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Yearning)
你期待这么做,其实你是想要什么呢?你面红耳赤去吵架,其实你不过是想要被认可,想要得到一点关注,这就是渴望。
如果说期待是想要,那么渴望就是需要。渴望是人类共通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马斯洛曾发展出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类普遍的需要:吃、喝、睡、性等基本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归属感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来自于情境又脱离情境,我们在不同的情境里玩不同的心理游戏,最终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
萨提亚认为人类普遍的心理需要主要有:爱、价值、自由、尊重、认可、关注与接纳。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渴望被爱,到九十岁时亦然,这是所有人持续一生的过程。
我们满足渴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认可自己,自己爱自己。那种非常有心理营养、心理非常强大的人就是如此,可以自己满足自己。一种则是依赖于从外在汲取,从小就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长大后又从恋人、朋友那里索取。
渴望是当下的,每刻都存在,都需要被满足。当当下的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用观点延伸出具体的期待,希望下一秒得到满足。
自我(Self)
人类所有的行为,不过是想证明自己。你是否是有力量的、有能量的、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能相信,你会调动自己的整个冰山希望从别人那获得证明。
自我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核心,是生命力,是自我价值的瓶子,是冰山的核心,它是人的“我是”,是生命的源头。它决定了“我是谁”,决定了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但我们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本质。我们的目标是与它连接,与生命力连接,发现我们本然的面貌,找到源源不断可以满足自己渴望的源泉。
当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自我价值的瓶子是满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和谐一致,处事不惊,坚定不移,喜悦在自己想走的路上。如果我们与原来的自己产生了偏离,就会怀疑自己,感觉不到存在,就会被情境拉走,开始“求生存”,开始向外在寻求装满自我价值的瓶子的方法了。
事件冰山探索日记
每个事件都有一个冰山。当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在心里过一遍自己的冰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进行深度觉察。也可以每天晚上坚持写冰山日记,在一天安静下来的时候,回想当天发生的一件事情,然后在笔记本上画下并分析一天的冰山。坚持一段时间后,对比变化,并且反思自己。
这是一个妻子针对老公乱丢袜子写的自己改变前后的冰山探索日记:
改变前的冰山
行为:晚上因为老公乱丢东西找不着,我和他急了,吼他了。他也大声叫喊,几近歇斯底里。
应对:强烈的指责和超理智的说理。
感受:感到极度的愤怒、挫败、无助与焦急。
观点:
*他东西总是乱放,一点都不知道规整;他应该有自理能力,自己管理自己。
*东西不能乱放;乱放东西意味着没有自理能力;人起码应该整洁,要自理。
*我说过他很多次,他还是这样,一点都不把我当回事;他不该用这样的方式惹我生气。
期待:
对他:我期待他东西规整,生活自理;听我的话,按我要求的去做。
对自己:我期待自己是个整洁的人,是个可以控制老公的人。
认为他对自己:他期待我温柔,别对他大吼大叫,别要求他那么多。
渴望:
*我渴望被尊重(说他很多次都不听,这是不尊重)。
*被认同(总是忽视我,不在乎我)。
*爱(他吼我,这是不爱了)。
自我:失控、无力、自我价值低、与内在失去联系。
觉察与思考:
当我从上到下分析过自己当时的冰山,心情平静了很多,这一刻才感觉到和自己内在的接触,我不禁自问:是什么让我生气了呢?是我想控制他,想让他跟我一样。
我为什么要求他跟我一样拥有整洁的规条?乱扔东西他也能够照顾自己那么久,这就代表着没有自理能力吗?我从我妈那里学会了要整洁,我可以尊重别人跟我不一样吗?
他只是期待我态度好一些,下次我可以多给他一些鼓励吗?如果我还是想满足我的期待,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他自愿改变呢?
改变后的冰山:
行为:当老公还是乱丢袜子,我轻轻地说了声:亲爱的,你可以把袜子放到这个盒子里吗?
