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7627300000019

第19章 王安石变法“三不怕” (1)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狄仁杰还向朝廷推荐了几十个有才能的人,后来他们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武则天对有才能的人也不存偏见。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的时候,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替他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曌檄》。武则天叫人把这篇文章拿来念给她听。当她听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的时侯,反而连连称赞写得好。后来听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两句,更加赞不绝口,问道;“这篇檄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十分惋惜地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呀!”由此可见,武则天是非常重视人才的。

武则天还有个优点是忠奸分明,不信谗言,下面是一个武则天戏耍黑状的故事:

692年5月,朝廷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牲畜及捕捞鱼虾。为此,即使王公大臣宴请宾客也都是素席,从无荤腥。

却说这一日,朝中有个叫张德的,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他的儿子出生三天时,亲友、同僚纷纷前来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头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也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腥味了,今日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压指猜拳,好不热闹。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也是十分高兴。不料,诸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故临散席时,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道:“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叩头点地道:“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专等奖封。武则天对这一切,早以看到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道:“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罪于你。”张德听后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而杜肃却惊得瞪大了眼睛,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这小子便赶紧溜掉了。

武则天去世前自愿除去帝号,将皇位传给儿子中宗李显,又恢复了唐朝的统治。

智慧寄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武则天就是最好的例子。教育了一个男孩,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国家。对于女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多加强对她们的教育,使她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后来用于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47杨时虚心求学

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杨时青少年时,学习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颢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颍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颢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酢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瞌睡呢。杨时和游酢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智慧寄语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虚心求学、尊敬师长,这是每个学子都应该做的。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说,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担任监司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智慧寄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父母需要向孩子讲述这种胸怀国家和人民的情操,抵制现实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三不怕”

宋仁宗做了40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了。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4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20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20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都县)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20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