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7680000000042

第42章 家庭常见疾病(41)

发生甲型肝炎者远比成人为高。甲型肝炎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在小儿中具体表现为以下6多:发病急发热者多;黄疽型者多;秋、冬季发病者多;病程短者多;预后好者多;彻底痊愈者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小儿时期乙型肝炎也相当常见,急性黄疽型约占15%左右;急性无黄疽型约占30%左右。因此小儿肝炎转为慢性者也不少见。

由于小儿生理和解剖的特点与成人有以下不同,患病毒性肝炎后表现也各有异。由于小儿消化功能较弱,故患病毒性肝炎时,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者较为常见;小儿肝脏的血流量相对比成人多,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比成人强,因此肝受损后常较成人容易修复,故痊愈常较彻底,例如,急性重症肝炎抢救痊愈后常彻底恢复,很少发生肝硬化,但另一方面,乳幼儿时肝细胞的功能尚不健全,对各种有害因素比较敏感,免疫功能也未完善,因此1岁以内的乳幼儿患本病时,预后较差,6个月以内的乳儿患急性重症肝炎时预后极差;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长期慢性肝炎,可因蛋白质合成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

2.区别要点:

(1)如果孩子与病毒性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或有输血和用血制品史,进而出现发热、乏力、没精神、不想吃奶或吃饭、腹部胀气、恶心、厌油腻食品、右季肋部隐痛、尿色发黄变深或眼睛发黄时,家长应首先考虑是否孩子患了病毒性肝炎,并及时找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医生在检查时,如发现孩子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升高,则说明孩子已患病毒性肝炎。如果需要弄清孩子患的是哪型肝炎时,还须做进一步化验检查。

(2)病毒性肝炎应与以下出现肝区痛和黄疸的疾病进行区别。

①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有应用能够造成黄疸的药物史,如冬眠灵、锑剂、砷剂等,或有食入毒蘑菇、鱼胆等情况,由于以上原因引起的黄疸,经停用药物或所食入的食物后,黄疸便可消失,这一点可与病毒性肝炎相区别。

②钩端螺旋体病。本病有疫水接触史;有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小腿肚子痛)和淋巴结肿大、疼痛;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增快;可出现出血及肾脏损害;病原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可呈阳性。

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常有咽峡炎、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医生在查血时可发现异性淋巴细胞明显升高,可达10%以上,嗜异性凝集反应呈阳性。这些可与病毒性肝炎相区别。

3.家庭治疗:

目前对病毒性肝炎还无特效疗法,除注意休息,饮食和加强护理外,可采用中医疗法。急性黄疽性肝炎属祖国医学中黄疽的范畴,根据中医的辨证,可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类。

(1)阳黄,是因湿热蕴黄。因为造成阳黄的病因有湿与热偏盛的不同,临床上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类。

①热重于湿。病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苦,心中烦躁,恶心、呕吐、口干苦,腹部胀满,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治疗时应选用具有清热利湿,佐以泻下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栀子6克,大黄3克,黄连4克,黄柏6克,黄芩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2周以下孩子剂量酌减。

②湿重于热。病儿身目俱黄,但不及前者鲜明,伴有头重身困,胸脘痞闷,恶心、食欲差,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舌苔厚腻而黄。治疗时应选用具有利湿化浊,佐以清热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栀子6克,猪苓5克,泽泻6克,伏苓6克,白术6克,大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2周内孩子剂量减半。

(2)阴黄,可分为寒湿发黄和气滞血淤两型。

①寒湿发黄。病儿眼及皮肤发黄,黄色晦暗甚者如烟熏,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身倦无力,畏寒肢凉,舌质淡舌苔自腻。治疗时应选用具有温化寒湿,健脾和胃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干姜3克,附子2克,白术6克,茯苓6克,泽泻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②气滞血淤。病儿形体消瘦,纳呆食少,腹胀满,胸、颈及面部有血管痣,其色黄晕如油而暗,或伴有腹胀大,便血,鼻出血,唇舌紫暗。治疗时可选用具有柔肝健脾,活血散瘕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鳖甲3克,龟版3克,蝉蜕3克,僵蚕3克,牡蛎9克,当归6克,自芍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4.家庭护理:

