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贝多芬还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贝多芬已经受到乐坛的重视,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但却生机无限地在18世纪形式主义乐坛上铺展开来。然而,他的耳朵突然出现一种无休止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透过这飘忽不定的迷雾,贝多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无声世界。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轻松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秘密地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无能为力。
贝多芬悲愤地呐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呐喊之后便是愤怒的诅咒,他诅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们的同情安慰和憎恨,没有勇气面对他音乐创作的仇敌们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于是他躲开了,躲开了城市,躲开了人群,躲开了集会,也躲开了音乐。1802年春天,贝多芬搬到了维也纳郊外的小村海利根斯塔特。
可是,贝多芬怎么能逃得了呢?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只是艺术啊,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哦,在我尚未把我所感觉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内在的音乐力量是那样的激越澎湃,像风暴中的大海,他怎能逃离它?在他5岁时,在他正受到父亲严厉的教训而站在风琴前暗暗饮泣时,他的泪水、他的幼嫩的手指、他那敏感的思想就已经同音乐永远地融在了一起,他又怎能割舍得了呢?
终于,贝多芬紧锁的眉头间流露出对苦难的挑战,紧握的手掌和下垂的嘴唇虽不露出一丝笑容,但会突然地纵情大笑。在这怪异甚至有些疯狂的外表下,那颗流血的心上的伤口正在慢慢地愈合,它就要像汹涌的浪潮一样去击碎坚硬的礁岩。
“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啊!继续生活下去是多么美丽呀!——值得这样地活一千次!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把退隐、逃避的念头抛在了脑后,他鼓励自己道:“让你的耳聋不再是个秘密吧,即便是在你的艺术中也不必保密!”外来的灾难带给了贝多芬内在的力量——一种新而坚定的手法,深切而纯洁的景象,践踏了失败的软弱。贝多芬欣喜地感到了他身上产生的这种崭新的力量,他懂得了如何抓住人类精神中最崇高的声音,因而音乐的思想反比从前更丰富地涌起来。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著名的《英雄交响乐》。这部交响曲的理想英雄主义是自傲的音乐和个人的经历,宛如一部自传。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塑造的“英雄”是不怕痛苦,不怕死亡,敢于直面艰难险阻,去成就惊心动魄伟业的硬汉。这硬汉,也就是贝多芬自己。他将自己不屈的精神扩大而升华,证明自己胜利地通过了命运的考试。从此之后,贝多芬所创作的一切重要乐曲,无一不是英雄同命运的抗争,无一不是他同世界进行搏击的惊天动地的音响纪录。
《英雄》、《命运》、《欢乐颂》,一部又一部气势磅礴、壮丽雄浑的乐章使整个世界都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掌声、喝彩声围绕着贝多芬,可是他却无法听到外部世界的信息。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贝多芬在台上低头看着乐谱,打着节拍,监督演奏。此时。他早已全聋。从他创作这部乐曲起,直到此刻,他都是用“心耳”倾听天地人神的回声的。当全曲奏毕,听众掌声震耳,而他毫无知觉,依旧背向听众,低头打着节拍。最后还是台上一位女歌唱家轻轻地拉他的袖子,他才转过身来,看到热烈喝彩的场面,于是含泪鞠躬道谢。
在贝多芬57岁时,他已经意识到了死神在敲自己的大门,他幽默地对人说:“鼓掌啊,朋友们,喜剧收场了!”