应对:一致性、创造性地应对。
感受:平和、平静、好奇。
观点:
*他的生活方式是随意放东西,我的生活方式是东西放到固定地方,我们是不同的。
*夫妻两个人的生活,是相互磨合的,想让对方适应自己,要有耐心。
*整洁是我的价值和规条,不是他的,我可以为自己的规条负责,他不必为我的负责。
*感受、观点、期待,都是我的,我可以自己为它们负责。
期待:
对自己:我是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我期待自己照顾好自己,不拿我自己的标准要求他。
对老公:我期待他可以给我多一些爱,可以更和谐相处。
老公对我:可以温柔对他,多一些爱给他。
渴望:
*我本身就是被他爱的。
*我是被他关注和在乎的。
*我是爱自己的。
自我:充盈、喜悦、幸福。
觉察与思考:
*我是好的,世界就是好的。
*当我变了的时候,别人也就变了。
*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人的习惯应对冰山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冰山。即使没有事件发生,一个人也有自己习惯性的冰山。在生活中,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我们习惯去知道他是怎样一个性格的人。如果我们知道了他习惯的应对模式,我们就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以下是一个人的冰山。
行为:经常没有表情,木讷,不会表达愤怒,也不会表达自己的难过。
应对姿态:超理智,指责。
感受:
*紧张,不自信,恐惧。
*跟人打交道会感到焦虑。
*对家人遭遇不幸会感到难过。
*当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的时候会愤怒。
观点:
*人应该正直,要有责任心。要注重个人奋斗,注重知识,注重学习。
*对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做到。
*人际关系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从一体的状态分开导致彼此之间无法连接。
期待:
*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很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被别人认可;
*期待他人是正直的,是负责任的。
*他人对自己有期待时,感觉到很有压力,一方面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另一方面会告诉自己必须得做到。做不到的话,开始会生气,后来变得没有感觉了,但不是接纳了自己的做不到。
渴望:
*被爱,被尊重,被认可,安全感等。
*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
自我:
*如果自己满足不了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会不接纳自己。
*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爱自己,因为经常会在某些方面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
*有时候会接纳自己做的事。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人的习惯应对冰山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相处。他习惯超理智,因此在他面无表情的时候,他并不是在无视我们,而是这是他的应对反应。他在跟我们讨论某件事的时候,没有表情并不是在否定我们,而是他的超理智就是如此。他容易感到紧张和不自信,我们就更好地理解他的感受,接纳他,促进我们之间的关系。正直、责任心对他来说是重要的,跟他交往的时候,我可以避免自己有些地方表现得不够正直和不负责任,因为他会对这些价值很敏感和在意。我即使做不到,不同意他,我也不会对他不理解和表示不屑,虽然我认为没那么重要,但依然尊重他。他期待自己完美,所以我们不必惊讶他的精益求精。别人对他的期待让他有压力,我们就尽量避免对他直接表达期待。他渴望被认可,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给他肯定和鼓励。
在了解了他的冰山后,我们最容易做的就是理解、接纳和尊重。如果我们愿意跟他有更进一步的关系,我们可以照顾他的冰山。
时间轴上变化的冰山
人在成长,冰山也在变化。从时间轴的冰山上,我们可以去看自己这些年的变化。下面是一个案主青少年时代的冰山和现在的冰山,依次从上往下分析下来,横向对比,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到他这些年哪变了。
青少年时期的冰山:
行为:在家很安静,在家以外的地方,非常的活跃。
感受:委屈,焦躁,困惑,常常很愤怒但又说不出口,有憎恨的情绪。
观点:我认为我是一个不被接受的人,所以我那个时候非常叛逆,常常不循规蹈矩。我认为我自己是被别人误解的,我的父母不理解我,所有大人都不理解我,只有我的朋友能理解我。我可以依靠的是我的朋友,因为他们从来都不会觉得我做错了。但是大人们总是让我觉得我做得不对。是这些观点让我觉得委屈而愤怒。
期待:作为一个青少年,我一方面期待自己做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姐姐,那时候我不能够犯错误,我期待自己事事都做对。我当时认为他人对我的期待就是这样,如果我没有满足别人对我的期待,我就会被指责。我做不到的时候,我就期待自己是个另类,是有力量的。我用叛逆来实现自己的期待。我对他人的期待是能够理解我,给我自由。
