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646000000074

第74章 李牧破匈奴(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1],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2]。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3],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人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4]!“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5]。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6],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7]。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8],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9]。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10],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人,李牧多为奇陈[B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B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释】[1]代、雁门:赵国北部的两个郡名。代郡古辖区是今山西省东北部大同以东和河北省西北部一带。雁门郡古辖区是今山西省北部大同以西一带。[2]以便宜置吏: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这是一种受君王特许才能行使的权力。市租皆输入莫府:市租,指从军中市场和百姓市场上所收的税。莫府,即幕府,此代指将军的办事机构。全句意为,两郡的税收都纳入李牧的办事机构。[3]谨烽火:谨,即小心谨慎。烽火,古代的军事警报台。[4]急入收保: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捕虏:捕,即捕捉。虏,指匈奴。[5]不亡失:没什么损失。[6]让:责备。[7]田畜:耕田放牧。[8]杜门:闭门。[9]选车:经过挑选的战车。百金之士:曾获得过百金之赏的勇士。彀(gòu)者:拉硬弓的射手。勒:部勒,组织。[10]佯北不胜:佯,即假。北,即败。假装不能打胜而败下来。[B11]多为奇陈:陈,即阵。多数布阵奇特。[B12]襜褴(chānlán):当时活动在代郡以北的少数民族。东胡:当时活动在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一带的少数民族,与后来的乌桓、鲜卑是同一种族。因在匈奴之东,故名”东胡“。林胡: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

【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

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

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

【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入“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

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

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其次,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人“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