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7714100000027

第27章 百岁将星的军旅生涯——记李懋之将军(2)

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25团参加红崖头伏击战,8架敌机轮流轰炸,部队伤亡较多,李懋之指挥6挺机枪迎头集束射击,一架敌机被击中,冒着黑烟逃跑了。

百团大战斩断了敌人的生命线——铁路,给其“囚笼政策”和“堡垒主义”以沉重打击。震惊万分的敌人疯狂进行反扑,调集重兵对我华北各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同时集结万余兵力,东西对进,企图合围我武乡砖壁村八路军总部。这时,25团奉命归八路军总部指挥,在武乡蟠龙、温庄一带阻击敌人。10月21日上午,日寇冈崎大队及一部分伪军七八百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25团阵地发起进攻,激战到傍晚,我军共打退敌人8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200多人,之后撤退到石门第四道防线继续阻击。

晚上,利用敌人宿营的机会,李懋之和团长苏鲁到八路军总部请示下一步行动,彭德怀、左权留他们吃饭。李懋之看到首长们从容不迫,神态自若,好像此地无战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吃过晚饭,李懋之向彭、左首长汇报了一天的战斗情况,左权副参谋长告诉他们,总部决定今晚转移,你们保卫总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命令25团今晚10点转移到南面朱家山,回归陈赓指挥。29日日寇冈崎大队500余人行进到石门以北的关家垴,彭总判明敌人是孤立的一路,决心消灭这股敌人。命令386旅和25团、38团在关家垴以南挡住敌人退路,又急令385旅、新10旅、总部警卫团和炮兵团从东面、北面将敌人重重包围在关家垴。彭总到25团阵地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李懋之请他下到战壕,“怕什么!”彭总淡然道,“你们掩护总部的阻击战打得很好,这次还要打好。”他看了一下前方,说,“这条大道很重要,要严防敌人从这里突围。”关家垴一仗虽然歼灭冈崎以下敌人500多,但25团打得很艰苦,伤亡很大。

关家垴战斗后,25团奉命到襄垣县水碾沟休整两个半月。1941年春节后,接到返回太岳区的命令,李懋之亲自带侦察员侦察返回路线,分两批送回伤病员后,全团于1941年2月12日顺利返回太岳区唐城,经受了百团大战严峻的考验和锻炼,这支年轻的部队已经在战斗中成长起来了。百团大战前,李懋之的发妻殷爱莲贫病交加,在老家去世,年仅27岁。

(四)加入共产党

1941年,敌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最危险的阶段。我太岳部队在陈赓、薄一波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2年2月,日寇3万多人“扫荡”我太岳根据地,李懋之把自己的笔记本(包括日记)装进箱子埋在菜地里,结果被敌人挖走,十分可惜。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中,李懋之带领部队几次化险为夷,受到官兵的交口称赞。这时,军分区参谋长李成芳下发通报,要求部队进行春季反扫荡总结。团里在转发此通知时,也用参谋长李懋之的名义。通知下发后,团政委雷荣天批评李懋之:“你为什么以个人名义下发通知?”李懋之说:“这是军队的通用规则。”雷荣天说:“通用规则也不能用,因为你不是共产党员。”李懋之很生气。事后,李成芳给雷荣天打来电话,说通知由参谋长署名是对的,政委不该干涉。特别对非党参谋长更要尊重。但李懋之心情郁郁难平。此事反映到上级,军分区派组织科长赵征夫来了解情况。李懋之问赵征夫,“我够不够党员条件?”赵征夫说:“根据这些年的表现,你具备入党条件了。”李懋之说:“那为什么不批我入党?”赵说:“噢,你还不了解,入党是要自己申请的。”李懋之这才恍然大悟,很快写了入党申请书。

不久,在薄一波等领导的关心下,李懋之入党得到了解决。1942年8月由团长刘丰、政委雷荣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唐城时,李懋之结识了小学教员张兰香(后改名兰风),彼此都有好感。张兰香是安泽县庞壁村人,1924年6月生人,出生8个月就被父母送给远房舅舅当闺女。舅母性情刁蛮,张兰香童年受尽虐待。12岁时,养父母就为她定了亲,男方是一个地主的儿子。1940年张兰香不满16岁,婆家抬着花轿,吹吹打打来娶亲,可是张兰香失踪了。原来天不亮她就拿着小包袱跑到沁源县太岳行署,要求参加革命,随即被送到干部学校学习。张兰香反对封建婚姻,得到民众和政府的支持,李懋之对她更增加了一份尊敬。25团在秋季反扫荡胜利结束后,李懋之和张兰香确定了恋爱关系。

