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名人故事
7679400000033

第33章 维也纳:1787年春天纪事

◎文/徐鲁

樱桃树还在,可是,房子里已经没有莫扎特了。

“维也纳,像一架坏了的钢琴,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维也纳,像一盘深红色的樱桃,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天下着雨,街上是灰白的水光,维也纳,坐在古旧的圈椅里,两眼呆钝地凝视着窗户,一秒钟,一秒钟地在挨受着阴冷的时间……”这是20世纪的一位诗人所看到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然而,在18世纪,维也纳却是一座极其华丽、高雅和繁华的城市。那里是欧洲赫赫有名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宫、宝座所在地,是全欧洲所有热爱音乐的人都非常向往的“音乐之都”,在当时被称为“欧洲的中心”。那里不仅有闻名全世界的金碧辉煌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有美丽的多瑙河,有豪华的皇家宫殿“美泉宫”,有带着巨大的穹隆圆顶的帝国大厦,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最有名的音乐家,如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等,都住在维也纳。

那时候,维也纳的市中心和一些豪华街区里都建有华丽的歌剧院、音乐厅和舞厅,整座城市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的市民——无论是富人、中产阶级,还是生活在贫民区里的穷人,都热爱音乐、表演和娱乐。市民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聚集在公园、广场或者街角,观看各类艺术表演,如音乐演奏、杂技表演、会变戏法的流浪艺人和木偶艺人的表演。人们说,维也纳人心中的“神明”不是别的,就是音乐和快乐。

当少年贝多芬在他的故乡波恩崭露头角之后,他那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老师克里斯汀·奈弗就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奈弗给当时德国的一份音乐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贝多芬是一个前程远大的天才男孩儿。他的钢琴弹得特别娴熟、有力,能很熟练地一边看乐谱一边弹奏,读谱能力极强。”他向杂志社建议:“这个年轻的天才应该得到资助,以便使他能够出去游历。如果他能持之以恒地,像目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他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克里斯汀·奈弗的想法是:波恩的音乐生活虽然也还算丰富多彩,但是终究比不上维也纳这样的大城市,而年轻的贝多芬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开阔眼界、需要在大城市里——尤其是像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里熏陶和浸润一番的时候了。

奈弗坚信,只要到了维也纳这样的音乐圣地,经过那里几乎无处不在的纯音乐气氛的熏染,这个天才的波恩少年,将来在音乐上是完全可以和“音乐神童”莫扎特相媲美的。而且,奈弗在心里正暗暗怀着一个希望,希望少年贝多芬到了维也纳,就去投奔到莫扎特门下,争取成为莫扎特的弟子。

于是,1787年4月,17岁的贝多芬独自来到了维也纳。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维也纳是那么大,而他是那么小!站在那个具有典型意大利风格的、空旷的广场上,贝多芬突然有了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这个来自波恩的少年,独自在维也纳陌生的大街上徜徉了很久。他仰望着圣斯蒂芬大教堂那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尖顶,觉得那挺直的、闪光的塔尖仿佛与蓝天融为了一体,它所闪耀出的正是太阳的光辉。从教堂里传出整齐的合唱声,飘荡在广场上空。万道阳光,正乘着歌声的翅膀洒向四面八方,他突然感到一阵激动。一些若有若无的旋律,仿佛正在这个少年的心中盘旋、回荡。

事实上,这时候的莫扎特,已经离他生命最后的日子只剩下不多的几年时间了。在少年贝多芬第一次见过这位维也纳的音乐大师之后,仅仅过了4年,莫扎特就告别了这个世界。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美丽的山区小城、阿尔卑斯雪山脚下的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世家里。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宫廷作曲家和宫廷乐队指挥。莫扎特出生的那栋四层高的杏黄色的小楼,位于盖特瑞德加斯街上。他是萨尔茨堡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奥地利和所有欧洲人的荣耀。

