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为满足此期待而工作
是什么阻止了你期待的实现?如果你想要,你为什么没有得到?你是真的想要吗?还是只是想想,没有为自己的期待做出任何的努力。
我有一个期待,我期待能看到河对岸的美丽风光。我并没有为这个期待而工作,没有自己走过去。我只是大喊:亲爱的彼岸,你过来吧,我想领略你的风光。你不过来满足我,我就抱怨你。
我还有一个期待,我期待自己瘦下来,这个期待很大。每当我想运动的冲动来的时候,我就赶紧躺到床上去,老老实实呆着,等着这个冲动离开我的身体,我再下床。于是……
或许你跟我一样,有过很多理由:那太难了,年纪大了,不现实了,太累了,现在还不合适。你有一大堆旧有的信念放在那,卡着你,让你不想去做。
我好奇的是,你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为什么不去努力?如果还来得及,为什么不去付出?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错过了考大学。现在年纪大了,就不可以继续读书了吗?曾经受伤过、失败过,但是现在呢?你愿意为它再次努力吗?看看是不是愿意相信它的可能性。
当你选择处理你的期待及未满足的期待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走入转化的历程了。并在开始改变的时候,不断夯实。通过不断提问,你可以核对自己走在改变的哪个地方:
对期待和未满足的期待有什么感受?
对自我有什么感受?
如何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了?
然后,欣赏努力,同时也欣赏自己。对于来访者工作也是如此:帮他们看到自己的选择,协助他们做出选择,通过询问来核实改变的历程,并欣赏他们。
第六节满足灵魂的渴望
渴望即需要
期待是想要,渴望是需要。期待满足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渴望。人生活在世上,身体有基本的需要:食物、氧气等。心理也有基本的需要:爱、接纳、认可、尊重、连接、价值、自由、创造,等等。人类对于这些需要每刻都需要满足。身体的需要缺失的时候,会出现问题,人们会自己去寻找满足。但是心理的需要缺失的时候,人们却常常企图找别人来满足。
我们和他人的冲突、分歧,其本质就是渴望的冲突。
当我们的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不愿意给到他人,同时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一些。我们索取的方式就是采用指责争吵、讨好求和、打岔逃避、讲道理超理智等方式希望他人给我们一点爱、认同等。但是如果他人的自我的瓶子是空的,也会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他也会用一系列方式来应对我们的索取,并向我们索取。于是两个人的冲突就成了:我这么匮乏,你应该给我一点满足。可是他的内在也是这样的。
但是谁给谁呢?我们都是渴望里的乞丐。于是我们会加大自己的心理游戏的力度,更讨好或指责,来威胁对方从他仅有的不多的自我的瓶子里拿出一点渴望来满足我们。于是冲突的结果就成为了:我赢得了战争,舒服了。但是却伤害了关系,不仅没满足你,还让你更匮乏了。
现实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寻求满足。我们可以停止索取,先满足自己,再满足他人。
渴望不仅有爱,爱还是最核心的渴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爱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如果不能实现这种情感,那么就会导致疯狂或毁灭——自我毁灭或毁灭他人。当我们能够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弗洛姆所谈的5个层面上来发出爱。
对自己的爱。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如果我们缺失了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对别人的爱,就常常以爱的名义索取别人对我们的爱。弗洛姆认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萨提亚对于爱自己的体验也是如出一辙。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然后才能杯满自溢去爱别人,满足别人的渴望而不去控制别人来满足自己。
兄弟之爱。兄弟之爱是对全人类的爱,是对熟悉的或陌生的他人之爱。兄弟之爱是对他人的责任、关心、尊重和理解,这是平等的爱。缺乏这种爱的能力的人,体验不到别人的关心。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应该去爱所有人像爱兄弟一样。在中国文化里也是如此,“四海之内皆兄弟”,他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值得我们向对待兄弟一样去爱。而这也是建立在先爱好自己,才能给出的爱。
亲子之爱。亲子之爱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主动的爱,需要父母主动给予,也是一种对无助者的爱,然后通过这种爱让孩子成为完全独立的人。独立就是分离,母爱的意义就是让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真正的母爱是关心人的成长。缺乏这种爱的人,会成为无助者,并再度企图从别人那里获得,期待别人能够满足他、主动来爱他。而缺乏对自己爱的人,就会期待从孩子那里得到价值感,期待孩子满足他的渴望,通过“听话”、“优秀”等方式。
