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礼失求诸野
7675500000014

第14章 新冬旧年(4)

姥爷姥娘去世,是我父亲出钱主持,母亲姊妹三个拉灵戴孝,风风光光打发了老人。后来苌池西头扩建新农村,占了姥爷家的老坟,姥爷姥娘的墓地面临迁坟。母亲为此睡不着了,又是我父亲给我妈吃了定心丸:老婆子,不怕!女婿半壁子,这个事我扛起来!

姥爷行二,上头一个亲兄长也没后,还有姥爷上面父母的骨殖,这样迁坟就要迁动三座坟茔、六个老人,要重新埢墓葬、割棺木。那时候的钱,也得大几千。

父亲去世,交代给我任务一件,给我的爷爷奶奶立碑。在张家老坟给爷爷奶奶立起碑楼不久,母亲也想给我的姥爷姥娘立碑。老太太提起话头,我连忙应承:妈妈你放心,爷爷奶奶我该敬奉,姥爷姥娘一样该敬奉。在苌池村前掌窐,我给太姥爷、大姥爷和姥爷三辈六位老人,同时立起三筒石碑。这门亲戚,从我父亲和母亲订婚开始,也已经走动了八十年。

鲁:大正月里,主要姻亲之间走动拜年之后,从初三开始,本家族五服之内的叔伯、姑表弟兄就互相约请,挨家轮开日子,你家初三我家初四,拉拉溜溜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将尽。正月里互相请到家里聚餐,乡村话语称作“请叫”。请,是请长辈,叫,是叫同辈。除了遇到婚丧大事大家必得聚会之外,每一年正月里的请叫必不可少。相互请叫不请叫,被视为家族团结与否的一个标志。

五服之内,姑舅表亲,谁家头年有娶嫁,在娶嫁仪式上已经正式认亲,到过年正月里,亲戚们要轮着请新媳妇或新女婿。同时,还有一份薄礼送给新媳妇新女婿;新媳妇新女婿正式登门,自然也少不得给小辈准备压岁钱,通过年节亲戚走动,算是正式融入了这个大家族。

与亲戚间这种宴请礼往分开,是请叫“朋亲”。相与甚得的邻居,师兄师弟,干亲故旧,生意伙伴,都属于“朋亲”范围。“朋亲”多寡,折射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交往能力。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所谓好汉罩三村,好狗护三邻;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届时,关乎来年生计的各种驳杂信息,哪里用工,哪处来钱,都会得到充分交流,各大城市的民工潮在宴席上的酒盅里泛起第一道涟漪。

张:过年,盛大的民俗节日,总是负载了许多美好的人间情谊。一块念书的同学,玩儿尿泥长大的发小,还有性格相合说得来的男女,有的结成了干兄弟、干姊妹,过年相互请叫,成为加深巩固情谊的礼仪方式。平常有借贷往还的,借债的一方即便还清了债务,也不会忘记自家急难时节别人的这点慷慨资助,那么正月里正好请叫一回,略表心意。

锁爷,顶着一个富农分子的帽子,过年给人写对子,平常帮人说合事情、平息纷争,包括主持分家析产,给族内新生娃娃取名,出面张罗婚礼丧事,最是急公好义。于是在正月里,免不了好多人家要请叫。甚至运动来了拿枪托子戳着锁爷游街的民兵大爷们,这时让家长骂上,也得腆着脸上门来请叫锁爷吃请赏光。

我家,除了每年求锁爷写对子,奶奶有事往太原写信叫做打书子,每次都是请锁爷来家,锁爷自带毛笔,蝇头小楷将奶奶的话语翻作文雅的四六句,“吾儿见字知悉”云云。我和宝山大哥一请再请,末了大伯出面三请,锁爷长袍罩体,瓜壳帽顶端一粒樱桃珠子发亮,终于登门。外厢家堂神主那儿,必定要行过叩拜大礼,然后嘴里称呼嫂子,恭谨揖礼。奶奶喝令我等搀扶锁爷,大伯指着锁爷的做派要我们好生学习仁恭礼伐的榜样。招待锁爷,奶奶必定要取出父亲从太原捎回的老白汾,席间连连敬酒,锁爷长马脸终于通红了,与那樱桃珠子相映成趣。

酒歌、伞头秧歌与柳林盘子

鲁:说到喝酒,不能不说说酒歌。我们河曲靠近内蒙古、陕北,黄河折弯处,鸡鸣三省地,都是出产民歌的地方。陕北、内蒙古两地的酒歌甚多,酒曲儿过河也在我们县落了户,现在人们宴席聚会已经是逢酒必有歌了。便是正月里亲朋好友相互请叫,土窑洞,热炕头,酒过三巡,相互敬酒,喝到一个分际,酒歌就唱起来了。