莫扎特从幼年时代起,就被人赞誉为“音乐神童”。他4岁开始学琴,5岁能够作曲,6岁就跟着父亲来到维也纳,举办了自己的音乐演奏会,10来岁时,整个欧洲都知道了他的名字,知道他写过好几部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还有一部歌剧、一支弥撒曲……到了20来岁的时候,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莫扎特,已经游历了整个欧洲,他伟大的名声也响遍了欧洲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1781年莫扎特离开了故乡萨尔茨堡,来维也纳定居。他独自居住在维也纳的一条名叫“土地街”的僻静街道上,一边创作歌剧、交响乐和奏鸣曲等,一边给一些慕名前来求教的学生教授音乐课。

少年贝多芬正是在这时候,前来拜访莫扎特的。他4月7日到达维也纳,第二天就来到“土地街”莫扎特的寓所。之后他在维也纳又逗留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后来的史书上和传记里,对贝多芬的这次旅行的踪迹,虽然记载得不多,但有一个传说,一直在音乐史上和贝多芬的许多传记里流传着。人们大都相信这是真的。

那天,莫扎特正在寓所里和几位当地的音乐家谈论作曲,贝多芬非常谦恭地敲开了门,并自我介绍说:“我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来自波恩,特意前来拜见大师,请您多多赐教!”

此时莫扎特已经见过了很多像贝多芬这样前来求教的少年,而且,在他看来,无论是在维也纳还是别的地方,能够弹奏一两首华美乐曲的少年,并不少见,所以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的热情。他让这个少年坐到钢琴前,弹一两首曲子给他听听。贝多芬欣然弹奏了一两首难度还算比较大的曲子。可是,莫扎特听完后,脸上毫无表情,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那么,我是否可以请求您,给我一个什么主题,让我再为您弹奏一曲呢?”贝多芬是想让莫扎特听听自己即兴演奏的乐曲。因为他觉得,即兴演奏更能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同时也可显示出他掌握和驾驭音乐的能力。莫扎特点点头,给了贝多芬一个表现的主题。

果然,贝多芬发挥得很好,奇妙的乐思和旋律,就像微风吹动着波浪,从琴键上徐徐地流淌出来。渐渐地,莫扎特的表情有点儿异样了——准确地说,他是有点儿惊讶了。他为眼前这个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准确、从容、博大和开阔的气势感染了。

年轻的贝多芬似乎还沉浸在他弹奏的乐曲余音之中,一动也不动地仍然坐在钢琴前。而这时候,莫扎特却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激动,然后对坐在客厅里的几位音乐家说道:“请你们注意那个少年吧,有一天他会让全世界对他刮目相看的。”

这是一个美好的下午。莫扎特寓所外面的一棵樱桃树上,小小的花朵正在开放。午后的蜜蜂,也在那里嗡嗡地、自由地歌唱着,仿佛在说:“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这一次拜访之后,贝多芬也许又到莫扎特那里去过几次,而且,他甚至可能还跟着莫扎特学习了一段时间。莫扎特也热情地向维也纳的一些音乐家介绍了这个波恩少年。本来,幸运的星光已经照耀在少年贝多芬的身上了,如果贝多芬继续留在维也纳,那么,他的老师奈弗所设想的,让贝多芬在维也纳拜莫扎特为师的愿望,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然而,这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贝多芬的妈妈正处在病危之中!一向对妈妈极其敬爱和孝顺的贝多芬,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匆匆地离开了维也纳,奔回他亲爱的妈妈身边。

也就在贝多芬离开维也纳后不久,1787年5月28日,莫扎特的父亲与世长辞了。这对莫扎特来说,也是一件极其伤心的事情。3年后,莫扎特自己也进入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完成的一首乐曲,名为《安魂曲》。

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莫扎特的病情正在恶化,精神常常因为极度衰弱而处在恍惚和幻觉之中。当他写完曲子的最后一个音符后,曾含着泪水对妻子说:“我觉得,这是我为自己写的安魂曲啊!”

1791年12月5日凌晨,这位年仅35岁的天才音乐家,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永远合上了双眼。他死的时候,维也纳的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就像一只只前来为他安魂的白色蝴蝶。第二年,当贝多芬再一次来到维也纳“土地街”的时候,他看见在那栋小楼房外,樱桃树还在,可是,房子里已经没有莫扎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