(1)休息。患肝炎后,因肝细胞受损,病儿可出现食差、热量不足、肝脏功能紊乱等。通过充分良好的休息可使全身及肝脏代谢降低,减轻肝脏的负担,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减少肝脏的淤血,有利于肝脏病损的恢复。如果孩子患的是黄疸型肝炎,在整个急性期都应该卧床休息,直到黄疸消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也要卧床休息,控制活动量,待自觉症状好转后再下床活动,其活动量不宜大,直到恢复期,病儿的症状基本消失,经医生检查肝脏以无触痛,血清胆红素低于25.65umoy/L(1.5毫克%)时,方可在小范围内做短时间的活动,并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要注意让病儿在饭后静卧半小时。病愈后应再休息3个月,然后经医生检查允许后再恢复活动。但在半年之内家长应注意不要让病儿做剧烈运动,以防复发。

对于慢性肝炎病儿的休息应看肝炎发病情况,如病儿乏力明显,而且谷丙转氨酶又高,应以休息为主,适当活动;如属于非活动慢性肝炎,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另外,不管孩子患的是哪型肝炎,在未治愈之前,都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剧烈的运动,否则会使病情复发或恶化。

(2)饮食。家长应据病儿的口味和病情的不同,合理地调配多样化的饭菜,以促进病儿的食欲。由于肝脏直接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患肝炎后这些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而且胃液和消化酶分泌也减少,胆汁排泄受阻,影响了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消化吸收。因此在疾病早期不宜给病儿油腻大、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如鱼类、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应多吃糖和维生素高的食品,可用米面调制各种饮食,多吃青菜和水果等,要给病儿多喝水,最好是糖或葡萄糖水和各种果汁,每日3~4次。进食应本着既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又要避免因饮食过多而增加肝脏负担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减轻病儿的食欲不振、厌油的症状,而且通过糖和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能增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储存,在黄疸达高峰的前后,因病儿的食欲好转,可迅速恢复到病前。有的病儿会出现食欲亢进,对此要注意控制病儿的主食量,限制肉类及蛋类的数量,以防蛋白质及脂肪过量而增加肝脏负担。有的病儿在一次暴食后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这些都应引起重视。进入恢复期后病儿可以吃普通的饭菜,食品要注意多样化,防止小儿偏食。此期不必补充过多的维生素和葡萄糖,且不可暴食。

对患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儿,可多吃可口的饭菜。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儿,饮食同急性期,因为这种病儿的血浆清蛋白常低于正常,因此在转氨酶和胆红素未恢复正常前,不要过急地给高蛋白饮食,这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可适当增加鱼、蛋类、鸡肉、瘦猪肉等,每次量也不易过多,应保持每餐都有的原则。

(3)恶心、呕吐护理。应给清淡可口的流食,并注意少吃多餐,间断给予果汁,但不可勉强多饮,否则会导致呕吐。对于呕吐严重者,应请医生诊治。呕吐后,应及时给病儿漱口。

(4)腹胀的护理。患病毒性肝炎后,由于胃酸和消化酶减少、肠蠕动缓慢而常可出现腹胀,以饭后为显著。对此可将病儿每日3餐的饮食进行调整。早饭、午饭可适当多吃、晚饭要少吃。不吃易产气的食品,如奶类、豆制品等,并适当减少糖量。在此基础上还可给孩子口服乳酶生、妈咪爱、多酶片和山楂丸等助消化药。

(5)瘙痒的护理。多见于黄疸较重的病儿。瘙痒较轻者,可用温水擦拭皮肤,勤换内衣,每周应换2~3次,这样可以减少痒感。瘙痒重者,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6)病情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做到及早发现重症肝炎和肝昏迷的前期表现。如果病儿性格和情绪变化,如沉默、急躁、无原因哭闹,鼻腔、口腔、胃肠道有出血倾向,有恶心、呕吐、腹胀、无食欲症状,黄疸加重、尿色变深、大便呈灰白色等均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早发现早隔离病人。急性期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隔离时间,早型月干炎自发病日起最少30日;乙型肝炎应隔离至血中表面抗原转为阴性。慢性期病儿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加强个人卫生,进行适当隔离,如饮食用具应专用,并应注意血液污染等。对于急性甲型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观察40日,如有发病应立即隔离。

