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得第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后的“易得方舟”立即获得了上海浦东一家公司600万元的风险投资,很快,“易得方舟”网站由一个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拥有80余名员工、初具规模的商业公司。已是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评委的马云坦言,“那时候,我们从不考虑什么叫盈利模式,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怎么赚钱。我们认为互联网时代就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因此我们各方面都大手大脚,办公室很好,办公场所也很大,服务器一次购买数台,600万元很快就‘烧光’了”。
2000年前后,当网络神话在全球范围内破灭时,“易得方舟”网站也未能幸免。一夜之间,风险投资好像全部都消失了。2001年9月,马云等人不得不宣告放弃,几个创业者带着伤痛各奔东西。
马云随后投奔网易,担任了网易无线事业部副总经理,很快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不服输的决心支撑着他继续创业的梦想,他又与几个伙伴一起设计了“亿友娱乐”最初的经营模式,并撰写了创业计划书,带到美国参加比赛。这份创业计划最终在全美最大的创业计划竞赛Carrot Challenge中荣获大奖,并获得了全球顶尖的风险投资商的注资。
3.第五届“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四川大学“UP团队”
四川大学2003级本科生刘宗锦怎么也想不到会带领一支主要由硕士、博士组成的团队去参加全国大赛,并最终获得大赛金奖。这是个由10名四川大学学生组建的一个创业团队,在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并赢来2200万元的风险投资。
学企业管理的刘宗锦,抱着锻炼自己实战能力的目的,在川大蓝色星空网站上发帖,希望能找到人和她一起组队参加此项比赛。让刘宗锦没有想到的是跟帖的人很踊跃。财务管理2006级硕士生严林娟等不同专业的9个川大学生迅速和刘宗锦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年轻人的创业团队,并取名为“UP团队”。
刘宗锦成功组建了这个创业团队后,首先要做的是寻找项目。而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团队成员几乎浏览了所有的科技网站,并一次次前往成都各大科研院所寻找项目。最后,在一名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去了川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科技园孵化部经理王黎明的推荐下,选择了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老师宋戈扬的专利项目——“食用菌废弃物循环利用”。刘宗锦等人拿到这个项目后,这些来自医药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卫生检验等专业的学生们开始做起第一份,也是获得金奖的创业计划书。
与视美乐不同的是,摆在刘宗锦及其创业团队面前的是2200万元风险投资。创业环境的改善是否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被视为大学生创业的杰出代表,在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进行交流时,却表示“不赞成大学生创业”,原因是创业的成功概率太小。中国台湾地区“TIC100”科技创新事业竞赛创办者、研华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苏治华说:“大陆学生很多创业计划,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关起门做出来的,还处于想像阶段,市场不一定接受,而产品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所以大学生创业,一定先要到市场上历练”。
问题讨论: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案例3-2]手工布鞋坊胎死腹中
谢小康打算开一家纯中国风格的手工布鞋坊,拥有自己的设计室和工作坊,如果将来上了规模,再扩建成一个厂。
他的MBA导师告诉他,创业之前,可行性论证一定要做得仔仔细细、慎之又慎。几年的学院熏陶,也让这个小有成就的广告公司经理在进行新的投资前,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那天无意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叫王萍的北京皮鞋二厂的下岗女工正接受电视采访,说她打算跟一群下岗姐妹一起,开一家手工鞋店,并且已经跟西单百货商场谈妥了合作事宜……
嘿,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儿!谢小康先是一阵紧张,想自己旗帜未竖就先遇上了竞争对手,怕是不祥之兆?但一看王萍那朴实的中年妇女的模样,谈吐也是实打实的听不出什么“深刻”之处,也就松了一口气。谅她一个下岗女工,文化不高,资金不足,靠街道扶持,最大的资源无非是做鞋的技术和经验,凭什么跟我竞争?她会英语吗?她会营销策划吗?她懂市场调查吗?
