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梦想和欲望确定目标
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叫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据说他们不是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癖的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来。
肯·莱文同当地人交谈,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要转回到这个地方来。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莱文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去呢?肯·莱文感到非常纳闷,最后他决定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准备了能用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设备,只拉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去,没有指南针,想走出去,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在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正确的指导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伍迪·艾伦说过,大多数人在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了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
两个故事一对比,我们只能说,大多数人的生活跟比塞尔人没多少不同,因为他们都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没有在明确的目标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因此,最后的结局都是,临到退休时,才去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
每个人都有过各种各样的欲望和目标。如果说,一般人的欲望和目标如同夜空中发出微弱光芒的星星或转瞬即逝的流星的话,那么,成功者的欲望和目标就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光芒四射,是不会轻易熄灭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合伙人潘兹,在进入爱迪生研究所之前,是一个胸怀大志却生活拮据的青年人,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他有一种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一起干一番事业。
潘兹刚刚搭乘货运列车来到爱迪生所在的城市时,衣衫褴褛,“就像一个流浪者”,但他心里却怀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像梦又像希望的异乎寻常的东西”,这东西在他的心里熊熊燃烧着,占据了他的全部生命,促使他去行动,去叩响爱迪生研究所的大门。
在为爱迪生研究所工作的最初5年,他在任何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的齿轮”,而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要成为爱迪生合伙人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制定了细致的计划,“切断了一切退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能力。
潘兹终于成功了。他的梦想、他的意志和狂热的工作热情,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有目标的人在工作中总是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一天,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干活——砌墙。有一位哲学家来到一个建筑工地,询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师傅,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说:“砌砖呗。”
第二个说:“正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说:“正在建一座教堂。”
这位哲学家当即判断,第三个心中有教堂的人会成为一个伟人。后来,前两个工人仍然在工地上砌砖头,第三个工人就是19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约翰·加尔文。
这就是目标产生的伟大力量。可以说,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与这个故事极为相似的另一个真实的版本是:
20年前,大卫·安德森和吉姆·莫非同一天开始在铁路公司工作。20年后,大卫·安德森仍然在铁路公司,每天顶着炎炎烈日,带领工人在路基上工作,而吉姆则已成为铁路公司的董事长。
面对20年后如此巨大的差别,大卫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20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而工作,而吉姆·莫非却在为铁路事业而工作。
正如大卫所说,两人20年后相差如此遥远的境遇,是由于他们各自定的目标高低不同罢了。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决定于他天生是某种天才或具有某种能力,而是取决于他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精神品质。
从朦朦胧胧的梦想,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的那种清晰而又强烈的欲望,是一个心理上的飞跃;从欲望到真正确立起自己的目标,这又是一个飞跃。一个成功者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把梦想变为自己有效的行动,确实要走一段相当漫长的道路,说不定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关键在于能不能使这种越来越强烈的梦想和欲望,变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在内心深处转化成一种自我激励的驱动力。
“你有多大的欲望,你就有多大的成就。”此话虽不能说是真理,却也是许多成功人士的感慨。有多强烈的欲望,你就有多强大的动力。动力往往来自压力、巨大的刺激或梦想的激励。灾祸的磨难,能使自己变得坚强。人们多在穷途末路之时才发现自身的力量。当一个人感到无所依赖之时才会发现自身力量的强大。
《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文中安德鲁·罗文中尉能历尽艰险将信成功送给加西亚,其成功的第一条定律是专注于目标。他不会在中途改变目标直接奔赴前线杀敌或者干脆归隐山林。而他在林中的一切都是围绕送信进行的,他丝毫不会忘记他的目标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他始终怀抱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他紧紧地盯着它,不让它模糊不清。
