军典型,是李开湘政治工作履历里的闪光点。

1947年7月10日,担任52团1连1排排长的王克勤在定陶战役中英勇牺牲。不幸消息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邓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司令员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