(2)饮食管理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和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发现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及时调离工作。对献血者要全面进行检查,凡有肝炎病史者、肝功能异常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均不能献血。

(3)搞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4)加强饮食卫生的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①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②实行分餐制,或采用公筷、公勺制。

③饮食用具要专用,或煮沸消毒10~15分钟。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水果要洗净,洗漱用具要专用。

(6)病儿的粪便、尿及呕吐物可撒上20%漂白粉,搅拌后放置2小时再倒掉。病儿的餐具应洗净煮沸30分钟,文具、被褥应在日光下暴晒4~6小时。注意消灭蚊蝇,因为它们可传播肝炎又影响儿休息。

(7)医疗单位应做好消毒工作,防止肝炎传播。尽可能少输血、血浆及其他血制品,以减少感染机会。

(8)小儿应按时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乙肝疫苗,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这对预防乙型肝炎有很好的作用。预防甲型肝炎,除注意饮食卫生外,在流行期间也可接种甲肝疫苗。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夏、秋两季容易流行尤其在7~9月份发病率为高。小儿患痢疾要比成人多,而且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甚至有的孩子因患中毒性痢疾而死亡。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他们的大便里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一旦这些痢疾杆菌污染了水和食品以及生活用品,就容易被人食入而发病。另外,苍蝇是传染本病的媒介,它沾有病人的粪便后,再去叮咬食品,就把痢疾杆菌带到食物上,孩子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病。

1.疾病特点:

(1)急性菌痢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日,多数为1~2日。

(2)急性菌痢的病症特点有全身毒血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两方面。根据病情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典型(普通型)。病儿突然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伴有头痛、食欲不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初为稀便,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常在10~20次或更多,每次排便量少,有时为脓血样或脓冻样大便。病儿的左下腹有压痛,急性典型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2周。

②轻型(非典型)。病儿只觉腹部不舒服,大便带黏液,每日排便次数不多。病程一般在3~7日,可能不治自愈,但应注意的是轻型菌痢也常可转成慢性。

③重型。病儿每日大便次数多达30次以上,以致失禁,大便呈脓血样,腹痛、里急后重很明显,发高热体温可达40%左右,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④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孩子,起病急。发高热,体温多在40℃左右,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休克。病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毫无腹痛和腹泻,常经医生用直肠拭子采集大便才发现黏液便。

2.区别要点:

(1)在流行季节孩子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时,首先应考虑本病。

(2)在夏秋季节如果孩子突然发高热,或家庭同居者中有急性菌痢病人,家长应者先考虑本病的可能。

(3)在夏秋季如果孩子突然发高热,伴有嗜睡、昏迷或抽风等神经系统症状,虽无腹泻或脓血便,也应首先考虑中毒型痢疾或重型菌痢,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4)急性菌痢需与以下疾病进行区别。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人可突然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它与急性菌痢的不同点是,同餐人员呈集体性暴发起病。

②消化不良性腹泻。孩子有消化不良的病史。以水泻为主,有食物腐败的臭味,可有黏液便,但无脓血便。

③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8~11月份,又被称为“秋季腹泻”。特点是起病急,在发病当日就出现腹泻,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鼻塞等。大便呈白色乳汤样或蛋花汤样。病儿可出现口渴、烦躁不安。

④出血性肠炎。本病特点是,病儿的大便呈血水样,而不是像急性菌痢的脓血便,同时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病很急。

3.家庭治疗:

(1)对症治疗。小儿发高热可用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也可口服百服宁;里急后重者可用异丙嗪,每次每千克体重0.5毫克,每日2次,以便安静休息减少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