(五)围困沁源

1942年10月20日,日军纠集3万多人,分7路合击我驻沁源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沁源县是太岳根据地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太岳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迅速转移。我主力部队奉命转移到外线,各自独立作战。日寇要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妄图以沁源为突破口,“蚕食”我根据地,继而在整个华北地区加以推广。从10月30日开始,日军在沁源各交通大道上扎下十五个据点,城关据点的日军还在城外竖起了一块写有“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木牌,显然,日军此次是铁了心要在沁源干出点名堂来。

陈赓和薄一波反复研究对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不能拼光老本去争夺沁源县城,而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对沁源之敌实行围困战。

11月11日,太岳军区发出《围困腹地之敌、断绝其补给线》的命令,并把在外线作战的决死第1旅38团调回沁源,准备长期围困沁源之敌。12月中旬,太岳区南部反“扫荡”战役胜利后,陈赓把李懋之叫到军区指挥部来,当面指示围困战的任务。他说:“五年来鬼子对我们太岳区进行多次大‘扫荡’,用尽了残暴手段,始终没有能够征服沁源人民。我们党在沁源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我们有战斗力很强的正规部队,加上县区武装和民兵以及山多林密等有利条件,对沁源的敌人采取长期围困战的方针,一定能把敌人逼走,不走也得困死在孤立的据点里,决不能让他们‘实验’成功。我已经同一波政委和决1旅的领导商议好,把你从25团调到38团任参谋长兼围困沁源总指挥,常驻沁源指挥部。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为指挥部政委,县长张学纯、县大队长朱秀芝为副大队长,县委副书记侯振亚为副政委,统一指挥38团、25团、57团各一个营和赵洪支队的两个连以及县区基干队与民兵,对敌人进行围困战斗。你们要很好团结起来,动员各阶层群众,不断教育群众,带领全县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坚忍不拔的党政军民总体战,不管时间多久,一定要战胜敌人!”在交代围困战的具体战术后,陈赓最后说:“成立围困指挥部的命令已经下发了,你要立刻去。到指挥部后,把我说的意见传达给大家。这是一场与敌人进行顽强性比赛的斗争,万万不能前紧后松。”看李懋之在认真记录,陈赓微笑问道:“你有什么意见?”李懋之抬起头,坚定地回答:“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说点意见,请首长考虑。”李懋之说了三条个人意见,特别是建议把一部分部队化整为零,同县区基干队和民兵组成游击集团,分布在敌占点线周围和交通沿线,开展“麻雀战”、“黄蜂战”和地雷战,锻炼他们的战斗力,各营掌握一两个连的机动部队,打击敌人交通运输,相机袭击敌人据点。

陈赓连连点头,李懋之不仅能领会上级的意图,还肯动脑筋,提出好的建议,这一点让陈赓很满意。他说:“你这些意见都很好。兵无常势,只要能消灭敌人,什么办法都可以使用。但是,只能打巧仗,不能打硬仗;袭击敌人据点,必须谨慎,不能硬拼吃亏。”

李懋之迅速赶到38团就职,与前任围困战总指挥蔡爱卿团长等团领导充分交换意见。1943年元旦那天,他到达沁源县委,与县委同志一起组织起新的指挥部,开始工作。根据陈赓司令员的指示,李懋之领导指挥部对群众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全县空室清野的成果,在决死第1旅所属各部及沁源县游击大队和民兵的掩护下,3200多户人家、1.6万多人全部疏散转移,使主要交通要道两旁方圆40余平方公里内真正变成了“无人区”。

大转移时,各村镇的老百姓把能带的粮食、蔬菜、被褥、衣物、灶具、门板等东西全都带走了。同时,把能填的水井都用土填上,来不及填上的水井则用粪土、死猫死狗等脏物将其污染,使日伪军没有水吃。驻在城关镇里的日军伊藤大队长向驻临汾的师团部写信诉苦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粮,没有水,天天有病倒的……”

但是沁源军民也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时值隆冬,露宿在山林的群众中就有年老体弱者陆续病倒了。其次,老百姓面临断粮的威胁。更为严重的是,沁源各据点里的日伪军还不时地出来搜山抓人,对老百姓任意劫掠和屠杀。为此,指挥部先组织老百姓盖简易茅舍,接着组织群众打窑洞,一个春天就打出五千多孔窑洞,解决两万多群众住的问题;动员老百姓互借互济,发动群众采集野果野菜,同时号召部队节约粮食救济难民,岳北各县则掀起了“节约一把米”运动,筹集到了两千多石救济粮,支援沁源人民的围困斗争。李懋之又决定用主力部队和县大队负责掩护,带领群众到敌据点里抢粮。