渴望:我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满足,我对认可的渴望,对欣赏的渴望,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和他人连接、归属的渴望常常是没有被满足的。我们家是非常实际的,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我们更多的是专注于任务,而不关心谁满足了没有。
自我:在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很努力地抗争,想要做回自己,于是我做着与我父母相反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不听他们的,我就在做我自己。
现在的冰山:
行为:在家很安静,在家以外的地方,很活跃。
感受:平静,偶尔有点焦躁,但是比年轻的时候好多了。跟青少年时代相比,我不会觉得那么无助了。今天我可以让自己去体验喜悦的心情。
观点:我是我自己的,我为自己而活着。我的好朋友和父母依然对我有期待,但我知道我是我自己的了,不再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当他们给予我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可以拒绝的。
期待:今天,我期待我对自己是真实的,诚恳的。我期待我不清楚的时候能够诚实地面对,我期待我不知道的时候能够诚恳地说出来我不知道。我期待自己担起责任照顾我的冰山。我对他人的期待,更多是一种希望,我希望他人可以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我希望他们会理解我,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我。我希望说是的时候是我真的可以,我说不的时候是真的做不到。
渴望:对于我的渴望,我已经更多地担起了掌控,我对他人的依赖已经更少了,我更多的是靠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
自我:今天,我对自己是谁有了个更好的了解。现在的这种了解并不完整,我对自我的了解或许不够深入,但是我愿意接纳我自己。
变化的冰山:
行为变化: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感受的变化:当我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我没办法让自己体验喜悦,因为我总是让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今天我给了自己更多的自由去做喜欢的事情,所以今天我有更少的焦躁,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喜悦。
观点的变化:当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叛逆的时候,我觉得很糟糕,我觉得我不是个好女儿,不是好姐姐。今天我会做相同的事情,但是不会把自己的脾气发出来。我不会感觉到内疚,也不会对自己自责,事实上我觉得还是蛮好的,我很欣赏自己能够为自己担当。他们不理解我的时候,我也有些失落,失落在他们不理解我,但是那种感觉不会再把我困住了。
期待的变化:现在我发现跟过去相比,我不再那么期待他人对我的肯定和理解了。我对自己的期待是不再努力让别人满意,而是做自己。对于别人对我的期待,我可以去做,我做不到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那么挫败。
渴望的变化:这个改变意味着我可以对自我有个肯定的理解,可以接受自我,可以欣赏自己,可以给自己自由,包括犯错误的自由。
自我的变化:当我用这种方式看待我两座冰山的时候,我对现在所有的这种感受,有一种欣赏。另外一种是希望,因为我看到了可能性。还有一种是喜悦,因为我在青少年的时候,我认为我是非常不快乐的,而今天我认为我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所以我有很多的欣赏,也很感激这种成长的机缘。
关于冰山的一些说明
它是系统的而非逐层的
这是我们在经历事件时所发生的6个体验层次,是同时发生的,而非先有了某部分。当我们被丢在黑夜里的时候,会加速行走(行为),会感到害怕(感受),会觉得有鬼有坏人(想法),会期待有人保护自己(期待),会渴望温暖和安全(渴望),此刻自我很渺小(自我)。
每层的体验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感受到很生气(感受)是因为我认为他误会了我(观点),我感到很失望(感受)是因为我希望他道歉而他没有(期待),我骂他(行为)只是因为自身缺乏爱(渴望)。符合我们观点和价值观的行为,就会产生正面感受,不符合的则会产生负面感受。满足我们期待的行为就会让我们高兴,不能满足的则会让我们失望、生气、沮丧。
如果我们看到了行为A,那是我们内在体验B、C、D、E的综合结果所致,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整个冰山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将它分层,只是为了便于觉察和理解。
它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习惯冰山,面对压力时所习惯的反应。习惯讨好,容易感到委屈,常有的应对世界的价值观(如人应该诚实等),对他人和自己普遍的期待,最敏感的渴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