谢小康松了一口气,关掉电视,打算拟一份创业计划书。动笔之前,他猛然想到了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的技术顾问,那就是自己年过七旬的奶奶。奶奶来自河北廊坊乡下,是村里有名的巧手。谢小康从小穿的单鞋、棉鞋、虎头鞋,都是奶奶一手做出来的。
奶奶听罢大孙子的主意,慈祥地笑了,说:“中,只怕如今老眼昏花,玩不出当年的花样了。”
“奶奶您行的,不劳您亲自动手,只需在旁边点拨点拨就成,指挥着工人,怎么糊布壳,怎么纳底,怎么上帮……今后,您就是我的技术总监!”
有奶奶助战,谢小康又多了一份自信。
小题偏要大做文化人经商,跟大老粗经商的区别就在于对项目是否有深入的文化思考。你不能为赚钱而赚钱,你应该有儒商的风度。现在不是啥都讲文化吗?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咱就攀上一个鞋文化。哈哈,这个由头一起,谢小康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跟那些下岗女工创业有了朝野之分、高下之别。
谢小康提笔写创业背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在尽情领略了时装和洋服的绚丽风采之余,开始感悟传统服饰独特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意韵;西装革履,裙服高跟,奔波劳顿于公务和应酬之后,能不向往一袭布衣、一双便鞋,品茗吟诗的闲情雅趣?尽管红尘万丈、歌舞喧嚣,但中国总有那么一群伟人高人异人,穿着朴素的布鞋闲庭信步指点江山:毛泽东、鲁迅、沈从文、陈寅恪、钱钟书、张中行……他们静穆幽深,仿佛一口口深井,行坐间意态从容,谈吐中旋转乾坤,他们是中国手工鞋业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他继续写道:小康手工鞋业,以挖掘民间传统手工鞋工艺,弘扬中国文化,满足现代人返璞归真、崇尚个性的时尚追求为己任……
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小康手工布鞋”的品牌,多么美妙的一语双关!谢小康想。
他接着写:小康手工鞋业,目前主产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手工布鞋。它穿着柔软舒适、宽松暖和,取料自然,既可保健养脚,又有个性魅力,和如今随处可见的用橡胶、塑料、合成材料制成的现代鞋类相比,堪称当之无愧的“环保鞋”、“绿色产品”,迎合国际潮流,追随怀旧时尚,是当今都市休闲一族的最佳选择……
写下这段激情文字,谢小康心明如镜,以上不过是玩虚的,下面要涉及的内容,才是创业要面对的实质部分。
每步都像陷阱谢小康筹集的资金虽然不多,但开个手工布鞋店似乎是绰绰有余了,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嘛,科技含量不会太高。先定位为古代手工作坊的现代版,测算一下究竟要花多少钱。
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创业三部曲,每一步都得仔细推敲,钱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首先是原材料投资。目前手工鞋的款式,已远远超过了人们十几年前的概念,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圆口的、方口的、松紧的、仿古的、时装的、布面的、呢面的、灯芯绒面的、绸缎面的、化纤面的、帆布面的、水洗布面的、素面的、碎花的、大花的、暗花的、系带的、网眼的、高帮的、低帮的、单的、棉的、卡通风格的、动物系列的、镶嵌布料的……要应付这么丰富的款式,得准备多少材料呢?起码得找一间仓库,放上几十个架子储放这些布料和辅料。此外,还得买麻线、棉线、尼龙线、成袋的面粉、夹板、锥子、顶针之类,预计花30万元吧。