酒曲好像那没梁梁那个斗,

装在咱肚里出在咱的口。

精神来了就顺口口流,

甚时候想唱甚时候吼。

二茬茬韭菜搸把把,

好不容易咱们坐到这一搭搭。

这杯杯烧酒你接下,

接下这烧酒咱拉话话。

一杯杯烧酒满桌子的菜,

感谢咱主人家好招待。

我唱得不好嗓子赖,

还请那主人家你多担待。

这是众多酒曲之一首。

张老师,您当年走马黄河时采访民歌,酒曲肯定不在少数。咱们的朋友准格尔旗奇富林、陕北王向荣是唱酒曲的好手,每年正月里两个人被邀请赴宴、高歌助兴,酒简直喝不过来。

张:“无酒不成礼仪”,古代的祭祀大礼,少牢太牢,酒浆奠酹必不可少;同时,所谓礼乐,礼仪过程一定要有雅乐演奏钟磬和鸣,包括伴有诗歌颂唱。《诗经》中的雅颂,雅是朝廷礼仪乐曲,颂是宗庙祭祀乐曲。庙堂上的祭祀大典,祭祀功能娱神兼而娱人;民间过庙会要唱戏,包括普通酒席间的歌唱,追根溯源应该有古礼的影子。这方面沿袭滥觞,最是你们边关地界风气浓烈。用当代观念来解析,不妨这样讲:酒神与歌神,不离不弃,酒与歌,给人类装上了自由意志飞翔的翅膀。

村里过年,初十之前都是忙着走亲戚,出门吃请、家里请客,庄上偶或有鞭炮炸响,反倒衬出某种冷清。一过初十,月已上弦,人们的心情就渐渐转向正月十五闹元宵。

要说大拜年连着闹元宵,始终有歌舞相伴成为一地民俗的,我看要数吕梁山里的临县伞头秧歌最为典型。山西是个民歌民俗活动之海,单说吕梁,有晋陕大峡谷黄河碛口的船夫调、岚县的骡马惊炸会、柳林的弹唱、临县的伞头秧歌等等不一而足。临县每个村子,都有在历年四乡八里比拼中涌现出来的伞头,秧歌队高举各种仪仗,头里是一幢丈二高的宫伞,所谓伞头是歌队的灵魂人物,要走到哪儿唱到哪儿,看见什么随口要现编歌词唱出什么。要是初一拜年,那么就是各个家族如今包括各个单位推选出自家的伞头,给长辈和上级单位拜年,伞头要唱着秧歌来敬上吉庆祝辞。往下,主家应该托出酒水吃食招待,同时也得唱歌来答拜客人。

清末直到民初,来临县当知县知事的,必须顺应当地风俗。如果各种社团是给县衙拜年,师爷班头可以代表县衙唱歌答拜。但民间活动此时偏生要将县太爷当成一个与民同乐的普通家长,伞头带领队伍人众专门给大老爷的家小拜年,于是乎县太爷勉为其难也得放下官架子唱歌答谢。不然,老百姓不答应。比方,伞头拜年唱道:

临县来了个好县令,

风调雨顺人称颂;

百姓万民来拜年,

大老爷全家都吉庆!

大老爷只好侉声侉气回应:

力微德薄不敢当,

国泰民安赖上苍;

居官愿为民父母,

大众安康我安康!

诸如此类。假如大老爷腼腆拿捏,不给老百姓面子,那么到夜里半截砖、狗屎堆,说不定就隔墙扔进来。闹不好,只得悲叹官星不旺,卷铺盖走人。

正月里闹元宵

鲁:“文革”当中我记事,城里村里哪里还有什么闹元宵。大正月人们被催赶了下地,大学大寨战天斗地,闹元宵如何热闹,只剩下听老人们转述。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民俗活动渐次恢复,老人们都说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但在我看来,终归是聊胜于无,自有当下的喜庆热闹。

元宵节将近,正月初十,县城里机关单位正式上班,公共场所张灯结彩预备闹元宵。中国的春节在元宵节将达到最高潮,在最高潮的时候,也正是它的尾声。

这时候,春节活动将从户内移到户外,由寻常巷陌出迁到公共场合。在串亲戚拜亲友的间隙,村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开始共同忙碌一件事,就是做闹元宵的各种准备,准备社火。各村差不多都要扎彩车,组织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舞龙队,到时随彩车一起出游。

中国乡村,这些闹元宵的项目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各有千秋。以山西乡村为例,晋中地方的社火,一个汉子背缚铁棍,上面绑着四五个由小孩扮演的戏曲人物,称为“挠阁”;柳林县则在正月里做“盘子”——预先扎制一个微缩的庙宇,百姓家将蒸好的枣糕里三层外三层供在上面,供奉“盘子”期间将演剧娱神,祈求一年平安;晋南的威风锣鼓又是一景,千百人组成锣鼓大阵,届时,村里的社首号令之下,传统鼓谱一一搬演上场。铿锵有力的鼓点造出夺人气势的同时,又不乏细腻之处,鼓面、鼓钉、鼓帮击打出不同音质,靠控制节奏和韵律,能够完整演绎一段故事情景,如《虎口拔牙》《滚核桃》,还有近年抢救补缀成的《秦王破阵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