人生哲理
当我们备受命运折磨的时候,我们会嗟叹命运的不公平。当有一天命运对我们倍加青睐的时候,我们会安然享受,不再去想命运是否公平。
千手观音感动世界
千手观音,是中国佛界最美丽的一个神话与传说。观音菩萨系“关爱人间,普度众生”的一种美好象征。创物主予凡人爱戴的观音以“千手万臂”,其意不啻为让其更加具有福星的魅力,可让人无穷的希冀,无数的神往,无比的关爱统统都在观音千手万臂之中,获得求索、实现与依附。而在世间佛像之中,千手观音,堪称是中国佛界的国宝与国粹,唯中国是有。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绎的《千手观音》舞蹈,则是将中国千手观音的所有神韵、魅影、奥妙、幻觉、力度在舞台空间呈现殆尽、张扬无遗。
2004年9月28日,《千手观音》作为主打节目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的8分钟演出,技惊世界。多少观者为之倾倒,并淌下感慨之泪。
在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再次成为全场的亮点,21名聋哑舞蹈演员身着金光闪闪的服饰,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动作完美统一,神态优雅表演的《千手观音》舞蹈。虽然这个节目长达6分钟之久,但几乎秒秒精彩的瞬间都引来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观《千手观音》,与其说是在“欣赏”,不如说是在被震撼,一种没来由的、无言评述的震撼。由邰丽华主演领舞的观世音菩萨一脸慈悲,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柔和,气质是那么的卓然。观音菩萨的身后,突然出现了数不清美丽的手臂,如莲花盛开,如微波荡漾,如心瓣绽放。金黄闪光的服饰,整齐完美的动作,神秘优雅的气氛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些曾经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感动世界的舞者又在除夕之夜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残疾人,能够将《千手观音》演绎得如此完美,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总编导张继刚介绍,为了让演员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准确地同时出手,他借助手语老师来为演员传递信息,用手语告诉演员舞蹈的一招一式。演出时,四个手语老师分别站在舞台四个角,她们的手成为聋哑演员的“耳朵”,手语传达出音乐节奏,聋哑演员便在“节奏”中摆弄出优美的舞姿。
《千手观音》在脱离指导的舞台表演时演员主要是通过地板的震动来对准节拍从而通过震动熟悉节拍,此外因为跳舞的时候呼吸很大,所以也要靠呼吸来配合。用后颈感受后面的人的呼吸来统一动作。
在一般意义上,音乐和舞蹈是孪生的,旋律、节奏、肢体是一个舞蹈的基本元素,而心灵则是这些元素的总调度。而《千手观音》的舞者们,被残忍地剥夺了其中两个与听觉有关的感知器,剩下的只有眼睛和心灵,而恰恰是这种残缺,更加激发了眼睛的感知力和心灵的创造力,所谓“全心全意”即是,凭借舞台四个角的指导老师的简单手势,这些演员们把内心对美的渴望和理解,全部表达在手、足、腰、头的整齐划一的运动上,在对他们来说是绝对无声的世界里,“此时无声胜有声”竟然会如此地完美。
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不是弱势群体,首先,他们的表演让人看不到他们的软弱和无助,相反,我们从他们的表演中只能看到自信和坚强。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不经历苦难的人,是不会理解什么是快乐的。就如同那经典的《二泉映月》,只要是受过二胡训练的人,都可以演奏出来,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达到阿炳的那种无我境界,那不是对社会的抗争,而只是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心曲,不大彻大悟的人,心态不平和的人,是无法超越自我达到这种境界的。
《千手观音》的舞者欣然接受命运的乐观,热情拥抱生命的执著,还有他们对完美对艺术对生活艰辛无悔的追求,这些难得的品质让很多身体健全的人不由得敬佩和感慨。
《千手观音》的主要历程:
2004年9月28日,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的演出;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2006年美国华盛顿政府的演出;
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和平艺术家;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场表演;
2011年参加韩国著名节目Starking,惊艳四座。
人生哲理
从这些让人敬爱的演员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一种顽强的毅力。命运似乎很爱跟我们开玩笑,它给了我们的身体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无声的世界。但是,我们还有眼睛,还有手脚,我们还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每一天都是在决战
人生如梦,生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比所有的财宝都珍贵。将如此宝贵短促的生命无所事事地虚度是可耻的。
对人类来说,没有比为使命而活着更可贵的了,同时也没有比不知为何生存更空虚的了。彷徨的人只不过在别人眼中是自由的,对不得不彷徨的人来说,他没有了生存的根基,生活只是在打发着一个个充满不安和内心空虚的苦恼日子。人生没有使命感则不免陷入彷徨。
即使在今世看来比较理想的人生观,若站在上一级宇宙的高度来考察,就会产生疑问:它是正确的人生观吗?这就成为一个极其艰深的问题。必有一个宇宙至高的,或者说代表生命本源的法则。所谓命运,不就是人们从法则那儿得到的报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