其次是设备投资。必须建一个像样的设计室,有几台电脑,安装一套正版的Auto CAD设计软件和Photoshop图像软件,以及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必须有一个生产车间,宽敞、通风、明亮,有完善的照明设备、空调设备、消防设备,不能像沿海的某些地下黑工厂那样生产条件恶劣,否则怎能生产出一流产品?必须有几套机械化辅助生产设备,如裁样机、上线机、切边机、锁眼机,它们可让手工活儿变得更规范更漂亮。这个倒好办,如今许多制鞋厂不景气,其闲置设备完全可以去廉价租用……预计花20万元吧。
再次是人力投资。对于手工鞋业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投资。必须有一位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他(她)要懂美术、会电脑、掌握消费潮流、了解国内外市场,还要能理解老板的意图、衔接生产环节……这人恐怕得高薪,至少3000元左右吧。至于奶奶嘛,让她在车间里走走看看就行了,主要是监督工人认真干活,工资都可以不开。基本劳动力先从再就业市场招聘10名踏实、能干、有经验的鞋厂下岗工或退休工,毕竟熟能生巧嘛,以女性为主,每月工资标准暂定800元,优者奖励。还需要一位销售经理,负责市场推广工作,这人恐怕也得高薪,至少2000元左右……预计再花20万元吧。
70万元已经出去了。还有哪些环节需要花钱?喔,他一拍脑袋,还有最重要的门面没有考虑。你瞧,百密一疏,连人家下岗女工王萍都想到了西单商场……我为什么不可以去王府井、大栅栏、长安街的东方广场试试?
天,那么豪华的地界,租金得花多少钱呐?一想到这儿,谢小康的头开始大了!怎么乍望创业路,尽是鲜花铺路,阳光明媚?细想创业路,却变成处处沼泽,步步陷阱,每一环都要花钱,而且是花大钱呢?
越想压力越大在商业高度发达、寸土寸金的北京,别说东单、西单那样的黄金地段,就是三环路上的那些临街店铺,价格也高得离谱,一套20平方米的小店面,月租也得5000元,全年就是60000元……
但是把手工鞋店放在三环以外的地方,又能有多大的轰动效应?谁理睬你?谢小康有些灰心了。
再往深处想,手工做鞋的效率很低,即使像奶奶那样的高手,做一双像样的布鞋前后也得3天,你想想,粘布壳得用2030层棉布叠合,晾干后剪下底样,用麻线纳千层底,一针一线得戳整整800个针眼儿!照此算下来,一个设计师,10个熟练工,一个月也不过做80双鞋,而工资却要开出15000元——这80双鞋能换来15000块钱吗?谢小康有点寒心了。
房租、水电、税金、医保、环保、人防、城管、培训、奥运宣传……还有若干始料不及的各种费用杂支,简直就像一根多处渗水的破水管,堵不胜堵、防不胜防啊!
最致命的一击,应该是来自一本朋友赠送的英文版精装画册《百年靴鞋》。那是一本外国资料,详尽记录了欧美传统手工鞋业的现代制造历史,图文并茂,从20世纪末上溯百年,所选登的那些精品让人叹为观止。
谢小康扪心自问: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布鞋生产精镂细刻的贵族气派已荡然无存,放眼皆是布衣之履——简单、土气、廉价、极易变形,难怪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弃之如敝屣。
你想想,连我奶奶那样大字不识一个的乡下妇女都能干的活儿,又有多大的含金量?
看着洋画册上那美轮美奂的一双双欧美手工靴鞋,想想自己创业蓝图中的那一双双难卖高价的大众布鞋,谢小康刚点燃不久的创业激情火焰,仿佛被一盆冷水“噗”地浇灭了。
一个多月的苦心思索,38页的创业计划书,瞬间变成了一堆废纸屑。
2002年元旦前,《北京晚报》登出了王萍手工鞋店成功的报道,说她已在上海、大连、深圳连开了5家连锁店,独特的东方工艺产品深受海内外朋友喜欢,总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万元,并吸纳了60多名下岗兄弟姐妹再就业。
谢小康看过报纸,长叹一声,内心复杂,口中无语……
(资料来源:企业家,2004-12-3,作者殷恕)问题讨论:你对谢小康的创业计划如何评价?