性爱。性爱是两性关系间的爱,包括情爱。性爱与亲子之爱完全相反,它让两个分离的人结合为一体。真正的性爱是在对一个异性的爱中体验到对生命和人类的爱,因此性爱实质上是一种爱的升华,是一种自然流动的过程。人类需要用这种爱来体验到生命的终极意义。而自己对于爱的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因为索取而让这种爱卡住止步。
对上帝的爱。人类对爱的需要,是建立在分离的体验上对融合的渴望。对上帝的爱并不是爱天上的上帝,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爱上帝创造的全部,包括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个重要的行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爱上帝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通过这种爱,我活出生命,我使自己成为上帝。通过爱上帝,我渗透在上帝中。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神性的探讨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神性是存在的,且在人的心中。爱上帝就是爱宇宙中的一切。一个充满爱的人,会对自然万物充满敬畏感。一个匮乏爱的人却只想保护好自己,只想索取点,而把自己关闭在心牢里。
当人们的渴望被满足的时候,人类就会自发引申出这5种爱,这是本能的流露。但是当人们对于爱匮乏的时候,就会只想着索取,而阻碍了人作为人的天性。
满足自己的渴望
渴望即需要。人生来俱有渴望,推不开,躲不掉。应对它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满足它、滋养它。当渴望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舒适,幸福。当满足匮乏的时候,我们则会陷入应对,想要去索取,发展出对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想得到满足。但是对自己的期待常常自己做不到,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也经常无能为力。从他人那里获得渴望的满足并不是长久之计。
而满足渴望,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给自己。你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首先看到自己渴望的匮乏。当面对压力情境的时候,停止向外索取的心。做觉察和反思:此刻,我的渴望状态是怎样的,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他人怎么做,满足我的什么渴望,我需要自己做些什么来问别人索取渴望。此刻,我可能对于爱、认可、尊重等非常的匮乏。
然后接纳。接纳自己这样一种状态,接纳自己的未被满足。或许有些哀伤,有些失落。想要的没有得到,价值感的瓶子空了,渴望的没有了。但是我允许自己呆着,允许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允许此刻我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急着向外寻求。这就是接纳。虽然我不喜欢现在的样子,但我可以允许。
接着做决定。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照顾好我自己。如果我还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满足,希望他人来爱我一点、欣赏我一点,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他满足我,而不是惩罚、生气、冷战的方式索要。或者,我也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照顾我的渴望。
我那么渴望爱,那我可不可以给自己一点爱。我本来就已经如此匮乏,我决定不再折磨自己,不再用否定、自责、内疚、怨恨、愤怒来折磨自己,我想对自己好一点。我可以从自我环的八个层次里来爱自己,我可以照顾好我自己。
我渴望认可,当得不到他人认可的时候,起码我可以认可我自己,给自己肯定、赞美和认同。我欣赏自己现在的样子,欣赏我的独一无二,欣赏我优秀的特质,我相信我是值得的。当我做了一件事情,我欣赏我自己的勇气、智慧。即使失败,我去总结教训,但我依然欣赏自己可以有这样的经历。我还可以对着镜子微笑:我是值得的,我欣赏我自己。
我渴望归属感、安全感。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归属。别人会放弃我,会离开我,会抛弃我,但我并不能因此就抛弃了我自己,我还可以给自己归属,成为自己的家。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我住在自己的心里,和自己在一起。当我和我的心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抛弃和伤害到自己,除了自己。
我可以去做一个决定,怎样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渴望。而不再仅仅是索取。
然后我就是一个强大的人。真正能够满足自己渴望的人,像水一样柔软。是上善若水,滋润万物,而毫不争抢。他知道不争就是最大的争。他不需要去证明,不需要他人来满足。他可以怡然自得,不受制于他人的满足,不随意对他人有情绪。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看到并满足他人的渴望
渴望是普遍存在的,他人也容易匮乏。我们自己的渴望满足后,就容易去满足别人的渴望。当别人也满足了后,就会反过来又给予我们,陷入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