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646000000088

第88章 扁鹊见齐桓侯(节自《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导读】

中国古代是把方伎视为”生生之具“的,它与天文、星占、卜算、占卦等均被视为雕虫小道。然而司马迁却跳出了这种思想窠臼,特地为扁鹊和仓公这两位医者立传,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此篇排在七十列传中的第四十五,列在吴王濞、司马相如以及众多儒生、将军列传前,位置比较突出。

本篇所记载的医学内容,几乎涉及古代医学的各个方面,仅仓公的传中,就有中医的脉象二十多种,并且首次记载了古代中医临诊医案记录的标准格式,其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籍贯、职务、病状、病名、治则、病史、方剂,还分析其病因病理,并提示其预后及实际治疗后果。它成为后世中医病案记录的标准模式,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司马迁还在篇中突出了高尚的医者所应具备的医疗美德,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的思想,以及防微杜渐的朴素辩证思想。

篇中有关扁鹊传记的内容,主要掇取自先秦各种典籍,并经过作者相当彻底的改造。关于淳于意的材料,则是作者根据档案文件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是当时医疗水平的真实反映,是研究西汉医学史最可宝贵的原始材料。

【原文】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病在腠理[1],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曰,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

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2];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3];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4];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5]。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注释】[1]腠(còu)理: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2]汤熨:一种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等。[3]针石:两种医疗方法的合称。针,即针灸;石,叫砭石,是古代攻病之术,今其术已绝。[4]酒醪(láo):一种有汁有渣的酒。[5]司命:主管寿命之神。

【译文】扁鹊路过齐国,齐桓侯用宾客之礼接待他。扁鹊进入朝廷,见了齐桓侯,说:”你有疾病在腠理,如不医治,就要严重的。“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出朝。齐桓侯对他的左右说:”行医的人,这样喜好利,想医治没病的人作为他的功劳。“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你有疾病在血脉中,如不医治,恐怕要更加严重的。“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出朝。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桓侯,说:”你有疾病在肠胃里,如不医治,必将愈加严重。“桓侯听了,不答理扁鹊。扁鹊又只好走出朝。桓侯更加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去见桓侯,他一望见桓侯,就连忙掉头走了。桓侯派人去问扁鹊退走的原因。扁鹊说:”疾病在腠理的时候,用汤熨的疗法是可以医治的;在血脉的时候,用针石的疗法是可以医治的;在肠胃的时候,用酒醪还可医治;疾病在骨髓里了,就是主管寿命之神——司命,也没有办法对付了。而今,桓侯的疾病已经进入骨髓了。我所以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了。“过了五天,桓侯的身体果然病了,派人去召见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桓侯就死了。

【鉴赏】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时为妇科,至周为五官科,入秦为儿科,医名甚著。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本文通过扁鹊面见齐桓侯指出其病逐日加深,以及齐桓侯拒医而死的故事,表现了扁鹊高明的医术以及齐桓侯讳疾忌医,必将自食恶果的命运。

文章采用重迭复沓的手法,写扁鹊的医术与医德。第一次,入朝见齐桓侯,就指出”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后五日,第二次见齐桓侯,又指出”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又后五日,第三次见齐桓侯,再指出”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再后五日,第四次见齐桓侯,立即”退走“。他已看出齐桓侯病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反反复复,正面写出了扁鹊见微知著,观色识病的高明医术。

另外,文章还写齐桓侯的不同反映,从侧面来映衬扁鹊的医术。第一次,齐桓侯说自己”无疾“,还认为扁鹊作为医生是”好利“。第二次,齐桓侯除说”无疾“外,还”不悦“。第三次,齐桓侯”不应“,不理睬扁鹊的忠告,仍”不悦“。第四次,齐桓侯见扁鹊”退走“,才使人问其故,当得知”疾在骨髓“时,亦不以为然,齐桓侯对扁鹊的反感步步加深,而他的病也就日日加重。最后又过五日,齐桓侯果然病了,再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只得”遂死“。在二十天的时间内,扁鹊四次警告齐桓侯,而齐桓侯四次拒医,最后不得不自食恶果。这既表现了扁鹊治病救人的精湛的医术,同时也展现了齐桓侯作为一方诸侯的傲慢与讳疾忌医的恶劣态度。

文章短小简明,但却令人深思:一个人决不能讳疾忌医,当别人抱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向你提出忠告时,决不能拒之门外,而应深思善思,以使自己保持健全的身体与健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