1943年1月18日夜半,由知情的民兵和群众带路,各路抢粮队伍悄悄奔向日伪军驻地。

战斗开始后,我军用各种火器压制敌人的火力,伪军不抵抗,日兵钻在碉堡里向外乱放几枪,也不敢出来。群众立即紧张挖取埋藏的粮食,抢完自己的藏粮,有的还抢了敌人的仓库,顺手拿出一些衣物用具,缴获了伪军步枪70余支。群众按统一规定的时间与信号撤回,把粮食过称登记后,各自背粮食回家。此次从敌占区里抢出的粮食共有七千余石。

刚取得抢粮斗争的胜利,指挥部就得到敌人要换防的情报。李懋之立马部署伏击战,组织兵力、火力,分头进入伏击点。

斋藤大队从交口到沁源,尽管行军组织很严密,也派了不少掩护部队,但还是被我神枪手、“麻雀战”、地雷阵杀伤70余人。

换防的伊藤部队,为了躲避打击,只交代了一天“实验”情况,就于1月24日凌晨仓皇撤离沁源,向安泽县逃跑。25团指挥员立即调兵侧击、追击敌人,咬住了敌人后卫,激战半小时,杀伤敌伪60余人,缴获颇多。

进入沁源的敌斋藤部队是一个加强大队,装备好,火力强。斋藤是一个刚愎自用、阴险狠毒的家伙。他用带进来的民夫拆民房,增筑堡垒,加固工事和营房和扩修大道,同时,派出大批特务、汉奸,四处散布谣言,煽动难民回家成立维持会。个别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投敌当了警备队员和特务,成立起“维持会”。后来,民兵夜晚摸进据点,镇压了几个汉奸特务。从此,想搞“维持”的人,就销声匿迹了。

不久,敌人加紧了军事“扫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奔袭了几十个村庄。

4月28日夜,日军突袭霍登村,几天时间,就活埋、刀砍、枪杀我同胞30人。血腥的屠杀更激起了沁源人民同仇敌忾,拼死战斗到底的决心。

指挥部分析了敌我情况,决定坚决打击斋藤部队,李懋之指出,这是一个硬仗,必须充分准备,严密组织,突然投入战斗,迅速结束战斗。

5月1日凌晨3时,我主力3个连由霍登民兵带路,避开敌巡逻兵,插入僻静小巷,直奔敌住的5个大院。敌人在梦中惊醒,被我军封住大门,堵在院子里。已登上窑顶和房顶的部队,用密集的手榴弹向院里砸,用机枪扫射,一个半小时的战斗,共打死打伤敌人中队长以下100余人。

伤亡惨重的敌酋斋藤大队长垂头丧气,于5月3日放弃霍登,收拾残兵,窜回城内。

春耕季节到来,围困指挥部认为敌人一定会出来破坏抢种,只有主动强袭城关和交口,压制杀伤敌人,解救被扣押群众,才能掩护好群众春耕抢种。

5月6日凌晨一点半,在总指挥李懋之和政委刘开基统一指挥下,各部队和游击集团发起战斗。紧接着全城枪声、手榴弹声、土枪土炮声、鞭炮声及喊杀声到处响起,各连的冲锋号也吹个不停……此次强袭城关和交口,共打死打伤日伪军250多人,救出全部被扣押群众1000余人,打破了斋藤一个月内建立起“维持会”的神话。

在沁源县委统一组织下,春耕抢种全面铺开,各主力部队和县大队每天早晚轮流在城关周围和敌据点外监视、袭扰敌人,保护抢种,七八天时间,就把“无人区”的几万亩良田下种完毕,群众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暂住的新村。

是年7月,陈赓司令员亲自到沁源的围困斗争前线慰问部队和民兵,在李懋之等人的陪同下,访问了转移在山沟里的难民。陈赓指示李懋之,要教会沁源军民造雷埋雷的本领。指挥部随即专门举办了训练班,沁源军民又兴起一场“造雷埋雷”运动。“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他们利用地雷、滚雷、水雷、草雷(在草丛中埋设)、踏拉雷(前踏后响)、空炸雷(在空中爆炸),多次炸毁日军的运输车辆,炸得日伪军胆战心惊。两年中,仅因触雷而伤亡的日伪军就有近千人,日寇寸步难行,谈“雷”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