大凡事业有成的人,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明确地知道自己事业的目标;二是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目标本身,它更是我们行动的依据,信念的基础,力量的源泉,专注的核心,追求的境界。美国精神之父爱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我们来看一看马加特饭店帝国的缔造过程。
在马加特年轻时的奋斗过程中,成立一家大饭店的梦想变得越来越真切明晰。在一战后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餐饮业寂寞异常,但马加特却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买下了好几座大餐馆,不久美国经济复苏,马加特的餐馆也为他牟取了巨大利益。
就像唐纳德·希尔顿经营旅店业那样,马加特的餐饮业在最初也是举步维艰,但最终,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美国的餐饮界中异军突起,占尽先机。
由于发现了石油,当时的得克萨斯就像当年的西部淘金热一样,大批人群蜂拥而至,扑向石油开采业。只有马加特不为所动,他看准时机,立志继续在餐饮业大展手脚,经营餐馆成了他惟一的追求。
在他的内心中,有一个更大、更宏伟的梦想在督促他迈出坚实的脚步,那就是:盖一幢高耸入云的,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大楼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
他甚至想到,等到他的大楼建成,楼顶上将竖起写着“马加特餐饮集团”几个大字的招牌——他要建立自己的产业,那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大气魄。
为此,他激动地对母亲说:“我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第一件事,就是要集资100万美元。
一个人要单独做成价值如此不菲的大生意,这在当时确实是一桩大买卖,同时也是一件大冒险的事业,其困难不亚于只身绕好望角航行,或横穿撒哈拉沙漠,但马加特不在乎这些,为了自己的事业,他甘冒奇险,四处筹措那100万美元的建设经费。
筹资的过程困难重重,建设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但这个目标在给马加特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刺激与激励。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马加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在达拉斯,第一幢“马加特餐饮综合大楼”建成,而且营业状况出奇地好,生意异常火爆,他赢得了平生第一次大冒险的成功。
从此以后,他更加专注于餐饮、娱乐的经营事业,经常追求新的冒险,追求更大的成就。他的发展战略亦日趋明晰,这就是:以得克萨斯州为基地,每年都要增加一家饭店。向各地扩散,逐渐建立起一个地区网络分布系统,最后形成一个餐饮、娱乐王国。
在闲暇的时候,他经常看地图上的地名发呆,思考什么地方还没有他的饭店。很快,这些地方又都建立起了马加特饭店。
1929年,又一次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东海岸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但雄心勃勃的马加特还是设法在拉斯维加斯建起了一座配有华丽的饭厅、歌舞娱乐场所、高达29层、直插云霄的综合性大厦。揭幕那天,有1万多人前来观礼,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以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马加特饭店帝国正式诞生了。
在一个新兴产业兴起的时候,众人趋之若鹜,而自己却岿然不动,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并将它作为毕生的追求,扩大发展,这的确需要一些胆略和气魄。
马加特正是如此,在大家都去开采石油的时候,他不惜破釜沉舟,举债100万美元,在别人弃之如敝履的行业中开拓新的成功契机,最终获得成功,实现了他最初的人生梦想。
在这里,我们看到,任何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与拼搏。任何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就能获得成功的想法,都是违背科学道理的。
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船,永远漂泊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美国前财务顾问协会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采访,谈论有关稳健投资计划基础的问题——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找出你想要的小屋现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5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已。”
伟大的哲学家冯·哈耶克说:“如果我们多设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标,多一分耐心,多一点谦恭,那么,我们事实上倒能够进步得更快且事半功倍;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坚信我们这一代人具有超越一切的智慧及洞察力并以此为傲,那么我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
有了目标,你即使在做一件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变得有意义。在工作中,往往有员工失去目标,而使工作变得乏味,使生活失去意义。给自己写下目标之后,目标就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它是努力的证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了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随着你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你就会有成就感。对许多人来说,制定和实现目标就像一场比赛,随着时间推移,你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这时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又会渐渐改变。
聪明的人,起初就会画出路线来,然后,按照预先画好的路线从他现在的位置出发,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达到他想要到达的地位。他在这一过程中会树立起许多小目标,对于那些最近的目标会积极地努力去实现它们,因为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每当他达到一个小目标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了进步,便会兴致盎然;在原地休息一会儿,又鼓起劲来,再竖起第二个目标,接着继续向着那里前进。
拿破仑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是要往何处去的话,他是不会走得很远的。”人生最后的大目标,总是距离很远的,最初恐怕只能隐约地看见。尽管这样,这最高的目标却能带给你一个永远的方向。只要你朝着这个方向,在不同的环境中有选择有技巧地不停地走下去,你终会到达成功的终点。
积极的心态的力量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